收藏 分享(赏)

血液检查中各个项目含义(全).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557385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DOC 页数:445 大小:9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检查中各个项目含义(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5页
血液检查中各个项目含义(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5页
血液检查中各个项目含义(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5页
血液检查中各个项目含义(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5页
血液检查中各个项目含义(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蛋白 C 测定 【参考值】 35mg/L【临床意义】PC 作为天然抗凝蛋白以酶原形成存在于血浆中,属于一种 VK 依赖血浆蛋白,PC 经激活即成为有效的抗凝因子,PC 与凝血酶相互作用可被激活,但激活程度要低于结合于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TM 复合物对 PC 激活的 1000 倍,活化 PC 通过蛋白水解作用抑制血液凝固的形成,并且选择性灭活凝血因子 Va 和a,这个反应需要畏因子蛋白 S(PS)的存在,在正常人群中 PC 缺乏占 0.4%,在血栓形成发病率为5%8%,伴有周期性血栓栓塞症的年轻人可高至 10%15%,JH Griffin 等于 1983 年首先报道了遗传性PC 缺乏症,患者为

2、杂合子其蛋白 C 抗原水平仅为正常人 38%49%,患者表现反复的静脉血栓形成,纯合子常在新生儿发病,表现为新生儿紫癜,PC 水平小于正常人 5%,发病率为 1/600000,由于毛细血管床栓塞,而引起坏死性皮肤损伤,脑、眼损害和 DIC,PC 减少尚可见于肝脏合成减少,见于严重的肝病,VK缺乏或服用抗 VK 药物如法华林,双香豆素等,消耗过多,见于 DIC,大手术后,深部静脉血栓等,活化PC 障碍,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重度感染,血管内皮损伤,SLE 等疾病中因 TM 减少而导致 PC 活化障碍。此外 Dohlback 最近报导了一个家族性易栓症,是由于对活化 PC(APC)缺乏反应,而后证

3、实是由于凝血因子 Va 基因突变,这个突变引起了对活化 PC 的抵抗(APCR)导致了 APC 对因子 Va 灭活的降级而引起凝血酶生成增加,在血栓形成发病率中占 40%60%,特别提出的是 APCR 患者其凝血因子 Va 的凝血活性是正常的,APCR 可用 APCR 试验所证实。肝功能试验I-孟加拉玫瑰红摄取和排泄试验【参考值】131 -玫瑰红血中滞留率51%。【临床意义】该试验用来了解肝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以及胆道通畅状况,还可了解肝区放射强度的变化曲线。由于该项试验不采用比色法,可以消除黄疸给比色法造成的误差,故较磺嗅酞钠试验、靛青绿试验准确。各种肝病均可见滞留率增加。标记胆汗酸稀释试验

4、 【参考值】胆汁酸池及其动力学变化(表 1-11)。表 1-11 胆汁酸动力学变化部分转换率/天合成量(mg)/天胆汁酸池(g)胆酸 0.3210.126 333149 1.040.21鹅去氧胆酸0.2250.096 16256 0.810.17去氧胆酸0.180.04 6826 0.420.11石胆酸0.990.16 10737 0.0990.02【临床意义】口服或注射 14C-胆酸和/或 14C-鹅去氧胆酸后,在 47 天内,每天抽取十二指肠内胆汁,测其放射性。假设:胆汁酸合成=胆汁酸分泌,胆汁酸池平衡的话,那末十二指肠胆汁内放射性的减少将遵循动力学原则。正常人变化如参考值所示。试验是肝细

5、胞损害十分敏感的指标,胆酸合成减少主要用来诊断肝硬化,健康人每日合成胆酸333mg,轻度肝硬化时为 159mg/天,中重度肝硬化时仅为 70mg/天,即使在无症状肝硬化者胆酸合成也减少。总胆汁酸池明显降低,主要是胆酸与去氧胆酸减少而鹅去氧胆酸池无甚变化。可以看出正常人胆酸的转换较鹅去氧胆酸为快,而肝硬化时相反。肝实质疾患胆酸转换变慢,主要系结肠内胆酸转变为去氧胆酸较少,胆汁郁积时,胆汁酸池,每日部分转换率与胆汁酸合成均减少,是由于血清胆汁酸浓度升高,反馈抑制了 7 羟化酶导致胆汁酸合成减少;另一原因系肝肠循环之胆汁酸进入外周血液和肝、皮等组织中,所致胆汗池变小。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 【参考值】

