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中国古代是在世界上数学方面遥遥领先的国家,用近代科目来分类,我国在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都十分发达。自有史记载以来,数学思想最早出现于殷商时的甲骨文,其中就包括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完整的十进制,给古人更多的思考和认识自然的能力。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散播,对数学思想的萌发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 而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也给数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关键字:古代数学发展 发展与奠基正文: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
2、辉煌成就的。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二、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 400 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为使不断丰富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
3、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 1984 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西汉末年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盖天说宇宙论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及普遍形式;(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此外,还有较复杂的开方问题和分数运算等。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补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编写,共收集了 246 个问题及其解法,分属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在代数方面,方程章中所引入的
4、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在世界数学史上都是最早的记载;书中关于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现在中学讲授的方法基本相同。就九章算术的特点来说,它注重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以筹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对中国古算影响深远。它的一些成就如十进制值制、今有术、盈不足术等还传到印度和阿拉伯,并通过这些国家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数学的发展。魏晋时期中国数学在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赵爽和刘徽的工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三国吴人赵爽是中国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对周髀算经做了详尽的注释,在勾股圆方图注中用几何方法严格证明了勾股定理,他的方法已体现了割补原理的思想。赵爽还提出
5、了用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的新方法。263 年,三国魏人刘徽注释九章算术,在九章算术注中不仅对原书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数学原理,他还撰著海岛算经,发扬了古代勾股测量术-重差术。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长期处于战争和分裂状态,但数学的发展依然蓬勃。出现了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约于公元四-五世纪成书的孙子算经给出物不知数问题并作了解答,导致求解一次同余组问题在中国的滥畅;张丘建算经的百鸡问题引出三个未知数的不定方程组问题。公元五世纪,祖冲之、祖暅父子的工作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他们在九章算术刘徽注的基础上,将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
6、一步,成为重视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的典范。三、中国数学发展的高峰唐朝亡后,五代十国仍是军阀混战的继续,直到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繁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宋、元两代,筹算数学达到极盛,是中国古代数学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如:李冶的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日用算法和杨辉算法,朱世杰的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等等。 宋元数学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数学,也是当时世界数学的巅峰。公元十四世纪我国人民已使用珠算盘。在现代计算机出现之前,珠算盘是世界上简便而有效的计算工具。四、中国数学的衰落与日用数学的
7、发展这一时期指十四世纪中叶明王朝建立到明末的 1582 年。数学除珠算外出现全面衰弱的局面,当中涉及到中算的局限、十三世纪的考试制度中已删减数学内容、明代大兴八段考试制度等复杂的问题,不少中外数学史家仍探讨当中涉及的原因。明代最大的成就是珠算的普及,出现了许多珠算读本,及至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1592问世,珠算理论已成系统,标志着从筹算到珠算转变的完成。但由于珠算流行,筹算几乎绝迹,建立在筹算基础上的古代数学也逐渐失传,数学出现长期停滞。五、西方初等数学的传入与中西合璧十六世纪末开始,西方传教士开始到中国活动,中国数学家在“西学中源”思想支配下,数学研究出现了一个中西融合贯通的局面。十六世纪末
8、,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译了许多西方数学专着。其中第一部且有重大影响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其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演译方法深受徐光启推崇。徐光启本人撰写的测量异同和勾股义便应用了几何原本的逻辑推理方法论证中国的勾股测望术。入清以后,会通中西数学的杰出代表是梅文鼎,他坚信中国传统数学必有精理,对古代名著做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又能正确对待西方数学,使之在中国扎根,对清代中期数学研究的高潮是有积极影响的。与他同时代的数学家还有王锡阐和年希尧等人。六、传统数学的整理与复兴乾嘉年间形成一个以考据学为主的干嘉学派,编成四库全书,其中数学著作有算经十书和宋元时期的著作,为保存濒于湮没的数学典
9、籍做出重要贡献。七、西方数学再次东进1840 年鸦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被迫中止。同文馆内添设算学,上海江南制造局内添设翻译馆,由此开始第二次翻译引进的高潮。1898 年建立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并入。1905 年废除科举,建立西方式学校教育,使用的课本也与西方其它各国相仿。八、中国数学的特点(1)以算法为中心,属于应用数学。(2)具有较强的社会性。(3)寓理于算,理论高度概括。九、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数学活动有两项基本工作-证明与计算,前者是由于接受了公理化(演绎化)数学文化传统,后者是由于接受了机械化(算法化)数学文化传统。在世界数学文化传统中,以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希腊数学,无疑是西方演绎数学传统的基础,而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数学无疑是东方算法化数学传统的基础,它们东西辉映,共同促进了世界数学文化的发展。中国数学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印度、阿拉伯地区,后来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而且在汉字文化圈内,一直影响着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数学发展。参考文献:1、 数学史(英)斯科特,侯地润张兰译,广西师范大学 2008 年 12 月版2、 从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看中国传统数学:杨渭清3、范梅 东西方数学发展史对比分析 载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 年 1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