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位置与方向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24 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
2、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说教学策略1、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2、设计理念:(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
3、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3、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4、说学法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
4、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5、教学准备:CAI 课件,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五、教学流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1、辨别方向步骤 1:学生介绍辨别方
5、向的方法: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步骤 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步骤 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
6、的同学起立挥挥手。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活动(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步骤 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由于三年级的
7、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三(6)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
8、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一、说教学理念 1、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例题之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
9、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 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已有知 识储备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口算除法 即课本第 13 至 15 页例 1。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10、的,它是进一步学习除法的估算和笔算的基础。2、教学目标: (1 )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数学解决方法。 (3 )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如何使每位学生经历口算算理的探究过程。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熟练掌握了表内除法和乘法的
11、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口算除法。 2、设计理念: (1 )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
12、,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 3 次就能运完 60 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平均分用除法603=20 (2 、 600 箱,这么多我
13、也只运 3 次,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我们知道603=20;那么 6003=200 (3、 120 箱,我也只运 3 次,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有的同学想:6 个十3=2 个十=20 203=60 那么 603=20(这是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想稍微复杂的方法) 有的同学想:20X3=60 ;那么 603=20(这是用乘法来想除法的结果,嗯这个方法不错) 有的同学想:用木棒来分,把 60 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就是 20。 3、大胆尝试,运用新知 。想:24 个十3=8 个十=80;80x3=240 ;那么 2403=80 4、拓展训练,巩固新知 。 1、口算: 90
14、3=30 802=40 155=3 2709=30 9003=300 8002=400 1505=30 27009=300 在这里我试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除号是怎么来的吗? 除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个瑞士人首先使用的,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了平均分的意思。你看这个符号多有意思啊! 2、课本第 15 页“做一做”第 1 题 一排有 10 只蜂蜜,有这样的 4 排,就是 40 只,但只有 2 间房,平均每间房子住多少只蜂蜜? 402=20(只) 答:平均每间房子住 20 只蜂蜜。 3、为了巩固新知,布置以下作业:第 17 页练习三第 1、2 题。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 笔
15、算除法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1921 页的内容。2、学情与教材分析笔算除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并且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一课时的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力求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了解除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初步掌握笔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中,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操作、交流、实践,在多种数学活
16、动中,学习除法笔算方法。3、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二、说教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而我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引导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尝试法、练习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三、说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
17、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操作法、比较法等。四、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课前谈话: 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植树有什么好处?【亲切自然的交流,促使学生进入情境。 】2、出示教材上的主题图。 (植树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1)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树多少棵? (3)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18、4)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列式写在黑板上, (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422;522。)计算“422”可不象上面的加减法那么简单,也比前面学过的除法难一些。请同学先独立思考一下解决的方法,并把想法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来探讨解决的方法。【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二) 、小组合作。探究笔算方法1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用口算(402=20,22=1, 20+l=21。 )()用摆小棒的方法得到结果的(先把每捆 10 根的 4 捆小棒分
19、成了两份,再把剩余的 2 根分成了两份,和原来的两捆合在一起。 ) ()尝试着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的。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指出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3展现 422 笔算过程。教师边讲解边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完成竖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再现分小棒的过程。师生共同完成竖式。理顺思路,帮助学生理解笔算过程。 】3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 422 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放手让学生进一步探索,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任务” 。
20、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接着,师生共同梳理笔算过程。最后,与 422 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突出“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情况,使学生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这样学生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之中。 】 (三)实践与应用1基础练习2检查对错。3设计活动(教材练习四第 3 题)【练习设计目的性强,富有层次性,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结合、自主设计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动脑思考、动手画、认真计算,在设计中感受图形的变换美。体验图形、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堂总结谈收获与体会总之,整节课,从植树节、植树活动开始,到布置学校的设计活动,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了一系列
