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仔面料的主要疵点在制衣行业很多人都把牛仔布疵点通称为“走纱” , (如松经、粗经、断经等) 。、原纱疵点粗经:某一根经纱的直径较其它经纱粗,只要检验能看出均应作为粗经疵点评份。粗纬:布面上某一根纬纱的直径较粗,呈现一条隐约的可见白色条痕,即为粗纬疵点。条干不匀:在布面上隐约可见,纬纱呈现粗细不匀的波纹状,即为条干不匀疵点。有些用竹节做纬,易产生规律性花纹,也影响布面外观。黄白档:由于纬纱配棉差异或纺纱原因,造成两只纬纱换纱时纬向产生一条明显的黄白分界线(一般布的反面更明显)称为黄白档,如经洗水后仍明显则应降等。布面白星:由于纬纱上的棉结和杂质织入布中,在布面上呈现出白白点点即为布面白星疵点。
2、、浆染疵点色档:布面呈现全幅性的纬向直条颜色深浅不同的痕迹。头尾色差:布头和布尾颜色差异,两头叠在一起时能明显看得出的色差。两边或边中色差:布两边中间或边与边颜色有差异,叠合比较时能明显看得出的色差。条花:布面上呈现经向一直条的深色或浅条纹。浆斑:由浆液引起的布面局部起皱异样。、织造疵点开车痕:也称停车痕,织机开车时在布现上呈现纬向一直条的痕迹,也有如波浪拟条痕。松经:织布时断经纱未停车继续织时,由于断经纱张力小,在布面上产生一个个小圈状称为松经。断经和双经:在布面上某一处经向缺少一根经纱或某一处二根经纱并排,明显不同于周边经纱组织。百脚:在布面上斜纹组织缺少一根纬纱,称为百脚疵点。跳纱和跳花
3、:在布面上经纬纱组织错乱,几根经纱连浮于布面上或几根纬纱脱离布面,5 根以下为跳纱,5 根以上为跳花。、后整理疵点烧毛条花:烧毛不匀或不净,布面呈现经向毛羽条纹或出现色泽不一的经向条影 / 全幅布吴现雨条状的经向深浅色不规则条影。荷叶边:经过预缩整理后,布边伸长,引起波浪状布边 / 牛仔布的一侧或两侧产生松驰现象,呈起伏波浪状。烧毛色差:牛仔面料烧毛后布面呈现黑色或黄色或布面局部变黄且有短绒毛。两边色:牛仔面料的布边的两侧色泽有明显差异。轧皱:常在布边出现规律性或无规律性的折皱疵点,以及布面局部产生无规律性斜条状折痕。纬弧:经拉斜后的纬纱轨迹不是直线状,而呈严重弓形甚至之字形的疵点。拉斜不正确
4、:拉斜处理后,纬纱倾角或斜值达不到或超过工艺要求过多。收缩率不足或缩率不稳定:经预缩机整理后,预缩率达不到工艺规定要求,以及收缩量出现波动的现象。鱼鳞斑:布面局部甚至全部出现纬纱排列不匀而呈现鱼鳞状的粗糙布面结构。背面黄斑:牛仔面料退浆不干净或洗水不足,引起白色的牛仔面料背面沾染浆料,烘干后呈现黄斑。极光:牛仔面料接触烘筒太多或受力过大引起不正常的刺眼反光。面料基本概念:1、经向、经纱、经纱密度:面料长度方向;该向纱线称做经纱;其 1 英寸内纱线的排列根数为经密(经纱密度) ;2、纬向、纬纱、纬纱密度:面料宽度方向;该向纱线称做纬纱,其 1 英寸内纱线的排列根数为纬密(纬纱密度) ;3、密度:
