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试卷分析,2007年11月,命题的依据和原则,新课程标准及2007年考试大纲 2007年高考试题及2008年高考预测 考查最主干知识 注重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对学生各种考试能力的要求 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的关系,(一)考试范围,2.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和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和的含义如下: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1.必修部分(一、二、三)选
2、修部分(一、三),3.考试内容,生物知识内容表(一) 必考部分,(二)考试形式与卷面结构,(三) 考试大纲“知识内容”相对课标“具体内容标准” 删减的内容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尝试建立真核细胞模型 必修二:遗传与变异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四)考试大纲“实验”相对课标“活动建议” 删减 的内容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电子显微镜室 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搜集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 必修二:遗传与变异 搜集有关试管婴儿的资料评价其意义及伦理问题 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
3、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搜集人类基因组或基因诊治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交流 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资料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 调查某种动物激素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拟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 调查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五) 考试大纲“知识内容”相对课标“具体内容标准”选修部分的差别,选修三删去了“生态工程”的相关内容,生物高考试题的特点 考生答卷的基本情况,2007高考试题的主要特点 第一次新课程高考:备受关注,事
4、关全局 第一次省自主命题:责任重大,如履薄冰 第一次出现选做题:超量给题,限量选做 第一次采用答题纸理科综合试题,特别是生物部分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凸显出稳定、新颖、基础、能力等特点,在平稳过渡中实现了新的突破,科学公正地检验了课程改革的成果,对中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特点之一:落实了平稳过渡的原则平稳是七高考命题的主调。对课程理念的体现必须服从平稳过渡的主旋律。平稳安全为主,创新其次。注重与国家命题的衔接,特别是必做部分与2006年全国卷吻合较好,命题方式基本一致。,特点之二:贯彻了考试说明的精神 试题结构完全遵循考试说明。,试卷格式完全模拟参考样卷。 题目较好地贯彻了考试说明精神。注
5、重考察考生能力和生物学素质,没有出现超纲现象。,11.0%,45.2%,43.8%,分值比例,73,8,33分,32,分值,10+1,2选1,2,8,题数,全卷,第卷选做,第卷必做,第卷,特点之三:突出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适当兼顾覆盖面试题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例如必做题的采分点主要集中于遗传与变异、细胞、稳态与环境。适当考虑了对知识点的覆盖,必做部分共涉及23个知识点(必修模块共67+19个知识点),选修一涉及到6个知识点,选修三涉及到5个知识点。试卷长度适中,题目设计有一定层次和梯度,文字表述清楚、简洁明快,考生阅读量适中。试题难度适中,没有出现偏题、成题。较好地发挥了高考应
6、有的考察、选拔功能。,山东卷双向细目表,特点之四: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趋向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核心。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综合测试,考查了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例如,34567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34题以纤维素酶的专一性、纤维素酶的来源、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酶活性的检测、固定化酶以及控制酵母菌的发酵条件为载体,重点考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题、8题重点考查利用数学坐标曲线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试题加大了对创新、探究、实践能力的考查,充分发挥了高考改革对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如26(5)要求设计
