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城池,姓源自周代之齐国,在后世的姓氏学考据上,是被普遍采认为“不容置疑”的,譬如姓纂一书上指出:“炎帝姜姓之 后,太公望姜子牙,受封营丘为齐国,氏焉”;通志氏旅略 上也说:“太公望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 姜太公当初受封的齐国,所拥有的领域包括今山东省益都县 以西至历城、聊城两县之间,以及河北省沧、景诸县,东南至海 的一大片地方,跟同一时期的其他诸侯比较起来,算得是一个幅员广大,而又地位尊贵崇高的大国。当时齐国的国都设于营丘,亦即现在山东省的临淄县,姜太公的后裔从3100多年以前就繁衍 于此,则后世我国的齐姓人士,当然也是发源于这个地方了。 到了距今大约2600年以前,齐国又出了一位了不
2、起的齐恒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当时日趋式微的周朝王室,在他所 高举的“尊王攘夷”的正义旗帜之下,得以维持不坠。,齐国都城,春秋战国时期魏国都城遗址。魏君主姬姓。先祖毕万被晋献公封为大夫,居魏(今山西芮城北),后世以魏为氏。公元前453年,魏桓子与赵、韩三家分晋,前 403年被周天子策命为诸侯,建立魏政权。先后迁徙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约7公里青龙河畔)、大梁(今河南开封)等地为都。 毕万受封之地魏城位于今山西芮槭县北中条山南麓,南距黄河10余里。城址平面略呈方形,方向正北,除西墙外,其他城墙在地面上均可见到。城周长约4500米,城基宽1315米。城墙为夯筑,分上下两层,卜层又分内外两部。南墙保存较好,长1150米;北城墙保存最好,长1000多米,地势高,似经过补修,东城墙全长l268米,西城墙约1000米。古城东南、东北、西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有月牙状夯土台。城内的文化堆积层里出上的遗物有战国时代的瓦片和陶器残片;还有春秋末至战国初的墓葬以及汉代遗物残迹等。学术界一般认为此城即魏最忉的封地。,魏国都城,周公旦的封国是周,周在“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 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周太王所居之地,后以为周公之菜邑,故曰周公。即今之扶风雍东北故周城是也。谥曰周文公,见国语。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宝鸡周原遗志,也是周王朝的发源地。,周国 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