5、用于表示梭织物单位长度内纱线的根数,一般为 1 英寸或 10 厘米内纱线的根数,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使用 10 厘米内纱线的根数表示密度,但纺织企业仍习惯沿用 1 英寸内纱线的根数来表示密度。如通常见到的“45 45/10858”表示经纱纬纱分别 45 支,经纬密度为 108、58。4、幅宽:面料的有效宽度,一般习惯用英寸或厘米表示,常见的有 36 英寸、44 英寸、56-60 英寸等等,分别称作窄幅、中幅与宽幅,高于 60 英寸的面料为特宽幅,一般常叫做宽幅布,当今我国特宽面料的幅宽可以达到 360厘米。幅宽一般标记在密度后面,如:3 中所提到的面料如果加上幅宽则表示为: “4545/10858
6、/60”即幅宽为 60 英寸。5、克重:面料的克重一般为平方米面料重量的克数。牛仔面料的克重一般用“盎司(OZ) ”来表达,即每平方码面料重量的盎司数一、由纱疵形成的面料疵点由于原料的品质不良而形成的面料疵点。1 粗节纱:在织物表面出现某一根纱线的某一段较粗,且直径数倍于正常纱线。连续的粗节纱称为竹节纱。2 偏细纱:在织物上面有一根或数根纱线的细度明显细于其它正常纱线。3 扭结纱:在织物上的纱线有扭结或弯曲的外观。4 毛纱:在织物上纤维突出端点或成茸毛状外观。5 亮丝:织物上某一断纱线的光泽明显亮于其它正常纱线光泽。6 结头:织物的表面呈明显纱线结头。7 污渍纱:纱物上的纱线带有油污等其它污渍
7、。8 杂物织入:有回纱、异色纤维等杂物织入面料。9 条干不均:由于采用了条干不匀的纱线,布面呈现分散性的纱线不均匀。二、经向疵点加工经纱形成的疵点或在织造中产生的经向疵点。1 直条痕:织物的向有一根或几根纱线异于临近的正常纱线,在布面有明显的直条壮外观。2 粗经:织物上的某根经纱粗于其它经纱。3 松经:布面上的某根经纱呈松弛或起皱的外观。4 紧经:某根经纱的捻度过大,使经纱的屈曲程度不正常。5 吊经:织物上一根还几根经纱的张力过大,致使这些经纱不能正常被拉紧。6 缺经:由于织造时断经而未及时处理,布面上通匹或一段内缺少一根经纱。7 断疵:经纱的断头纱尾藏在布内。8 经缩:由于经纱张力不匀,布面
8、出现块状或条状起伏不平或起皱外观形态。9 双经:两根经纱并列或重叠,织物的组织被破坏。10 扣痕:在织物的幅宽方向呈现局部或全部经纱排列不匀的纹路。11 扣物:织物的相邻两根经纱之间有空隙。12 穿错:由于穿经错误而导致织物组织发生错误。13 错经:组织错误或其它错误使组织部份经纱与相邻的其它经纱明显不同。14 针路:由于卷布刺毛辊不良使织物的织向有密集的针痕。15 布辊皱:由于布辊不良形成的经向皱折。 三、纬向疵点加工纬纱形成的或在织造中形成的纬向疵点。1 纬档:织物纬纱方向出现的横档,明显不同于正常织物的外观。2 稀密路:横档的一种,某一段密度过大,或某一段密度过小。3 粗纬:织物上的某根
9、纬纱明显粗于其它正常纬纱。4 松纬:某根纬纱的张力高于相邻纬纱,呈松弛或起皱的外观。5 紧纬:某根纬纱的张力高于相邻纬纱,使其不正常被拉紧。6 断纬:纬纱断裂或断纱。7 纬缩:纬纱在布面扭转或起圈。8 双纬:两根纬纱并列或重叠,改变了织物的外观。9 缺纬:由于断纬未及时处理,致使纬向全幅缺少一根纬纱。10 亮纱:某根纬纱的光泽明显亮于其它正常纬纱。11 错纬:一根或部份纬纱明显不同于相邻纬纱,可能是组织错误或其它错误。12 拆痕:在织造时拆去原来纬纱重织时留下的痕迹。13 云织:织物上呈现短片段纬纱稀密不匀,似云雾状。14 百脚:由于织物组织错乱而在布面上产生锯齿状或线条状的纹路。四、边部疵点
