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540538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 10 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 24 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根据这个特点,从 1983 年至 1984 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 9 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 24 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 9001500 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

2、差 1050 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土地面积 1.98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 9.6,其中耕地 255.9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 4.7。总人口69.0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63.9 万人,农业人均耕地 4.0 亩。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年平均气温 7.88.5。10积温 29003370,年降水量 300420 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无霜期 155172 天。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本区有 3 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

3、(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 58 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 (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 2040。(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 、杂果、草(绿肥)区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 8001200 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境内丘陵起伏,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沙丘涧滩,河谷阶地星罗棋布,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 78.782.4,形成一个地域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旱作农业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风沙、干旱、冰

4、雹、霜冻常有发生。日平均气温 7.811.3,10积温 28004050,年降水量 380704 毫米,无霜期 140196 天。耕作制度为一年二熟。总人口250.9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34.9 万人,土地面积 4.54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1,耕地面积 963.3 万亩,占全省耕地 17.7,其中旱坡耕地占耕地的 91.1,农业人均耕地 4.1 亩。本区有 3 个二级区:(1)涧滩丘陵谷糜、荞麦、胡麻、绿肥区。地势高,气候干旱,年降水量 380500 毫米,无霜期 130140 天。夏季多冰雹,春秋多风沙。大部分耕地沙化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是全省荞麦和向日葵生产集中地。

5、 (2)丘陵沟壑谷糜、薯、豆、花生、苹果、绿肥区,是陕北丘陵沟壑区的主体,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带,是本省优质小米和烤烟、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3)黄河沿岸土石丘陵麦、豆、杂粮、花生、枣、果区,位于黄河沿岸,南北狭长,大部分由黄土梁、峁组成,沟壑险峻,土层薄。(三)渭北高原小麦、春玉米、烤烟、苹果、大豆区本区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南部,关中旱原区的北部。海拔 8001300 米,以黄土高原沟壑为主,兼有丘陵、川道和土石山地。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地形多样,高原沟壑纵横,多为残原,如宜川原。较大的川道有泾河、千河、洛河及其支流葫芦河与沮河川道;土石山地主要包括黄龙

6、山、子午岭和陇山(也称关山) ,海拔一般 10001600 米,高者达2466 米。本区年平均气温 8.611.1,10积温 28003600,无霜期 170199 天,年降水量 550700 毫米。农业生产多为二年三熟,为雨养农业区。土地面积 3.52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 17.1;耕地 979.8 万亩,占全省耕地 18.0。其中旱地 873.1 万亩,占本区耕地 89.1。总人口 279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69 万人,农业人均耕地 3.6 亩。本区为陕西省农牧业的主要开发地,是全省苹果、烤烟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又是全省小麦主产区之一。本区有 3 个二级区:(1)丘陵川原小麦、

7、玉米、油菜、苹果、大豆区。 (2)高原沟壑小麦、玉米、烤烟、苹果、油、豆区,主要由洛川原、咸阳原和宜川、铜川、耀县及南部残原组成,海拔 8001400 米,是陕西烤烟、苹果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3)土石山川玉米、小麦、薯、豆、药材区,包括黄龙山、子午岭、陇山等低山丘陵,海拔 10001600 米,野生资源丰富,是发展山楂、沙棘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四)关中旱原小麦、花生、甘薯、蚕桑区本区属关中平原的南北台原部分,地处渭北高原的南部,秦岭的北部,与关中灌区南北边缘接壤。海拔 600800 米。原面宽广,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 11.012.3,10积温 30004400,无霜期 1

8、80228 天,年降水量 525600 毫米,是本省著名的“旱腰带”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以旱作农业为主。土地面积 1.04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 5.1。耕地 778.6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 14.3,其中旱地 582.8 万亩,占本区耕地 74.9。总人口 327.9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17.5 万人,农业人均耕地 2.5 亩。是本省第二个小麦主产区。本区有 3 个二级区:(1)西部旱原小麦、玉米、油、豆、杂粮区,地势较高,地面倾斜,土质较好,主产小麦、玉米、杂果等。 (2)东部旱原小麦、花生、烟、薯、葡萄、桑蚕区,地势平坦,雨量偏少,多伏旱。年降水量 525.9573.3 毫

9、米,降雨变率较大,属本省蒸发量最高的地区,常易发生旱灾。旱地一年一熟,水浇地一年两熟。 (3)南部旱原小麦、玉米、花生、桑、果区,位于渭河以南,地貌复杂,土壤多样。耕制多为二年三熟,杏、李、柿、石榴等杂果类较多。(五)关中灌区小麦、玉米、棉花、油菜、杂果、蔬菜、桑蚕区本区位于陕西中部,是泾、洛、渭河的冲积平原。海拔 340600 米。北与渭北旱原毗邻,南靠秦岭,渭水横贯其中。关中灌区包括关中平原有水利设施的水浇地及水田地区,是本省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 11.512.9,年降水量500700 毫米,10积温 38004450,无霜期 210225 天。光热水资源

10、及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水利设施较好,是本省主要灌溉农业区,一年两熟,也是小麦、棉花等作物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土地面积 1.53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 7.5;耕地 1247.9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 22.9,其中水浇地 966.7 万亩,占本区耕地 77.5。总人口 823.9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712.8 万人,农业人均耕地 1.8 亩,人均水浇地 1.4 亩。本区有 5 个二级区:(1)西原小麦、玉米、油、豆区,位于渭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是本省油菜的高产区和主要商品油生产基地之一。 (2)泾河下游小麦、玉米、棉、麻区,主要是泾惠渠和渭河流域部分灌区,是关中灌区的粮、棉产区,粮食生产水

