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 迟滞 明 朝 、清 朝 前期-2-3-4-一、明朝时期1.政治制度(1)废除丞相制度 :明太祖废除丞相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直接对皇帝负责。(2)内阁制度形成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5-2.社会经济(1)农业 农耕技术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广泛植棉 ,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农业著作 :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2)手工业 生产方式 :明代中叶以后 ,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据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出现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
2、的雇佣关系。 制瓷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 ,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6-(3)商业 工商业市镇 :明朝中后期 ,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 ,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商帮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 ,形成了大商帮。 外贸 :瓷器外销 ;明代烧制出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4)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政策的继续推行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海禁 ”政策规定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7-3.思想文化(1)思想方面 王阳明 :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思想核心是 “致良知 ”,特别强调 “知行合一 ”。 李贽 :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 ,批判 “存天理 ,灭人
3、欲 ”的虚假学说 ,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主张个性自由发展。(2)科学技术 本草纲目 :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农政全书 :系统总结历代经验 ,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3)文学艺术 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戏曲 :明 传奇 和 昆曲 。 绘画 :文人画代表作品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8-二、 清时期1.政治制度(1)清朝初年 :设内阁、六部 ,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时期 :设南书房参与机要 ,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3)雍正时期 :设军机处。 背景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军机大臣只能跪
4、受笔录 ,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特点 :“勤 ”“速 ”“密 ”。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 ;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9-2.社会经济(1)手工业 :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商业 :晋商和徽商实力强大 ;苏州以及盛泽镇、汉口镇等商业市镇兴盛。(3)外贸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瓷器大量外销 ;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 ,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4)经济政策 继续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 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 ,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 ,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10-3.思想文化(1)思想 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 ,倡导工商
5、皆本。 顾炎武 :提出 “众治 ”主张 ,倡导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 王夫之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2)小说 :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3)艺术 绘画和书法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如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京剧 :形成于道光年间 ,发展于同光年间 ,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11-1 2 3 4 5 6 71.有学者认为 ,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 ,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 “廷议 ”,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据此推知 ,科举制 ( )A.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B.有利于社会重
6、学重教风气的形成C.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D.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D解析 : 材料强调了科举制下士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故 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故 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有关科举制的相关信息 ,故 C项错误 ;根据材料 “考上的官员参与 廷议 ”“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 ”,可知无论科举做官 ,还是科举出身未做官者 ,都积极参与政治 ,故 D项正确。-12-1 2 3 4 5 6 72.明代 浙江杭州百货所聚 ,湖州的丝 ,嘉兴的绢 ,绍兴的茶酒 ,处州的瓷器 ,温州的漆器 ,金华的火腿等 ,“皆以地得名 ”。对此现象合理
7、的解释是 ( )A.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B.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艰难C.区域贸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D.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A解析 :根据材料中 “湖州的丝 ,嘉兴的绢 ,绍兴的茶酒 ”等 ,可以看出手工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故 A项正确 ;明代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较快 ,故 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地方保护主义 ,故 C项错误 ;材料仅反映了浙江一省的生产产品 ,不能说明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 ,故 D项错误。-13-1 2 3 4 5 6 73.从 康熙帝开始 ,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 ,皇帝朱批后发回 ,这样既快又保密。他要求在京满汉大臣、各省督抚总兵都要密奏 ,还特许一些职衔低
8、微的官吏密奏权。密折制度运作特点与以下哪一机构最相近 ( )A.军机处 B.中书省C.门下省 D.枢密院A解析 :根据材料 ,可知密折制度的特点是效率高、保密性强 ,这与军机处特点相似 ,故 A项正确 ;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 ,故 B项错误 ;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 ,故 C项错误 ;枢密院负责军事 ,故 D项错误。-14-1 2 3 4 5 6 74.根据 学者赵冈的研究 ,中国在唐宋两朝 ,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 20%以上 ,而到 1820年清朝 ,竟只有 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C解析 :1