10、在布边或距布边一定距离内的疵点。1 松边:布边在长度方向比布身松弛,边部呈波浪形状。2 紧边:布边在长度方向比布身紧缩,布边内凹。3 破边:布边上相邻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经纱断裂。4 烂边:布边上多根纬纱断裂,布边凹凸不平整。5 荷叶边:布边缘呈现波浪状。6 卷边:织物的边部卷起成绳状。7 边撑疵:边部纱线被擦伤起毛或断裂,有小洞,织物变形。8 毛圈边:织物的纬纱呈圈状,并在布边外。五、整理疵点1 整修不良:修整时操作不当,织物的局部超毛,起皱或其它不良外观。2 织补痕:疵点经过织补后留下的明显痕迹。3 洗迹:清洗织物的斑痕留下的痕迹。六、染色疵点1 渗色:染色时染料渗至周围部分。2 折皱色条:染
11、整时织物有折叠,结果在折叠处产生了颜色不匀和经向条纹。3 染料迹:由于过浓染剂或助剂的作用,使匹染织物的局部颜色呈现与临近部位有差异的分散色块痕迹。4 晕疵:染色织物上某些部位呈现较浅的颜色。5 水渍:织物有水印痕迹。6 斑点:纤维之间的吸色有差异,使染色织物局部有颜色斑点。7 经向条花:染色织物经向呈不规则的条状轻微色差。8 夹花:由于纤维的吸色差异,织物上形成色泽差异。9 前后色差:一匹织物的前后两端颜色有差异。10 布边色差:布身和布边的颜色有差异。11 左右色差:沿织物的幅宽方向一边与另一边的颜色有差异。12 经向条痕:由于织入了一根或多根其它性质的纤维或纱线,吸色不同,染色织物表面出
12、现单根或多根异色、错色。13 雨状条影:由于经纱的条干不匀,在染色后经向呈现雨丝条痕。七、印花疵点1 脱浆:印花织物上部分花纹缺色。2 拖浆:色浆沾在印花织物花型以外部分。3 刮刀条花:印花织物表面有多余色浆或形成经向条纹。4 色档:织物上有深浅不一的色档。5 对花不准:印花织物上的花纹相对位置彼此不准确。6 渗化:前后套色浆不准确的相接,或相邻两种颜色在分界处渗化,至使印花织物部分图案模糊,或呈现第三种颜色。7 未上色折痕:印花织物呈现未上色的狭长条。8 衬布印:有颜色深浅的印痕。八、整理疵点1 毛毯痕:织物上呈现毛毯组织的纹路或其它压痕。2 失光:面料失去了应有有光泽。3 擦伤痕:在染整加
13、工中,织物受挤压擦伤而留下的痕迹。4 起毛:在整理过程中,织物受到摩擦表面起毛。5 压痕:由于整理过程中的压力不匀,织物的某一部位比其它正常部较亮或较薄。6 绳状擦伤痕:由于绳状处理不当,织物上呈现纵向长条痕迹。7 分条痕:织物呈现规律性间隔的经向条痕。8 针孔:靠近布处有针孔。9 深针痕:针痕的位置进入布身,减少了有效门幅。10 布铗痕:在靠近布边处有擦伤发亮、异色的痕迹。11 鸡抓印:织物表面有不同程度似鸡抓的皱纹。12 纬斜:纬纱倾斜或弯曲。九、一般性疵点1 跳纱或跳花:经纬纱不按组织规律交织,呈现出不规则的浮纱。1 2 根经(纬)纱跳过 4 根及以上纬(经)纱,称为跳纱,经纬各 3 根