11、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也是本省的老棉区。 (3)东部棉、麦、玉米、花生区,主要是洛惠渠及东方红抽渭灌区,粮、棉商品率较高,是本省主要的棉花商品生产基地。 (4)渭河沿岸小麦、玉米、菜、桑区,位于渭河两岸川道,西起宝鸡市金台区,东到临潼县的新丰、斜口等地,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高,是专业蔬菜的集中产区。 (5)秦岭北麓小麦、玉米、稻、果区,位于渭河以南,西起宝鸡县,东到华阴县,属秦岭北麓山前冲积扇裙带的自流灌区,地貌多样,土壤类型比较复杂,是关中地区的水稻集中产区,也是本省主要的杂果生产区。(六)秦岭中山春玉米、小麦、药材、猕猴桃区本区属秦岭中山,位于南、北海拔 800 米等高线以上地带,北临关中

12、灌区,南接秦岭浅山丘陵区。秦岭沿主脊山峰海拔多在 15003000 米,山间断陷盆地海拔 600800 米,最低处 212 米,高差 3521 米。土地面积 4.51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 21.9。秦岭北坡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带,南坡属于凉亚热带气候带。秦岭属于日照低值区,是本省南、北日照 2000 小时的分界线。年平均气温 11.113.3,10积温 37604300,无霜期200218 天,年降水量 500900 毫米,分布不均,常有伏旱和秋淋。农耕地呈垂直地域分布,多数耕地海拔高,坡度大。由于地貌复杂,立体农业特点明显。种植制度一年两熟、两熟间套、一年一熟及撩荒制兼而有之。秦岭的

13、生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多样,为本省山林特产和中药材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本区农耕地 453.0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 8.3,其中旱地 409.0 万亩。总人口 29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93 万人,农业人均耕地 1.5 亩。本区药用植物有 1000 余种,地方名贵药材有佛坪枣皮、天华山党参、天麻以及杜仲、麝香、熊胆、羚羊角等。也是陕西省板栗、核桃、柿子等果品的主要产区,中华猕猴桃遍布中山区。本区有 3 个二级区:(1)秦岭北麓玉米、小麦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北坡,多为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主产玉米、小麦,适宜发展各类果树,是本省苹果的主要产地之一。(2)秦岭南麓玉米、小麦、薯、药、林、

14、猕猴桃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南坡。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药材、猕猴桃。 (3)秦岭东南部川谷地小麦、玉米、果树区,位于商洛地区,生产条件较好,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垂直农业的发展。(七)秦巴低山丘陵水稻、小麦、春玉米、桑蚕、茶叶、柑橘区本区位于秦岭、巴山山脉低山丘陵地带,跨有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境内地形复杂,土壤种类多,质地差异大。年平均气温 13.214.2,10积温 40004900,无霜期 226235 天,年降水量 9001000 毫米。光热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为水稻、油菜的最适宜区,增产潜力大,是本省第二个粮食生产重点开发地区,又是全省茶叶、柑橘的唯一

15、主产区,也是桑蚕、柞蚕的集中产地。土地面积 2.04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9.9;耕地 483.4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 8.9,其中水田 93.9 万亩,占全省稻田面积的 37.8,占本区耕地 19.4,旱地 349.7 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的72.3。总人口 32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88 万人,农业人均耕地 1.7 亩,人均水田 0.3 亩。本区有 4 个二级区:(1)秦岭西部稻、麦、玉米、柑橘区,位于汉中、安康行政区界以西秦岭低山丘陵地带,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柑橘等。 (2)秦岭东部玉米、小麦、薯、豆区,位于汉中和安康行政区界以东的秦岭低山丘陵地带,玉米、水稻、小

16、麦亩产都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3)巴山西部稻、麦、玉米、茶、桑、药区,位于汉中、安康行政区界以西米仓山低山丘陵地带,水田面积大,生产水平高,是水稻及药材、茶叶的集中产区。(4)巴山东部稻、麦、玉米、桑、茶、橘、药区,位于汉中、安康区界以东大巴山低山丘陵地带,是本省亚热带作物的主产区,具有桑蚕、茶叶生产优势,是本省桑蚕、茶叶的主要生产基地。(八)汉江、月河盆地川道水稻、小麦、油菜区本区地处汉江、月河盆地川道,海拔 600 米以下。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60以上。南、北分别与巴山、秦岭低山丘陵区相邻,地势较平坦,大部分地区海拔 410550 米。是本省水稻和油菜的集中产区。土地面积 0.28 万平

17、方公里,耕地 147.7 万亩,占全省耕地 2.7,其中水田 99 万亩。总人口 153.1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43.9 万人,农业人均耕地 1.0 亩,其中水田 0.7 亩。本区地处亚热带北缘,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热同季,种植业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 14.215.7,10积温 44004960,年降水量 700900 毫米,无霜期 204258 天。(九)巴山中山药材、马铃薯、春玉米、小麦、杂豆区本区位于陕西最南部,与四川省毗邻。位于大巴山和米仓山海拔 900 米以上的广大中山地带。山大林深,沟壑纵横,山沟相间,坡陡,耕地零散,土质差。土地面积 1.1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 5.3,耕地 134.1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 2.5。耕地坡度多在 10度以上,25 度以上的陡坡地占土地面积的 5080。总人口 6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63 万人,农业人均耕地 2.1 亩。年平均气温 12.115.6,10积温 36704200,年降水量 8001258 毫米,无霜期 238270 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资源特别是草药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种植黄连、党参、天麻、杜仲、当归、茜草、枝子、元胡、贝母、魔芋、茯苓、细辛等药材,是本省重要的药材生产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