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胶与混炼胶的加工工艺一、原材料各类原材料要分类存放,如各种生胶、促进剂、活性剂、心老剂、补强填充剂、液体软化剂、硫黄硫化剂等几大类,要求清楚明确,井井有条,符合生产流程工艺要求。二、原材料的配合1、配合剂的准备加工:a)粉碎:块状及粗粒状配合剂,使用前,需加以粉碎磨细(如固体古马隆、树脂松香等) 。b)干燥:对易吸湿配合剂或本身含水份量大的配合剂需干燥处理或保持干燥。c)筛选:对含有机械杂质(如砂石、木屑其它等)较多的材料,应根据胶料要求按一定规格筛网筛选。2、配合剂的称量:原 材 料 的 称 量 配 合 是 按 照 配 方 规 定 的 生 胶 及 配 合 剂 品 种 、 规 格 、 用 量
2、 进行 称量和配合。a)配合剂称量配合基本原则:精密、准确、不错、不漏。b)称量工具选择:为 减 少 称 量 上 的 误 差 , 原 则 上 规 定 500g 以 下 物 料 应 用 天 平称 量 , 误差0.5g,5 005Kg 物料应用台称称量,误差5g,5 Kg 以上物料在磅称上称量,误差为50g。c)误 差 范 围 : 除 了 量 具 误 差 外 , 配 合 剂 的 称 量 误 差 应 小 于 0.5%超 出 则 会 影 响 产吕质量(特别是硫化剂、促进剂类的小配合剂) 。d)胶料的称量:标准生胶件应切割成1 0Kg 以 下 的 小 块 , 再按配方要求准确称量后,备于投料使用,误凑巧
3、不超过0.5%。e)操 作 : 生 胶 配 合 剂 的 称 量 配 合 , 应 严 格 按 照 每 日 生 产 计 划 及 配 方 要 求 进行 , 保 正精度,避免药品的漏用和错用,称好的配合剂合理装载,做好标识,按一定的规则顺序放置备用,混炼时按一定的工艺要求顺序投料。f)质量控制:对具体胶料及所用的配合剂应有明确的文字标识,并设质量跟踪卡,以便质量检查及生产管理。三、混炼工艺1、生胶的塑炼:a)投料:开炼机塑炼及混炼时,所有生胶、母胶、并用胶,须在靠炼胶机大齿轮一则加入。b)根据各种不同的生胶性能,应采用不同的塑炼方法,具体如下:1)天然胶:一段塑炼:以0.51mm 辊距将生胶破开,薄通
4、落盘,如此重复过机到规定时间或次数。一 般 为 1015min 具体视可塑度要求适当增减时间次数,然后打三角包,停放48h 冷却,以待二段塑炼或使用。二 段 塑 炼 : 将 一 段 塑 炼的 生 胶 包 辊 后 , 调 节 辊 距 到 5mm 将 生 胶 连 续 从 左 到 右 和 从 右 到 左 地 切 割 倒 合 三次 以 上 或 到 规 定 时 间 为 止 , 若 与 一 段 连 续塑炼为5 min, 单 独 二 段 为1015min, 然 后 下 片 冷 却 , 停 放 4h 以上,混炼备用。常规辊温45左右,可塑度要求0.45 以上。注 : 低 硬 度 ( 50以 下 ) 胶 料 生
5、 胶 ( 包 括 其 它 胶 种 )塑 炼 需 分 二 段 到 三 段 塑 炼 , 若 为 二 段 塑 炼 , 则 进 行 两 次 一 段 塑 炼 ; 若为 三 段 塑 炼 , 则 进 行 两 次 一 段 和 一 次 二 段 塑 炼 。 每 段 之 间 胶 料 需 停 放 4h以 上 冷 却 , 确 保 生 胶 可 塑 度 及 混 炼时配合剂的分散。2)丁腈胶:宜采用低温、小辊距、低容量的塑炼方法。辊距23mm,塑炼时间2030min,操作与天然胶基本相同。3)丁苯、丁基胶:混炼前不需塑炼,若特殊需要则薄通几次,丁基胶要注意清洁,严防其它胶混入,影响质量。4)顺丁胶:顺丁胶的塑炼对可塑度变化不
6、大,塑炼只为方便操作,可适当过薄通。5)氯 丁 胶 : 氯 丁 胶 不 宜 长 时 间 塑 炼 , 宜 短 时 间 、 低 温 度 塑 炼 , 辊 距56mm 过胶34 次,小辊距薄通1015min,56mm 辊距下片,辊温4050。c)塑炼好的生胶,应检验可塑度(衡量胶料操作性能及影响后继工艺质量的标准),合格才能使用。炼胶工艺(混炼)1)辊距:在一定装胶容量下,辊距一般为48mm,小辊距入粉。2)辊温:天然胶混炼控制辊温在5060之间,合成胶混炼则在40 以下。3)装胶量:合理的装胶量是根据胶料全部包覆前辊后,并在两辊筒上面存有一定数量的堆积胶,4)混炼时间:为使配合剂分散均匀,及控制胶料