14、形成的浮纱称为跳花。2 蛛网:经纬各 3 根及以上不按组织规律交织而形成块状。3 星跳:1 根经(纬)不按组织规律,跳过 2-4 根纬(经)纱,交织成星点状。4 纬移:纬纱呈现不规则偏移。5 勾丝:纱线或纤维被异物勾出,呈圈状或头端暴露于织物表面。6 轧梭痕:梭子轧在扣与织物之间,织物组织遭到破不而产生的痕迹。7 起球:纤维端突出在织物表面纠缠成球状。8 异纤维织入:不同性质的纤维在纺纱或织造时混入,染色后会在异物上形成异色。9 破洞:经纬纱断裂形成的孔洞。10 污迹:织物沾有油尘或其它杂物11 起绒不匀:起绒织物某些部位起绒过度,或某些部位起绒不足,致使绒面不匀整。12 倒绒:起绒织物局部的
15、绒毛倒斜。13 绒不齐:起绒织物绒面上有长绒毛突出,长短不一致。14 刀毛:割绒时刀刃不利,绒面上部分绒毛斜乱松散。15 皱档:由于织物的纬向起皱,拉绒时未拉倒,形成不起绒的横档。16 局部绒密不匀:织物某些部位的纬密或大或小,致使出现不规则的横档。17 裙子皱:织物纬向有裙裥折皱。18 死折痕:不能除去的整理折痕。针织面料常见疵点及原因分析1. 漏针:在编织过程中,织针没有勾到毛纱或勾到毛纱后又脱出针钩而形成线圈脱散,在布面出现垂直的条痕及小孔的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法:(1) 针的原因,针钩或针舌坏、针舌长短不一、针头大小不一等。 (换针)(2) 纱嘴位置不好,离针舌太高或太低、过里或过外。
16、(调纱嘴) (3) 针槽不干净或有异物,针槽太松或太紧导致织针不能正常工作。 (清洁、修理针槽)(4) 沉降片三角与三角相对位置不正确,退圈时,发生织针穿过旧线圈的现象。 (调整沉降三角与织针三角的相对位置)(5) 给纱张力过小或纱过硬张力大。 (调整输线量或弯纱深度,纱线重新过蜡)卷布张力不均匀或太松。 (调整卷布张力)双面织物还分里漏针、外漏针,针盘上织针的漏针为里漏针,针筒上织针的漏针为外漏针。2. 断针:一条垂直的坑或较连续的孔。原因:(1)织针的原因,针太旧,针钩、针舌坏,或是用错针。 (换针)(2)个别针槽紧,织针运动困难。 (修理针槽) (3)纱支问题,粗纱、大纱结或乱纱卡住针钩
17、等。 (4)布架太紧,卷布张力过大。 (调整卷布张力) (5)纱嘴位置不好。 (调纱嘴位置)3. 撞针:在编织过程中针踵与三角组之间相互碰撞的现象,会损伤针筒(针盘) 、织针等,撞针损失巨大,所以在生产中应小心避免。原因:(1) 缺油、车速太高;(2) 上下针槽末对准,针门关不严,螺丝松动等;(3) 针槽坏,棱角起毛,或针槽内有断针脚; (4) 纱嘴位置错误,或探布针伸入针槽且失灵; (5) 纱线张力突然增大; (6) 棱角之间接缝过大,过道太窄或上下棱角位置对位不好,上下织针相碰;(7) 脱布没能自停,布上浮造成撞针。4. 花针:成圈过程中,新旧线圈重叠在一起形成一个线圈,在布面上出现连续或
18、不连续小坑,纱乱等,花针主要是个别织针在编织成圈过程中退圈不足或脱圈不足(包头)造成。原因:(1)针的原因:针舌歪,长短不一,针发毛等; (2)棱角位置不好,压针不足等设备原因; (3)针叶太松,缺损等(增加槽壁压力) (4)织物牵拉力过小,退圈不足等; (5)纱线不均匀,粗纱脱不出; 另:织针损坏而形成的花针称直花针,无规则的花针称为散花针。5. 针路:在织物上某几个织针所形成的线圈过大或过小,在纵行方向出现的明显条纹,在掀拉布或对光照时出现稀薄的一条痕。原因:(1) 针头大小、长短不一,前后左右歪斜不正; (2) 由于污物堵塞针槽,导致针槽紧或针槽宽窄不一及油污等原因(清理针槽、换针) ;
