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 试述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并谈谈各方法的特点 。 答:(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 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 优点:适用范围较大;简便易行;所得材料比较真实。 缺点: A.结果难以重复验证、精确分析; B.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 C.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优点: A.可揭示因果关系; B.可重复,可检验; C.数量化指标明确。 缺点:实验情境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被试处于那样的环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
2、受实验,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 (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分为: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投射测验)两种。 测验法有三个基本要求:A.信度;B.效度;C.标准化。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有两种方式:问卷调查;晤谈法。 使用时应注意:取样的代表性;被试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优点:运用起来比较容易,收集数据比较快。 缺点:A.不够严谨;B.不能揭示因果关系;C.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 。 (5)个案法:对被试各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个体过去和现在的资料, 经过分析推知其行为原因。 优点:能够解
3、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 设。 缺点:对某人的研究结论并不适用于另一个人。 2. 简述冯特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与局限。 答:(1)贡献 : 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创办了心理学刊物哲学研究并发表实验室研究的论文。他使null /null1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心理学从哲学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 为欧美一些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专业工作者,从而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2) 局限: 他早年受宗教影响,以后长期搞哲学,哲学观点混乱,这使他的心理学体系矛盾重重,不能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 他早期接受
4、感官生理学教育,看重末梢器官的作用,不重视大脑中枢的作用; 追求纯粹心理的研究,他想建立一门既不要哲学又不要生理学的心理学。 3. 简要介绍格式塔学派 。 答:格式塔心理学 : (1)时间:1912年-20世纪40年代,美国行为主义盛行时期 。 (2)创始人韦特海默,德国 ; 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考夫卡、柯勒; (3)研究对象:意识的组织。 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有“完形”,“形状”,“组织”等之意,意味着 整体。它代表了该学派的主张和宗旨。 (4)基本论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他们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之和; 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
5、;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与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观点大相径庭。 (5)研究方法:重视心理学实验 地位和作用:在知觉、学习和思维等方面做了大量实验研究,至今仍广泛应用。 4. 简述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答:人的心理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认识客观事物或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
6、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订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认知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null /null2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它调节和控制着情绪情感活动。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作用于认知过程,影响着认知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和深入。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密切联系,情绪情感过程会推动或阻碍人的意志行为。 5. 运用观察法经行心理研究,如何避免观察者的主观臆测? 答: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经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
7、展规律的方法。 在运用观察法时候,为了避免观察者的主观臆测和偏颇,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第一,每次只观察被观察者的某种行为; 第二,只观察事先已经确定的被观察者的行为特征,并随时记录观察到的具体事实; 第三,利用仪器,规范记录观察到的行为表现,使观察的偏差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四,采用时间抽样方法惊醒观察。在不同的时间段对被观察者同一方面进行观察,综合观察到的结论和事实,得出具有代表性的结论。6. 试从不同角度对心理现象进行分类。 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团体心理、意识与潜意识、健康心理与异常心理。 个体心理又可以分为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
8、观等)和个性(能力、气质、性格)。团体心理:是个体参加各个社会团体并与他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团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它影响个体心理与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意识:是个体所知觉到的心理现象,即能意识到作用于外部环境、自己的目标、认识与情绪以及意志行动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等。个体不能回忆但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潜意识。潜意识: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特殊形式。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紧密联系。 健康心理:是个体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异常心理:是一种不能适应环境的非健康心理状态。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有经验标准、临床经验、社会适应标准、医学标准和统计学标准。
9、7.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答:心理学的研究必须以科学方法为前提,采用一套科学程序和步null /null3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骤,在对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客观信息,以及收集到的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从这点看,心理学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手段上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心理发生与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必须探讨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包括归因和交往,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因此,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学科学或中间科学。 8. 简述心