7、实验方案探究该矮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通过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进一步分析预测的结果,重点考查了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特点之五:综合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生物试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过程和生物实验的理解、掌握和综合应用情况。虽然题量有限,但是试题尽力通过一个题目综合考察几个知识点,以此增大考查的覆盖面。例如,2题重点考查人体血糖的调节,题目涵盖了人体血糖含量的变化、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和血糖的代谢途径。3题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涉及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态农业。26题重点考查遗传与
8、变异,主要涉及了基因组合规律、单倍体育种的特征、基因突变的特点、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基础知识。35题几乎涵盖了选修三的所有主题,主要考查了细胞的全能性、体细胞克隆技术、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以及基因的特异性表达等。试题对知识点的要求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能够理解和应用.,特点之六:力求体现过程与方法重视生物科学方法的考查是本试题的突出特点。主要涉及杂交方法,外源基因的导入方法、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显微注射方法、体细胞克隆技术、科学实验对照方法,科学推理方法等。,特点之七: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取材新颖,增强了学科内知识综合性试题强调新材料、新情境,力求体
9、现真实性和情境性,试题尽力贴近生活、贴近生产、贴近社会。例如:6题与世界结核病防治日进行巧妙结合;26题遗传育种的知识是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27题紧密围绕“癌症”与人类体健康这一话题,延伸到端粒酶与癌症防治的关系;34题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35题的生物反应器研发进展。同时还注重体现自主命题的特殊,密切结合本省实际。如5题涉及到沂蒙山区和黄河三角洲。 试题从中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出发,突出了学科内综合能力考查。全卷共有8个生物试题关注了学科内综合,突出了生物学知识之间内在的关联性。,特点之八: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符合“一标多本”的实际情况命题以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7
1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为依据,试题不拘泥任何版本的教材,也不倾向任何版本的教材。题目设问具有开放性,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的程度不同,区分度比较好。答案多种多样,使用不同版本的学生允许有不同的答案。例如:26题包括4种设计方案,35(1)“显微注射,显微操作,显微技术,腺病毒转染,转染,基因枪”等答案都算正确,(2)题允许两种答题方向。,特点之九:选修题目力求保持难度一致,基本能够体现公平性原则,0.63,0.66,难度系数,49,26,答案字数,5,6,覆盖考点,5,5,设问数量,热点情境相关知识基础切入扩展发散,命题思路,240,282(
11、选项60字),信息总量,35(选修三),34(选修一),特点之十:入门易,深入难,层层递进,化解难度,有效控制区分度命题人员营造了一种“各个水平层次的考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分数,但不同水平的考生能够拉开距离”的环境。 主观题采用分步设问、分步给分的方式,难度梯度设置合理。 问题之间相关性较弱,避免因一步出错导致步步出错的现象,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成绩。,特点之十一:试题难度适当降低 试题难度比去年有所降低,试题区分度较大。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生,对中学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中,0.66,19774,300,合计,中,0.61,7309,120,物理,易,0.77,82.66,108,化学,中,0.58
12、,41.99,72,生物,P,难度,平均分,满分,2006,中,0.557,133.66,240,合计,中,0.52,46.23,89,物理,中,0.53,41.6,78,化学,中,0.61,44.72,73,生物,P,难度,平均分,满分,科目,2007年高考试题及卷面分析 卷:平均分16.85 ;难度 0.527 ;区分度 0.585 易、中、难的题数比例为: 1:2:1,1平均分3.27;难度 0.817;区分度 0.491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
13、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2平均分2.32 ;难度 0.579 ;区分度0.721 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 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 肠道吸收有关 Cb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3平均分1.9 ;难度 0.475 ;区分度0.446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
14、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考虑农业生态工程中能量的多级利用,人为地延长食物链。)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4平均分1.59 ;难度0.398 ;区分度0.719 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 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5平均分2.81 ;难度0.703 ;区分度0.552 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