6、空腹血清胆酸 10100mg/L鹅脱氧胆酸 1080mg/L【临床意义】胆道阻塞时,血清中 CA 和 CDCA 浓度增加,但 CA 所占比值较高使 CA/CDCA 比值大于 1;胆实质细胞损伤时 CA/CDCA 比值小于 1。因此,三羟基胆汁酸/二羟基胆汗酸的比值(主要为 CA/CDCA 比值)可作为肝胆阻塞性疾病与肝实质细胞性疾病的鉴别指标。靛青绿滞留试验 【参考值】010%(正常人按每公斤体重 0.5 毫克靛青绿量静脉注射,15 分钟后于对侧手臂静脉采血)。【生物学变异】老年人可稍高。【临床意义】对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后病情的观察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意义。1在肝脏病时,无论是肝实质性

7、损伤或肝间质细胞增生、滞留均有增高,尤其肝硬变时明显增高。2肝脏恶性肿瘤、中毒性肝炎以及肝脂肪变等均可引起 ICG 滞留量增加。非结合胆汁酸 【参考值】60740g/L,非结合胆汁酸与总胆汁酸的比值为 0.5140.22【临床意义】活动性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慢性肝炎的鉴别;在活动性肝硬化时,血清非结合胆汗酸水平为3407590g/L 且大多数超过 1mg/L,明显高于正常,其升高幅度超过了结合胆汁酸,以致未结合胆汁酸与总胆汁酸的比值升高达 0.8 以上。阻塞性黄疸时,结合胆汁酸明显升高,而非结合胆汁酸改变不大,故非结合胆汁酸与总胆汁酸比值甚低。慢性肝炎时,非结合胆汁酸一般1mg/L。结合胆酸

8、【参考值】HPLC 法(XSD)mol/L牛磺胆酸(TCA) 0.30.19甘氨胆酸(GCA) 0.230.16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0.10.09牛磺脱氧胆酸(TDCA)0.050.07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0.850.92甘氨脱氧胆酸(GDCA)4.353.52牛磺石胆酸(TLCA)1.301.91去氧胆酸 【参考值】10450g/L【临床意义】肝实质损害尤为肝硬化时血清与胆汁中 DCA 减少。胆汁郁积时血清 DCA 亦减少,系肝内肝酸不能排入肠道,去氧胆酸生成减少或不能形成而致。透明质酸 【参考值】放射免疫分析法:5727mg/L(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方法学分析变异】批内

9、 CV%=0.627.46%;批间 CV=5.859.87%【临床意义】HA 由间质细胞合成,绝大多数存在于组织间隙或结缔组织中。少部分经淋巴进入血循环,半衰期为 25 分钟,除少量滞留于脾、淋巴结、骨髓外,大多数循环 HA 被肝内皮细胞摄取并在溶酶体内降解成乙酸酸和乳酸。HA 升高见于不论何积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且升高幅度与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在肝硬化的诊断中,HA 明显优于前胶原三肽,伴肝硬化的肝癌患者血清 HA 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无肝硬化的肝癌患者。由于肝硬化在全肝中的不均一性,穿刺活检的局限性,HA 在诊断肝硬化中有独到之处,可避免穿刺活检的假阴性,为“无创伤性探查”。血氨 【参考值】常用

10、的奈氏(Nessler)显色法为 0.10.6mg/L酚一次氯酸盐法为 0.461.4mg/L血滤液直接测定法为 0.481.13mg/L扩散法为 3381mol/L波氏反应直接显色法为 11.5mg/L 全血离子交换树脂波氏反应法为 240700mol/L 血浆【临床意义】1.内源性血氨增高 重症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昏迷2.外源性血氨增高 食入大量高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大出血。3.应用强利尿剂,严重腹泻、呕吐脱水及门、腔静脉分流术后等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血氨增高。4.某些先天性酶缺陷(如乌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5.肺气肿。总胆红质 【参考值】3.420.5mol/L,传统单位为 0.21.

11、2mg/dl。【方法学分析变异】Jendrassik 与 Grof 二氏重氮法的分析变异系数为 15%。正常范围变异系数大,而高值变异系数小,主要由光度计灵敏度和方法本身造成的。溶血及光照使结果显著降低。【生物学变异】升高:从出生至 2 天的足月新生儿约升高 400%,从第 2 天至满月逐渐减少至正常。禁食约可升高 20%。妊娠约升高 10%。【药物影响】1.升高 据机理不同分类如下;肝炎、乙琥胺致特异性肝炎、氯压定引起中毒性肝炎、苯乙肼可导致过敏性肝炎、甲基多巴引起轻型肝细胞黄疸。一时性肝损害:乙醚过敏反应:苯妥英钠(少见)、氨奋乃静。可逆性肝功受损:氟烷、普鲁卡因酰胺、氨基水杨酸。肝功异常

