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20162018 年课程建设规划为进一步提高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加强课程建设,把本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现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制订专业 20132018 年课程建设规划。一、指导思想把课程建设作为本专业教学的中心工作,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把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进,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发挥效益,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不断创新,办出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优化的课程体系和高质量的特色课程。二、建设目标实行“统筹
2、规划,突出重点,分级建设,注重实效”的课程建设方针。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各课程模块的不同特点,强调对专业基础必修课的建设。要抓重点、保证质量,突出应用,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在 3年内,将所有课程建成合格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培育若干门院级优秀课程,在3 年内力争申报并建成 23 门校级精品课程。在对现有立项的网络课程进行充实优化的基础上,新建 5 至 8 门网络课程;培育 2-3 门具有现代教学理念、适应新兴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型特色课程。完成 1-2 门专业主干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培育开设 1-2 门双语课程。三、建设思路1、本专业所有主要课程在教学满一轮以后,必须按照学院合格课程建
3、设标准建成院级合格课程。并争取选择其中条件较好的一部分课程按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建成院级精品课程,由系或专业负责人指定课程建设负责人,所有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为该课程建设组成员。2、积极支持课程团队建设,努力培育有潜力的课程任课老师,在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协同攻关,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建设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建设精品课程。本建设期将主要支持和培育宏观经济学课程及其团队的建设。3、鼓励教师开展网络课程、创新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条件允许的,积极培育和资助双语课程建设。本建设期将重点支持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双语课程的立项建设,并争取推进投资学的双语课程立项。4、争取在三年内申报并
4、建成 23 门校级精品课程。本建设期将重点建设宏观经济学 、 金融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三门课程。对于宏观经济学将组织力量建设试题库以及案例库的建设,并进行联合攻关。5.进一步优化现有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增加与校外实习基地互动的实践课程及学时,使本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更为科学、合理、有效。6.精心筛选课程教材,本专业课程教材尽可能地使用新近出版的教材,一般为近三年出版的教材。并强化自编教材建设,本建设期内,本专业老师主编或参编的正式出版教材或校内编印讲义(包括实训课程的教材或讲义)23 部。四、建设措施1、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在坚持专业课程连续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
5、化专业课程设置。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收兄弟院校办学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既要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又要体现专业特色;既要具有稳定性,同时又要有灵活性。2、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以教研教改推动课程体系的优化。在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研究、改革和创新,并将其作为专业课程调整、优化的一个重要依据或动力,利用学校和学院的政策,支持、鼓励本专业教师申报学校和教育厅的教研教改项目立项,切实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特别是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提高其教学业务能力。3、建立课程负责人制。系主任或专
6、业负责人负责具体落实课程建设规划。课程责任人要根据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和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建设具体建设方案 ( 包括思路、措施和经费预算等 ) ,并根据每一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能力将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如课堂讲授效果、实践性教学、课程教学研究等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并定期对工作进展进行检查和总结。4、在学院层面上有相应配套政策和经费支持。有效利用专业建设经费,加大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课程教学条件。课程建设完成后,由课程建设负责人提出申请,学院教学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验收合格,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批准后,由学院给予一次性课程建设奖励。以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课程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与持续落实。经济与管理学院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