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石油地质学概念.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8424148 上传时间:2019-06-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地质学概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石油地质学概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石油地质学概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石油地质学概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石油地质学概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文由周忠政贡献doc 文档可能在 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 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30 分) 名词解释1、石油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 石油 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门限温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 门限温度 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3、有效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 有效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 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

2、反应, 4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 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K。 相对渗透率: 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5 相对渗透率: 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6 盖 层 : 指 在 储 集 层 的 上 方 , 能 够 阻 止 油 气 向 上 逸 散 的 岩 层 7 圈闭:是储层中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 圈闭:是储层中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 8、地层圈闭 地

3、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 地层圈闭 而形成的圈闭。 初次运移: 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 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 中的运移。 9 初次运移: 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 从生油层向储集层 或输导层) ( 中的运移。 是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 是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 10、 油气二次运移: 在孔隙度、 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 油气二次运移 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 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11 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

4、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2、油气聚集 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 油气聚集 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13、 二级构造单元: 二级构造单元 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 单元。 14、CPI 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 烷烃的比值。 15、油田水矿化度 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 105蒸发后所 油田水矿化度 剩

5、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16、烃源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 烃源岩 气,称为气源岩。 17、有效孔隙度:岩样中彼此互相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 有效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 的百分比,称为有效孔隙度。 18、岩性圈闭 岩性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岩性圈闭 19、油气聚集带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 油气聚集带 油气田的总和。 20、有利生储盖组合 有利生储盖组合:是指不仅生油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 有利生储盖组

6、合 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21、TTI 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 TTI 质成熟度的方法称 TTI 法。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 TTI 值。 22 固态气水合物: 固态气水合物 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形 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23门限温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 门限温度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24 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 断而形成的圈闭

7、中聚集了油气,称为地层油气藏 25 成烃坳陷: 成烃坳陷 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 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 价值的油气聚集。 26 一级构造:隆起、拗陷和斜坡,是底盘起伏而形成的构造,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 一级构造:隆起、拗陷和斜坡,是底盘起伏而形成的构造,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27 二级构造: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 二级构造: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 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

8、。二级构造有背斜褶皱带、 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二级构造有背斜褶皱带、 和带的规模 单斜挠曲带、断裂构造带等, 单斜挠曲带、断裂构造带等,都属于沉积盖层褶皱 28 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 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 这是盆地最低一级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这是盆地最低一级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29 油气田:在地表同一产油面积上地下所有油气藏的总和,我们称为油气田 油气田:在地表同一产油面积上地下所有油气藏的总和, 30 干酪根:为沉积岩中的

9、所有不容于非氧化的酸 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干酪根:为沉积岩中的所有不容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1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沉积有机质: 32 油气运移:指石油、天然气在某种自然动力的驱使下在地壳中发生位置的转移。 油气运移:指石油、天然气在某种自然动力的驱使下在地壳中发生位置的转移 的驱使下在地壳中发生位置的转移。 33 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为门限深度(成熟点) 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为门限深度(成熟点) 。 34 砂岩体: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

10、、岩性和分布 砂岩体: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 特征,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 特征,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填空题1与海相石油相比,陆相石油具有低芳香、含蜡量 高 、含硫量 13 低 、 C 值 低 的特征。 2石油的烃类化合物(族)组成包括: 正构烷烃 、 异构烷烃 、 环 烷烃 、 芳香烃 。 3干酪根热降解过程中, 温度 起着控制作用, 时间 起补偿作用。因 此,我们应该寻找年轻的 热 盆地和古老的 冷 盆地。 4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指标有: 有机碳 、 氯仿沥青“A” 总烃 。 5能作为盖层的常见岩石类型有: 石

11、膏、盐岩 、 泥岩、页岩 、 致密 灰岩 。 6 根据地球动力学背景, 含油气盆地可分为: 张性盆地 、 压性盆地 、 拉 分盆地 三大类型 7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以 碳 、 氢 为主,同时还有多种微量元素, 它构成了石油中的 灰分组成 。 8 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 无机成因气 、 生物 (化学) 成因气 、 油型气 煤系气 。 9生成油气的物质主要来源于生物的四大原始生物化学组成,它们是类化合物 、 蛋白质 、 碳水化合物、脂和 纤维素(木质素) 。10评价烃源岩的地化指标包括: 有机质丰度 、 类型 、 成熟度 。 11盖层能封闭油气的机理是:孔隙小、渗透性差 、 无或少开启裂缝 、 具有较高