12、:三氟丙嗪(罕见)、吗啡、烟酸、多噻嗪、庆大霉素、两性霉素 B。肝毒性伴肝小叶中心坏死:氯仿、苯巴比妥、三甲双酮、羧苯磺胺、乙烯雌粉、金霉素、乙醇、氨基安息香酸、瘤可宁、鸟拉坦、磷。肝毒性:甲氧氟烷、环丙烷、安定、副醛、非那西丁、羟保泰松、胍生、安妥明、铋盐、香豆素、黄体酮、甲基硫氧嘧啶、磺胺丁脲、卡那霉素、抗霉菌素、四环素(尤为静注)、林古霉素和氯霉素(均伴肝汁郁积)、乙硫异烟胺、环丝氨酸、吡嗪酰胺(3%病例)、甲醇、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秋水仙碱、锑剂、砷剂、四氯化碳、三氯乙烯、氯乙烷。过敏性胆汁郁积:吩噻嗪、辛可芬、氯磺丙脲。胆汗郁积:眠尔通、利眠宁(少见)、丙咪唪、丙嗪、闷可乐

13、、三氟吡啦唪、雄激素、甲基睾丸酮、硫脲嘧啶、甲磺丁脲、异丙嗪、磺胺嘧啶、苯唑青霉素、红霉素(15%病例)、竹桃霉素、疱疹净、异烟肼、噻唑苯咪唑(少数发生)、硫鸟嘌呤、放射造影剂(经胆小管竞争排泄)、消炎痛、三氯甲噻嗪(少数)、利尿酸、噻嗪类(可发生胆汁郁积性肝炎)、氯噻嗪和乙酰唑胺及炔诺酮(致胆汁郁积性黄疸)、环噻嗪(暂时性黄疸)、睾丸酮、雌二醇、雌激素、雌酮、乙酰苯磺酰环已脲、磺胺二甲基异噁唑(或溶血)、磺胺甲异噁唑、胺苯硫脲、异丁嗪、乙硫匹拉嗪(少数病例)、卡巴胂(伴毛细胆管炎)。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有奎尼丁、呋喃坦丁(或胆汁郁积)、新生霉素(伴胆汁郁积性黄疸,在新生儿中易致非结合高胆红素血

14、症)、驱蛔灵、抗疟药、奎宁、氯喹、先锋霉素 I、链霉素、马利兰、癌宁、铅、米尔法兰和苯海拉明等。呋喃西林、呋喃坦丁、磺胺甲氧嗪、氨苯磺胺、磺胺吡啶、二巯基丙醇、萘、磺醋酰胺等可引起溶血。而亚硝酸异戌酯可增加溶血导致血清胆红素的升高。维生素 K 抑制葡萄糖醛酸转化酶,引起脑核黄疸。利福平抑制肝脏排泄胆红素。6-巯基嘌呤可引起胆红素升高,尤以先前有损害者。乙酰甲胆碱使胆红素经胆道排泄受损,有报道普鲁卡肼引起血清胆红素增高但机理不明。2降低 苯巴比妥类诱导剂致轻度降低。孕妇饮酒致婴儿血清胆红素减少。尿毒症患者的血清与重氮试剂呈棕色反应致血清胆红素的假性降低。3化学反应的干扰 右旋糖酐在试验中产生浊度

15、致结果假增高。胡萝卜素、利福平及新生霉素的黄色脂色素的降解产物均具黄色可增加试验的吸光度,导致升高(尤为影响黄疸指数的增高)。酷氨酸与重痰度剂起反应引起假升高。氯化钠抑制重痰反应,茶碱和咖啡因减弱呈色反应,均可导致胆红素的假降低。【病理学变异】引起血清胆红素从轻度到重度升高的疾病依序是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间接型(Gilbert 氏病)、溶血性贫血、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直接 I 型(Dubin-Johnson)综合征、1014 天后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转移癌、胰腺癌、Rh 血型不合引起的黄疸、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Crigler-Najjar 综合症)、阻塞性黄疸和钩端螺旋

16、体病。【医学决定性水平】1340mol/L 新生儿换血疗法的决定界限。通常伴有脑核性黄疸。250mol/L 此值以上肉眼可见黄疸。325mol/L 此值高于参考值上限,应考虑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间接型。还应检查 AST,凝血酶原时间及 ALP 有助于确诊或除外肝脏疾患。总胆汁酸 【参考值】3.892.96mol/L(XSD)【方法学分析变异】挪威 NYCOMED 公司 Enzabile 试剂盒手工程序批间是变异系数如(表 1-10)表 1-10 其批间变异系数人血清 XSD(mol/L) CV%4.70.3 69.60.3 327.30.5 254.10.6 15.20.5 910.20.4 4