9、820年 ,清朝经济衰败 ,不符合史实 ,故 A项错误 ;清朝时 ,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扩大了消费市场 ,引起城市人口增多 ,故 B项错误 ;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商业发展带动的 ,中国古代市场份额是一定的 ,清朝时市镇经济的发展分割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从事商业的人口向市镇转移 ,因而大城市的人口比例下降 ,故 C项正确 ;坊市制度在宋朝时被打破 ,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 D项错误。-15-1 2 3 4 5 6 75.清 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 :“天地之德不易 ,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 ,犹人之有生死 ,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 ,一姓为一代足矣。 ”这表明他
10、( )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B.肯定 “三纲五常 ”是理想的社会秩序C.具备近代社会的 “民权 ”意识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解析 :根据材料 “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 ,犹人之有生死 ”得出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故 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 “三纲五常 ”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故 B项错误 ;王夫之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不同于近代社会的 “民权 ”意识 ,故 C项错误 ;根据材料 “世之有鼎革也 ”得出王夫之主张改革 ,但其并没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故 D项错误。-16-6 71 2 3 4 56.明清 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
11、,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 “仁 ”、诸葛亮的 “忠 ”和关羽的 “义 ”,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 “忠 ”“义 ”。此类小说 (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C解析 :题干中水浒传中的武松是反叛封建礼教的代表 ,故 A项错误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一定时期的文学总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 ,故 C项正确 ;这些小说的内容也有反封建的内容 ,与民主思想不矛盾 ,故 D项错误。-17-6 71 2 3 4 57.从 秦到清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繁复的变化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在当时
12、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 ,但由于它的残暴统治 ,郡县制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 刘邦自然不愿重蹈秦朝短命的覆辙 采用的是 混合体。 在后汉书 刘焉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灵帝中平五年 ,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 九卿 ,出任州牧 ,“镇安方夏 ”,“州任之重 ,自此而始”。 自秦代以来的郡县二级制 ,便变成了州 郡 (国 ) 县三级制。 李晓杰体国经野 历代行政区划-18-6 71 2 3 4 5材料二 (元朝 )与前朝相比 ,具有一些明显的特色。 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 ,标志着行省作为常设地方大行政区地位的确立。 就全国范围而言 ,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 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 ,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
13、方进行管理 ,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 ,提纲挈领 ,纲举目张 ,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 从秦到清 ,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 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 ,历代行政区划和地方政府废置纷繁 ,分合靡定 ,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 ,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9-6 71 2 3 4 5(1)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材料一中刘邦采用的 “混合体 ”是什么 ,并说明他采用这一体制的原因。东汉地方上出现的新行政设置 “州 ”与西汉时形成的哪一制度 有关 ?参考
14、答案 :混合体 :郡国并行制。原因 :郡县制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 ;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制度 :刺史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说明 “就 全国 范围 而言 ,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 ”,并说明行省制的优点。参考答案 :说明 :元朝除行省外 ,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一是中书省直辖的 “腹里 ”;二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优点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对于加强中央集权 ,特别是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6 71 2 3 4 5(3)根据材料三 ,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 “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参考答案 :理解 :从秦朝
15、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都以加强中央集权为根本目的 ,外在形式变化 ,但根本性质不变。 -21-6 71 2 3 4 5解析 :第 (1)问 ,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 “混合体 ”指郡国并行制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 “郡县制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 ”“不愿重蹈秦朝短命的覆辙 ”得出郡县制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 ,刘邦不愿意重蹈秦朝短命的覆辙 ;第三小问 “制度 ”,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与刺史制度有关。第 (2)问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元朝行政区划还有 “腹里 ”和 “宣政院辖地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 “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 ,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 ”得出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对于加强中央集权 ,特别是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第 (3)问 ,根据材料三 “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 ”“废置纷繁 ,分合靡定 ,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 ”,可知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 “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