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教学(下)本章内容: 1理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发展和作用。 2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3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 4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和种类。,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定义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1个别教学 特征:学生年龄、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教学单独进行。 优点与局限:因材施教;教学效率低。 2班级授课制,二、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班级上课)现代教学组织的基本样式(一)特征 学生年龄、知识程度相近 进行集体教学 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时间单位中进行 (二)定义是一
2、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三)产生 萌芽于十六世纪的欧洲,流行于十七世纪的欧洲。 在中国,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思考:,为什么班级授课制不是产生在有悠久文化教育传统的中国,而是产生并流行于16、17世纪的欧洲?,产生的依据:,生产力发展,工商业发展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科技进步教学内容增多,课程增加,要求提高教学效率,集体教学,(四)优点与局限 优点: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利于教师组织 局限: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三、班级授
3、课制的改革 (一)小班化教学 内涵: 是指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减少班级规模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教学实施中的各个方面,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态。小班化教学(图).doc 优点: 有助于学生的相互交往以及主体性的发挥。 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二)分层次教学 内涵: 按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能力分为水平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 优点与局限:有利于因材施教。易产生教育的不公平和竞争压力。 改进的两种方法:动态分层;隐性分层。,(三)改变空间排列形式 1主导表现形式秧田式 教师便于观察控制、发挥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交往 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压力源 高压区 中压区 散压
4、区 讲台 前几排 中几排 后几排,行动区(有效监控区),2马蹄式增加师生交往提供相同视觉通道受场地局限,3模型式 增加了师生互动 增进了学生间的联系与交往,四、课的类型与结构(一)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种类。新授课根据教学目标 巩固课 技能课检查课,根据教学任务的数量,单一课,综合课,根据教学方法,讲授课,实验课,练习课,(二)课的结构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间安排和相互关系。综合课的一般结构:1组织教学2复习旧知识3讲授新知识4巩固新知识5布置作业,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一、备课做三件事,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
5、教法,写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二、备课的重点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策略4教学评价,(三)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1)分析课程内容 (2)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 (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4)陈述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2教学目标的叙写 示例1: “小学数学两位数加法运算的教学目标”传统写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运算步骤,初步了解进位原理。现代写法:1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运算步骤,能独立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运算。
6、 2初步了解进位原理,给出三位数相加的例子时,能指出同一数位上的数,能相加的数有几组。,1行为主体 教师学生 2行为动词 含糊的、不可测量的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 3表现水平和标准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水准。 笼统、无有、具体 4情境与条件有 无,示例2:力的图示 1能说出力的三要素。 2能用力的三要素来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 3对提供的实例,能用力的图示法作出正确的图示。,(四)教学内容设计 针对不同知识类型进行设计 知识类型1、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知识)2、程序性知识(“怎么办”的知识)3、策略性知识(调控自身认知活动的知识),(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重点1、找到新旧知识的结
7、合点2、恰当引入教学媒体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重点充分的变式练习设计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重点教给方法,(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动手、阅读、讨论、合作) 3巩固新课 (设计好变式练习、形式多样) 4布置作业,上课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能否达成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几种主要的教学策略及其应用 一、讲授策略 1、含义2、适用范围传授新知识各科教学巩固新知识,讲述:描绘,叙述3、 方式 讲解:解释,论证讲读:讲解,阅读讲演:描述,分析,论证4、 特点适合于 传授-接受性的教学模式。,5、 优点与局限(1) 能充分发挥教师的
8、主导作用。(2) 短时间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量大。(3) 较难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易成满堂灌。(4) 缺少学习情况的反馈。 6、程序步骤(1) 介绍讲述纲要(2) 详述内容(3)综述要点,7、 运用的基本要求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启发性艺术性语言要求: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快慢适度、抑扬顿挫。,二、对话策略(提问策略)1、基本形式提问回答孔子的谈话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2、适用范围传授新知识各科教学 巩固新知识检查新知识3、 特点适合于问题 发现的教学模式,4、 优点与局限(1) 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主动性。(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 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4) 有利于因材施教 。(5) 独立探究,费时较多。(6) 一般只适用于已知-未知。,5、 提问的种类:a、判别性的(是不是、对不对)b、叙述性的(是什么)c、述理性的(为什么)d、发散性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想法或方法) 6、提问的环节a、发问 b、候答c、叫答d、理答,7、提问策略及运用 发问策略:具体明确a、问题内容 趣味性启发性面向全体 b.提问方式态度亲切自然,候答策略:给思考时间 叫答策略: 给每个学生机会理答策略:仔细倾听,循循善诱鼓励畅所欲言作出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