17、29.50.4 150.91.0 2【临床意义】肝胆疾病时血清胆汁酸明显升高,是一种很灵敏的肝功能试验。急性肝炎早期和肝外阻塞性黄疸可增至参考值的 100 倍以上。胆、肝疾病时 TBA 浓度的升高与其他肝功试验及肝组织学变化极为吻合,在肝细胞仅有轻微坏死时,TBA 的升高比其他检查更为灵敏。有报告统计,在急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急性肝内胆汁郁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外阻塞性黄疸其 TBA100%升高。Kishimoto 氏提出TBA20mol/L 时应更多考虑慢活肝,当 TBA30mol/L 时肝硬化可能性很大,北京医院张京城氏等支持这一论点。肝硬化时 100%TBA 升高,表明 TB

18、A 对肝硬化的诊断具特殊价值。另外,药物(例如:长期服用苯妥黄钠或异烟肼)致中毒性肝炎发病前夕胆酸已有升高,故血清胆酸亦可监测药物中毒性肝炎的发生。TBA 测定可用来区别胆红素血症和胆汁淤积。据胆红素和胆汁酸具有各自运输系统的观点,TBA正常而 Bil 升高者可归为高胆红素血症;前者升高而后者正常者归为胆汁淤积症;二者均升高则为胆汁淤积性黄疸。人胆汁中存在的胆汁酸主要有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脱氧胆酸(DCA)、还有少量石胆酸(LCA)及微量熊脱氧胆酸。胆道阻塞时,CA/CDCA1;而肝实质细胞损伤时,CA/CDCA1。故三羟基胆汁酸/二羟基胆汁酸的比值(主要为 CA/CDCA

19、比值)可作为肝胆阻塞性疾病与肝实质细胞性疾病的鉴别指标。若 TBA 在 4080mg/L 之间并以 CDCA 为主者,提示肝硬化。总蛋白 【参考值】男性:6882g/L 女性:6781g/L【方法变异】双缩脲法的变异系数 C.V=4%【生物学变异】1.升高 新生儿约升高 10%,连续用力升高约 10%,站立较卧躺高约 10%,夏季较冬季高约 8%,捆缚升高约 5%,适度用力升高约 3%。2.降低 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约降低 2%。6080 岁的老年人约降低 3%,67 岁的儿童约降低5%,4150 天的婴儿约降低 10%,妊娠妇女约降低 10%。【药物影响】1.升高 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具有血液浓

20、缩作用导致血清总蛋白增高。促皮质素、皮质类固醇、合成的类固醇、雄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制剂、黄体酮有促进或增加蛋白质合成作用。静脉注射氨基酸可引致测定结果的升高。血清中的右旋粘苷在双缩脲反应中产生浊度致结果假性增高,而安妥明导致总蛋白升高的机理不明。2.降低 抗癫痫类药物降低约 3%。吡嗪酰胺、利福平、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可损害肝脏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三甲双酮致蛋白从尿中丧失,汞化合物致白蛋白尿均可致总蛋白降低。铵离子影响呈色反应使总蛋白假性降低。【病理学改变】1.升高 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粘液性水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结节病、脱水、尿崩症。2.降低 烧伤、慢性

21、失血状态、营养不良、夸希奥科病(加纳地方语,指因弟妹出生而断奶的儿童的严重营养不良)、肝硬化、肝炎、肠吸收不良病、肠病、腹腔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类脂性肾病、肾小球肾炎。【医学决定水平】1.85g/L 以上 需做更详细的蛋白质研究,区别是多克隆还是单克隆蛋白质,然后做特殊蛋白质定量。2.60g/L 左右 应做补充检查,特别是电泳及特殊蛋白质定量。3.45g/L 以下 通常存在水肿。抗凝物质鉴定实验KPTT 交叉试验 【临床意义】患者 KPTT 延长时,在其血内加入正常血浆,如果 KPTT 被纠正,表示凝血因子缺乏,否则患者血中有抗凝物质(表 1-9)。表 1-9 KPTT 交叉试验结果病人血浆(

22、ml)0.01 0.09 0.05 0.01 正常人 0.01 0.05 0.09 0.1血浆(ml)凝血因子缺乏(秒) 110“ 60“ 56“ 53“ 51“有抗凝物质(秒)170“ 140“ 91“ 60“ 51“加甲苯胺兰凝血酶时间(游离肝素时间)【结果判断】由于甲苯胺兰可以中和血液中的肝素,所以加甲苯胺兰的凝血酶时间恢复正常或缩短 5 秒以上表示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临床意义】正常人血液中肝素含量甚微,但在过敏性休克,暴露于放射线或接受氮芥治疗后,肝脏损伤,DIC,门脉高压等都可引起肝素增多,此外亦可有先天性肝素增多症但非常少见。抗凝血酶测定 【参考值】 平均为 38.5 秒(19

