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经验走向专业.ppt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8495405 上传时间:2019-06-3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经验走向专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从经验走向专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从经验走向专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从经验走向专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从经验走向专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经验走向专业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东晓 从优秀走向卓越 从经验走向专业 程度 类型 专业是优秀乃至卓越的基础 职业活动社会功能的不可代替性 ; 通过长期训练所获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 实践中的权威和自治 ; 一个强大的职业联合会 ; 为公众服务的导向。 专业的五项核心指标 专业成长的目标 有一个胖先生和一个瘦先生站在能够吹出强风的风洞前, 随着风力的增大,他们谁会先被吹走 A、胖先生 B、瘦先生 甲:我感觉应该是胖先生 乙:我觉得是瘦先生,我好像在什么电影里看到过 感觉 经验 实验 解释 模型 理论 逻辑 专业框架 教学的专业框架在哪里? 教育是一门科学 吗? 牛顿、

2、笛卡尔、拉普拉斯,经验主义、理性主义,技术理性,确定性 海森堡、爱因斯坦、普利高津 ,不确定,混沌、自组织、分形、蝴蝶效应 现代 后现代 目标知识(学科) 学科教育知识 一定情境下表达 “学生理解的知识” 以一定的方式表达目标知识,并通过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形成的期望的理解。 个人经验 前备知识 知识表达方式解读 学生经由自主建构形成“学生理解的知识” 。 课堂提问 课堂练习 回家作业 测验考试 有关学生的知识 与 “ 目标知识 ” 对照,发现差异。修正教学材料或过程。 学科教育知识提供反馈及采取措施,修正偏差。 重复练习 提供变式 澄清概念 关联强化 教与学的基本因素图 目 标 什么是目标: 目

3、标的分类: 目标从何而来: 目标的作用: 教师期望的通过教学活动达成的 学生学习结果 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教学经验, 学生状况 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活动的依据、 教学检测的依据 基于目标的教学 可预估可测量 不可预估可测量 可预估不可测量 不可预估不可测量 从知识本位到三维目标 知识点 知识与技能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如图所示,在铁芯上、下分别绕有匝数 n1=800和n2=200的两个线圈,上线圈两端 u=51sin314t V的交流电源相连,将下线圈两端接交流电压表,则交流电压表的读数可能是 A. 2.0V B. 9.0V C.

4、 12.7V D. 144.0V V n2 n1 u “ B超 ” 可用于探测人体内脏的病变状况。下图是超声波从肝脏表面入射,经折射与反射,最后从肝脏表面射出的示意图。超声波在进入肝脏发生折射时遵循的规律与光的折射规律类似,可表述为 (式中 是入射角, 是折射角, v1, v2 为别是超声波在肝外和肝内的传播速度),超声波在肿瘤表面发生反射时遵循的规律与光的反射规律相同,已知v2=0.9v1入射点与出射点之间的距离是 d,入射角为 i,肿瘤的反射面恰好与肝脏表面平行,则肿瘤离肝脏表面的深度 h为 A. B. C. D. 1122sinsin vv 1 1x h 肝脏 肿瘤 i iid 2sin

5、811002 sin9 281 100 sin i100 sin id 281 100 sin i20 sin id 21 0 0 8 1s in i1 8 sin id 案例 1: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超重与失重) 认知结构建构分析 1(新课做什么) 角度 内容 需要明确提取的知识命题 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感受与初步认识 超重与失重现象中物体的重力保持不变。 超重与失重现象只是示数(拉力与支持力)变化。 实验 学生用“记忆”弹簧秤初探超重、 失重现象 概念 超重、失重、完全失重 超重 示数(拉力与支持力)大于重力。 失重 示数(拉力与支持力)小于重力。 完全失重 示数(拉力与支持力)为零。 规律

6、再探超重、失重、完全失重与运动 状态之间的关系 决定超重、失重状态不是速度的方向,而是加速度的方向。 加速度方向向上,处于超重状态。 加速度方向向下,处于失重状态。 典型情景 电梯,细绳连接两物体自由下落,装水可乐瓶的多种运动(自由下落、上抛、斜抛) 向上加速与向下减速时加速度均向上,处于超重状态。 向上减速与向下加速时加速度均向下,处于失重状态。 自由落体与抛体运动时加速度均为 g, 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方法 多过程问题,多物体问题 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本质可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把握。 分析一个实际问题时,先要建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典型的运动模型。 在多过程问题建模时,要注意分析速度的变化,从而确定

7、加速度方向,对加速度方向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段研究。 在多物体问题分析时,若多个物体处于同一状态,则加速度相同。 认知结构简单应用 关注认知结构应用时暴露出来的缺陷,进一步明确知识命题 F合 = m a 质量为 2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从西向东运动, 1秒内速度从 5m/s变成 7m/s,试问物体受到的合力为多大? 若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2,则物体受到向东的水平拉力为多大? 若 1秒内速度从 5m/s变成4m/s呢? 若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2,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 30 角的拉力,该拉力多大? 由西向东改为由下往上呢? 物体受到向上的拉力多大 该物体速度达到 4m/s时撤去拉力 物体还能运