7、的物理机械性能,天然胶混炼控制在2030min,合成胶相对长时间一些, (应以全部入完配合剂,并割胶翻炼均匀为准) 。5)加料顺序:开炼机常用的加料顺序为:生胶(包括并用胶、母炼胶、再生胶等)固体软化剂 活性剂 促进剂 防老剂 补强填充剂 液体软化剂 超促进剂 硫磺,促进剂与硫磺应分开加,硫磺最后加。注:硫磺在丁腈胶中不易分散,与小配合剂(如氧化锌等)在混炼时应先加促进剂最后加其它加料顺序相同;对含硫量,3050份的硬质胶亦应先加入,促进剂最后加。6)混炼中,为使配合剂分散均匀,须充分混炼并进行适当的割胶翻炼手法,常用的翻炼手法有如下几种:斜刀法(八把刀法):将胶料在辊筒上左右交叉打卷使之均匀
8、,操作时一手持刀按与辊筒水平线成75 斜角进行割胶,另一手扶住胶卷使之与辊筒水平成15斜角,借助辊筒转动打卷,待堆积胶将消失时,即将胶卷推入辊筒中进行混炼,这样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反复进行八次。三角打包法:将辊筒上的胶片横向割断,然后将胶片左右两边交替向中间折叠起来,在前辊上打成三角形的胶包,待胶料全部过辊后,再将三角包插入辊筒中,如是反复几次。打扭操作法:将胶片横向割断后,用手使其附在前辊上随辊筒转动成扇形,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移动,然后从胶片的一边垂直投入炼胶机辊筒中使之混合。捣胶法(走刀法):这种刀法是割刀先从左向右割胶至右边一定距离时,将刀锋转90角继续割胶,使胶片胶片割后落在衬盘上,待
9、堆积胶将消失时停止割胶,让割落的胶料随附在辊筒上的余胶带入辊筒右方,然后再从右到左进行同样割胶,反复数次,使之混炼均匀。7)混炼好的胶料下片后停放冷却,标明类别用途,一般须停放8h 以上,才可进一步使用,以防止胶料收缩对后继工艺的影响。8)混炼胶的质量检测:可塑度、门尼粘度(无名数) 门尼焦烧时间(min)硫化特性(T10,T90) (min) 拉伸强度(Mpa) 100%、300%定伸(%伸长率(%) 永久变形(%) 硬度(SHA ) 老化性能变化率(% ) 回弹率(%) 撕裂强度(KN/M) 磨耗(Cm3/Km) 压缩永久变形及压缩生(%/) 屈挠龟裂(龟裂等级/屈挠次数) 其它:耐油、耐
10、磨、粘着力等。作为日常生产,对每一份胶料必需作常规项目检测,如:可塑度、门尼焦烧时间、硬度、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变形等,其它项目可按所需进行抽检测试。附:一些常用胶种混炼工艺:A、三元乙丙胶:1)辊距0.72mm ,辊温40以下,生胶包辊后再适当调整辊距;2)均匀加入1/2的混合氧化锌、炭黑、硬酯酸和油等料;3)每边割刀(辊筒长3/4)各三次,再加剩余 1/2混合料,全部混入后。每边各割刀三次;4)均匀加入硫磺;5)每边割刀三次,割刀时间稍长,1015S/刀;6)下料,调节辊距,薄通6次;7)下片,冷却,室温停放6h 以上才能使用。B、氯丁胶:1)辊距6mm(充分冷却水) ;2)加入生胶包辊
11、并割胶打卷23次;3)加氧化镁、防老剂、防焦剂等小料,均匀入粉;4)加硬质填料,软质填充剂等粉料,均匀入粉;5)加软化剂油等;6)加氧化锌、铅丹、促进剂等,均匀入粉;7)左右各割胶打卷6 次,下片冷却;8)混炼时间1525min,辊温不宜超70。C、天然胶、丁苯胶、顺丁胶:1)按常规加料顺序:生胶 固体软化剂 小料 炭黑、填充剂 液体软化剂 超促进剂 硫磺 薄通 下片。2)辊温一般5060。D、丁腈胶:1)小辊距,加生胶压软包辊;2)适当放大辊距,加硫磺,薄通23次,并割胶翻炼,使硫磺分散均匀;3)加氧化锌、防老剂、硬酯酸等小;4)绶慢加入1/31/2补强填充剂,均匀入粉;5)加入剩余的补强填充剂,增塑剂(酯类)左右交叉割胶翻炼数次;6)加促进剂和过氧化物等,继续割胶翻炼,均匀后,薄通下片;7)混炼时间2540min,辊温50左右。E、硅胶、氟胶半成品胶混炼:1)小装胶量,热炼、加小配合剂混炼分散均匀;2)下料薄通数次,消除汽泡;3)按所需厚度出片;4)半成品胶料最好及时硫化,时间不宜过长,停放超2448h 需返炼,重新出片,所有返炼胶(包括一些处理胶料)需薄通三次以上,且模压流出胶、一些质量较差的胶在原胶料掺用量不能超过20%,最大不能超过30%。混炼胶物性检测标准,参考相关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