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期末测试题(三)一、名词解释 65301旅游需求2指数评价法3旅游区4核心边缘理论5乡村景观意象6理论识别系统二、简答题 4*10401简述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2. 简述旅游资源层次评价法的步骤。3简述旅游环境容量体系。4简述区域旅游合作的目的与内容。三、论述题 2*15301结合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对城市旅游的客源市场进行主题细分,并分析各类细分市场的需求特征与消费行为。2根据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的现状,分析所存在的障碍,提出深入合作的对策。2一、名词解释 65301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渴求满足的一种欲望,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行为的内在动力。从旅游经济角度看,旅游需
2、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数量。2指数评价法指数评价法主要通过建立模型以公式化的形式来评价资源的特定价值。3旅游区旅游区:由特定范围内具有特定风格和旅游重点的不同旅游主题的旅游节点或旅游范围组成,是构成旅游目的地区域的基本单元,它不仅包含旅游对象,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4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也称为外围理论或依附理论) ,由弗里德曼提出。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也称为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所组成的,其界限由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来确定。其中,核心区域大多是国家内的城市
3、聚集区或一个城市内的中心区域,工业发达、技术先进、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速度快。边缘区域则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5乡村景观意象乡村景观意象: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在人们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它具有让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引起人们心灵共振的功能。6理论识别系统理念识别是指旅游地独特的价值观、发展目标、形象定位、文化的个性内涵等。MI 决定了旅游地独具旅游地的经营理念,是旅游形象 CIS 策划的核心、基础和灵魂,是旅游地持续发展的动力。二、简答题 4*10401简述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1)旅游服务因素旅游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涉及
4、到吃、住、行、游、购、娱、咨询、信息、预3定、导游、售后等具体的旅游服务。服务系统的完备与否,服务水平的差异是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定因素。任何一个旅游者,都追求高服务质量和与自己的支出相适应的服务硬件。尤其是那些回头客,更是把旅游服务的质量作为决策的首选条件。(2)社会支持因素个人心理和行为受社会环境的规范和制约。社会对旅游的宣传、倡导,并提供一定的便利,无疑会促进旅游风气的形成,给个人造成旅游压力。社会支持已经使旅游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会、有条件而不去旅游,个人不仅会感受到外在的社会压力,而且会体验到内在的心理冲突。(3)个人心理因素人的行为是他们的个人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
5、的产物。个人心理因素会影响他们认识、评价旅游环境,以及持有什么样的决策标准,从而影响他们最终的旅游决策。(4)群体支持因素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既受所属群体的影响,又受参照群体的影响。因此,时尚、家人、亲朋好友等都会影响个人的旅游决策。在旅游活动中,很多情况下参照群体比所属群体拥有更大的影响力。(5)个人社会经济因素收入水平、余暇时间、日常生活的压力等因素,是现代旅游的基本约束条件。一个人或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决定他们能否实现旅游的关键。余暇时间的长短,不仅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同时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活动的内容。(6)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因素外,旅游决策还受旅游者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状况、旅
6、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空间距离、旅游地的消费水平、知名度、居民素质、政策法规、亲朋好友的旅游推荐、旅游广告宣传等因素的影响。旅游决策过程实际上是旅游者在其内在动机、个人偏好和对旅游产品的认知与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所面临的众多旅游机会进行抉择的过程。2. 简述旅游资源层次评价法的步骤。第一步,建立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模型,评价因子层一般包括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区域条件三个方面的指标;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征询法求出各指标(因子)的权重 Wi;第三步,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出各资源点的级别隶属和得分:建立模糊评价指标基本集合。包括评价指标集合 F=f1,f2,f3, ,fn,评价指标集合一般可使用上
7、面的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及开发条件三个指标;评价尺度集合 E=e1,e2,e3,em,对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区域条件这三个指标的评价尺度一般按很好、较好、一般、差 4 个级别进行划分,并赋予分值分别为 8、6、4、2;每个指标的加权平均作为矩阵的因子。确定隶属度4矩阵 R;用模糊变换求出综合评价值 S。第四步,根据级别隶属对旅游资源分等定级。对s1,s2,s3,sn做归一化处理,得到s1,s2,s3, ,sn,假设 sk= maxs1,s2,s3, ,sn,则评价对象属于第 K 个等级;第五步,根据模糊综合评判得分,选取需要进行开发定量评价的资源进行第二轮详尽评价。3简述旅游环境容量体系。(1)
8、自然容量(Natural Carrying Capacity)是一种“供给导向型”计算模式,包括以设施和旅游资源为基础的物质容量和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生态容量两个分支内容。其中,物质容量又包括设施容量和旅游资源容量。设施容量即基础设施与旅游专用设施的容纳能力。旅游资源容量即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生态容量,是指保持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或者在很短时间内自然生态环境能从已退化的状态恢复原状的容纳能力的限度。(2)社会容量社会容量(Social Carrying Capacity)是一种“需求导向型”计算模式,是指旅游者和当地人口所能承受的因旅游
9、业带来的环境、文化和社会经济影响的程度。旅游感知容量是旅游者在某地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旅游接待地社会容量指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数量。4简述区域旅游合作的目的与内容。(1)目的:资源共享、位势叠加;市场对接,客源共享;降低开发成本,促进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的完善;利益共享,合理分配,实现“多赢” ;经济、文化和政治协调融合。(2)主要内容:基础层面上,开展旅游资源共享、重组和旅游产品、市场的联合开发;支持层次面上,开展旅游资产和资金的流通互助和联合共建;辅助层面上,开展旅游交通、信息系统的沟通和旅游设施的共享;保障层面上,开展旅游人才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行政管理层面上,加强旅游政策、制度和法规的相互借鉴与合作。5三、论述题 2*15301结合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对城市旅游的客源市场进行主题细分,并分析各类细分市场的需求特征与消费行为。提示:细分的依据可以有多种,例如:年龄细分法、家庭结构细分法、职业细分法、心理需求法、生活方式法、旅游目的法等。具体采纳一至两种即可,分析得有理即可。2.根据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的现状,分析成功之处以及尚存在的障碍,提出深入合作的对策。提示:分析及对策的角度可以多样,合作环境、合作体制、合作内容、合作成效等都可以是分析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