21、活动。学生经历探索,运用除法笔算方法的全过程,主动构建知识。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说课稿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课题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除法的第三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教学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接着引导学生利用口算的方法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笔算,将过去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上来,它是以后学习较复杂除法的基础,也是学习数与代数的基础之一。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探索出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口算,经历探索三位
22、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养成估算的意识和验算的习惯,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大胆尝试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过渡: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教学重点: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过渡:下面,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先说说教法) 二说教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相比,计
23、算方法的最大区别是要先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即先算几百除以一位数,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究中多体验、交流中多总结、练习中多迁移。 (过渡: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学中除了注重教法,还应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调用已 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一个新的计算问题,经历探 索过程,体会方法与步骤。然后在回顾、交流等学习活 动中自己总结算法,形成算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 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 给学生留出 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
24、的积极性。 (过渡)当然,一节好课,除了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外,对于课堂的结构设计也应是科学的,合理的。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 5 个环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课一开始,我利用学生喜欢去参观喜羊羊村子的兴趣,引出村长的计算考题,在计算中重点让学生说一说 804 是怎样口算的,笔算 753 时,先算几除以几?商“2” 写在何处,为什么?十位上余下的“1”,怎么办?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本课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先进行一些口算训练,这既是常规训
25、练同时也是为后面学习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服务的,在口算最后安排了一道“753”口算,由于口算难度较大,让学生去笔算,这样既复习了笔算的计算方法,同时又能为后面新知的学习铺平道路。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课件演示喜羊羊带领参观养鸡场,出示例题情境图,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6003 之后,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商是多少,并交流算法,学生可能出现这些算法。第 1 种:因为 2003=600,所以6003=200,第 2 种,6 个百除以 3 得 2 个百,2 个百是 200,第 3 种,因为 63=2,所以,6003=200,在反馈时让学生比较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接着让学生回答想想做做的第 1 题,对比6
26、2,602,6002 的商,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从而巩固理解算理。 本环节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情境引出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并交流想法,反馈中比较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计算、观察和对比,使学生在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建立一种结构性的联系,同时为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提前作了准备,有效地分解了教学难点。 3、先估后算,探究算理 课件出示村长遇到的难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观察对比列出的除法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引出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学生突破难点,理解算理,我先让学生估算商大约是几
27、百多,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他们清楚地看到,“4 百多”是9 个百除以 2 得出来的,使学生能自觉地先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为应该先算 900 除以 2 作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尝试进行笔算,并讨论:先算几除以几?4 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百位上余下的 1 怎么办?通过动手操作及合作探究,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的前两题先估后算,通过对比练习及反馈让学生小结笔算的顺序,强调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的数合并起来继续除。 这个环节主要是借估算来帮助学生理解笔算中商的定位问题,因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相比,计算方法的最大区别
28、是要先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即先算几百除以一位数。解决了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个难题,新旧知识就沟通了。因此采取“先估计、后笔算” 的策略,通过估算让学生明白 9862 得商应该是 4 百多,所以商 4 要写在百位上,接着引导学生把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上来,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4、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首先是笔算的练习,想想做做第 2 题后两题,其次,结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想想做做第4、5 两题,最后是拓展训练,根据不完整的竖式,估计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几。 这个环节,通过基本的笔算练习,巩固了笔算方法,让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熟悉的问题,可以
29、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解题时,先估一估,再算一算,体现了估算的实用性,笔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5、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思考: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思考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笔算中认真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疑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积累数学经验,获得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五、练习设计: 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课的主要练习都是结合上面各知识点的教学中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通过探索,灵活运用了三位数除以一位
30、数的计算方法,综合了本课的计算内容,深化了对算理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复式统计表 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 36 页40 页的内容。 复式统计表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重要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
31、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4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对统计表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能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填写表格,体会到统计表的一般特点,