23、-69 秒),其中 94%为 20.159.9 秒(凝固时间法)100%(凝血酶-琼脂糖凝胶扩散法)血浆中为 270350mg/L(单项免疫扩散法)【生物学变异】正常人血中 AT-的含量,用抗血清检测,AT-抗原水平为 180300mg/L,不同年龄和性别AT-含量不同,新生儿仅为成人的一半,到 6 个月达到成年人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有降低趋势。青年男性高于青年女性,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为高。妊娠后期血中 AT-含量降低。【临床意义】AT-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属于 2球蛋白,其生理半衰期为 17.526.5 小时,AT-是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故除对凝血酶有抑制作用外,对 Xa、 a、

24、a、 a、纤溶酶(血浆素),胰蛋白酶也有抑制作用,而且它对因子a 的亲和力大于凝血酶,所以对因子a 的抑制作用要大于凝血酶。肝素作用于 AT-的赖氨酸残基,可使 AT-的抗凝血酶作用增强 1000 倍。1、AT-活性增高 某些出血性情况,如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心瓣膜病(心力衰竭肝肿大者)AT-活性增高。肾脏疾病尿毒症肾移植后 12 年内个别 AT-活性不增高者可因肺栓塞而死亡。服抗凝药物后,AT-的活性会增高,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2、抗 AT-活性减低 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硬化、败血症、血栓形成性疾病(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等),先天性 AT-缺陷,口服避孕药。因此检测 AT

25、-的水平是上述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同时动态观察血中 AT-含量的变化对监护治疗效果及了解预后情况均是有力的依据。抗凝血因子测定 【临床意义】该实验应用因子缺乏的患者血浆做基质血浆,来检测患者血浆同正常人血浆一起孵育,能否部分或完全抑制正常血浆中因子活力,来推断病人是否有抗因子存在。 例:因子缺乏血浆+正常血浆 KPTT 试验被纠正,因子缺乏血浆+(患者血浆+正常人血浆)KPTT 试验不被纠正。说明患者血浆中存在抗因子抗凝血因子测定 方法参见抗因子,不同外是用因子缺乏的患者血浆做基质血浆,用来检测抗因子。如果患者血浆同正常人血浆孵育后,不能纠正因子缺乏的患者血浆的 KPTT 时间,说明患者血浆中

26、存在抗因子。凝血活酶生成交叉试验及纠正试验 【临床意义】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或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不良,又不能被正常硫酸钡吸附血浆,正常血清,正常新鲜血浆所纠正提示患者血循环中有阻止凝血活酶生成的抗凝物质。凝血酶凝结时间测定 【参考值】被检血浆的凝血酶时间比正常对照延长 3 秒以上,即有临床意义(若正常对照为 20 秒,则凝血酶时间须延长 5 秒以上才有诊断意义)【临床意义】当血浆中存在有抗凝物质时,这种情况可见于肝素增多症和一些胰脏疾患,抗凝血酶活性显著增加时,均可使凝血酶凝结时间延长。此外,纤维蛋白原减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原发性纤溶、多发性骨髓瘤(有异常蛋白质)时,凝血酶凝结时间亦可延长。凝

27、血酶原时间交叉试验及纠正试验 【临床意义】病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加入正常血浆,正常硫酸钡吸附血浆及正常血清被纠正说明凝血因子缺乏,否则表示患者血中有抗凝物质。凝血酶原消耗交叉试验 【临床意义】 当患者凝血酶原消耗异常时,病人全血与正常人全血等量混合后,进行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凝血酶原消耗25 秒,提示患者血液中有抗凝血活酶形成的抗凝物质,凝血酶原消耗时间25 秒提示患者血液中缺乏凝血活酶形成的凝血因子。凝血时间交叉试验 【参考值】凝血时间交叉试验结果(表 1-8)表 1-8 凝血时间交叉试验鉴别表患者血量(ml)1.0 0.8 0.6 0.5 0.4 0.2 0.1 0正常人血量(ml)0 0.

28、2 0.4 0.5 0.6 0.8 0.9 1.0混合后凝血时间(分)缺乏凝血因素74 16 15 10 9 9 7 7有抗凝物质79 67 55 52 49 40 25 7【临床意义】根据上表如系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液等量混合,凝血时间应正常,如系抗凝物质时随正常血液量逐渐增加,凝血时间逐渐缩短。爬虫酶时间测定 【参考值】与正常对照相差 5 秒以上有价值【临床意义】Bothrops Tararaca(属响尾蛇科)蛇毒内含有一种酶称为爬虫酶,它同凝血酶一样,能够使纤维蛋白原凝固,而不受肝素、抗凝血酶的影响。如果凝血酶时间延长而爬虫酶时间正常,则说明有肝素或抗凝血酶增多,因此对接受肝素治

