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管理师培训课程,主讲 :石 海,第十五章,中医药学基础,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一、中医理论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
2、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二、 阴阳学说,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 功能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 物质的,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
3、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三、 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的概念和特性,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 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五行的相乘与相侮,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 解释病理传变 指导疾病诊断 指导疾病治疗
4、,四、经 络 学 说,1、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2、作用: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中药归经的重要理论基础。经络学说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当某经络发生病变出现病证,选用某药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证,即云该药归此经。如足太阳膀胱经主表,为一身之藩篱,风寒邪外客引经后,可引发头项痛、身痛、肢体关节酸楚等症,投用羌活(散风寒湿止痛)能消除
5、或减轻这些症状,即云羌活归膀胱经。,18,五、脏 腑 学 说,19,概 述,脏腑又称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内脏。 象 -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20,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21,脏腑的分类,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22,(一) 五 脏,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 ,但又各有其专司,且与六腑及形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五个特殊的功能系统。其中,
6、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23,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1)含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 (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 A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B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24,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1)神的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即 “形征”,包括面色表情,目光眼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即心所主之神。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2)心藏神的生理作用主宰全身生命活动
7、: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25,3.主汗液 汗是津液所化生,“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 4.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其志在喜“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心气盛衰面部的色泽;,在志为喜:过喜伤心,26,肺的生理功能,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含义:又称肺“司呼吸”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 肺通过心脉使气布散全身,以营养各组织器官而维持他们的正常生理活动。,27,2肺主宣发肃降,(1)含义: 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
8、布散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形式为升和出。 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形式为降和入。,宣发与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28,3.肺主通调水道,(1)含义: 又称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 (2)机制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现,29,4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在志为悲,“鼻为肺窍” 过忧伤肺,30,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1)运化水谷 :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其一是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使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这一
9、过程称之为“化”。 其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这一过程称之为“运”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2)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具有吸收和转输作用,防止其在体内停滞。上输水液于肺;下输水液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31,2脾主升,(1)含义一:升清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通过脾气的升举作用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脾气主升”。 (2)含义二;升举脏器协调平衡又是维持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气之升举作
10、用可以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恒定而防止其下垂。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或胃、子宫等内脏下垂等。,32,3脾主统血, 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作用机制: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脾不统血:以下部出血多见4.主肌肉、四肢 与清阳之气有关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思则伤脾”,33,肝的生理功能,1肝藏血 (1)含义: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2)生理作用 濡养自身,制约肝阳 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使肝气冲和条达,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防止出血 对于全身来讲,有助于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血溢脉外。属固摄力。 调节血量 肝藏血能根据机体各
