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保健品“添加”更多的诚信成分“铅超标”的保健食品螺旋藻引发了各方对保健品市场的关注。近年来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对行业和消费者都造成了很大损害。 21 世纪经济报道载文指出,中国保健品企业生产成本的低投入与广告的高支出形成鲜明对比,近几年,包括很多拥有“蓝帽子”的保健食品都被检查出掺有违禁成分和有害物质。有很多保健食品虽然没有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但却普遍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情况。其实,保健品的审批手续复杂,但市场的监管却远远不够,很多涉嫌欺诈的行为通过一些正规的渠道面向公众,却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惩,这或许是保健品市场问题频出的症结所在。食品行业需要监管、诚信,保健品行业则需要更多的监管和诚
2、信。要向公众澄清保健品的含义士心(沙河口区黄河路):现在很多保健品都进入药店和药品一起出售,其中的利益驱使,造成了销售人员对保健品的推销比药品更卖力,而电视广告的推波助澜,让人们误以为保健品真的是能治病的药品,却不知其审批与药品的严格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很多假专家、假消费者的虚假宣传更是铺天盖地,造成了目前保健品比药品更加繁荣的销售市场。在世界很多国家,保健品只是食品的一个分支,而健康状况比较正常的人(包括许多长期服药控制病情的病人)是不会去购买保健食品的。但在我国,保健品市场异常火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数据库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注册的保健食品共有 12160 项,其中国产保健食品
3、 11501 项,进口保健食品 659 项。在 4 月初的博鳌健康产业论坛上,沈阳康洁商贸董事长陈浩成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保健品消费量近年猛增,一方面是缘于中国的养生文化,另一方面是为去除疾病,在医院里用药物治不好,期望保健品去病。其实无论是含有什么成分的保健品,都是对食物的一种补充和纠偏,而非治病良药。在这一点上,国家应该请有关专家出面澄清保健品的真正含义,让百姓都知道保健品不是药品,揭开保健品神秘的面纱,从而改变现在国人对保健品的畸形依赖,让保健品和食品一样接受百姓监督,成为健康的食品产业。保健品监管应比食品更严格盛丽秀(中山区高洁巷 5 号):“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保健品作为
4、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特殊食品,虽然不能代替药品,但能调节人体的机能,补充人体所需的一些成分,近年来备受人们的青睐,特别是老年群体更是热衷,但如果其中存在问题,不仅起不到保健作用,还会造成对人体的危害,让大众劳民伤财。最近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测证明螺旋藻出现含铅超量问题,这给保健品安全敲响了警钟,而如此得到“蓝帽”认证的保健品堂而皇之上市后成为问题产品不能不令人深思,究竟在哪些环节出现造假问题应值得追究。如何对保健品实行监管,国外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如在美国,保健品的范围限制在以下成分:(1)维生素;(2)矿物质;(3)草药;(4)氨基酸;(5)存在于食品中的某个成分;(6)上述成分的浓缩物、
5、提取物、代谢物及混合物。而通常产品标签上标有“饮食补充品”字样,不作为主餐食品消费。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还下设 5 个检测机构,除管理、监督外,也负责对上市产品的毒性、副作用举报的收集,监控新产品,以保护公众健康和消费者利益。严格监控保健品宣传环节王忆(沙河口区南松路 2 号):保健品出问题,是某些人需求的一种连锁反应,而这其中最不该忽视就是宣传销售环节。相比之下,保健品不保健或者有质量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吹嘘着各种功能的虚假宣传,将保健品披上灵丹妙药的外衣,让一些人上当得不到保健,耽误正常的治疗。以老年人为例,他们喜欢保健品,如果只针对保健品倒还罢了,毕竟属于保健产品,起码对人没有什么坏处。
6、可问题是,有时候这个喜好已远远超出了保健品本身的吸引力,是宣传和销售行为在起作用。生活中,经常看到在保健品的宣传销售中,真正客观地说明产品用处、有的放矢地销售却很少,大多数都是利用一些优惠,像什么免费体验、赠送为幌子、甚至以天花乱坠的功能功效来迷惑消费者,加上老人自我识别能力问题,自然会不由自主对保健品产生痴迷。于是,出现很多不管自己合不合适,只听信他人说法去购买保健品。当然,很多人对保健品的喜爱,是个人求保健的真实意图表现,但在目前不能改变销售保健品吹嘘状况,想让保健品真正保健于民还不太可能。保健品进入市场,其中宣传最重要。只要能把住这个关口,就能杜绝很多保健品问题的发生。所以,保健品源头监