19、(3) 沉降片磨损或槽内有飞花等杂物,不平等原因;(4) 用错针,针路和叶路在布面上没有很明显的区别,但由于叶片较织针易受到相互间影响,故叶路一般为几条连续在一起。6. 油针:织物中纵向一条或几条带有油迹者,在布面上呈现为一条黑线直落。原因:(1)输油管的油溢出或由于加油不慎,加油量太多或太少; (2) 清洗织机后,残余油留在机内太多; (3) 织针不干净,染上油污; (4) 针槽紧,磨擦起油污。7. 横纹:在织物上有规律地出现横列的线圈较其他横列的线圈稀密不匀,在布面上呈现一明一暗的横条,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又细分为以下疵点名。(1)粗细纱: a、纱线过粗或过细,如有规则的错支纱或无规则的条
20、干原因等; b、两根纱缠绕着织入或双纱织入时断了一根纱(典型的如断拉架) 。(2)松紧纱: a、纱线张力过松或过紧;(重点查纱的通道有否异常) ; b、检查纱的张力是否一致。 (调节压针三角的弯纱深度、同心度和水平度) 。8. 断纱:织造过程中个别纱线断头。原因:a、纱质差、强力差、或大纱结、大粒纱毛无法通过; b、纱嘴位置不好,喂入的纱线位于织针剪刀口处; c、筒子成形不良,纱退绕时绕住断头等; d、输送轮手臂没有打开; e、截口处抽针不好; f、针槽脏,使针难以下降。9. 错花:布面上花型与顾客所要求的不相符。原因:a、计算机程序打错;或电脑复位错误(停机或重新开机时较易发生) b、针织过
21、程手指坏; c、值机员换纱时换错纱支或接错手指。10. 破洞:布面上有小个或大个的孔,由于线圈断裂在布面上形成的洞眼。原因:a.纱线强力太低,坏纱、纱太硬等;(换纱或从新过蜡)b.弯纱量太大或太小,棱角位置对位不好,压针时纱线垫在剪刀口,针槽紧及纱嘴位置不好;c.纱线经过的通道不正常,如输送轮坏,皮带太紧太松,或线跳出纱嘴绕住纱钩, 或纱毛阻塞等; d.织针坏、如针头歪、针舌坏、不闭口、针舌偏等原因。11.纱结:a、纱本身的结头太大,如原料不好或翻纱不好,打结没有剪纱;b、纱的张力太小或戒指松等。12. 脱布:由于故障原因,编织过程不能连续进行,造成布匹脱挂的现象,凡对编织有影响的原因均可能造
22、成脱布。原因:a、绕输送轮,如戒指松没有盖好、打开、输送轮坏;b、纱太油、太毛、太硬;或翻纱不好,纱毛多;c、机台不干净,飞毛堵住纱嘴;d、手指剪刀不好;e、吸风口阻塞或气压术低;f、坏针。13. 飞花:色纱纱毛从纱飞到空中或机台的其它颜色纱线上,织入线圈,随机地分布在布面上。原因:a、当值机员吹机时,飞花可能随之织入布中; b、四周漂浮的飞花附在纱线上织入布中; c、当大的纱结通过导纱器(纱嘴)时,倘若纱嘴有飞花,结头会将其带入布中; d、络筒分纱时没有分开颜色翻纱。14. 紧拉架、飞拉架、断拉架:a.紧拉架是由于拉架轮或输送轮通道不畅,造成拉架张力紧,在布面上形成紧纱状横纹;b.飞拉架是由于拉架喂入不好,针钩难以正常钩到拉架丝,拉架未能织入,布面上表现为一个个泡泡状,布底则有浮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