10、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事物本来面貌反映事物,不能为了某种目的,对实验结果或事实进行某种修改或伪造。要根据个体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客观条件及行为表现来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性原则。人的心理活动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心理活动也不例外。因此,研究者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规律性。 (3)系统性原则。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具有适应功能的系统。系统分析原则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因此,在研究个体心理现象时,也要研究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4)实
11、践性原则。心理现象是人在自然条件下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验研究是对自然条件下人的心理现象的模拟,难以真实的反应人的心理活动。因此,心理学研究既要有实验研究,也要重视社会实践对染的心理活动的影响的研究。 9. 脑功能的重要学说 有哪些? 答:脑功能的重要学说有: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机能模块说。 10.简述鲁利亚的大脑功能机能理论。 答: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有三个机能系统组成 : 调解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激活系统,也叫动力系统。其基本作用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系统。其基
12、本作用是接收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储存。 null /null4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行为调节系统。其基本作用是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鲁利亚认为,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既分工又合作,保证了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完成。 11.简述 脑功能的定位说。 答:大脑皮层机能分区的思想,始于19世纪欧洲的一批颅相学家。 (1)颅相学 始创:脑功能的定位说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提出的颅相说。 观点:根据头部的隆起部位来确定一个人的人格和智力; 相信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心理官能。 作用:颅相说把人的心理官能与颅骨的外形特征联系起来,企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因而推动了脑功能定位的研
13、究。 主要缺陷:在许多方面是不科学的。 A.首先,列举的许多官能没有精确的定义,也无法进行定义; B.其次,颅骨的某些外部特征与皮层的发育程度不是严格对应的,因此,不能用颅骨的外部特征来推测 脑的发育程度,更不能以此来说明人的能力的高下。 (2)脑功能的定位说 脑功能的定位说的基本观点: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 真正的定位说始于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一些临床证据: 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由于人们都用右手书写、绘画、击剑,波伊劳德认为,对这些行为的控制可能是左半球。 法国医生布洛卡对一位失语症病人尸检发现左侧额叶受到损伤,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 18
14、74年威尔尼克描述了一种新的失语症,确定语言功能是特定脑区的功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定位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拿大医生潘非尔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用电刺激 法研究颞叶时发现,记忆可能定位在颞叶。还有科学家发现,杏仁核和海马与记忆有关,下丘脑与进食和 饮水有关,这些发现也有利于脑功能的定位学说。 12.简述 脑功能的整体说。 答:(1)始创:弗罗伦斯提出了与定位说相悖的整体说。 (2)研究方法:脑损伤法 (3)观点: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智力功能的丧失就越严重。 null /null5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4)著名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他用脑毁损技术用白鼠进
15、行了一系列走 迷宫实验。实验发现,在大脑损伤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部位无关,而与损 伤面积的大小有密切关系。由此,他提出整合论, 引申出两个重要原理: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部位无关。 细胞集合理论:整合论得到40年代末出现的 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 13.简述脑功能的机能系统学说 。 答:(1) 代表人物:鲁利亚 (2) 观点: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 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讲
16、,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3) 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第一机能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第二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第三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其基本功能: 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觉性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信息处理系统 第二机能系统也叫信息处理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 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基本作用:接收来自个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
17、视觉、一般机体感觉),对它们进行加工(分析和综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行为调节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当这些脑区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 如前额皮层受到损伤的病人,将丧失计划与组织行动的能力,不能将行为的结果与原有计划、目的进 行对照,也不能矫正自己的行为。 (4)三个机能系统之间的关系: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null /null6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联系。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每个机能系统又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 鲁利亚研究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
