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离幸福很近09-10课笔记和题答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472727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幸福很近09-10课笔记和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离幸福很近09-10课笔记和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离幸福很近09-10课笔记和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离幸福很近09-10课笔记和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离幸福很近09-10课笔记和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第九课 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0.“视师如佛”1.“视师如佛”是在观察、观察后依止、依止后,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高级、超越的信心。2.相关文献:大圆满心性休息如意宝藏论第八品功德藏 菩提道次第广论事师五十颂大圆满前行一、.初学者要先视师为“人”1. 首先要清楚自己是普通人,非大根器者,不妄想和上师“一见钟情”。2. 对没有境界的上师,视师如佛,会增长上师的慢心,使上师不再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害人害己。3. 应先视师为人,进而观察上师。(1) 在世间找老师,也要看看这个老师水平怎样;(2) 谈恋爱,也要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人格等;(3) 做生意,要摸清楚合作对象的底再签合同。二、 .“视师如佛” 是渐

2、渐形成的境界1. 从视师如佛到视师如魔的原因(1) 一方面上师有责任,并没有如法引导弟子;(2) 另一方面,弟子在观清净心方面,也有问题。2.如意宝藏论:没有福报的弟子们,经常遇到没有智慧的上师。初学者在选择上师时,一定要谨慎观察,否则遇上了别有用心的人,你想离开他也不行,不离开又学不到东西,最终把自己的精力、财力全都耗尽了。3. 依止上师后,最好先把上师当做一个善良的善知识来看待,慢慢的增长信心,对上师所有教授深信不疑,及至视师如佛。三、 .不是所有上师都是佛1. 佛陀常对比丘说:你们对我的话要再三观察,觉得有道理才可以接受,千万不要因为恭敬我而接受。连佛都可以观察,何况上师。2. 既不可因

3、视师如佛而将世间的规律全部打破,也不能对谁都生邪见。当自己看不清楚的时候,不要去讲过失。3. 怎样找上师?(1)应找具有功德的上师。上师不一定能一切法相悉皆具足,但最根本的两点:以证悟解脱自己,以悲心饶益他众。(2)在世间层面,上师的功德一定要超过弟子。比如我是一个资粮道的修行人,那我的上师,至少应该是加行道的;如果是我加行道的,上师就应该是见道以上的菩萨以此类推。四、 .依师以后就不要退转1、 要精勤闻思修,只有闻思修到了一定时候,才会真正明白依止上师的方法。2、 依止上师之后,不要再说上师的过失。就像买东西买回来不满意,也是自己的责任。3、 选择好路,就坚定走下去,不可摇摆散乱,最终一事无

4、成。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1、 上师的法相中,最重要的两点是什么?答:据堪布所讲,上师的法相最重要的两点:一、以证悟解脱自己。任何一位上师,如果连佛教所讲的证悟一点都没有就摄受弟子,就成了以盲导盲。;二、以悲心饶益他众。2、 在世间层面上,如何分上师的功德和弟子的功德?这和“视师如佛”相违吗?2答:据堪布所讲,在世间层面,按佛经的意趣,上师的功德一定要超过弟子。比如我是一个资粮道的修行人,那我的上师,至少应该是加行道的;如果是我加行道的,上师就应该是见道以上的菩萨以此类推。这与“视师如佛” 并不相违,因为“ 视师如佛”是从最终的密意融入无二无别。因此,在祈祷时,应把上师观作和佛一模一样,但在平常

5、学习、依止的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者,最好先把上师当做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来看待。2014 年 8 月 9 日,远景组共修内容要点:一、如何考察善知识?当你想依止一位善知识,如何确定他是值得依止的上师?1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他的信息。去网络查找你想依止的善知识的一切资料,包括生平、所在寺庙、依止过哪些上师、得到过哪些认证、上师的闭关经历、上师的根本上师是谁等。藏地的寺庙多为村庄附近,当地村民会很了解上师,你可以通过当地藏民了解。此外,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上师参加重大法会的视频,以及上师的座次。2确认上师的身份后,需要创造多跟上师接触,多观察他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看是否如法。具有慈悲心的上师,周围会有很好的

6、氛围,清净亲切。但如何能判断一位上师是否如法,也是需要我们多多闻思修,才能越来越具有辨别力。总之,与一位上师在佛法上结师承缘,是需要非常慎重的,一定要经过谨慎严密的观察。通常藏民依止上师,都会有至少七年的观察。我们身处汉地,就更应该更谨慎。不仅因为不慎重会让你走弯路,更是因为依止上师后退转诽谤,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坏的影响。二、遇到坏上师该怎么办?1. 不诽谤,不沮丧,不说是非。2. 远离。3. 忏悔,闻思,向本尊祈祷。总之,不可犯舍弃上师戒。不要谈论出家人,不要谈论恩人。百业经里有许多对三宝造口业的开示。修行的福报资粮到了,自然会有上师找你。但福报不足,而心太急切,则容易走偏。三、我们自己如何做