11、部分组织器官活动量变化而调节循环血量,保证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 “肝为血海” 肝藏血失常:肝血不足血虚失养;肝不藏血出血,34,2肝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调畅气机 调节情志 疏调消化 “肝脾不和”“肝气犯胃”,35,3. 主筋,其华在爪“肝风内动” “爪为筋之余” 4. 开窍于目,在志为怒过怒伤肝,36,肾的生理功能,1 肾藏精 (1)含义:是指肾具有封藏和贮存人体之精气的作用。 (2)精的含义 广义之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精微物质的统称。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12、37,2. 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肾中精气,化生脊髓和脑髓,38,3肾主纳气,(1)含义: 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2)机制: 肾的纳气作用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3)作用: 防止呼吸表浅,从而保证体内外的气体正常交换。 肾气亏虚,摄纳无权:呼吸不匀,呼多吸少,呼吸表浅,动则气喘(肾不纳气)。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39,4肾主水,含义: 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亦称肾的气化作用。 肾有“水脏”之称。 “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主水液的功能失调:尿少浮肿或尿清长,尿量多,尿频等。,
13、40,5.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肾气通于耳” “肾司二便” 恐则伤肾,41,(二) 六 腑,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42,胆,胆居六腑之首。 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 病理: 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 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43,胃的生理功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饮食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暂存于胃腑之中,胃且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
14、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44,2胃主通降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 胃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 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45,小肠,小肠 1.受盛化物 受盛 接受和贮盛化物 消化2.分清泌浊 清 氺谷精微浊 食物残渣尿液“小肠主液”,46,大肠的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 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47,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尿液 人
15、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加以贮存。 2. 排泄尿液 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48,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元气 元气以三焦作为通路 疏通水道 人体津液输布运行与排泄的道路称为水道。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津液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三焦通行元气和疏通水道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
16、胱 分别构成相互为用、互相影响的脏腑表里关系。,第二节 四诊八纲,中医诊断学,一、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望、闻、问、切四种方法。,中医诊断学,意义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因此,临床医生首先要熟练掌握诊察病情的方法,以发现和认识各种症状、体征的特点,准确、全面地收集病情,熟悉其在辨证、辨病中的意义。在难经将四诊称为神、圣、工、巧。,中医诊断学,望诊,望诊概念 望诊的原理 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望诊的内容,中医诊断学,含义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 全身和局部,舌象及排出物的变化等进行有目的观察,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健康
17、状况或疾病状况的一种常用诊断手段。 原理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表知里,从外测内,以达到“从外知内”,见症知病(证)的目的。丹溪心法:“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中医诊断学,地位及意义人的视觉在认识客观事物中最为客观直接,而且在诊病时,最先接触病人的,就是医生的视觉,它方便、快捷、灵敏,所以望诊在中医诊法中是形成和发展最早的一种,被列为四诊之首, “望而知之谓之神” 。医生在诊病时应当充分利用视觉观察,以收集各种相关病情资料,做为估计疾病轻重、性质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根据。,中医诊断学,色诊广义是指通过观察人体皮肤、分泌物和排泄物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狭义是
18、指观察面部颜色与光泽以诊察病情的方法,又称为五色诊。,中诊,望色诊病的原理及意义 1、面部色泽是脏腑气血外荣的表现: 。,中诊,2、色、泽的意义与关系 色即颜色属血、属阴,是血色与肤色相兼的外在表现。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及邪气的部位(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泽即光泽属气、属阳,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关系:色与气不可分离,尤以气为重要(即气对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比色更为重要),常言“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气至色不至者生,色至气不至者死”,中诊,常色和病色 1.常色,【含义】健康、无病的面部色泽。 【特点】 明润
19、面部皮肤光明润泽是精气充足,有神气的表现。 含蓄面色隐含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胃气充足的表现。,中诊,2病色,【含义】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部色泽。 【特点】 晦暗面部皮肤枯槁晦暗而无光泽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的表现。 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中诊,五色主病,青色 赤色 黄色 白色 黑色、,中诊,五色主病 从脏腑病位而言:青、赤、黄、白、黑分别主肝、心、脾、肺、肾之病。 从病因角度讲:青、白、黑主寒,赤主热,黄主湿,黑主水饮,青、黑二色主血瘀。 从正气盛衰讲:黄、白、黑、赤对虚证诊断有参考价值。黑、青色往往见寒凝血瘀,此二色又见于疼痛。