18、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理论,引起 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14.简述脑功能的机能模块说 。 答:(1)机能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 (2)基本观点: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3)认知神经科学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了模块学说 。 例如,在视觉研究的领域发现,猴子的视觉与31个脑区有关;颜色、运动和形状知觉是两个大的功能模块,它们之间的精细分工和合作,是视觉的神经基础。 15.什么是反射? 答: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
19、动方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16.什么是割裂脑研究?它对揭示脑功能有何重要作用? 答:(1)割裂脑研究是通过切断个体胼骶体来了解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 研究对象主要是癫痫病人。他们被切断胼骶体以防止病变由脑的一侧扩散到另一侧。由于胼骶体被切断了,两个半球功能也就分开了。左右半球只对来自身体对侧的刺激做出反应,并调节对侧身体的运动,因此可以单独研究两半球的不同功能。 在实验中,分别给背时的大脑左右半球呈现刺激,然后要求被试做出反应。根据背时的翻译,推出大脑左右两半球存在着不同的功能。例如,先给被试呈现常见物品,如手机、积木等,使其同时投射到大
20、脑的左右两个半球。然后将这些物体拿开,只在视野的左侧短暂呈现一个词,如“手机”。此时,如果让被试写下自己看到的东西,他能用左手写下“手机”。但是如果问他左手写的什么时,被试往往回答不出来。由于语言区主要位于大脑的左半球,当在视野的左侧短暂呈现“手机”一词时,其映像是在右半球出现。由于“手机”的视觉形象并没有传导到左半球,被试便难以通过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目前,割裂脑实验研究发现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等。null /null7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右半球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欣赏和艺术等。 (2)割裂脑研
21、究对解释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胼骶体是大脑左右两半球信息传递的必经之处,进入大脑其中一侧的信息,必须经过胼骶体才能传达到另一侧。当胼骶体切断后,这种信息传递就受到阻止,原先统一的两个大脑半球成为两个独立的大脑半球。根据各自功能对其中的刺激信息做出反应,比较这些反应与常人反应之间的区别,从而揭示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不同功能。 17.用实验说明脑功能的一侧优势。 答:虽然大脑两半球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 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
22、神经递质 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 速地通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做出统一的反应。割裂脑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可能具有不 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存在 一侧优势,但不是绝对分离的。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同样也起重要作用。在加工复杂程度不同的句子时,右半球上与左半球经典的语言区对应的部位也得到激活,只是激活的强度低于左半球。 18.试述大脑皮层几个主要的语言区及其语言功
23、能 。 答:大多数人的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发达的脑区所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包括言语运动区、言语听觉中枢和言语视觉中枢。言语运动区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区,即布鲁德曼第44、45 区,亦称布罗卡区,它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这个区域受损就会发生运动性失语症,发音器官正常,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费力,出现大量文法错误,阅读理解书写能力不受影响。言语听觉中枢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它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称为威尔尼克区,损伤这个 区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不理解口语单词,不能重复他刚刚听过的句子,也不能完成听写活动。言语视觉中枢在
24、顶枕叶交界处,损坏这个区域将出现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病人看不懂文字材料,产生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 null /null8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9.简述脑整体说的基本观点。 答:(1)整体说认为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程度的影响。 (2)弗罗伦斯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功能的丧失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3)拉什利提出了两条原理: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原理,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 小成反比,与受损的部位无关。 20.简述意识的含义以及功能 。 答:(1)意识:是人以
25、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2)意识的功能:觉知功能;计划功能;选择与监督功能。 21.人的意识有哪些特征? 答:意识属于人的高级心理,是人类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人的意识既包括对周围事物的意识,也包括自我意识。广义的意识指人的主观世界,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意识指在人脑中瞬间呈现的能够自我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内容。人类的意识是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在彼此社会性的联系的发展过程中,与语言一起产生的。它既是自然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最高形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概括性
26、 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就是概括,如水可灭火,木头易燃等等。这种概括性认识只有人类才有,动物的认识没有真正的概括性。 (2)目的性(预见性) 指在事物没有出现前,就有所预见,按预见行动,这是概括性的必然结果。人的行动是有目的性或预见性的,能根据预见到的结果来办事。 (3)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以概括性和目的性为前提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使客观世界为自己服务。 (4)社会制约性 意识是在生产劳动中同语言一起产生的社会产物,其发生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意识的内容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当然也受社会null /null9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制约。人的生活要依
27、托于一定的社会地位,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所要求的方式来行动,其思想、情感和意志都服从于他的社会地位。22.简述睡眠各阶段内容 。 答:(1)意识的一种形式,分四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频率波幅较低,浅睡状态,放松,呼吸缓慢,容易被惊醒,10 分。 :频率更低,睡 眠锭(短暂爆发,频率高波幅大)放松,难被唤醒,20 分。 :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 出现波,开始进入深度睡眠,40 分。:波,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难被唤醒。 REM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高频低波幅脑电波出现,清醒或恐惧状态,肌肉松软,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 梦境,第一次5到10分钟,最后一次一小时。 23.什么是注意?