8、动多远才停下来? (还能运动多少时间) 质量为 100 t的机车从停车场出发,经 225 m后速度达到 54 km/h,此时司机关闭发动机,让机车进站,机车又行驶 125 m才停在站上,设运动过程中阻力不变,求机车关闭发动机前所受到的牵引力的大小 学生 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多元智能,建构主义 S-R S-O-R 教师 学生 学生 学生 例题:一颗石子从楼顶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计算第二秒内石子下落的距离 学生错误: X=1/2gt2,t=2s X=20m 订正后 X=1/2gt2,t=1s X=5m 加速度为负的运动就是匀减速运动 加速度为正的运动就是匀加速运动 教师 A:加速度

9、的正负只代表和我们规定的正方向的关系,不代表加速或减速 教师 B:加速度为负,如果速度也为负,不就是加速运动啦? 教师 C:判断加速和减速应该看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不能看加速度的正负。 教师 D: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物理中的正负和数学上有什么不同,再来看加速度的正负是怎么来的,代表了什么?再来分析上述的说法。 但是一般情况下,上面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这是为什么呢? 练习与检测 练习的目的(包括课堂随堂练习) 检测的目的 是否达成目标的证据 布置练习与检测的依据 基于目标的教学 关注作业的功能 引导预习的作业 促进理解的作业 提高熟练性的作业 帮助记忆的作业 意在诊断与补偿的作业 促进知识体系

10、形成的知识整理作业 适应型教师 经验型教师 专业型教师(研究型教师) 实践 +反思 思考的意识、能力,层面(宏观、中观、微观)、视野、框架 ,高度 对反思的反思 (在专业的框架下) 教师如何做到专业成长 反思案例 1: 例题:一颗石子从楼顶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计算第二秒内石子下落的距离 学生错误: X=1/2gt2,t=2s X=20m 订正后 X=1/2gt2,t=1s X=5m 师:你为什么这样做? 生:我原来把时间当成 2秒了,后来同学告诉我是 1秒,我就用 1秒了。 师:你们你认为究竟是 2秒还是 1秒呢? 生:应该是 1秒,因为是第二秒内,是 1秒。 师:你觉得你现在做对了吗?

11、生:好像答案还是不对,那究竟是 2秒还是 1秒? 师:当然是 1秒啊 生: 那为什么还是不对呢? 师:你仔细想想,在第二秒内,能不能用自由落体 的公式? 生:题目不是告诉我是自由落体了吗? 你的反思是什么? 反思 1:对于初学者, 2秒,第二秒内, 2秒内这些表述是很容易搞错的 学生总是喜欢乱代公式,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 反思 2:学生的错误总是有他们的理由的 面批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的思路和逻辑 反思 3: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理解总是有差距的 初学者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反思 4:基于学生的错误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这些易错点,防患于未然。 反思 5:学生的错误并

12、不是 “ 患 ” ,相反的,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正是在错误中成长,在错误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反思 6: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特别是初学者,教师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给学生一个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反思 7:学生反映物理难学,作为老师要客观分析,此题在教师看来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但如果教师能够换位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困难是很正常的。不只是在于思维能力,而是在于学生的思维习惯。 洋思中学 减少教的时间 改变教学先后 重视当堂训练 东庐中学 以讲学稿承载备课 以讲学稿支持预习 以讲学稿控制作业 杜朗口中学 让预习进课堂 让学生站讲台 让墙壁挂满黑板 “实践丛林 ” 从土生

13、的课堂变革的实践中寻找启示 自学在学习活动中的比重与地位 支持学生有效自学的措施与载体 关注点从课堂延展到课前与课后 促进学生学习交流的机制与环境 独立预学 学案导学 全程助学 合作促学 一只老鼠 掉进米缸,很得意,每天在米缸吃米,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米缸的米已经所剩无几,而此时它已经在缸底,再也跳不出高高的米缸 一头驴,掉进深坑,不断有人往里倒垃圾,驴很郁闷,死都不能找个好地方。后来它改变了心态,把倒下来的垃圾垫在脚下,并从垃圾里搜寻食物,不久它就从垃圾洞里走出来了。 学习质量标准必须在学习前界定和建立,学习的结果是这些标准的一个个例证 检测的周期 两三年?学期?单元?一节

14、课? 把课程标准变成每一堂课的目标,没有达成就要调整教学 主体 从教学论的角度并没有什么问题 教学论的问题在于只要我教了,学生就应该掌握 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对立 分解 上位目标怎么样变成下位目标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以往理解成布鲁姆的知识分类一样水平分布的 一条目标应该有三维 (空间的一个点) 体验性目标 学习任务 结果不可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斜眼 表现性目标 不可预估可预测 学习目标的两个维度 可测与不可测 课 可预估与不可预估 可测可预估的占据课标的绝大部分 结果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 可以适用于所有学科 可以预估不可测的 评价的核心问题 是关于什么的证据 学科本质观与学业成就观 你的学科是什么 什么样的表现构成证据 如何实现从表现到解释 事实 证据 理论体系 事实与证据是不同的 事实在没有在某一理论体系下不成为证据 邻家是穷人 太阳从东方升起 警察停住了车 什么意思?你理解吗 情景 文化理解 讨厌 英国科学标准 高考题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