15、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6平均分2.75 ;难度0.687 ;区分度0.638 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下列关于结核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 B该菌是好氧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表明其可抵抗溶酶体的消化作用 D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后由高尔基体分选运输到相应部位,7平均分1.66 ;难度 0.414 ;区分度0.750 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
16、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A胸腺嘧啶 B腺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胞嘧啶,8平均分0.56 ;难度0.14 ;区分度0.361 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同 B.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26。普通小麦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
17、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自交 ,F2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2/3 。 (2)I、II、III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II 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 C 组,原因是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 (4)通过矮秆抗病II获得矮秆抗病新品种的方法是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100% 。 (5)在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简要写
18、出所用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所得F1只表现显性性状,F1再通过自交才能在后代表现出重组性状;纯合体能够稳定遗传,杂合体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而不能够稳定遗传。单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因此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是高度不孕的,只有在幼苗期利用秋水仙素或者低温等方法人工诱导形成多倍体,才能形成正常的普通小麦个体。基因突变具有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的特征,因此一般不容易获得所需品种,即使人工诱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突变频率,与其他育种方式相比,出现所需品种的概率也是最低的。设计实验方案是真正能够拉开考生层次的环节,该问的答案可
19、以多种多样,但是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本题满分17分,平均得分11.1分,难度0.65 ,区分度0.428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审题不够细致,没有看清题目要求 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杂交育种过程的一个步骤,有些考生答杂交育种,显然是把范围扩大了;本题涉及两种性状,但是“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多少”只考虑其中的一种,许多考生没有准确理解题意,凡是答“15/16、1/16、1/8、3/8”等的都属于这种情况。 基础不够牢固,考虑不够周到 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品种的原因有的答反复自交需要年限较长,基因突变的特征大多数考生只写一个方面;由单倍体经人工诱导形成的普通小
20、麦应该是纯合的,都能够稳定遗传,有些考生回答3/16、1/4等,没有看清前后这两个空是有关联的,或者没有领会到问题的实质。,没有掌握和应用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 最常见的错误是缺乏对照实验,没有将矮杆小麦与高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 混淆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 将杂交、自交和测交混为一谈,甚至把自交写成自由交配,把性状写成形状,都是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有些考生混淆了细胞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利用高杆与矮杆杂交,矮杆细胞作母本,高杆作父本,然后反交,区分核遗传还是质遗传。有些考生混淆了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与互换规律,让发现的矮杆小麦与纯合体高杆小麦杂交,若大部分为高杆,少部分为矮杆,则认为发生了
21、交叉互换。很多考生缺乏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的基础知识,对植物遗传的代数搞不清楚,杂交第一代就分析现象:“高杆与矮杆杂交,将杂交植株所结的种子种下去并获得F1植株,统计矮杆小麦所占比例。”,分析预测结果和结论扣题不紧,思路不清,表述不准 题目中虽然有探究的字样,但实验的两种结果已经给予提示,要么来自基因突变,要么来自环境影响,实质上相当于设计一个验证实验的方案。有的考生生搬硬套探究性实验结果分析的格式导致出现错误答案:“若F1全部为矮杆小麦,则这株小麦是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若F1全部或大多为高杆,则这株小麦的矮杆性状是环境造成的;若无法产生可育后代F1,则这株小麦为单倍体。”有的考生脱离了题目要求:
22、“将此矮杆小麦作母本与一个高杆的父本交配,让其产生的F1自交。如果产生F2代中均为高杆,则此矮杆小麦是出现了基因突变不遗传。如果产生F2代中有高杆、矮杆小麦,则此矮杆小麦的变异是可遗传的。” 书写不够规范 有些学生抓不住要点,文字表达能力不强;如“杂交实验”没有明确指出杂交的亲本性状。,27. 近期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请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1)体外分别培养某种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图中代表癌细胞生长曲线的是 a 。在体内,癌细胞可能侵袭周围正常组织,说明癌细胞具有扩(分)散转移 的特性。,(2)细胞癌变后,膜表面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成为
23、抗原 ,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应答中直接使癌细胞裂解的免疫细胞是效应T细胞 。,(3)端粒酶是与染色体末端结构相关的一种细胞组分。表中数据显示细胞癌变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实验目的:研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 实验材料:癌细胞,端粒酶抑制剂,细胞培养液等。 实验步骤: 将癌细胞分成A、B两组 。 A组加入端粒酶抑制剂,B组不加,进行培养 。 记录并比较A、B两组的增殖代数 。 结果预测及分析: (4)请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 本题满分16分,平均得分11.7分,难度0.73,区分度0.386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对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缺乏足
24、够认识,实验设计能力仍显薄弱 有的考生不分组,直接“取一定数量的癌细胞放入细胞培养液中,并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甚至“取一个癌细胞并且用端粒酶抑制剂对其进行处理”;有的考生不会分组,分组烦琐,分三组、四组的占一定比例。 违背了实验设计的科学性等基本原则,灵活应变能力较差 有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将癌细胞放入细胞培养液,然后加入端粒酶抑制剂,观察其变化。”有的搞不清哪是实验的变量,对照实验设置错误:“取等量的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分别加入等量的端粒酶抑制剂。” 审题不准确 很多考生题目不理会题目给出的癌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取正常细胞或未癌变细胞,分成两组”;有的考生加入的试剂是端粒酶;有的扣题不紧,
25、偏离了题目要求,“观察两组癌细胞的扩散”。,对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比较随意 有的考生分析的结果相反,这也直接影响了下一问题的正确作答,反映出很多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仍然比较薄弱;有的表述不清,出现AB、At2、t1=t2、t1t2”;有的分析不够全面,只分析一种情况;有的分析生硬教条,套用格式“A组中的细胞少于B组中细胞数目A组中的细胞等于B组中细胞数目A组中的细胞多于B组中细胞数目”(正确,但是与参考答案有差距),套用教材知识“增殖5060代说明”;有的没有领会命题意图:结果,A组不再继续增殖,B组仍大量增殖。分析,端粒酶抑制剂抑制了A组中端粒酶的活性,而B组端粒酶活性不受抑制。因此 对基本概
26、念缺乏正确的理解 扩散与流动性是不同的概念,侵蚀细胞与侵蚀正常组织也有不同的含义,侵染与寄生有本质区别,效应T细胞不能写成T淋巴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等,有的甚至写成效应B细胞。,34【生物生物技术实践】20%;满分8分,平均得分5.26 ,难度0.66 ,区分度0.542 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利用玉米秸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为:,(1)玉米秸杆经预处理后,应该选用纤维素 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2)从以下哪些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上述酶? (多选)A酿制果醋的醋酸菌 B.生长在腐木上的霉菌C制作酸奶的乳酸菌 D.生产味精的谷氨酸棒状杆菌E反刍动物瘤胃中生存的某
27、些微生物 (3)若从土壤中分离产生这种酶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按功能分),培养基中的碳源为纤维素,秸杆类物质,纤维素类,木材,树叶,滤纸等均得分,但此空出现其他的糖类如寡糖,单糖,双糖不得分。 (4)从生物体提取出的酶首先要检测酶的活力,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糖液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够被反复利用,可采用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包埋法技术。 (5)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酵母菌;产乙醇细菌;产乙醇微生物,在产生酒精时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无氧(密闭)。,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基础知识不牢固 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是搞清秸杆的主要成分,由于前两问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个问题搞不清楚,直