12、排替压力 。12含油气盆地中一级构造单元主要有 隆起区 、 斜坡区 、 坳陷区 。 13 圈闭分为:构造、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四大类 圈闭分为:构造、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四大类 14 构造圈闭分为:背斜圈闭、断层圈闭、断层圈闭、刺穿圈闭 构造圈闭分为 背斜圈闭、断层圈闭、断层圈闭、 分为: 15 地层圈闭可分为:岩性圈闭、不整合圈闭、礁型圈闭、沥青封闭圈闭 地层圈闭可分为 岩性圈闭、不整合圈闭、礁型圈闭。16 根据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类型来划分:可将储集层类型分为孔隙 根据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类型来划分:可将储集层类型分为孔隙 溶蚀型、裂缝型、 型、溶蚀型、裂缝型、混合型17 油气

13、藏形成基本条件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良好的保存 油气藏形成基本条件充足的油气源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 充足的油气源条件18 有效圈闭的特征:圈闭容积大,圈闭距源区远,圈闭形成时间早,圈闭闭合度高,有效圈闭的特征:圈闭容积大,圈闭距源区远,圈闭形成时间早,圈闭闭合度高, 圈闭封闭条件好 二、问答题(共 40 分) 问答题简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及油气分布特征。 (6 1、简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及油气分布特征。 6 分) (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静水条件下,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 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油气源充足,盖层封闭

14、能力足够大。 (2 分) 特征: 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 气分布特征。 (4 分) 2、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 、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 (10 分) (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有: 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积物致密程度增大的地质现象,在压 实作用过程中,沉积物通过不断排出孔隙流体,孔隙度不断减少。在正常压实过程中,当烃 源岩生成的油、气溶解在孔隙水中,就能够随着孔隙水一起被压实排出,实现油气的初次运 移。如果排水不畅,造成欠压实,可以延缓孔隙流体的排出,如果流体的排出正好被推迟到 主要生油时期,则

15、将对油气初次运移起到积极作用。还有利于有机质的热成熟,也是驱使油 气进行初次运移的潜在动力。 (4 分) 热力作用:由于埋藏深度的增加,孔隙体积膨胀远远小于孔隙流体的膨胀,造成异常 高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一个动力。 (2 分) 烃类及非烃气体生成的作用: 干酪根在热降解生成石油和甲烷气体等烃类的同时, 也产生 ,而这些流体的体积大大超过原来干酪根的体积,引起页 大量的水和非烃气体(主要是 CO2) 岩孔隙流体压力大幅度的提高, 使异常高压进一步增强, 这种压力的增加将导致微裂缝的产 生 (Hedberg, 1980) 使石油进入渗透性的载岩和储集层。 , (2 分) 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泥岩在

16、埋藏过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粘土矿物要发生成岩作用, 放出大量的层间水,在没有增大的孔隙体积中造成异常高压,也是油气运移的一个动力。 (2 分)5 、扩散作用自然界中只要有浓度差就有扩散作用。 :自然界中只要有浓度差就有扩散作用。生油层中含烃浓度比周围岩石大,烃的扩散方向由生油层指向围岩,与油气运移的方向一致, 周围岩石大,烃的扩散方向由生油层指向围岩,与油气运移的方向一致,因此 它是进行初次运移的一种动力。 它是进行初次运移的一种动力。 3、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 海相 陆相 以石蜡型为主, 以芳香中间 以石蜡型为主, 型 和石蜡 环烷型 饱 和 烃 占 为 主 , 饱 和 烃 占 609

17、0% , 芳 烃 占 2570% , 芳 烃 占 1020%。 。 2560%。 。 含蜡量低 含硫量高 V/Ni1 含蜡量高 含硫量低 V/Ni-27 13C 值-294、简述按化学分类,干酪根的类型及特征。 8 分) 、简述按化学分类,干酪根的类型及特征。 (8 ( 型干酪根: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 H/C 高,一般为 1.51.7,而 O/C 低,一般 小于 0.1,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生烃潜力为 0.40.7。 型干酪根: 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 也含有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 H/C 较高,约 1.31.5,O/C 较低,约 0.10.2,其生烃潜力较高,生烃潜力为 0.30

