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 群体心理,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人群结合体。 标准:,二、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形成的原因安全需求 交往需求 地位需求 自尊心需求 归属需求 权利需求 实现目标的需求,(二)群体形成过程谢里夫20世纪60年代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1、目标一致2、共同活动3、交往,三、群体的结构性特征(维度) (一)群体规模对于理想的群体规模,心理学家给出了这样一个标准,就是根据群体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性质。如果群体要完成生产性的任务,由12-14人构成的群体较为有效;而5-7人的群体更适合于从事发现事实的活动。,(二)群体规范,1、
2、群体规范的定义群体所确立的一套规定成员如何做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就是群体规范.,2、群体规范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 认为:由于群体中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逐渐形成了成员共同的判断标准或依据原则,从而使各成员的判断趋于稳定,这个过程就是群体规范形成的基本过程。,3、群体规范的功能群体支柱的功能 评价准则的功能 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行为矫正功能,(三)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1、地位2、群体角色,(四)群体界限对不同群体有明确区分,四、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2、社会懈怠责任分散,第二节 群体的动力性特征 一、群体压力 (一)群体压力的形成过程所谓
3、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指的是已成型的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行为的约束力,迫使群体成员按照群体目标和准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莱维特(H.J.Leavitt)分析了群体压力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辩论阶段 劝解说服阶段 攻击阶段 心理隔离阶段,(二)群体压力的意义,二、群体凝聚力(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内聚力) :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 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内在聚合力,也包括群体成员间的内在聚合力。,凝聚力形成过程由三个基本层次组成,三个层次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水平。第一层次为低层或表层。成员间
4、没有密切的交往和更多方面的一致。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守还是不自觉的,被迫的。凝聚力很弱的松散群体。,第二层次是以价值取向的统一为特征的中层。成员间关系较密切、互动频繁,成员比较自觉地接受群体规范,并用它来衡量一切。这个层次凝聚力较强,个体已经被群体规范所同化,自觉地接受它并用它来衡量一切事物。,第三层次是以群体活动的目标统一为特征的深层。所有成员自愿为实现群体活动的共同目标而自觉地统一行动。群体规范和群体活动的目标已内化为全体成员的行动准则。,(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首先,群体的目标 其次,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或互补性 第三,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四,群体规模的大小 第五,群体的成熟程度 第六,群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三)群体凝聚力的维持1、群体内的社会交换2、竞争与合作,三、群体绩效 (一)群体有效性 群体有效性,也即群体效力,指任何一个群体若能同时完成执行任务与满足个人需求两种目标,该群体就是高效力的群体。群体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衡量,一是群体任务的完成情况,二是群体成员需要满足的多寡程度。,(二)群体绩效1、群体绩效指通过群体的活动,群体所能达到目标的状态。通常会使用群体生产率来表示群体绩效。群体生产率是群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出能力,如产品的数量、质量、产品上市时间快慢等。,2、影响群体绩效的群体特征 (1)群体规模 (2)群体凝聚力 (3)报酬与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