20、,中诊,望舌,舌与五脏的关系 望舌的内容 望舌的注意事项 常见舌象及其临床意义,中医诊断学,含义望舌是通过观察舌体与舌苔的变化,了解患者生理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过程的诊察方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中医诊断学,舌的主要功能: 辨别滋味 调节声音 拌和食物 协助吞咽。,中医诊断学,舌面的脏腑分部,舌象不仅可以反映整体病变,而且每一内脏又在舌面上有其代表性反映区。,中医诊断学,正常舌象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 其舌质舌体柔软灵活,大小适中,胖瘦适中,舌质滋润,舌色淡红鲜明; 其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不粘不腻,其下有根,揩之不去。 临床意义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21、。,【正常舌象】,中医诊断学,1.望舌质,舌质(舌体)舌的本体,是舌的 肌肉和脉络组织。 内容舌色、舌形质、舌态、舌下络脉。,中医诊断学,(1)舌色,舌色舌质的颜色。有淡红、淡白、红、绛、青紫五种。,中医诊断学,舌色主病鉴别,中医诊断学,(2)舌 形,舌形是指舌质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方面的特征。,中医诊断学,舌形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归纳表,中医诊断学,(3)舌 态,舌态舌体的动态。 正常舌态舌体伸缩自如,运动灵活。 意义脏腑机能旺盛,气血充足,经脉调匀。 病理舌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中医诊断学,2、望舌苔,含义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脾胃之气蒸化胃
22、中食浊而产生。 正常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紧贴舌面上,与舌质如同一体,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 病理舌苔多为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因患者胃气有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 内容望舌苔要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意义望舌苔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病位的深浅,邪正的盛衰。,中医诊断学,苔质,苔质舌苔的质地、形态。 内容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等。,中医诊断学,各种苔质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归纳表,中医诊断学,苔色主病鉴别,中医诊断学,望苔色小结,舌苔变化的部位,除薄白苔位表之外,皆位于里,这在诊断外感病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在外感病中,有一份薄白苔就有一分表证
23、,苔纯黄无白标志着邪完全入里。此外苔色的变化,均见于寒热证这两类性质截然相反的证候中,故鉴别时仅仅依靠苔色是不够的,须进一步与苔质合参,大体病属热时,苔质必干燥;病属寒时,苔质多滑润。,中医诊断学,(四)舌诊的临床意义,舌诊简便易行,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病情,可 作为诊断疾病、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和辩证的重要依据。,总之,判断邪正盛衰;区别病邪性质 辨别病位浅深;推断病势进退 估计病情预后,中医诊断学,闻 诊,【概念】是医生通过听觉听声音和嗅觉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一种诊察方法。闻而知之谓之圣,中医诊断学,【闻诊内容】 听声音: 嗅气味:,中医诊断学,问 诊,含义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
24、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询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沿革黄帝内经奠定了问诊基础,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使之逐渐完善,明代张介宾创十问歌,便于临床应用。,中诊,问诊的目的、意义及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目的 1、在于充分收集其他三诊无法取得的与辨证论治密切相关的资料。 2、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取得病人信任,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中诊,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中诊,切诊,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对患者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其内容分脉诊和按诊两部分
25、。,中诊,脉 诊,含义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沿革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五世纪的扁鹊首用脉法诊断疾病;脉法具体记载于内经;脉法实践者是东汉张仲景;脉学专著创始者是西晋王叔和之脉经。,中诊,三部九侯:寸关尺;浮中沉 主要脉象:28种 浮脉-表证 沉脉-里证 迟脉-寒证 数脉-热证,按 诊,含义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目的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诊法中不容忽视的一环。按诊不
26、仅可以进一步确定望诊之所见,补充望诊之不足,而且亦可为问诊提示重点,特别是对脘腹部疾病的诊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肠痈、癥瘕(肿瘤、肥气、肝积、肠覃、石瘕之类)等,通过按诊可以进一步探明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使其表现客观化。,中诊,二、八纲辨证,概 述,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运用八纲分析综合四诊所获的病情资料,以辨别,病位深浅表里 病理性质寒热 邪正盛衰虚实 病证类别阴阳,各种辨证的总纲领,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辨别归类,执简驭繁。,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一)何谓表里:,(二)何谓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三)表里辨证的意
27、义:,1、辨别病位 外内浅深,表证 病较轻浅 里证 病较深重,(四)表证:,1、定义:,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体温升高,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3、病机要点:,外邪侵于肌表,(五)里证:,1定义: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 反映的证候。2成因:(1)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直中”。(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损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 气血津精等受病。,(六)表里证鉴别要点,寒热辨证:,(一)何谓寒热,(二)何谓寒热辨证,辨别疾病性
28、质的纲领。,(三)寒热辨证的意义,1分析病邪属阴属阳, 2分析机体阴阳盛衰, 3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法提供依据。,(四)寒证,1定义: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称为寒证。,2成因:,3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常见症状:恶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五)热证,1定义:是感受外邪或阳盛阴虚,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2成因:,3临床表现:,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各类热证的常见症状。,虚热证内伤久病阴液耗损病势缓,形体