18、.5。 型干酪根: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H/C 低,通常小于 1.0,而 O/C 高,可达 0.2 0.3,这类干酪根生成液态石油的潜能较小,以成气为主,生烃潜力为 0.10.2。 (10 5试述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阶段性及主要特征。 10 分) 试述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阶段性及主要特征。( 答题要点: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该阶段以低温、低压和微生物生物化学为主要特点,主 要形成的烃是生物甲烷气, 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偶优势。 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 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气以及未熟油。 该阶段 Ro 小于 0.5%。 (2.5 分) 深成作用阶段成熟

19、阶段: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两个带。 生油主带: Ro 为 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成 熟的液态石油。该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 碳数和环数减少。 凝析油和湿气带:Ro 为 1.32.0% ,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的温度作用下,剩余的干 酪根和已经形成的重烃继续热裂解形成轻烃, 在地层温度和压力超过烃类相态转变的临界值 时,发生逆蒸发,形成凝析气和更富含气态烃的湿气。 (5 分) 准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2.0%。已经形成的轻质 液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热力学上的最稳定的

20、甲烷,该阶段也称为热裂解甲烷 (干)气阶段。 (2.5 分)(8 6简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油物性的因素。 8 分) 简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油物性的因素。 ( 答题要点: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油物性的因素有: 沉积作用是影响砂岩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因素 矿物成分:矿物的润湿性强和抗风化能力弱,其物性差。 岩石结构:包括大小、分选、磨圆、排列方式。当分选系数一定时,粒度越大,有效空 隙度和渗透率越大;粒度一定时,分选好,孔渗增高 立方体排列,孔隙度最大,渗透率最 高。 杂基含量:含量高,多为杂基支撑,孔隙结构差;以泥质、钙泥质胶结的岩石,物性好。 成岩后生作用是对砂岩储层原生孔隙的改造及次生孔隙形成的因

21、素 压实作用结果使原生孔隙度降低;胶结作用使物性变差;溶解作用的结果,改善储层 物性。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答、a. 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 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 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 b.油气源充足 b.油气源充足 c.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 c.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 (必须画下面这个图)8、论述形成大型油气藏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者改为简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也这样 、论述形成大型油气藏必须具备的条件( 回答) 回答) 答题要点: 答题要点: 丰富的油气源条件: 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 油气源是否丰富取决于 成烃拗陷的大小,烃

22、源岩的成烃条件和成烃演化史。要具有足够大的成烃拗陷,生油岩的面 积要大,厚度要厚;生油岩的质量要好,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要达到成熟。 要有良好的储集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好,孔隙 结构好;要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形式,最佳的生油岩厚度,最佳的砂泥岩百分比。 要大容积的有效圈闭:圈闭容积要大,形成时间要早,距油源近,闭合高度要高,盖 层封闭能力好。 要有良好的保存条件: 构造运动不要太强烈或地下水活动不活跃, 保证圈闭容积不改变或 不破坏,圈闭中的油气不受氧化变质。 9、简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 具丰富的油气源条件: 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 油

23、气源是否丰富取决 于成烃拗陷的大小,烃源岩的成烃条件和成烃演化史。要具有足够大的成烃拗陷,生油岩的 面积要大,厚度要厚;生油岩的质量要好,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要达到成熟。具有良好的储集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好,孔隙 结构好;要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形式,最佳的生油岩厚度,最佳的砂泥岩百分比。具大容积的有效圈闭:圈闭容积要大,形成时间要早,距油源近,闭合高度要高,盖 层封闭能力好。 有良好的保存条件: 构造运动不要太强烈或地下水活动不活跃, 保证圈闭容积不改变 或不破坏,圈闭中的油气不受氧化变质。 10、简述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油气聚集特征。 、简述中国含

24、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油气聚集特征。 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东部地区性的裂陷盆地 油气聚集特征:断层、披盖背斜、滚动背斜、盐丘构造古潜山。 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油气聚集特征:挤压背斜、逆冲断裂带。 中部多旋回克拉通盆地 油气聚集特征:圈闭类型:盆地边缘为陡背斜,西部有 逆断层圈闭,中央为缓背斜。 11 用压汞曲线法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排驱压力( ) 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 :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 排驱压力(Pd ) 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在曲线压力 : 最小的拐点。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