28、简述注意的功能。 答:(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与监督。 24.简述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 答: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A.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B.对兴趣的依从性 C.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D.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E.对人格的依从性 。 25.简述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的含义和特点 。 答:(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 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被动的注意,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它是人和动物都有的注意形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刺激物本身的特征、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
29、经验等。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 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人类特有的。随意注意受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个体的间接兴趣、活动的组织性、过去经验以及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null /null10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3)随意后注意 : 它兼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它与一定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类似于随意注意,但是又不需要意志努力,因此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 26.简述注意的品质,并比较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 答:(1 )注意的品质有: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
30、移和注意分配。 注意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 活动任务和知觉经验。 注意稳定性。 注意集中于某一客体或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影响因素:对象本 身的特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主观状态(主体的精神状态、主体意志力水平)。 注意转移。 人根据一定目的,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 象(或活动)上去的过程。 影响因素: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新事物的性质和意义,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明确的信号提示) 注意分配。 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品质。 影响因素:活动的熟悉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
31、(2)注意转移是人根据一定目的,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的过程。转移是主动的,有目的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转移后会马上稳定。 注意的分散是由于某种刺激物干扰引起的,具有消极被动特点,是不自觉的,会干扰当前活动。 27.什么是注意的广度?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1)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2)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 活动任务和知觉经验。 28.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1)注意稳定性:注意集中于某一客体或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null /null11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2)影响因素:对象本 身的特点,活动的
32、目的和任务,主观状态(主体的精神状态、主体意志力水平)。 29.什么是注意分配?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1)注意分配: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品质。 (2)影响因素:活动的熟悉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30.什么是注意转移?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1)注意转移是人根据一定目的,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的过程 。 (2)影响因素: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新事物的性质和意义,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明确的信号提示) 31.试述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并举例说明 。 答: (1)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认为,人的神经系统加
33、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这样就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只选择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的分析阶段,其他信息被完全阻断在外。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 举例:某同学在打游戏时对寝室其他同学的大吵大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提出的注意衰减理论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它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它既允许信息从注意的通道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注意到的通道经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在强调上减弱了,并没有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其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 举例:“鸡尾酒会现象”。 (3
34、)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等人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装置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重要的反应,不重要的不反应。该理论又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 举例:“斯特鲁普效应”。 null /null12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32.简述注意的多阶段选择理论 。 答:约翰斯顿和海因兹提出,该理论认为,注意的选择过程可发生在不同加工阶段,其主要假设有:一是,在进行选择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二是,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该
35、理论使注意的选择过程变得很有弹性由于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带来的难题。 33.简述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 答:(1)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对刺激的加工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加工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 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自动地占用认知资源,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人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是灵活的,人可以根据情境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新异刺激上。 (2) 注意的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种: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
36、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较快,也不影响其他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有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34.什么是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 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内隐记忆的体现。 35.简述感觉的费希纳定律。 答:(1)费希纳定律( 对数定律) 感觉是由一定刺激引起的, 感觉的大小与刺激强度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刺激物的物理强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引起感觉产生等量的变
37、化。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认为最小可觉差(JND)在主观上都相等。推出,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 费希纳提出: 对数定律: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null /null13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当刺 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 其公式为: P= KlgI 其中:I-刺激量P-感觉量。 评价: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有重要意义。 费希纳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 。 适用范围:中等强度的刺激。 36.什么是感觉阈限(感受性) ? 答:感觉阈限(感受