28、接影响这两问的作答。有些考生误认为秸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导致连续两问错答。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应该是酵母菌或者其他能够产生酒精的微生物,而有的考生答乳酸菌、发酵菌等。从给出的选项中挑选可能含有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答案五花八门。 审题不够仔细,不按要求答题 有些考生审题时心态不平和,长期题海战术养成的坏习惯使他们不能深入思考,准确理解题意并把握题目要求,答非所问。题目对分离微生物的培养基已经提醒按功能分类,很多考生答成固体培养基,另一个空也只好答琼脂、牛肉胨等。对于培养基的成分题目只要求写出碳源,有的考生填写“氮源、碳源、无机盐”等。,对有关生物技术不熟悉 有些考生不了解提取的酶必须检测活性才能用于
29、生产实践的事实。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条件可能有多种,但是题目定位在酵母菌在产生酒精时,这就只能答与氧含量有关的术语,如密封、密闭、不透气、无氧、厌氧、氧浓度、氧气、氧气通入量、氧气的量、控制氧、下调氧等概念,只要没有增加氧气的概念,均得分,有的考生就答成了提高氧气浓度,有的答温度或者其他的一些条件。,35【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80%;满分8分,平均得分5.07 ,难度0.63,区分度0.498 继哺乳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发成功后,膀胱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最近,科学家培育出一种转基因小鼠,其膀胱上皮细胞可以合成人的生长激素并分泌到尿液中。 请回答: (1)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
30、受体细胞,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 (2)进行基因转移时,通常要将外源基因转入受精卵(或早期胚胎) (细胞)中,原因是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使外源基因在相应组织细胞表达 (3)通常采用DNA分子杂交 技术检测外源基因是否插入了小鼠的基因组。 (4)在研制膀胱生物反应器时,应使外源基因在小鼠的膀胱上皮细胞中特异表现。 (5)为使外源基因在后代长期保持,可将转基因小鼠体细胞 的细胞核 转入去核的卵细胞中构成重组细胞,使其发育成供体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该技术称为核移植(或克隆)。,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对相关生物技术理解不到位 细胞核移植必须是将供体细胞的核转入去核的卵细胞构成重组细
31、胞,很多考生没有实施去核的操作。 概念不清 有的将核移植与动物细胞融合混淆。有的自创名词,如膀胱腺。 有的考生将“检测外源基因是否插入基因组”与“检测外源基因是否表达”混淆,正确答案“DNA分子杂交、核酸探针、DNA探针、RNA探针、PCR、基因芯片”都属于核酸水平,使用蛋白质检测对该题不可行,因为蛋白质检测不到未必就没有插入,已经插入但没有表达也是常见现象。受精卵、早期胚胎和幼体都不进行检测,成体的所有细胞均应该包含外源基因,抽取血样从白细胞就可以检测。,缺乏灵活性 题目已经明确指出是膀胱生物反应器,有的考生思维定势作怪,仍然回答过去熟悉的乳腺,甚至答成乳汁。题目对小鼠的膀胱上皮细胞可以合成
32、人的生长激素也已进行了明确描述,有的考生回答肾脏、肾小管、集合管等,甚至答非所问:分泌。 没有理解命题意图 虽然本题没有明确提示将外源基因转入的方向是否为某种细胞,但是题干意指“进行基因转移时”,这与基因转化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如果第一个空答成载体,就增加了第二个空的难度。有的考生答成了“基因片段无法在细胞内单独表达”“质粒可在体内稳定保存并自我复制”“易于基因的转移,且易表达”“质粒作为目的基因的运载体”“便于表达和检测/质粒能无限增殖,具有标记基因”等。如果第一个空答成其他细胞,第二个空也将难以回答,如以下答案:细胞质基质/防止小鼠种群变异产生新物种破坏物种多样性;细胞核/因为DNA在细胞核
33、中转录表达;体细胞/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卵细胞/含丰富的营养物质。 错别字现象严重 。如纤维注射法。,【26】92+【27】132+【34】26或【35】49=250或273,2007年,【30】311+【31】303=614,2006年,【30】175+【31】337=512,2005年,【30】74+【31】112=186,2004年,【26】151+【27】198=349,2003年,【21】88+【22】20+【23】69=177,2002年,历年高考生物试卷答案的文字表述量,1.考试内容紧扣大纲、课标,小结,3.选择题类型: 单元内综合、单元间综合、单元内图象分析、
34、单元间图象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探究、信息处理,4.简答题: 突出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2.高考试题难度适中,题目新颖,影响高考命题的主要因素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 官方的影响 考试大纲的权威性指导 测量理论的影响 高校的影响 课程改革的影响 命题人自身的因素,高考命题的两个规律 连续性 波动性 通过阅卷发现问题 通过调研听取意见 通过比对学习借鉴 通过反思成熟提高 通过分析调整思路,2008年高考预测,出题人员仍为原班人马,试题风格不会有太大改变 试题在07年实现自主命题平稳过度的基础上应该有所创新 难度应该与今年持平,实际会有所差别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高考试题将尽力