7、具德弟子?当经过观察,依止上师之后,上师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更具体的,事师五十颂中有很好的论述。亦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事师五十颂释。既然找上师是如此严肃严重的事,我们确实应该在“如何找”上面多闻思多花功夫。其他贴士:1. 不要随意跟风接受灌顶,其实接法接灌顶时,是需要持很高的戒,做不到就接受灌顶,对修行无益甚至有害。接法后不修,亦是无益有害。2. 盲修瞎练,就像锄地浇水没有种子。所以一定要勤闻思修,令得自己资粮福报具足遇到真正的上师,传我们法脉种子,才会在修行路上有进步第十课有十种事情不能做深埋基石 根除十善1、稳步迈入菩提正道堪布在讲解十不善业之前,先从四个方面苦口婆心告诉我们,作为在家

8、佛教徒,为什3么必须断除十不善业如此重要,是基础中的基础。1. 学佛要有目标,也要认清自己的身份。目标:做一个有境界的修行人。我们的身份是在家佛教徒, 要完全抛弃所有世间之世,如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还有许多社会责任,但贪人、贪世贪物很强烈也不对。2. 恒守中道不堕两边。谨防三分钟热度,如出家后还俗,或者放弃工作,冷淡家庭等行为. 3. 打牢基础非常重要。刚开始要发愿:这一辈子不舍弃三宝,即受三皈;进而受持五戒,行持十善。没有行持五戒十善的基础上去学习高深的法门,宛如“在冬天的湖面上盖房子”。许多人学佛多年无长进,就是因为没有重视五戒十善。须知,行持五戒十善,是学习正法,绕

9、不开的基础。4. 慧眼圆明戒急戒躁。要稳固的持戒和闻思的基础不要草率地去依止,依止上师要如法。不要草率地去学法,修学不按次第。要长时间闻思。不能不闻思就修行。不要草率地去出家。要有恒常心与恭敬心,不能今天学一个法,明天就抛弃。要不能懈怠,不能对世间法特别耽著。二、励力断除十不善业”做一名合格的佛教徒必须远离十不善业十不善业,指:身-:杀生、偷盗、邪淫;口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不善业:贪欲、嗔恚、邪见。1. 杀生。(1)定义:我知道它是众生,心想杀,并在行为上杀了,最终也断除了它的生命。(2)我叫别人杀与我自己杀,业完全一样。(3)应该:吃素,戒杀,放生。修持金刚萨埵忏悔消业。对于家

10、人采用善巧方法,让家人少造一些业。例如祭祀采买贡品,可以说买些饼干点心的又卫生又容易分给亲朋好友诸如此类。2. 不与取(偷盗)(1)以不正当的手段将本属于别人的财物甚至荣誉归为己有,都属于不与取。又分为:强权不与取,盗窃不与取,欺诳不与取。(2)包括偷税漏税。小组道友们做生意的比较多,对这个话题心情比较复杂,一方面国家对实业的税赋确实太高太重,另一方面作为佛教徒真心不想造恶业。马师兄表示,生在一个税赋重的国土就是咱们的共业。当咱们还没有能力改变公司的时候,要怀着忏悔的心:不得已才这样做,要通过修行,渐渐让自己更有心力和能力去断除不与取的行为。作为佛教徒,我们要断除偷盗,行布施之善。3. 邪淫作

11、为佛教徒,我们要断除邪淫,行清净梵行之善。佛说大乘日子王所问经中讲:下劣淫欲行,直往于无间。甚至变成人时,也要很多世中变成残疾人、哑巴、聋子等。通过闻思修行,将佛法道理融入自心时,对治各种不良贪欲和恶行。接下来是四种语言的不善业4. 妄语:与事实不符的话,即是妄语。妄语分为:普通妄语,即我们生活中的谎话; 大妄语,说轮回不存在,因果不存在等断人正念的妄语;上人法妄语,即无神通说自己有神通等的妄语。有人认为生活或者修行中,可以行方便妄语。但事实上方便妄语不方便,最终会令人失4去对你的信任。说真实话,将来不管说什么话,都有份量和威信。作为佛教徒,我们应断除妄语,行实语之善。5. 离间(两舌)所谓离

