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2014年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 (满分 100分时间 120分钟) 一、填空题(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20分) 1、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这三级课程指 _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答案】 【解析】国家 2、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对教育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其中把 _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 【答案】 【解析】立德树人 3、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能否自觉关注 _。 【答案】 【解析
2、】学生 4、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标志是 1879年德国学者 _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答案】 【解析】冯特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5、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俄国著名心理学家、生理学家、高级神经学活动学说创始人 _。 【答案】 【解析】巴甫洛夫 6、能从事物不同方面和不同联系上思考问题,这种特性指思维的 _。 【答案】 【解析】广阔性 7、遗忘的一般规律是遗忘的数量随时间的进程而递增,且递增速度 _。 【答 案】 【解析】先快后慢 8、 _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答案】 【解析】莫言 9、从个人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爱国、敬业、
3、诚信、_。 【答案】 【解析】友善 10、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自信”是 _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答案】 【解析】道路 11、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 _年秋天从小学一年级启动的。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答案】 【解析】 2001 12、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评价相配套的三维评价标准包括 _、 _、_。 【答案】 【解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积极倡导 _的学习方式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改革重点。 【答案】 【解析】自主、合作、探究 14、 1993年 10月 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 _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为教师制定的法律。
4、 【答案】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5、在教育活动的诸多要素中, _和 _是最基本的要素。 【答案】 【解析】教育者 受教育者 16、 _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推进今后各方面改革深化的指导性文件 。 【答案】 【解析】十八届三中全会 17、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于 _年。 【答案】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解析】 1902 1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 _,在教育过程中起 _作用。 【答案】 【解析】领导者主导 19、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 _。 【答案】 【解析】基本准则 20、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_。 【答案】 【解析】
5、学记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相应的括号内。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 18小题,每小题 1、 5分,共 27分) 2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并实施于 ( )年。 A、 2001 B、 2005 C、 2010 D、 2013 【答案】 C 【解析】略。 22、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的方法是 ( )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A、强化现代科学教育 B、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全面改革课堂教学 【答案】 C 【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2
6、3、学生享有的受教育权包括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机会权、条件权和 ( ) A、名誉权 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答案】 B 【解析】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其内容包括受教育机会权、条件权和公正评价权三个方面。 24、“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特点。 A、连续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答案】 D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的典型体现。 25、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 ) A、成立班委会 B、开展班级活
7、动 C、形成 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D、确立了班级工作计划 【答案】 C 【解析】略。 26、下列不能够反映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答案】 B 【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根据认识的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制定的;巩固性教学原则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决定的;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而因材施教原则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教育目的中个性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因材施教原则不能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 27、从本质上说,德育过程 是 ( ) A、个体与环境的统一过程 B、个体与社会的统一过程 文档来源
8、:准题库 APP C、个体与教育的统一过程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答案】 D 【解析】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是 ( )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瑞士 【答案】 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与中国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 3月 13日,英国与中国升级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9、1950年 9月 14日,中国与瑞士联邦建立外交关系。 1964年 1月,法国与中国建交。 1972年 10月 1 1日,中国与德国建交。题干并没有区分是代办级外交关系还是大使级外交关系,故总的来说,英国应该是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 29、教育活动的核心是 ( )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答案】 B 【解析】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 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规定以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来培养新一代,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30、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 ( ) A、华生 B、桑代克 C、维果斯基 D、列昂节夫 【
10、答案】 C 【解析】略。 31、针对学生做事虎头蛇尾,需有意识地培养其 ( )的意志品质。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答案】 D 【解析】学生做事虎头蛇尾,说明其具有动摇性,缺乏对行动目的的坚持。与动摇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坚韧性。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坚持是对行动目的的坚持。综上,答案选 D项。 32、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是 ( )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A、流畅性 B、精确性 C、系统性 D、抽象性 【答案】 A 【解析】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
11、性(独特性)等特点。 33、记住数学公式、法则、定理的记忆属于 (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一逻辑记忆 【答案】 D 【解析】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例如,我们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 3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明人的感觉具有 ( ) A、适应性 B、对比性 C、抗拒性 D、排他性 【答案】 A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解析】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感觉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 35、“
12、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人 格具有 ( )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社会性 【答案】 B 【解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容的是人的本性难以改变,体现了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36、学生上课,一会儿听老师讲课,一会做笔记。这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答案】 C 【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生活中大量“一心二用”的现象,如学生在课