29、疗的患者用爬虫酶时间检测有无纤维蛋白形成障碍特别有用。血清凝血酶减能试验 【参考值】与正常对照比,1 分钟时大于正常对照 5 秒,5 分钟时大于正常对照 10 秒,10 分钟时大于正常对照 30 秒时有意义。【临床意义】 该试验用来检测血清中抗凝血酶存在,在血清中加入凝血酶,如果血清中有大量的抗凝血酶存在,将会加速引起凝血酶减少,从而证明血清中有抗凝血酶的存在。组织凝血活酶稀释试验 【临床意义】用逐渐稀释的组织凝血活酶悬液与患者血浆混合,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如果患者血浆中有抗组织凝血活酶的抗凝物质存在时,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随着稀释度的逐渐增加比正常人更为明显的延长.内院凝血系统检查白陶土部分凝血

30、活酶时间测定 【参考值】男性 373.3 秒(31.543.5 秒)女性 37.52.82 秒(3243 秒)在实际应用中与正常对照比延长 10 秒以上有病理意义。 【临床意义】 KPTT 延长超过正常值 7秒以上有意义,超过 10秒以上有病理意义。本试验是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全部凝血因子的一种敏感的筛选试验。凡是参与凝血活酶生成的任何因子有缺陷时,KPTT 即可延长如、 因子缺乏,也见于 V、X 凝血酶原缺乏及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浆中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时,KPTT也延长,当因子减少到 30%40%时,因子 IX 减少到 68%KPTT即延长。在应用双香豆素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时,KPTT 可观察

31、因子 IX活动度变化,配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对疗效观察和控制用药更有帮助,应用双香豆素治疗时 KPTT应保持在 5070 秒,应用肝素治疗应保持在 70100 秒。KPTT 缩短见于因子、V 增多、幼儿、DIC 高凝期等。 肝素耐量试验(肝素凝固时间) 【参考值】正常人肝素凝固时间,当肝素浓度达 1U/mL 时为 1016 分。 【临床意义】 肝素对凝血的抑制作用是多方面的,特别重要的是肝素抑制凝血活酶的形成及拮抗凝血酶,此外肝素对血小板的抗肝素活力及组织凝血酶也有拮抗作用。肝素还能抑制玻璃对因子的活化作用。本法在于测定加不等量的肝素后的血浆复钙时间。 肝素耐量增加:肝素凝固时间比正常人缩短7

32、 分钟,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某些冠状动脉硬化症,血栓,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后等。 肝素耐量减低:肝素凝固时间延长 1630 分钟或 30 分钟以上常见于原发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等。 进行性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虽然已给予抗凝治疗并足以使凝血酶原时间相当延长,但肝素凝固时间仍缩短。此时应增加抗凝药的剂量,一般使肝素凝固时间等于正常对照的 1.52 倍抗凝治疗才有效。但应注意由于肝素凝固时间变化较大,应反复核实结果。有的作者认为该初试验有理论上价值,而没有实用价值尚待在实践中加以证明。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纠正试验 【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该试验用正常人硫酸钡吸附血浆和正常人血清,来

33、纠正简易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的患者。当加入正常人硫酸钡吸附血浆,使患者简易凝血活酶生成得以纠正者,则提示因子(AHG)缺乏。加正常人血清,使患者简易凝血活酶生成得以纠正者,则表示因子 IX(PTC)缺乏。正常人硫酸钡吸附血浆和正常人血清均能纠正患者的凝血活酶生成,则表示因子 XI(PTA)缺乏。如果都不能纠正,则表示患者血中有抗凝血活酶物质存在。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参考值】静脉血 11.99 0.72 秒毛细血管血 11.950.7 秒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最有价值读数大于正常人最有价值读数 3 秒以上者即考虑为异常。【临床意义】该实验以稀释的患者血液作为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中所需的全部凝血因子的

34、来源,利用溶解的红细胞为血小板替代物,从而简易过筛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较凝血酶原消耗试验敏感。简易凝血活酶生成不良见于血友病甲、乙、丙,血中存在抗凝血活酶生成的物质,如果凝血酶原消耗试验不良,而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正常则说明有血小板因子 3 缺乏。本试验最好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联合应用分析。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参考值】在 46 分钟内基质血浆凝固时间为 911 秒。在 46 分钟内基质血浆凝固时间比正常对照延长 5 秒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该试验对检查轻型凝血活酶生成障碍的原因甚为有用。在内源性凝血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凝血因子,任何一个缺乏都容易通过该试验逐一与正常人血液中成分混合而被查出。

35、分析结果见(表 1-6)。解释:如果患者凝血活酶生成结果不正常而上表 3、4、5 组均正常为缺乏因子或。可根据临床症状将二者鉴别之,因子缺乏临床上无出血症状,因子缺乏有出血症状。上表内第 3 组凝血活酶生成结果不正常因子I 或 V缺乏,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将二者鉴别之,因子缺乏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而因子 V 缺乏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上表内第 4 组凝血酶原生成结果不正常为因子 IX 或 X 缺乏,也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将二者鉴别之,因子 IX 缺乏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而因子 X 缺乏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表 1-6 缺乏凝血因子的试验 凝血活酶成分来源 凝血活酶生成结果分析组别硫酸钡吸附血浆、血清X、