38、性):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 37.简述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 )的含义,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1)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 (2)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J.N.D),即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 (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它们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 。 差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38.简述适应。 答:适应: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感觉现象。 它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在视觉范围内, 可分为
39、:暗适应和 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例如:我们从阳光直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或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 A.暗适应过程:开始时觉得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眼睛开始能看清黑暗中的物体, 说明视觉感受性提高了。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 30 分钟 40 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继续提高了。 B.暗适应的机制:一般用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的变化来解释,此外可能还有神经作用参与暗适应过程。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例如: 我们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到阳光直射的户外。 null /null14 92普通心理
40、学简答题汇总 A.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 明适应时间: 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 就已很明显;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B.明适应的机制:一般用视觉色素的漂白过程来解释。 39.什么是闪光融合?什么是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答:(1)闪光融合:由于频率增加,断续的闪光会使人们产生融合的感觉的 现象。 (2)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又称闪烁临界频率,指 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它反映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融合临界频率越高,即融合阈限越高,对时间分辨作用的感受性也就越大。 例如:日光灯光线闪烁 100 次/秒,高速旋转的风扇等。
41、闪光融合依赖于许多条件,刺激强度低时,临界频率也低;随着强度上升,临界频率也上升。 40.什么是马赫带?如何解释? 答:(1)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 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2)马赫带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这种现象可以用侧抑制现象来解释。 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相邻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的现象,来自暗明交界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 同样,来自暗明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亮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更亮。 41.简述侧抑制。 答:(1)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
42、抑制的现象。 (2)侧抑制是动物感觉系统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现象。 由于侧抑制的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视觉机制把神经兴奋从外周传入中枢,而且对输入信号进行加工处理,这对各种视觉现象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42.什么是感受野? 答:感受器受刺激兴奋时,通过感受器官中的向心神经元将神经冲动(各种感觉信息)传到上位中枢,一个神经元所反应(支配)的刺激区域就叫做神经元的感受野,又译为受纳野。 末梢感觉神经元、中继核神经元以及大脑皮层感觉区的神经元都有null /null15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各自的感受野。 随感觉种类不同,感受野
43、的 性质、大小也不一致。 43.什么是主观轮廓? 答: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 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还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知觉物体的形状时,首先把握的是它的轮廓。轮廓是构成一个形状的边界线,它是不同区域之间亮度上的明显变化形成的。有形状必有轮廓,但轮廓不等于形状。 主观轮廓:又称为错觉轮廓,在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的 轮廓。 主观轮廓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图形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完整起来。 44.什么是普肯耶现象? 答:普肯耶现象: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
44、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 它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光线强弱决定明度),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45.食堂里的饭菜味道不太好,有些学生就捏着鼻子吃饭,于是就舒服一些了。请用心理学的理论解释这个现象。 答:感觉掩蔽现象起作用。 46.简述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说。 答: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否定感觉依赖外物的性质。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缺陷:穆勒认为感觉不取决于刺激
45、物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否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在认识论上属于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47.简述三色说。 答: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提出,赫尔姆霍茨扩展 。 (1)提出:托马斯扬假设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null /null16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种感受器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这三种感受器分别与红、绿、蓝相对应。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各种颜色体验由不同感受器按照相应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2)发展: 1860年,赫尔姆霍茨设想,每种感受器对各种波长的光都有反应。得到三条不同的光敏感曲线: 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长波受纳器); 绿
46、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中波受纳器); 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短波受纳器)。 (3)评价: 三色理论得到部分实验结果支持,它与在锥体细胞中现已发现的三种视觉色素是一致的,且能很好 地说明颜色混合的事实。 无法很好地解释红绿色盲和负后象及颜色对比。 因为红绿色盲患者把短波看成蓝色,长波看成黄色。根据三色理论,红绿色盲患者不应有黄色经验 ,而实际上他们是有黄色经验的。 48.简述四色说(颉颃理论)。 答: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是由黑林提出的四色说,黑林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 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评价:能较好的
47、解释色觉对比,后象和色盲原因,但对三原色能产生光谱上一切颜色的 现象无法解释。 现代的对立过程理论认为,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 视觉系统更高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49.视觉对立过程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1)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四色说(颉颃理论)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他 称作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例如,在光刺激下,黑-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在无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 (2)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
48、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 他们认为: 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短波感受器,中波感受器,长波感受器。 null /null17 92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视觉系统的高级水平上,存在三对对立细胞:黑-白细胞,红-绿细胞,黄-蓝细胞。 红-绿细胞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而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 (3)在黑林的四色说中,黑-白色素是对立的,而在赫尔维奇等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对立的明度系统。 (4) 现代的对立过程理论,得到了一系列生理学实验的支持。 研究发现,在人眼网膜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锥体,它们对光的最大吸收作用分别为440nm,530nm和570nm。这三种感受器被称为短波感受器、中波感受器和长波感受器。在动物的视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细胞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