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物质性活动,主体,对象,性质,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与其他动物的本能活动有 根本的区别。,实践不同于人的 纯主观思维活动,形式多样,能动性,引起变化,表现,最基本:生产实践,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走近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怎么一回事? “愚公”打算怎么移山? 你怎么评价“愚公移山”,重温愚公移山,走近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怎么一回事? “愚公”打算怎么移山? 你怎么评价“愚公移山”,客观物质性 原因: A、构成实践的
2、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愚公人) 实践的手段(畚箕等工具、设备) 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自然界、人类社会)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愚公移山,主观能动性 原因: 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表现: 实践主体的创造性,不仅能能动地改造自然,而且能能动地改造人类社会。 体现在: 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 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移山的工具也需要他人提供;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说明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1、蜜蜂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4、建设环境友好型
3、社会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不会游泳 怎能下水,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名言: 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恩格斯说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庄子 齐物论,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电磁场理论的奠基者:法拉第,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完成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
5、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我国古代大发明家鲁班,在一次攀登山崖时,抓住一撮丝茅草,被草叶的细齿划破了手,他从这里受到启示,发明了锯子。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5、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说明:,实践决定认识,6
6、、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江泽民同志概括总结的党的“三个代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实践出真知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 B、 C、 D、 ,C,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
7、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4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A,5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8、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6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D,B,7、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C,8、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