25、 最小的拐点。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 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 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反映了孔喉半径的粗细和 分选性,孔喉粗,分选好,其孔隙结构好。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 分选性,孔喉粗,分选好,其孔隙结构好。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说 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 说明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 越长, 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说明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 饱和度中值压力: 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 ,与之对应的喉 饱和度中值压力:非润湿相饱和度为 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Pc50%) 与之对应的喉 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 ) , 道半径称为

26、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R50) 。Pc50%越低,R50 越大,则孔隙结构好。 越低, 越大,则孔隙结构好。 道半径称为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 ) 。 越低 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 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 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 ) 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 : 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12 背斜圈闭(油气藏)的成因分类及特征 背斜圈闭 油气藏)的成因分类及特征 圈闭( (1)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 特征:主要在侧压力挤压作用下而形成。这类背斜多见于褶皱区, 特

27、征:主要在侧压力挤压作用下而形成。这类背斜多见于褶皱区,背斜轴向一般与区域构 造线平行;两翼倾角较大,不对称,靠近褶皱山一侧较另一侧缓 闭合高度较大, 皱山一侧较另一侧缓; 造线平行;两翼倾角较大,不对称,靠近褶皱山一侧较另一侧缓;闭合高度较大,且伴生 有断层。 区域上这种背斜分布在褶皱区的山前坳陷及山间坳陷,常成排成带出现。 有断层。 区域上这种背斜分布在褶皱区的山前坳陷及山间坳陷,常成排成带出现。 (2)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 其特点是: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地层弯曲较显著, 其特点是: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地层弯曲较显著,有时还可遇到受基底断裂控制的继承性 断裂,向上地层弯曲渐趋平

28、缓,而后逐渐消失;两翼地层倾角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 断裂,向上地层弯曲渐趋平缓,而后逐渐消失;两翼地层倾角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 此类背斜常成带分布,组成长垣或大隆起。 此类背斜常成带分布,组成长垣或大隆起。 (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 特点:都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的短轴背斜,靠近断层一翼陡, 特点:都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的短轴背斜,靠近断层一翼陡,远 离断层一翼缓,轴线与断层线近于平行 近于平行, 离断层一翼缓,轴线与断层线近于平行,常沿断层成串分布 (4)与塑性流动物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 特征:由于地下塑性地层

29、受不均衡压力作用,向着压力降低的上方流动, 特征:由于地下塑性地层受不均衡压力作用,向着压力降低的上方流动,使上覆地层弯曲 形成的背斜圈闭。 形成的背斜圈闭。 (5)与剥蚀作用及压实作用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和油气藏 ) 特征:它反映了下伏古地形突起的分布范围和形状,但其闭合度则比古地形突起的高度小, 特征:它反映了下伏古地形突起的分布范围和形状,但其闭合度则比古地形突起的高度小, 并向上递减直至消失;在成因上很难与基底隆起有关的背斜区分开。 并向上递减直至消失;在成因上很难与基底隆起有关的背斜区分开。 三、分析作图题(共 10 分) 分析作图题( 第一题 第一题 下图为某储层顶面的构造等高线图。

30、1.在平面图上有 A、 两个圈闭, B 在图中标出每个圈闭溢出点的位置 (用 Ca、Cb 表示) ,圈出闭合面积(用斜线表示) 。 2. 计算每个圈闭的闭合高度(用 ha、hb 表示) 。 3.判断圈闭类型。1地层顶面构造等高线(m);2砂层尖灭线;3砂层等厚线(m)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ha=35 米 hb=36 米 圈闭类型:为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 (5 分)(5 分) 第二题下图为某储层顶面的构造等高线图。1.在平面图上有 A、B、D 三个圈闭,在图中标出每个圈闭溢出点的位置(用 Ca、Cb、Cd 表示) ,圈出闭合面积(用斜线表示) 。 2. 计算每个圈闭的闭合高度(用 ha、hb、hd 表示) 。 3.判断圈闭类型。1地层顶面构造等高线(m);2砂层尖灭线;3正断层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ha=300 米 hb=200 米 hd=300 米 B:为背斜断层圈闭;A、D:为构造岩性圈闭。 分) (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