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传统的线性模式拉斯维尔的5W模式;申农韦弗的控制论模式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二、双向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F丹斯的螺旋模式 德弗勒的环形模式罗杰斯和金卡特的传播融合模式三、社会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四、社会传播的总过程模式日本学者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第一节 传播的结构,一、传播的层次和类型二、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三、大众传播的负功能四、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五、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重点:拉斯维尔的5W模式、申农韦弗的 控制论模式、传播的四大功能 难点: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第二节 传播的功能,一、
2、传播结构的构成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 案例:如讲课,第一节 传播的结构,最早的传播模式(传播模式的雏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模式(Aristotle Model)。它载于修辞学(Rhetoric)一书中,扼要提出五个传播的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场 合 Occasion,二、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Lasswell,Harlod D.)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一文中提出。,(
3、一)传统的线性模式,贡献:两个第一 超越亚里士多德,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规定了传播学的五大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 搭建传播学的“脚手架”,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缺陷: 直线性:在5W模式中,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性、单向型的过程,缺少反馈。 孤立性: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不符合实际。,1.把传播主要看作是一种劝服性过程。 2.假定任何讯息传播总是有效果的,助长过分估计传播效果的倾向。 3.对于分析政治宣传十分适用。 4.可能误导研究者将传播研究各领域分割开来
4、。,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申农与韦弗一起提出了传播的数学模式,为后来的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了基础,并且引起人们对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重视。,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媒介:一分为三 讯息:发出的和收到的 噪音:不速之客 传播的难点:力求发出的信号和收到的信号的一致,申农和韦弗指出,两者往往不一致,所谓谋求传播的效果,即设法消除两者的不一致性。 缺陷: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 性,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的制约。,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的启发性, 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熵是无序程度的度量,而信息正可以用来降低熵值。即信息负熵。 由于干扰的存在,有时必须把信息进行重复,这些被
5、加进传播过程却又不能增加信息量的东西就是冗余。 冗余信息往往是必要的,尽管不能增加信息量,但能够保证基本信息有一定的抗干扰的能力,能使传播的信息保持一定的有效性。,关于废话传播中的冗余和噪音,传播总模式由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提出,其目的是要探索一种在多数情况下都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模式。该模式能够依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以不同的形式对千变万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描述。,3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在社会层次上,假设: E 是新闻或事实本身 M 代表大众媒体 SE 表示媒体内容 M2代表受众。 问题: 事实本身与媒体对事实报道之间(即E与SE)的一致性如何? 媒体受众(M2)对媒体内容(SE)的理解程度如何?,格伯
6、纳模式有不同的图示。而他的文字模式则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其图解模式的构造:某人 对某事有所感知 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 在某种状况下 通过一定的途径或借助于某种工具 获取某些可资利用的材料 采取某种形式 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中 传达某些内容 得到某种效果。,该模式的优点是适用广泛。它既可以描述人的传播过程,也能够描述机器如电脑的传播过程或人与机器的混合传播。依照这一模式,整个传播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始终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见人类传播是具有开放性的系统,而传播也是对纷繁复杂的事件、信息加以选择和传送的选择性的、多变的过程。,该模式只是对单向线性模式的改进,仍然缺乏对传播活动中反馈和双向性的描述,这是其
7、不足之处。,(二)双向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编码:将意义用符号的形式表述出来。即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也就是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和制作活动 。 解码(译码):将符号还原为意义,并重建其意义 。即与编码作用相反,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释码:受传者对符码的理解和阐释过程,即释码活动 。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因为受众有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他们的释码活动必然受到其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反馈 :变直线性、单向型思路为循环/双向型思路,引入了控制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反馈。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
8、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24定律:引申出“传播单位”的思想和“24定律” 。每一个传播的个体或团体,都可看作是“传 播单位”,都有传者、受者两种身份,有发信、受信、编码、译码四种功能。,主要贡献:, 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受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的不足:,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贡献:主要解决传播单位之间传受地位的不平等问题。,3、F丹斯的螺旋模式,4.德弗勒的环形(互动过程)模式,大众媒介设施,信道,噪音,信道,反馈设施,接收器,发射器,信宿,信
9、源,发射器,信源,接收器,信宿,循环模式的优点:1、它以双向的环形结构真实地呈现了信息交流的复杂性,较全面地反映了传播的主要过程。2、它增加了另一组要素,以显示信源获得反馈有多种途径(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而反馈则使信源有可能不断改进传播方式以更有效地适应信宿,从而增加两种含义之间达到一致或同型的可能性。3、模式也显示了两种含义之间产生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 循环模式的不足:没能超出从过程本身或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即缺乏外部条件。(只噪音一个外部因素不能反映传播过程的复杂性),5.传播融合模式,罗杰斯和金卡特的传播融合模式:互动传播也是一种循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参与双方(
10、A和B)一起创造和分享信息、赋予信息意义,以便相互理解。,该模式假定在我们能够观察之前,有关的传播过程已经开始了。A和B对信息的分享导致了一个逐渐走向更多相互理解的循环过程。A将信息I1与B分享;B将信息I1理解和解读成I2;B作出反应将I2与A分享;一直循环下去,(三)社会系统模式,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美国社会学者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 贡献: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将
11、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因此,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2、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C传者,M讯息,R受者),马莱兹克的这一模式说明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形的变量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而且也是无形的变量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视角无疑使社会传播系统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四)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把人类交往分为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大众传播过程是信息的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是具有阶级性的。,(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1、信息传播属
12、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2、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隶属于上层建筑,它受经济规律制约的同时,更受上层建筑制约。 3、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精神生产关系包括: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即所有制关系;人在精神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精神产品的分配及消费关系。 4、精神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全过程。,一、传播的层次和类型二、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三、大众传播的负功能四、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五、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第二节
13、 传播的功能,“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传播的汪洋大海中,以至于很难设想要是没有传播,我们将怎样生活。施拉姆,一、传播的层次和类型,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2、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媒介人物)、重申社会准则(社会规范强制)、负面麻醉作用。,二、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持续不断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 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人
14、们的自由时间。 麻醉精神: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由此剥夺人们的行动能力。 媒介情境非真实化、信息庸俗化、文化殖民化、思想行为惰性化,三、拉扎斯菲尔德的传播负面功能论,“也就是这时,时间开始加速了时间的加速,并不是太阳加速了在天上的步伐,要是用日出日落来衡定时间的话,它永远是不变的。而用事情来衡量,时间的速度就不一样了事情发生的越多,时间就过得越快。时间一加快,叫人像是骑在快马背上,有些头晕目眩。” 阿来尘埃落定,现实环境直接环境客观世界 媒介环境间接环境虚拟环境主观世界 贡献: 强调大众传播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 (1)“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 (2)它主要由大众传播媒介造成。即在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筑的巨大的虚拟环境(媒介环境)。 (3)我们的认识是何等间接,我们大家都直接接触消息,而不是接触我们看不到的外界环境。,四、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概言之,现代人的认识能力“虚拟环境”大大扩张,而现代人对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却(相对地)在大大缩小了。这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当媒介(有意无意地)“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不仅如此,人们还将视之为“现实环境”展开现实的行动。导致悲剧发生。,传播的功能与传播的效果之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