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辨析题、分析题.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497082 上传时间:2019-06-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辨析题、分析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马克思辨析题、分析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马克思辨析题、分析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辨析题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2、有人说:“古人云, 仁义值千金,钱财如粪土。 千金也是钱财,所以,仁义如粪土。 ” 请问:这一推论是否错误?错在哪里?这里既涉及到认识问题,又涉及到价值评价的问题。在俗语“仁义值千金”中, “千金”的意思,不是这个词的本意,而是比喻意,比喻仁义极其珍贵。而在

2、“钱财如粪土”中, “钱财 ”的意思是这个词的本意,即金钱、财物。这句古话意在对仁义和钱财的价值进行比较、评价,高度推崇仁义的价值,而极度贬低钱财的价值,用极夸张的方式来评判两者价值的高低。千金”与“钱财” 两词虽然本意一致,但在这里其内涵不一样,不能等同起来。等同起来,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认识的时候,要因地制宜,注意具体的实际情况。价值评价随主体特点而转移。仁义的价值是否高于钱财,要依赖于评价主体。如果评价主体把仁义等同于钱财,甚至视仁义低于钱财,崇尚见利忘义、为富不仁,则该推论没有逻辑上的错误。3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

3、价值、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不同商品的价值本质上一致,故能比较。比较的结果,即交换价值。商品交换,即劳动交换。劳动交换,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4 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此观点错误。 (1 )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

4、值的创造而言,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2 )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5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

5、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

6、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价值量: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常条件下,一般的劳动能力,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6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以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一、可能导致垄

7、断,阻碍社会进步;二、可能引起两极分化;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比例失调、浪费。7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此观点错误。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并非所有使用价值都包含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正如威廉 配第所说,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8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

8、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 ,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

9、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9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此观点正确。资本是能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

10、资本主义剥削关系。10 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此观点错误。对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从实物形态上看,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11 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

11、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此观点正确。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

12、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12 资本创造利润(利息) 、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此观点错误。这是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决定了社会各阶级的收人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而获得这些收人的条件是劳动力的出卖、资本的占有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各种收人的源泉都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这种分配关系在社会表面和资本家的意识形态中却歪曲地表现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由资本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是由

13、于土地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这种服务的报酬。资本、土地、劳动这三种要素是三种收入的源泉,三种要素创造三种收人,谁也没剥削谁;这就是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分析题1、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

14、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案要点:(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 3 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 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

15、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洛克:“热爱真理的一个永远不会错的标志就是,相信一个命题不要超过它所基于的证据能保证的程度。 ”哥白尼:“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问题:1)分析材料 1 所反映的真理观。2)结合材料 2,谈谈真理对于人的意义。参考答案1)首先,洛克认为,真理要靠证据来证明、保证,这就意味着,对真理的探求不能迷信权威,也不能胡乱臆测,一切要以可靠的证据为基础;其次,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洛克着重强调了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是有限度的;再次,真理的限度如何,是可以确定的,确定的依据,就是其证据的效力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真理就不再是真理,而成

16、为谬误。总之,洛克认为, “证据”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真理有其客观内容,同时,也是人的价值观、价值追求的体现。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求真理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最崇高的价值在于求真理,真理本身必然具有价值。在哥白尼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看来,真理是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最崇高的体现。 3、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 ”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答案要点:(1)“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 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