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人物描写一组里的一篇文章。人物描写一组有 3 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不尽相同,可以说这三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本组课文的编写意图是引导学生感受著名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
2、状况。在小说了,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课文中的这个片段继续了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二、说学情学生对人物描写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例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外貌描写等,但是只是一些粗浅的认识。本组课文中对人物的刻画注重细节,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特别传神,堪称经典。而且三个片段均出于名著,大部分同学对名著不甚了解。三、 说模式本科教学采取情趣教学法,像说笑话一样,学习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四、 说设计1、教学目标: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词
3、语:侄子 郎中 穿梭感受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2、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3、教学过程: (1)课前铺垫认识油灯,由此引出课文人物严监生(2)预习导学,揭示课题阅读提示,简介严监生。介绍儒林外史,揭示课题。(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A、学生自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B、检查初读课文情况:指名认读生字,读课文。C、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随机板书.(4)精讲点拨,研读感悟A、感知情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情节B、感知人物形象:根据情节,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C、感知悬念:引导学生感知小说的写法,创悬念,引人入
4、胜。(5)激发兴趣,拓展阅读介绍儒林外史,引发阅读兴趣五、 说板书:两个亲人 摇头 情节(动作、神态)两笔银子 又摇头 悬念两个指头 两个舅爷 还是摇头两茎灯草 点头吝啬鬼 守财奴六、说评价 课堂上客观评价学生的表现,同学之间自发评价。七、说开发为了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出处儒林外史,并引入相关内容。学生了解了课文以外的严监生,同时激发了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下教材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
5、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重点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反应,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先让学生填写表格,理清文章内容。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一、关注语言,关注表达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首先是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读的时
6、候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诸亲六眷” “登时” 等等。理解一些通假字,如:“已后”、“记念”等。其次,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写法值得关注,体会“严监生病重”环节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么写严监生病重的,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眼部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这种写法。另外,让学生感悟,用这种平时难以理解的行为来写一个人,这种写法就叫讽刺。二、细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思考:“那是怎样的摇头?”体会严监生的失望。“面
7、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它的内心怎样?”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如焚。“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 “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三、注重学法指导叶老认为学习要高效,必须加强方法的指导。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多处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揭题时一个学生知道严监生的监字读第四声,知道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教师能及时表扬他,引导学生知道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来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借助课题抓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
8、方法进行概括,让学生说说 “严监生临死前怎么样?”,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在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写一写的方法去读。在学习重点句子的时候也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去感悟人物的精神。总之,在教学中我努力把一些学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师的导语中,教师的评价语中,教师的小结语中。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接触过人物描写手法中的动作神态描写,这篇课文的趣味性更能激起他学习的兴趣。但作为第一次接触白话文,有些词语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作者在短短三百余字中运用到人物特写、留有悬念、贴近现实的写法,学生受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不容易理解。设计理念本
9、文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例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虽然区区三百多字,但语言精炼传神,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从教材的编排意图看,把临死前的严监生放在“人物描写一组”中,是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不在分析故事情节上,而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和着眼于语言形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进而体会“讽刺”的表达效果。教学目标1、认识“侄”、“痰”两个生字,会写“监”、“侄”、“郎”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等词语,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2、正
10、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知道严监生1、古人云,观其言,察其行而知其人。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描述,迅速抢答是名著中的哪个人物。手持金箍棒,捉妖降魔,七十二变。(孙悟空)能言善变,以机智和高超的语言魅力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晏子)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手持鹅毛扇。(诸葛亮)武艺超群,酒量过人,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武松)2、这些人物大家一猜即中,说明这些人物描写得极其成功,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以他们在你脑海中
11、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将来认识一位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叫严监生。3、板书课题,强调“监”的读音及写法,与“临”的区别。介绍“监生”的意思。4、了解人物背景,初知严监生出示: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节选自儒林外史5、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师:严监生的确有钱。一两银子,相当于 500 元人民币。他家资产折合人民币亿万元,就算是我们所有的人的资产加起来也没有他多,我们设想一下,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人在临死前会怎么做?(学生交流)就是这样一个有钱的财主,在临死前(补
12、充板书,揭题)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举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走近严监生1、打开书,好好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和我们现在文章的有些字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重点指导:“那里”通假“哪里”,还有问的语气。师:文中有这些新词,大家读一读,理解哪一个词语的意思,就说出来和其他同学分享。出示:诸亲六眷、严监生、郎中、哥子、登时、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灯盏、挑掉一茎“诸亲六眷”指的是:大侄子、二侄子、赵氏、奶妈等家人、亲属。监:jin(监考)(监督)jin(监生)tio:扁担等两头挂上东西。
13、tio:用细长的东西拨。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2、再读课文,读流利。注意刚才纠正过的字词还有句子的停顿,争取把课文读流利。3、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一件什么事情?临死前的严监生怎么个不可思议的表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精读课文,感悟形象,走进严监生1、体会病重。(1)一日重似一日你还知道用哪些词来形容?(链接词语:病入膏肓、危在旦夕、奄奄一息)(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记忆仓库,使学生迅速地领会词义。)(2)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就是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总不得断气就是(一
14、直没有断气)这里的总就是(一直)从“总”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有心事放不下)指导学生融入这样的感受进行个性化地朗读。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究竟还有什么放不下呢?这两个伸着的指头是要向诸亲六眷交代些什么呢?2、品读猜测。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他旁边的诸亲六眷是怎么认为的?用-画出大家怎么猜的,严监生又如何反应呢?A、出示:“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想说: (学生想象汇报。)B、选择一处,想象写话。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
15、指得紧了。心想: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心想: 学生展开想象写话,老师巡视。C、自由读,感受严监生的着急、生气、绝望。D、赵氏认为:用两茎灯草怕费了油(板书:两茎灯草)出示: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a、从“点一点头”,你明白了什么?b、这个因为多点了一茎灯草而死不瞑目的严监生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3、归纳总结:一个家财万贯的严监生临死前牵挂的不是银子,而是-(两茎灯草);不是两个亲人,而是-(两茎灯草);不是两位舅爷,还是-(两茎灯草)。除了灯草还是灯草。四、拓展运用,尝试人物描写
16、1、同学们,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特点的?出示: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1)再读读这些语句,这些语句的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些部位展开?(2)都是抓住了手指、眼神,那么在这几次描写上你发现这些神态、动作有什么变化?(注意细节变化,反映人物心理)(3)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因为严监生已经病重的一连三天都不能说话了。那样写就不真实了。)所以我们在写人时,应该选用恰当的描写方法。2、选一个你熟悉的人,抓住他某个方面的细节,用几句话写出他的个性,写好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3、汇报评价。五、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两个手指头”这传神的一笔,有着极强的讽刺意味。讽刺了这个视金钱重于性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完全能够与莎士比亚的夏洛克、莫里哀的阿巴公、巴尔扎克的葛朗台等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描写媲美。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名著儒林外史。板书设计:临死前的严监生鲜 两个指头 两茎灯草明的个 吝啬鬼(爱财如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