36、血小板PF3因子缺乏因子缺乏因子缺乏血小板缺损凝血活酶抑制剂因子V 缺乏因子V 缺乏因子缺乏1 正常人 正常人正常人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2 病人 病人 病人 不正常不正常不正常不正常不正常不正常不正常不正常3 病人 正常人正常人 不正常正常 正常 正常 不正常不正常正常 正常4 正常人 病人 正常人 正常 不正常正常 正常 不正常正常 不正常正常5 正常人 正常人病人 正常 正常 正常 不正常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6 病人 病人 正常人 不正常不正常不正常正常 不正常不正常不正常不正常上表内第 3、4 组凝血活酶生成结果均不正常,应考虑血中有抗凝血活酶物质存在,应进

37、行抗凝血活酶物质检查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如果血液中未发现抗凝血活酶物质,而凝血酶原时间也正常,则应考虑可能是因子和 IX 缺乏同时存在。 凝血酶原消耗纠正试验 【临床意义】血友病甲缺乏抗血友病球蛋白(AHG)。血友病乙缺乏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血友病甲缺乏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TA),三者均有凝血酶原消耗不良的现象。依据 AHG、PTC、PTA、三种血浆凝血因子的不同性质,利用正常血浆及血清、硫酸钡吸附血浆和血清(或贮存血浆),对凝血障碍的血标本进行纠正,然后进行凝血酶原消耗测定,可以测知患者血液那一种血清或血浆纠正,以确定缺乏类属见(表1-5)。表 1-5 测定血友病类型实验 抗血友病球

38、蛋白 AHG 缺乏血浆凝血活酶成分 PTC 缺乏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PTA 缺乏正常血清 - + +正常血浆 + + +硫酸钡吸附血浆 + - +硫酸钡吸附血清 - - +贮存血浆 - + +注:“+”被纠正“-”不被纠正如果上述的正常血清、硫酸钡吸附血浆、硫酸钡吸附血清,贮存血浆均不能纠正,可用红细胞素进行纠正,若被纠正表示 PF3缺乏,若仍不被纠正表示有抗凝物质存在。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CT) 【参考值】25 秒,应用时应与正常人作对照。【临床意义】小于 20 秒表示凝血酶原消耗不佳,但应注意患者的凝血酶原。正常则有价值,如果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不必进行这种试验。凝血酶原

39、消耗不良表示内源性凝血活酶形成障碍如血友病甲(因子缺乏)、乙(IX 因子缺乏)、丙(XI 因子缺乏)。和 PF3缺乏,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缺乏或伴有血小板病),血小板减少症。 凝血酶原消耗不良可见于某些正常妇女的月经期,纤维蛋白溶解性紫癜,异常蛋白血症某些肝脏疾病,有的原因难以解释。凝血时间测定 【参考值】李(Lee)一怀(white)二氏试管法511 分钟布(Burkel)氏玻片法28 分钟【临床意义】该实验是一种不敏感的过筛实验方法,用来测定被激活的内源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和共同途径中的凝血因子活力。其中任何一个因子缺乏,均可引起凝血时间延长。可见于 I、凝血因子缺乏。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

40、(如肝素增加)。DIC 纤溶力增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试验虽然简单但不敏感。特别是玻片法,更不敏感可靠,疑为凝血功能障碍者即使凝血时间正常仍需做进一步检查。因子、定量测定 【参考值】因子(AHG)的正常范围约为 60%150%因子(PTC)的政常范围约为 60%140%因子(PTA)的正常范围约 65%135%因子的正常范围约为 50%150%【临床意义】将病人血浆同先天性 AHG、PTC、PTA 或因子缺乏症的血浆分别混合,作 KPTT 试验。将病人血浆的测定结果与正常血浆比较,算出病人血浆中所含的有关因子是正常人的百分之几。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基本准确。血友病甲是最常见的伴性隐性遗传

41、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由于血浆内缺乏因子(AHG)而出现严重出血,发生率约 34/10 万人口。一般仅发生在男性而女性传递(AHG 的产生和位于 X 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有关,而 Y 染色体不携带这个基因)。临床上根据出血倾向的轻重以及血浆中 AHG 的活性水平可分为四型;重型:自幼有出血史,反复关节出血,严重跛行,无故的深部组织出血,AHG 活性的水平 0微量%。中间型:少数病例有关节出血及其它自发性出血,无严重跛行,偶见血肿,轻度创伤后可发生严重出血,AHG 活性约为 1%5%。轻型:轻型血友病时症状可不典型,时见粘膜出血,如口腔、咽喉、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在创伤后几小时到几十小时才发生,可持续