35、贴近生活、贴近生产、贴近社会,选修试题不会考查必修内容(如果有比例也极低) 必修试题绝对不会考查选修内容,模拟试题一 第卷(必做),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中,可能直接从人的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的是( )A消化酶 B解旋酶 C呼吸酶 D酒精,2构成人体的细胞约有230多种,其中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甲状腺细胞合成甲状腺激素;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素,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形成根毛。正常情况下,分化的细胞还具有一定的寿命。例如,红细胞分化成熟后的寿命约是120天,白细胞的寿命约是12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表明,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6、B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序的细胞分化能够增加细胞的类型 C由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组织和器官,执行不同的功能 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因为某种功能的需要而进化产生了各种细胞类型,3下列各图所示生物学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 )A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DD的概率为1/8 B乙图中黑方框表示男性患者,由此推断该病最可能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丙图所示的一对夫妇,所生的后代是一个男孩,该男孩是患者的概率为1/2 D丁图细胞表示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4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果实就能成熟 B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
37、分泌量增加,但与大脑皮层无关 C兴奋的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D胰岛素不足,细胞供能障碍,非糖物质转化成的葡萄糖增多,5右图是某高等生物一个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该细胞处于何种分裂的何种时期,形成的子细胞种类数、该生物的同化类型、所属生态系统的成分依次是( ) 有丝分裂中期 减中期 减中期 1种 2种 4种 自养型 异养型 生产者 消费者 11分解者 A、 B、 C、 D、11,6右图表示20C时玉米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对曲线的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A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B如果是阴生植物,c点将右移 C当植物缺镁时
38、,b点右移 D其他条件不变,随着环境温度不断升高,c、d点位置上移,7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1)若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2)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产生了变异 (3)图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4)图曲线可用于指导灭鼠,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只有两种说法正确 C只有三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都正确,8下列有关植物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39、成熟的植物细胞都有液泡和叶绿体 B正在分裂的根尖生长点细胞中没有大液泡和叶绿体,但有较多的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少量的中心体 C有许多果实、花瓣的色彩是由液泡中的色素决定,这种色素的颜色与液泡中的细胞液的理化性质无关 D同时具有中心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一般是低等植物细胞,第卷 (必做33分),26(10分)刚收获的玉米种子堆放一天后就发热了,某同学认为这只是玉米自身呼吸所散发的热量。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器具设计实验,探究玉米种子堆中热量的来源。 (1)实验原理:生物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的相对多少可用温度计测量,散失能量越多,温度计读数越高。 (2)实验材料和器具:刚收获的玉米种子,同样大小的消
40、过毒的透明暖水瓶、消过毒的温度计和棉花、加热煮沸用具、0.1%高锰酸钾溶液等,以上材料和器具可供实验用。 (3)实验步骤:(4)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7分)下列是研究胃液分泌调节的有关实验。 (1)图A为假饲实验。即动物能吞下食物,但由食道开口处漏出,不能进入胃内。通过假饲发现,食物虽未进入胃内,却能引起胃液分泌;如果切断与胃相连的神经,则假饲时,没有胃液分泌。由此可见,胃液分泌是一种_调节,该调节属于_反射。 (2)如果让动物只观看食物,不让其吃食物,也会引起胃液的分泌,这属于_反射。 (3)如图B,将动物的胃通过手术做成大胃和小胃不相通的两部分,并切断与它们相连的神经。当食物进入大胃
41、后,小胃也分泌胃液,这说明胃液的分泌可能还存在_。,(4)为了进一步研究胃腺的胃液分泌调节,某人从实验狗甲的一段胃上刮下黏膜,将胃黏膜放人稀盐酸中浸泡,把过滤后的提取液注入实验狗乙的静脉,结果引起实验狗乙的胃液分泌,并由此得出“胃黏膜中存在促进胃液分泌的某种物质”的结论。分析这一实验与结论,能否得出该结论? _ 。 为什么? _ 。,27. (16分)已知玉米体细胞中有l0对同源染色体,下表是表示玉米6个纯系的表现型、相应的基因(字母表示)及所在的染色体。-均只有一个性状属隐性纯合,其他均为显性纯合。(1)若通过观察和记载后代中节的长短来进行基因分离规律的实验,选作的亲本组合是_ (填品系号)