12、间,就是两舌,指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是非。分为公开离间语和暗中离间语。在僧团寺庙中挑拨是非破坏和合,会下无间狱。我们应断除离间。看见不和睦的现象,应想办法化解矛盾,使之和合。6.恶口:粗话,责骂、挖苦、诋毁、呵斥等。起外号。自己生生世世都会堕入恶趣。作为佛教徒,我们应断除恶口,行柔和软语之善。7. 绮语:任何会引起自己或他人的贪嗔痴的语言都称之为绮语。阿毗昙心论经:不善语、无益语、非法语,是名绮语。我们在做功课时最好能专心专注,不要夹杂其他语言。“散乱修行三月,不如精进修持一日。”莲师马师兄讲完口业,做了一个更深入的辅导,让我们尽量止语。因为口业比身业容易犯,身业还需要具足四个条件,可能在这个过程

13、中,多思维一些就能转变行为,可是话很容易脱口而出。我们通过止语更容易观察自己,当我们给自己设了止语的程序,一句话想说的时候,便来得及观察一下再说。实际观察自己的心,才是修行入手处。我们通过观察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才能够改,改了之后才能变,变得更好更如法。慢慢地,造口业的习惯会变小,而形成说话之前观察己心的习惯。在这个过程当中,观察的能力又逐渐升起稳固了。这个观察又包含两步,先是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和对境的因果,然后你会更能观察他人的需要,慢慢长养自己的慈悲心。为什么马师兄要讲这一段呢?是因为,当我们有了更强地观察力,才可以更好地去断意业。说实话,我们在世俗中沉浮至今,心里有多少复

14、杂烦恼的念头汹涌缠绕!最可怕的是,这些念头我们自己很难察觉:别人冒犯自己,自然而然地回击;事情不顺,怨天怨地怨别人;失恋,无法自拔地伤心和怨恨断除意上的三不善业,是要我们能从根上断除自己的不善念。但假如压根都找不到自己的念头,又如何妄谈去断除呢?8. 贪欲:即贪执人、财物等。受用的索取应有度,应知足少欲,维系的基本需求即可。比如吃东西,是为了填饱肚子维系生命而吃,还是为了满足味蕾,贪恋口腹之欲而吃。9. 嗔恚:即害心,想危害对方而产生嗔恨。马三师兄问,她搞不清楚发怒,生气和嗔心有什么区别?马师兄回答,世间定义发怒、生气是从面部表情和行为来定义,而佛法中的嗔是以心为定义。例如菩萨为教化众生,有时

15、显现怒容,但并不起嗔心。总之,作为佛教徒,我们应当断除嗔恚,行慈忍之善。10.邪见邪见有两种:一个是无有因果之见,一个是常断见。常见:外道一些观点认为外器世界、内情众生都有创造者,是梵天王、遍入天主创造了整个世界、人类和动物。人类的快乐、幸福都是他们赐予的,信奉他们就会得到快乐。反之,就会受到惩罚,遭受痛苦。外道还认为制造者是恒常不变的,他们永远都存在。这些见解5叫常见,也叫常邪见。断见:有些外道认为,外器世界、内情众生都是自然形成的,不因业力,不靠外缘,没有前世,也没有来世。外道这种断因果、断法的见解叫做断见,也叫断邪见。佛经中确实有许多和我们从小受到的唯物主义教育想违背的地方。但我们作为佛

16、弟子,当知“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对于自己还不能完全生信但又无法辩驳的事物,你可以先存疑,再慢慢了解。佛陀也是欢迎质疑的。对不了解的事物轻易下结论,是与科学精神相违背的。须知,“科学主义”和“封建迷信”是一体两面,谁也不比谁高明多少。总之,我们要断除邪见,行正信正见之善。马师兄说在以后学习诸如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等唯识课程后,我们会对自己的心,自己的意,有更深入更细微地把握。而现在,我们要先尽量守好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尽量断除身和口的不善业,慢慢地培养自己观察自己的心自己的意的能力。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1.为什么修行人,尤其是初学者,应着重打牢基础,特别是断除十不善业?刚开始要发愿:这一辈子不舍弃三宝,即受三皈;进而受持五戒,行持十善。没有行持五戒十善的基础上去学习高深的法门,宛如“在冬天的湖面上盖房子”。许多人学佛多年无长进,就是因为没有重视五戒十善。须知,行持五戒十善,是学习正法,绕不开的基础。2.什么是十不善业?它有何危害?应怎样要除?十不善业,指:身-:杀生、偷盗、邪淫;口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不善业:贪欲、嗔恚、邪见。华严经云: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闻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