7、管要抓,宣传销售的监控更不可缺,这样才能客观认识保健品,根据需要自主选择。用慎而又慎的态度审批保健品乔世华(辽师大文学院教师):现在的保健品都犯一个通病,那就是都比较短命:做广告时铺天盖地轰轰烈烈随处可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保健品就都无影无踪了,当然又会出现新的“升级换代”的产品了。保健品肯定会有它一定的对人体的保健功效,而且理所应当地应该比药物的毒副作用小,当然对人体发生功效也肯定不会那么立竿见影。而且就像药也能致病一样,保健品肯定有它的适应人群、不良反应、服用禁忌,而且如果长期服用,在给人体补充了某种必不可缺的成分的同时,会不会也让人体生态失衡而在其他方面带来某种潜在的风险?所以,厂家在
8、宣传保健品时也别把它的保健功效说得神乎其神,简直就是包治百病,而应该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当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在审批保健品上要慎而又慎,要格外留意那些不断“推陈出新”的厂家,要让厂家在保健品的说明上公开透明,要像通常药物说明书那样将各种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药物”相互作用交代得明明白白。保健品行业诚信缺失严重程绍德(普兰店市文化路 15 号):现今的保健品行业里,很多企业视广告为保健品的生命,保健品已沦为不折不扣的“广告产品” 。有些保健品企业在不计成本地进行广告轰炸时,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一份数据显示,仅在 2009 年,全国就监测到数以万
9、计的保健食品广告存在严重违法行为,其中报纸广告 15301 次,电视广告 7090 次。违法广告的常见形式包括:辅助变治疗(夸大功能主治范围) ;凭空瞎编造(编造物质成分、机理或数据) ;刻意吓唬人(夸大所处健康状况导致的结果) ;绝对夸疗效(使用最高级语言、承诺性用语) ;广告托泛滥(利用专家、患者、学术机构等) ;获奖级别高(获国内、国际大奖) 。这样的现状,无疑反映出保健品行业诚信的严重缺失。很显然,由于诚信缺失而导致的大量虚假广告宣传,已成为保健食品行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保健品生产企业必须加强行业自律,重塑保健品的形象。当然,作为相关职能部门,还要针对保健品行业的特点,建立
10、和完善市场监督和企业信用体系等,彻底清除保健品行业中的“害群之马” 。唯此,保健品行业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别把保健品当成必需品吴敏(中山区春德街居民):我有个朋友,前不久被发现患上乳腺癌。据知,她在发病之前曾经服用过号称“永葆青春”的保健品。医生说,女性应该慎吃各类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即使要吃,也要先去医院测试个体的雌激素水平。如果自身雌激素水平较高,就不要再去吃某些保健品,否则过量补充雌激素会导致乳腺增生,严重者真会恶变成乳腺癌。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强化,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注重滋补。滋补、保健当然无可厚非,只是不能盲目而为,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保健品不是药
11、,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只用于疾病预防和维持健康,正常的健康人没有必要服用保健品。只有那些特殊人群,比如慢性病人、年老体衰者,才可以服用一定量的保健品。其次,保健品必须在医生和营养专家的指导下服用。因为保健品也是“双刃剑” ,比如深海鱼油,它适用于高血脂人群,但摄入过多便会增加肝病患者出血的危险,对海鲜过敏者、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应慎服。还有,那些补钙产品也不能摄取过量,否则会造成高钙血症,一旦血浆中钙浓度超过正常上限,也可能造成组织钙化,在肾脏等器官内形成沉积,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别忽视合理的生活方式许涛(沙河口区连山街 58 号):据了解,保健食品是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
12、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疾病,它是人体机理调节剂、营养补充剂。它的营养价值并不一定很高。所以,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还是要从一日三餐中获得。但是目前市场上和各种宣传媒体的广告早已成为引导消费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用医疗用语、夸大保健品改善和增强性功能的作用、以亚健康为卖点、各种“概念炒作” ,等等,都使得消费者无所适从。其实,健康人群是不需要食用保健品的。而对于那些真正有病的患者,保健品不是药品,只能调理生理功能,对治疗疾病效果不大,还是应该马上寻求医生的治疗,确实需要服用保健品以达到辅助治疗目的的,也应该在征求医生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在保健品选购上应该因人而异,理性选择,不能盲目跟风,不要把对健康的赌注全部押在保健食品上,而忽视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