13、堂上边听课边记笔记,就属于注意的分配。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37、情绪、情感是个体的内心体验,中介是 ( ) A、兴趣 B、思维 C、需要 D、客观现实 【答案】 C 【解析】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38、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抽象思维能力 D、创造力 【答案】 C 【解析】智 力也即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三、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14、,请找出恰当的选项,并将其代码填在相应的括号内,多选、错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 6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9分) 3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A、脑是心理的器官 B、心理是脑的机能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D、心理反映总是正确的 【答案】 ABC 【解析】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但反映是否正确得视具体情况而定。所以, D项是错误的。 40、自我意识包括 ( ) A、自我认识 B、自我冥想 C、自我监控 D、自我体验 【答案】 ACD 【解析】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15、(1)自我认识; (2)自我体验; (3)自我监控。 41、 2014年 5月,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提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名校,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等中国著名学府, 除北大、清华外,讲话中提到的其他中国学府包括 ( ) A、湖南大学 B、浙江大学 C、复旦大学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D、南京大学 【答案】 BCD 【解析】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 42、教师的职业形象体现在 ( ) A、道德形象 B、文化形象 C、为人师表 D、人格形象 【答案】 ABD 【解析】
16、教师的职业形象应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 4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是 ( )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终身性和未来性 D、国际性 【答案】 ACD 【解析】略。 44、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包括 ( ) A、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B、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C、市场对市场经济起资源配置作用 D、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答案】 BCD 【解析】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
17、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四、判断题( 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的括号内打“”或“”。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1分,共 12分) 45、“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和杂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 ) 【答案】错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46、“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 ) 【答案】错 【解析】略。 47、课程与课是同一个概念,课是课程的简称。 ( ) 【答案】错 【解析】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 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教育大辞典对“课”的解释有四种: (
18、1)一门学科或一类学科; (2)教材结构的基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本单位; (3)课堂教学的简称或其时间单位; (4)中国古代学校的考试制度。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4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 ) 【答案】错 【解析】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9、教育过程的本质是: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 ) 【答案】错 【解析】略。 50、从违法行为的要素来看,判断行为是否违法的关键要素是该行为有故意或者过失的过错。 ( ) 【答案】错 【解析】行为违法即
19、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行为的违法性。只有行为违反了现行法律的规定才是违法行为; (2)违法必须是一种行为。如果内在的思想不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则并不构成违法。 5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 ) 【答案】错 【解析】略。 52、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 关键在于教师。 ( ) 【答案】错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解析】略。 53、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 ) 【答案】错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
20、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此外,多项法律法规也有此方面的规定。 54、“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种情绪状态属于激情。 ( ) 【答案】错 【解析】“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我的观点、 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思想。这种情绪状态带有弥漫性,属于心境。 55、气质无好坏之分。 ( ) 【答案】错 【解析】气质作为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只是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的方式,而不涉及活动的内容与水平。因此,气质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 56、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 ) 【答案】错 【解析】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
21、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 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但问题学生不一定就是差生。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 4小题,每小题 4分,共 16分) 57、作为一个学科老师,了解学生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分析书面材料法,即借助学生的成绩表、作业、日记等书面材料对学生进行了解; (2)调查法,即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问卷、座谈等; (3)观察法,即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4
22、)谈话法,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谈话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具有灵活、方便、容易了解事情细节、有利于感情沟通等特点。 58、 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一般包含哪些步骤? 【答案】 【解析】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 59、何为观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答案】 【解析】 (1)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在实际
23、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60、什么是性格?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性格? 【答案】 【解析】 (1)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2)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24、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及时进行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8分,共 16分) 61、据报道,某小学四年级一班班主任潘老师听班上学生反映,说该班学生何卫经常在上学途中逗留、玩耍。班主任听后非常生气,叫来何卫,并命令他用四分钟时间从学校跑回家,再跑回学校。由于何卫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到校,潘老师让班上其他同学将何卫按在课桌上,用抹布捂住嘴,再用教棍殴打其屁股,然后,要求其他同学依次效仿殴打,并且警告学生不许将此事告诉家长,否则加倍处罚。 (1)你怎么看潘老师的教育方式?请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4 分) (2)如果你是班主任,你会怎么对待这种现象
25、?( 4分) 【答案】 【解析】 (1)潘老师的教 育方式是不恰当的。从教育学角度而言:首先,潘老师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爱学生”的规定。“关爱学生”要求教师“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即在教育学生的方法上,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是教师职业道德不容许的。而案例中潘老师不问何卫在上学途中逗留、玩耍的原因,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将学生“按在课桌上,用抹布捂住嘴,再用教棍殴打其屁股”,这是明显的体罚学生的做法。其次,这也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与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对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出现材料中的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
26、教师工作压力过重,出现职业枯竭感,出现将人视为无生命的物体看待的非人性化心理,从而导致体罚学生现象。此外,潘老师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侵犯了学生何卫的受教育权、身体健康权等合法权益,应受到相应的处分。 (2)班主任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的纽带、是学校班级间互相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面对此现象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各科任课教师及学生做好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62、某班有一伙爱玩足球的“淘气鬼”,为 了玩球和看球,经常迟到、旷课、抢球、争夺场地、与其他班级同学发生冲突,搞得学校领导、年级负责人、班主任、任课老师头
27、疼。新班主任上任后,组织这些“淘气鬼”成立了一个足球队,选了队长、定了队规。每天组织他们在学校和班级管理的约束下训练,这些“淘气鬼”不仅大幅度提高了球技,还练出了纪律、团结、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平时表现和学习成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上述材料中体现了什么德育原则?介绍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 4分) (2)学校德育工作如何贯彻?并谈谈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4分) 【答案】 【解析】 (1)案例中的班主任针对出现的问题,组织了一个球队,这一做法体现了疏导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所谓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2)贯彻疏导原则的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 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身为教育者,在处理班级中出现的问题时,不能一味地管制,而是要像案例中的班主任那样,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