32、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复式统计表的新知建构过程。但对于学生来说,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特点,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我想,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三、说教学流程 下面再具体说一下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 、口算训练【演示课件】1、出示口算题,全班齐练,直接写出得数。订正。评价。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创设情境:出示教材 36 页主题图,问:你从中能知道什么?预设:有6种活动,问题1:课余时间,你最喜欢哪种活动?问题2:你认为男生、女生最喜欢的会有不同吗?怎样验证你的想法?一)收集数据问题 1:课余时间
33、,你最喜欢什么活动?(每人限说一种。 )问题2;下边的活动,男生、女生喜欢的会有不同吗?怎样验证你的想法?师:我们先来统计一下,请大家作好记录。准备好了没有?统计好人数后,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种活动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同时组内交流一下问题2。二) 、分析数据交流1: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交流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师小结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34、由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将两张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复式统计表)(三) 、建构模型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合并的统计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2、在小组内探究,自主交流:观察统计表,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生畅谈。学生代表总结展示。3、师生共读复式统计表,明确:(1)这个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 。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 。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35、 。4、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 ,人数,性别(男生、女生) 。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
36、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小结明确: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而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小组学生讨论后揭题。(四) 、解释应用1、指导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课件)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
37、你还能了解些什么?小组交流,展示,评价。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小结明确: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笔算乘法这一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是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奠定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计算方面的转折点。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
38、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因此 学 习 素 材 的 选 取 与 呈 现 以 及 学 习 活 动 的 安 排 要 注 重 数 学 在 学 生 的 学习 和 生 活 中 的 应 用 , 以 及 尊 重 知 识 的 逻 辑 基 础 和 学 生 的 现 实 基 础 , 让 他 们 在 合作 交 流 中 , 体 验 解 决 问 题 策略的多样化,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笔算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探讨计算的方法。三、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以上我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比算两位
39、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和参与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 受 数 学 与 生 活 的 密 切 , 获 的 成 功 解 决 数 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列竖式计算多位数 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四、说教法学学法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课堂
40、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谈话激趣、回忆交流、讨论归纳、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循循诱导,让学生在比赛、游戏、练习、合作中自主学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五、说教学程序的设计:根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以及对教法和学法的思考,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在这个环节中,首先用多媒体播放图书室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导入例 1:学校图书室买了一套故事书 12 本,每本 24 元,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自主探究,列出算式:2412=环节二:操作发现,探究新知在这个环节,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试着算一算,然后教师整理方法:(1)12 个 24 相加
41、(2)先算 2410=240,再算 242=48,合起来 240+48=288(3)先算 2012=240,再算 412=48,合起来 240+48=288引导学生发现方法不简便,实用,找更好的方法,导入“列竖式”回顾计算方法,整理算理:多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用第二个因数与第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分别相乘;一般从个位开始,乘到哪一位积就对齐哪一位写;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合并起来。环节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在这环节,一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解决问题:小明家订牛奶,一份(每天一瓶)全月 28 天,订一份一年要多少元钱?学生列算式,并用竖式计算,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算理二进一步巩固计算过程比一
42、比:2313= 3331= 4312= 1125=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环节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本节课学习收获和大家交流分享。(学生在回顾本节课知识的同时,感受时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懂得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本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
43、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 ,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
44、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六、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 (板书:物体表面)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
45、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有面?(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
46、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1)认一认:封闭图形的面积。(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 、
47、“摸一摸” 、 “比一比” ,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2)介绍老师自己的方法:用小正形去量它们的面积(课件演示)用三角形可以吗?用圆形可以吗?用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可以吗?师:引出在测量物体的面积时,必须要用统一的面积标准,就是面积单位。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
48、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 ”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量一量)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出示面积单位教具)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试一试:1 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
49、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1. 第 76 页第 2 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这个题是针对学生已经建立面积单位大小表象的基础上设计的,达到及时巩固知识的目的。第二题:请你当小判官:1、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约是分米( ) 。难度有所提升,让学生辨析,使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理解更深刻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说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