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中国古语有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和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句话其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们正是由于对现实生活中的利益(物质)所趋,而去思考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离开现实去谈“理想”和“信念只是空想,只会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只能引起别人的反感。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现实性,否定了空想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
2、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理解的话,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他说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会使自己出丑也是与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相对应的。 思想,就是社会意识,利益,就是社会存在,人们思想的产生是由于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利益的冲突,当各种利益相冲突,或者说当你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定的思想。如果说你离开现实生活,离开实际的问题,而只是空谈理想,空谈信念,空谈道德,那么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或者只是让自己出丑而已。在现实生活中,利益有很多种,利益与利益之间也存
3、在着冲突。我想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个人的利益。一个人要想生存,那么他最基本的就是需要物质来维持,而涉及到物质的时候,肯定会涉及到利益。一个人想要自己生存下去,他就要设法满足自己的利益,然后,当他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的时候,他对于其他东西的想法会使他产生一些对于其他利益的渴求,在这些过程中,他会碰到各种利益上的冲突,自己的利益之间的冲突,自己与别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于是,他就要想办法去调节这些矛盾,这个时候各种解决办法可能也就随之产生了,也就是思想的产生。 二、集体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要选择怎么去处理其中的关系,如果离开这些利益,不去考虑后果,那么结果会不堪设想,也许就不
4、仅仅是出丑那么简单了。从另一个方面说,当牺牲个人的利益去成全集体的利益的时候,一些被人赞颂的品德,诸如顾全大局,大公无私等这个时候也就产生了。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都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的和平五项基本原则,构建和谐世界,美国早期的新孤立主义、新干涉主义等理念也都是基于本国的利益之下在思想上所作出的新的发展。如果不是由于利益,那么许多新的外交政策以及理念也就不会诞生了,而若只是一味的提出理念而没有根据实际国情,世情,那么这个国家提出的概念也只是被人一笑置之,而没有任何的意义。哥本哈根会议最终没有结
5、果就是因为各个国家都在尽力争取本国的利益,那么必定会损害到另一方的利益,所以,尽管每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却始终达不成一致的意见。 三、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在我们的观念里个人的利益似乎永远应该在集体利益之下,所以我们经常批判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世界观,认为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太自私。但是,每个人其实都是在追求利益,如果说没有满足你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利益的话,那么你还会去无私奉献吗?如果说你连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都不知道,那么你还会去无怨无悔地帮助别人吗?现在,有很多的志愿者,他们确实是在真心地帮助他人,但是他们同样是得到了回报的,只是精神上的回报比较多。而且,换个角度说,当他们去当志愿者的时候就真的没有私心吗?有多少的人是真的一点不求回报的呢?很多人是为了满足一种虚荣感,也有很多人是为了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有帮助,或是事业上的或是学业上的。所以,各种思想的产生都是基于利益的,只是有些利益比较明显,而有些利益是潜伏着的,或者说是在暗处的。所以,在我看来,思想是离不开利益的,但是也不是说所有为了利益的思想都是正确的,如果一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或者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被利益冲昏了头脑,那么最终也只能得到一个可悲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