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存货管理理论综述一、传统存货管理方法理论(一)存货 ABC 分类管理。ABC 分类管理就是将库存物品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划分为 A、B、C 三类,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A 类存货的特点是金额很大,但品种数量较少;B 类存货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C 类存货品种数量繁多,但价值金额却很小。如在超市,高档皮货、珠宝首饰、名烟名酒、家用电器、家具、摩托车、大型健身器械等 A 类商品的品种数量并不很多,但价值额却相当大;大众化的服装、鞋帽、床上用品、布匹、文具用具等 B 类商品品种数量比较多,但价值额相对 A 类商品要小得多;至于各种小百货,如针线、纽
2、扣、化妆品、日常卫生用品及其他日杂用品等 C类商品品种数量则非常多,单位价值却很小。一般而言,三类存货的金额比重大致为 A:B:C=0.7:0.2:0.1,而品种数量比重大致为A:B:C=0.1:0.2:0.7。 (二)经济订货量模型(EOQ)。EOQ,即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它利用数学的方法求得在一定时期内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之和最低时的订货批量。典型的存货订货规模就是估算出适度的订货规模,使得成本实现最小化。从 EOQ 模型的推导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保持恰当的订货规模,才能使总成本降低。因此,EOQ 不提倡小批量订货。 (三)存货周转率。一个
3、公司若要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应当十分重视存货的管理。在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较大,存货的流动性对公司的流动比率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存货的流动性的分析很重要。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 存货周转率指标的好坏反映公司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它影响到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是整个公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来讲,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因此,提高存货周转率可以提高公司的变现能力。 二、现代存货管理方法理论(一)准时生产制(JIT)。准时生产方式是日本在 20 世纪
4、50、60 年代研究和开始实施的生产管理方式,是一种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的准则。其中心思想是寻求、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形成浪费的一切根源和任何不产生附加价值的活动,实现这一思想的控制方法和原则是:将必要的材料,以正确的数量和完美的质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往必要的地点。生产系统如果真正运行在准时制生产方式的状态下,它的库存就被减至最小的程度,因此,JIT 又被简而言之成“零库存”管理。JIT 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是使库存最小化的生产系统,即消除一切只增加成本,而不向产品中增加价值的过程。(二)供应商库存管理(VMI)VMI 全称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5、即供应商管理库存。它是一种在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运作模式,本质上,它是将多级供应链问题变成单级库存管理问题,相对于按照传统用户发出订单进行补货的传统做法。VMI 是以实际或预测的消费需求和库存量,作为市场需求预测和库存补货的解决方法,即由销售资料得到消费需求信息,供货商可以更有效的计划、更快速的反应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VMI 的主要思想是供应商在客户的允许下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政策,拥有库存控制权,由供应商管理客户的库存,或代表客户持有库存,当客户需要就送过去。VMI 的优势是供应商可以有效地掌握产品配给,掌握客户的库存,更加主动与灵活,可以减少安全库存,防止库存积压,降低交易成本;但其
6、也有局限性,供需双方缺乏信任,合作意识不强;责任和利益不统一,供应商承担着客户的库存管理和需求预测分析的责任,其获取的利润相较于客户要少,使供应商积极性受影响。(三)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简称 SCM)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于:它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体,从而形成功能网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