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肢体语言特征分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441482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肢体语言特征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肢体语言特征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肢体语言特征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肢体语言特征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肢体语言特征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肢体语言特征分析【摘 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属于中国自己的芭蕾舞剧,舞剧创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体现了民族化中国特色。本文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肢体语言创新进行解读,论证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特点和对中国芭蕾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肢体语言;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62-01 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芭蕾舞逐渐引入中国,经过西方芭蕾精华的融入和一步步改革,于 1964 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民族化特色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舞剧的编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开辟了

2、民族化芭蕾道路。肢体语言是指个体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其内心的情感,其在表现的过程中需要融合音乐、服饰、道具、舞美等这些载体来综合呈现,只有主体与载体的完美结合才能铸就一部成功的舞剧作品。研究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肢体语言,有助于芭蕾民族化的开拓发展。 一、肢体语言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音乐创作上拥有很大的“民族化”创新,在欧洲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融入了各种民族乐器。创作者在海南收集了大量的黎族民间曲调融合黎族民间舞蹈动作,再加上芭蕾舞与管弦乐、民族乐器融合得恰到好处,使得舞剧人物特征,人物心理刻画更加形象。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从音乐创作和肢体语言配合

3、上,可以明显感觉到戏剧性所造成的对比冲突。如反面角色南霸天登场时,使用弱音器小号来配合南霸天戏剧化的肢体身段,突显出他的老谋深算、阴险毒辣;而洪常青舞段所使用的音乐大多是明朗高亢,其肢体动作也随之大气高昂,眼神坚定明亮, “射燕大跳” 、 “飞脚” 、 “京剧亮相”等动作能够烘托出洪常青的英勇和正直;另外音乐创作者为吴琼花这一角色设立的音乐是躁动、激昂的,这都与她从地主奴隶发展为革命女战士的转折经历息息相关,演员用双手握拳来取代优美柔和的芭蕾手位,每一个足尖立造型都表述着她充斥着愤怒和激昂的成长之路。因此,合适的音乐创作与舞蹈肢体语言相互作用,才能为舞剧增添色彩。 二、肢体语言与服饰、舞美设计

4、之间的联系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服饰最大的创新之处,是其用独具中国革命战士气节的军装取代了常规西方芭蕾舞剧的美丽飘逸的天鹅裙。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独具特色的将服装设计为短裤、绑腿,展现了娘子军修长的腿部线条,既符合创作背景海南炎热的气候特点,又有利于舞蹈演员肢体的展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灯光处理方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正反派角色之间的灯光对比是舞剧灯光的一大特色,在南霸天庭院时,只有一定数量的定点光投向舞台,渲染出一种恐怖的气氛,配合上南霸天和其园丁阴险而又嚣张的肢体动作,更加突出琼花内心的勇敢和不屈。而娘子军战士出现时布景则是蓝天白云椰子林,舞台光明亮,娘子军动作干练而舒展,与反派出现时舞美配

5、合形成强烈对比,这些设计都为人物创造出特定的活动环境,加强了舞剧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在一部成功的芭蕾舞剧中,肢体语言需要创新的服装和舞美设计来配合呈现。 三、舞剧的肢体语言特色 肢体语言是舞剧创作的根本,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新性、融合性的舞蹈动作是其成功的有力依据。舞剧中国本土的背景和人物形象需要融合性的肢体语言创作才能生动的突出人物形象,这也是衡量中国芭蕾舞剧成功的标准。 红色娘子军在西方古典芭蕾足尖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合了独具中国本土特色的舞蹈元素。其一是融入了中国民间舞元素,如琼花开场的“足尖弓箭步”亮相,以及舞蹈中的“倒踢紫金冠” 、 “串翻身”等动作。而第三场中特有的“黎族舞”也给观

6、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群舞舞段运用海南特有的民族舞蹈语汇展现黎族姑娘被压迫的境况;其二是融入了古典舞和中国戏曲元素,如洪常青刚毅坚强的形象,采用京剧“亮相”的手法来表现,吸引了观者的注意。第六场“常青就义”的舞蹈,就大量运用了中国古典舞和传统戏曲的“射燕大跳” 、 “拉腿蹦子” 、 “?g 柱”等肢体动作,彰显了中国革命战士的英勇气魄。其三是将芭蕾足尖技巧与射击、刺杀、扔手榴弹等军事化动作相结合,如第二场的“练兵舞” ,娘子军们身着军装、队列整齐集体,使用五位足尖排排立正,将女战士们的飒爽英姿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红色娘子军的双人舞设计和以往多数用来表现浪漫爱情的传统双人舞截然不同,其一是塑造正面人物并肩作战的双人舞;其二是反映反面人物狼狈为奸的双人舞;其三是表现正反面人物进行殊死搏斗的双人舞,这些双人舞段的设计也深刻反映出革命抗争道路的艰辛。整个舞剧舞蹈肢体语言特色既汲取了西方芭蕾舞之精华,又洋溢着中国民族舞蹈的特色气派,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张艳著.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的激荡和融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田静,李百成编.新中国舞蹈艺术的摇篮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1(21). 作者简介: 姬 毓(1992-) ,女,汉,南昌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