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闫继梅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民族、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弱化教师的“教” ,强化学生的“学” 。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 、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注重学习方法、学习思路的培养。要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活动 2 提供界线 B 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其位置相对应的 1 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分别是 1 月 0。C 等温线和 800 毫米的等降水线,从而确定界线 B 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然后从地形和河流分布图中落实这条重要地理界线是秦岭 淮河,看似绕了一个大弯儿,浪费很多课堂上的时间,但是,教材活动的设计,恰恰给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空间,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逐一解决,最终提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记忆深刻 不仅知道秦岭 淮河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同时还更具体了解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气温和降水及其它的自然条件的差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