42、几天,有时是间歇性出血,时常在夜间发作,也可以拔牙出血。轻型的 AHG 活性在 5%25%左右。亚临床型:无出血症状,AHG 活性水平约在 35%左右。此外,血管性假性血友病血浆中 AHG 活性水平也下降,应和血友病甲相鉴别。甲状腺机能减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抗 AHG 抗体等,因子(AHG)活性减低。血液中因子(AHG)活性在运动及注射肾上腺素后可暂时增强;在妊娠时逐渐增强;在慢性血小板减少及服用口服避孕药后增强;冠状动脉疾病、手术后,实验停服抗凝药物治疗后,甲亢、骨髓瘤及巨球蛋白血症,气脑摄片后,低血糖症、柯兴氏综合症(凝血酶原及因子 V 也增加)因子(AHG)活性增强

43、。血友病乙与血友病甲一样,是一种伴性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比血友病甲发病率低,11.5/10 万人口。由女性传递,而差不多都是男性发病,但女性传递者也可发病,呈轻型症状。其出血原因是由于因子(PTC)缺乏。传递者的 PTC 减少(含量 9%90%,平均 33%),可伴有严重出血,其发生率较血友病甲传递者为高,故可以假定 PTC 的遗传特性仅是部分隐性遗传。在血友病乙患者中约有半数有阳性家族史。个别血友病乙患者,在 15 岁以前其血浆因子(PTC)活力仅占 2%左右,并伴有出血,至成年人时 PTC 升至 20%60%,出血症状消失。血友病乙的出血严重程度似与因子(PTC)缺乏的程度成正比,但有时

44、 PTC 活性很低,而病性不严重。也有人认为应用金霉素、氯霉素可加剧血友病乙的严重性。此外,维生素 K 缺乏,肝脏疾病,及服用双香豆素等药物均可引起因子合成减少。席汉氏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活性减低。因子(PTC)在妊娠晚期中度增高。血友病丙是一种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性的出血性疾病,血友病丙是血友病中发病率最低的,其出血原因是血浆中因子(PTA)缺乏。Rappaport 认为重型患者是纯合子因子(PTA)含量低于正常人 10%20%,自发性出血罕见,仅在做外科手术或拔牙后有显著出血症状,但国内报导不少病倒有自发性出血者。轻型患者是杂合子,因子(PTA)含量为 30%65%,在做外科手术或拔牙后并

45、无严重出血症状。有人认为出血倾向同因子(PTA)的含量不成正比,有的 PTA 仅为 1%而出血不多。有的 PTA 含量为20%或以上而出血严重。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镰刀型红细胞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硬化(有时 PTA 可低述 20%)、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等,PTA 活性减低。PTA 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中略增加。先天性因缺乏症(Hageman 特征),本病极少见,于 1953 年发现,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的出血性疾病,男女皆可发病。杂合子时因子含量约为 25%60%,纯合子时可低至 8%,甚至可低至1%,携带者含量平均为 50%。许多正常新生儿因子可减少到

46、 20%50%,在出生后 24 周内再升至正常水平,在妊娠时因子轻度减低,在肝细胞严重受损及肾脏疾病时,因子减低。在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肌梗塞,脑栓塞时因子增加。在恶性肿瘤中因子略增加。因子相关抗原测定 【参考值】106.5132.46%【临床意义】 近来研究表明,因子是一个分子量为 100200 万的大分子糖蛋白,由 3 种成分组成,即:c、R:Ag、及R:WF。:c 位于 X 染色体上,血友病甲即缺乏这一成分,:c 是促凝成分,它可以纠正血友病甲的凝血异常;R:Ag 抗原部分,R:WF 为 VW 因子。目前认为正常人因子是一种抗血友病因子(AHF 或 AHG)复合物或因子复合物。 因子相关抗

47、原(R:Ag)在正常血浆中的含量为 10mg/L 血浆,应用电泳法免疫扩散法(EID),即火箭免疫电泳法可以测定。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是一种较常见的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性的出血性疾病,男女都可发病,父母均能传递。女性患者较严重,常在儿童期(小于 4 岁)发病,有时可延迟到成人期发病,出血症状可轻可重,表现极不一致,典型患者出血时间延长,R:Ag 明显降低,VW 因子(R:WF)也降低,且二者呈平行关系,少数病人 VW 因子的活力较R:Ag 要低。:c 降低,但降低程度不如血友病甲那么严重,多数病例低于 50%,严重时可低于 10%,阿司匹林耐量试验阳性,血小板对瑞斯脱霉素不凝集,约有 50%病例束臂试验阳性。该病应与血友病甲相鉴别,血友病甲只有:c 明显降低,而R:Ag 及 VW 因子(R:WF)正常,因此测定R:Ag,可作为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与血友病甲的鉴别指标。这也是该验的重要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