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能内容提要:中学生物学科的实验从学生认知角度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在一个完整的实验框架下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加以验证,验证实验结果是否能呈现原理所描述的现象,目的是验证并巩固习得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各项实验技能;探究性实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并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本身,增强直接经验,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理解基本原理和掌握一般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验证性 探究性 生物
2、 实验教学根据建构主义者的观点:“学习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于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即时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引导学生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相比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验证性实验在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易于教师讲授等方面具备优势。其不足在于如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通过实验来验证教师讲授的科学知识是否正确,这样的学习没有基于学生原有经验,没有引发学生的高层次探究思考,没有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学生获得的只是表面的、肤浅的知识,教学效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纵观初中生物新教
3、材,其编写的实验课程均表现出对于实验探究的倾斜,例如人教版的初中生物教材的编者明确指出:“改变以往将实验依附于知识内容的做法,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维和操作要求较低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生物,阅读和分析有关资料等,后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如制作和观察切片和装片、设计并完成探究性实验等。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的实验中,大致是先安排明确问题、假设、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的实验,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再安排由学生设计部分环节的实验;最后安排全过程探究的实验,让学生练习从问题到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2013 年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教学优秀论文评审论文统一
4、编号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然后实施探究方案,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但是考虑到各种客观条件和学生探究能力有限等实际因素,教材的部分实验流程设计的编写仍然是让学生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由教师提供实验材料与仪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否选择性地将教材中的一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们以一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课的教学实录来探讨这一问题。 教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实验课题,明白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教师:如果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检验出来?学生:可以用碘液,在探
5、究种子成分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淀粉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教师:那可以直接用碘液滴到叶子上么?大家讨论一下,觉得可以的同学亲自尝试一下?学生(经过尝试):不可以,叶片是绿色的,会遮盖蓝色的现象。教师:那怎么办呢?学生;可以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教师:假设现在已经有办法去除掉叶片中的叶绿素,排除了色素对实验的干扰。现在将碘液滴在去除掉叶绿素的叶片上,出现蓝色现象。是否就说明了绿叶可以在光下制造淀粉?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学生:不可以。问题一“无法证明叶片中的淀粉是叶片制造的,也许本来叶片中就有淀粉” ;问题二“也无法证明叶片中的淀粉一定是光下制造的”教师: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很好。请同学们尝试设计实验,
6、想出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问题一的解决办法:将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这样将叶片中原来的淀粉消耗掉。问题二的解决办法:通过对照实验证明,选取植物的一片叶子,让它一部分遮光,一部分见光,光照后检验叶片两部分是否都有淀粉产生。教师:非常好,通过同学们的努力,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方案已经出来了。当然实验中还有“用怎样的办法去除掉叶片中的叶绿素”这个问题未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同学们还没有学习过的化学知识来帮忙,所以让老师告诉大家解决的办法:根据叶片中的色素可以溶解于酒精中的特性,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即可。注意不能直接加热酒精,酒精燃点低,直接加热会有危险。 (某校老师的市
7、级公开课课堂实录摘要)作为初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个经典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教学设计都是让教师告知学生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材料用具和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最终验证出绿叶必需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制造出淀粉。如果不采用验证性实验教学设计而采用一般的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教师将直接面临两个主要困难,一方面是本实验需要运用的相关化学知识初一学生并没有学习过(例如利用酒精溶解色素) ;另一方面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只是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无法独立设计完成整个实验。如果采用探究性实验容易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而采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
8、设计,教师主要以讲解形式来代替学生的动手练习和动脑思考,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办的知识)的教学往往停留在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知识)层面上,即告诉了学生这是什么,而没有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即使亲自动手完成整个实验,知道了绿叶必需在光照条件下制造淀粉,但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了整个实验的原理、方法、过程,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很可能学生只能记忆住了整个实验的事实和细节(例如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酒精溶解色素等) ,这种记忆性的学习对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顺利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帮助有限,也无助于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针对上述问题,任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9、,并有选择地将课程的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探究上。教师根据现有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所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环环相扣,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实,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实验设计中去,体会实验的准备、操作、结论推导的整个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理解性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很明显,教师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这一教学策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综上,要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能力,就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模仿和记忆,要让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与技能、生物思想和方法。尽管教材基于种种考虑安排了一部分实验只需要学生按照程序验证实验结果即可,但在初中生物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现有条件和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有选择地将教材中一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效能,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更多的、高效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