29、虚弱里虚热证,表热证:温热之邪袭表;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阴液亏虚。,4病机要点:,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面红目赤,舌红苔黄, 火性燔灼,内扰脏腑烦燥不宁,,火热致血腐肉败痈肿疮疡,6寒热证鉴别要点,虚实辨证:,(一)何谓虚实,实邪气盛实,“邪气盛则实”, 虚正气虚弱,“精气夺则虚”。,(二)何谓虚实辨证,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二个纲领。,(三)虚实辨证的意义,了解病体邪正盛衰,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提供治疗依据。,(四)实证,1定义:,2病因病机:,(2)脏腑失调阴阳气血失调,气化障碍,3实证特点:,症状:以有余结实的症状为主,如寒热显著,疼痛剧烈,呕吐咳嗽明显,二便不通,脉实为突出表现。(
30、2) 常见证型:风证,实寒证,暑病,湿证,实热证,外燥证,疫病,痰证,饮证,水肿,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肿等。(3) 疾病新起或暴病,病情剧烈,体质壮实。,(五)虚证,1定义:对人体正气虚弱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并不明显。,2病因病机,3虚证特点,(1)病程长,(2)病势缓,(3)体质虚弱, (4)正气耗损过多,(5)脏腑机能减退,阴阳辨证:,(一)何谓阴阳:同中基阴阳属性划分,(二)何谓阴阳辨证,是用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特点; 对疾病的性质,临床证候进行属阴、属阳范畴划分的辨证方法。,(三)阴阳辨证的意义,1、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
31、概括证候分类的总纲。2阴阳可概括其他六纲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二纲六要”,(四)阴证阳证归类特点,(五)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八纲辨证的意义,1、用八纲辨别归纳证候,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2、八纲是对辨证诊断提出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3、八纲辨证是辨证的基础,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深化。4、八纲概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医辨证逻辑思维的完善。,第三节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 药物治病-扶正驱
32、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一、四气学说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 1 概念含义: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又称四性。其中温与热属阳,是同一属性,只是程度上的区别,温次之热,寒与凉属阴也是同一属性,凉次之寒。 2 确定依据药性寒热温凉的确定,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概括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素问)。,凡是能减轻或改善热性体质或阳热病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凉性质;寒凉性质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
33、等作用,常用来治疗阳证、热证;如黄连、黄芩、马齿苋、菊花等,凡能减轻或改善寒性体质或阴寒病证的药食,一般属于温热性质。温热性药食大多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用来治疗寒证、阴证;如干姜、附子、肉桂、小茴香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还有一类药食,无明显的寒热温凉性质,作用比较平和,则属于平性。无论热证寒证均可使用。如:粳米、黄豆、茯苓等。以各种畜肉之寒热为例:羊肉、狗肉性温,兔肉性凉,马肉性寒,猪肉、牛肉、驴肉性平。,指导意义 学习掌握四气是为了指导合理用药,具体有: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
34、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 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 、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治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孰多孰少,据情而定。,四气的运用病证有寒热之分,药性有温凉之异。“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神农本草经)。“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素问),这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使用注意: 一要辨证施用。寒热温凉四气是根据药物“入腹”后机体的客观反映来确定的,四气运用指征是疾病的“证”,而不是“症”。因此,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辨证,明确疾病的阴阳盛衰和寒温性质,具有针对性地选用寒性或热性药物
35、,逆病情而治。,四气的运用二要寒温并用。疾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中阻等寒热错杂的证候更为多见。因此,有是证,当用是药,必须寒药与热药并用,使寒热并除。诚如何梦瑶所云:“因其人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古人每多如此”。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就是寒温并用的典范。对于寒热(阴阳)格拒的病证,“药用反佐”。具体的用法是:用热药治寒病,少加寒药;用寒药治热病,少加热药,同气相求。,四气的运用三要择时应用。素问云:“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即在炎热的季节要避免使用热性药,在温暖的季节要避免使用温性药,在寒冷的季节要避免使用寒性药,在清凉的
36、季节要避免使用凉性药,这是根据四季气候变化选择用药的一般规律。进而指出“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顺从这个规律则相安无事,若违背这个规律就必然造成疾病。,二、五味学说 1 含义五味,就是药食具有酸、苦、辛、甘、咸五种不同的滋味。除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2 确定依据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所以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3 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辛 能散、能行,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大多数有辛味。如生姜、大葱发散风寒,用于外感表证;陈皮、香橼、砂仁、佛手行气解郁,用于肝郁气滞等证。,甘 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
37、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虚证、痛证。一般滋补性、调和药性的药物和止痛药物大多数有甘味。如大枣、蜂蜜、饴糖、山药、枸杞子等。苦 能泄、能燥、能坚,即有清泄火热、降泄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有苦味。如苦瓜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实证;杏仁润肺降气、化痰止咳,用于外感咳嗽、气喘等;,酸 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有酸味。如乌梅能安蛔止痛、用于蛔虫症;石榴皮涩肠,治疗泄泻等。咸 能下、能软,即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一般泻下润下通便、软坚