42、;若要进行自由组合规律的实验,选择品系和做亲本是否可行?_,为什么? _;若选择品系和作亲本是否可行?_为什么?_。,(2)玉米的果皮白色与黄色是相对性状,胚乳甜与非甜是另一对相对性状。则与相互授粉所结果实的果皮颜色及胚乳味道是_。 (3)如果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一年,则利用上述品系杂交育种获得ppggss植株最少需_年;如果利用单倍体育种则至少需_年。,34(8分)生物-生物技术与实践 某同学为了从土壤中分离的到纤维素分解细菌,进行以下操作:: 土壤取样:用小铁铲和普通信封将土取回,然后倒入一烧瓶中,加蒸馏水稀释,塞好棉塞。配制培养基:按照含有纤维素粉的特定培养基配方加入相关药品,待其他物质溶
43、解后加水定容到1000ml。 菌悬液涂布平板:用接种环取少量土壤稀释液在以上培养基表层涂布。 培养观察:把接种好的培养皿放到恒温箱中培养1-2天,观察并记录菌落的生长情况。 根据以上实验操作,完成下列题目: (1)找出该同学明显的操作错误:(2)要想增加该实验的说服力,还应该怎么做?,选做部分,35。(8分)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目前全世界约有试管婴儿30万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培育试管婴儿的基本技术操作过程。试管婴儿的诞生属于哪一种生殖方式?(2)公众对培育试管婴儿的这项技术持什么态度?它反映了伦理道德上的什么问题?(3)这些试管婴儿与设计试管婴儿有区别吗?请简要说明。,模拟试
44、题二 第卷(必做),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导致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是( ) A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B具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3:1 C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1:1 D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2下列过程中,不发生膜融合的是( ) A人鼠细胞杂交实验 B受精过程 C氧进入细胞中的线粒体 D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3(2007宁夏理综)某种抗癌药可以抑制DNA的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据此判断短期内使用这种药物对机体产生最明显的副作用(
45、)A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B影响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造成糖代谢紊乱C影响血细胞生成,使机体白细胞数量减少D影响脂肪的合成,减少脂肪的贮存,4如果测得尿中含糖,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血糖肯定是高的 B肾小管肯定不能将糖全部重吸收 C肯定存在着糖代谢紊乱 D肯定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5(2007山东理综) 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
46、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6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 ) A不同种群的基因库组成是相同的 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东北虎和华南虎是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7下列哪项事实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 A细胞膜中糖的含量比线粒体膜中糖的含量高 B效应B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核糖体 C一个种群基因中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生物的进化 D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8在严寒的冬季,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花卉、水果,既可以调剂市场
47、,又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下面列举了一些与此有关的生产措施,合理的是( ) 温室的设计应尽量提高采光效率,尽量减少温度的散失 若使用简易的塑料大棚,最好能在入冬前给土壤施足有机肥,因为有机肥不但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植物提供矿质营养,还可以补充大棚内的CO2 温室蔬菜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不但可以按植物的需求配给营养,还可以免除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 温室往往无风少虫,使得风媒花和虫媒花传粉困难“花而不实”,可以施用一定浓度的吲哚乙酸减少损失。A只有合理 B只有合理 C只有合理 D全都合理,26(17分)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是许多国家仍未解决的问题。我国淡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藻类是微囊藻,因为其经
48、常爆发性生长,且能够产生微囊藻毒素(MCLR)而引发水华现象。 (1)目前已经从不同种类的微囊藻中分离、鉴定了60多种MCLR结构。构成MCLR环状七肽的分子式为 C49H74N10O11,分子量约为1000,则其中含有 个肽键,最多含有 个游离的氨基和 个羧基。,第卷 (必做33分),(2)微囊藻生长早期是单细胞浮游藻类,鱼类等动物取食后能够正常消化,没有毒性,但是生长后期细胞壁外的胶质鞘使群体呈结合状态,由于这层胶质鞘成分和MCLR类似,尽管微囊藻体内蛋白质高达49.7%,生物可利用性也受到极大地限制,鱼类等动物取食后不能消化,中毒死亡。微囊藻胶质不能被鱼类消化的原因是 。 (3)微囊藻体内蛋白质含量特别高,可以推知这种藻类可能具有 能力;被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水体中特别容易引起藻类爆发性生长的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