38、散结的药物多有咸味。咸味食疗中药能软坚散结,如海藻、海带等,用于瘿瘤;淡 能渗、能利,即 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如茯苓、薏苡仁等,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涩 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即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具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如乌梅、石榴皮。,4 气与味综合运用由于每一种药都具有气和味,故有气同而味异,气异而味同。即同性的药物各有五味的差异,同味的药物亦各有四气的不同。因此,必须把药物的气味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例如同一温性药,有辛温(苏叶,生姜),酸温(五味子,山萸肉),甘温(党参,白术),苦温(苍术,厚朴),咸温(蛤蚧,肉苁蓉)的不同;
39、同一种辛味药,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半夏),辛热(附子),辛平(佩兰)的不同。,三、升降浮沉 1 含义升降浮沉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 升:就是上升提举的意思,趋向于上,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降:就是下达降逆的意思,趋向于下,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浮:就是上行发散的意思,趋向于外,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沉:就是向内收敛的意思,趋向于内,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2 确定依据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四、归经 1 含义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40、 2 理论基础 脏腑经络学说(核心) 3 确定依据 以药物疗效。 4 表述方法 脏腑经络 5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通过辨证审因,诊断病变所在脏腑经络位置,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指导医生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择用药。,用药禁忌,,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所述内容,原则上应当列为禁忌或慎用。,1.十八反 (1)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2)词解 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第二句:半(半夏)(注意半夏包括生半夏 法半夏)蒌(瓜蒌)(注意还包括天花粉)贝(贝母)(包括川贝、浙贝)蔹
41、(白蔹)芨(白芨)与乌(乌头)相对 (注意 乌头是指乌头类 包括川乌、草乌、附子);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 第四句:诸参(人参、党参、沙参、元参等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与藜芦相背叛。,2.十九畏 (1)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宜。 (2)词解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
42、石脂,人参畏五灵脂。,给药途径 煎煮法 服药法,第四节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一、养生与健康理念 1、天人相应: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变化;慎防异常变化 2、形神合一:形神共养形体的保养与精神的调摄 3、动静互涵:主张运动,更强调静养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第四节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4、正气为本:注重保养人体的正气 5、辨证施养因人因地因时,第四节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二、饮食养生 食宜清谈 食戒偏嗜 熟悉食物的寒热温凉,中医药膳与食疗,药膳是指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具有保健防病治病康复作用的特殊膳食,是从膳食的内容和形式上阐述膳食的特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形态概念。食疗是指以膳食作为手段治疗疾病,是从膳
43、食的效能作用上阐述这种疗法的属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功能概念。药膳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即是食疗。食疗中“食”的概念远比药膳广泛,它包含了药膳在内的所有饮食。所以食疗不必一定是药膳,但药膳则必定具备食疗功效。历代食养、食治所涉及的膳食主要是药膳,因此,药膳学的学术范畴基本上涵盖了古代食养食疗的全部内容。,第四节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三、精神养生 1.清心静养,恬淡虚无 2.心情舒畅,知足常乐 四、四季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第四节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五、疾病预防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既变防残,第五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一、针刺针灸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
44、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第五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二、灸法灸法,以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施灸材料主要为艾叶。灸法治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久声。”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具有温阳起陷,行气活血
45、的作用,多用于阳气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第五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天灸全称为三伏天天灸,即在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具体做法是,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部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效果的。,第五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三、推拿推拿,是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第五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四、刮痧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
46、、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第五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五、拔罐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思考题,1、怎样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举例说明阴阳的概念是的什么? 3、五行的概念?与自然界及人体如何对应? 4、简要说明中医四诊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 5、简要说明八纲的涵义 6、怎样理解中医的健康观?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7、食疗和药膳的概念? 8、四气和五味的概念? 9、中药的禁忌有哪些? 10、简要说明中药的煎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