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366101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必须认真备课、精

2、心预设;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花在推测学生的“可能”上、花在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上、花在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策略上,做到调控课堂,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推进。一些教师认为, “生成”不能“预设” ,课堂应让“教”围着“学”转, “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案例表明:预设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丰盈、在动态生成中升华,预设与生成必定在弹性设计中契合。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将预设和

3、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数学课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但如果某节课从头到尾都是非预设下的生成,要么是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造成的,要么也有可能是教师对课研究得不深入造成的。我认为一节课它体现的生成应该更多的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再加上一定的教学机智,这是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保证。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动态的生成过程,才能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

4、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静态预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体现和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上有效生成呢?一、充分预设,因势利导。“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讲,等着孩子往里跳,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 。在新课程

5、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并摸清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做到课前有充分的准备。那么,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就能巧妙的引导与利用。预设才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因此,一堂好课,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循循善诱地与学生互动,生成具有活力的教学过程,也需要教师未雨稠缪,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在上课之前就成竹在胸。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 ,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

6、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1、全面分析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时,首先分析我所任教的这个班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所必需的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技

7、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我班学生不仅拥有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技能,而且在前面的“小数乘法”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初步体验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方法,这为学生自主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提供了主动探究的条件。于是,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情境引出两道除法计算,第 1 题是小数除以整数,陈老师用 7.2 元钱在超市里去买了 9 本练习本,你知道每本练习本多少钱吗?7.2?0.8(元) ,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算法。第 2 题是小数除以小数,现在商品特价,每本练习本的价格为

8、0.6 元,那么 7.2 元可以买几本这样的练习本?7.2?.6?,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无法直接解决问题,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怎么办?刺激了学生在大脑中梳理,可以借助哪些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对新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正因为我在教学前调查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所以,我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法则的讲解,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让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上,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过程。给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起点,也是走向教学生成的起点。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

9、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 ,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 ,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3有

10、效开发课程资源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实施预设时不

11、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课前的预设有时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跳出教师的预设,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例,“能被 3

12、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的教学预设分三个层次:第一,举例 3 的倍数,观察数的特征;第二,找规律,总结规律;第三,验证,综合运用。但课堂上完全反了,由于受到上节课能被 2、5 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学生首先提出看个位,立即有学生反驳不对,应是“各个位上的数能被 3 整除,这个数就能被 3 整除” ,还有的说“各个位上的数的和能被 3 整除,这个数就能被 3 整除”一下子结果都说出来了,显然这位学生课前作好了预习。面对这一情况我放弃预设,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 ,通过质疑和交流,让学生来验证结果。课堂中学生积极投入,效果不错。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

13、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努力突破预设的巢穴,变“预设”为“生成和建构” ,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 ,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三、围绕重点,加强落实。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如果学生的生成是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学生的生成是预料之外的情况,则思考是否有助于学

14、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的“生长点” ;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要巧妙地回到正题上来。四、提升教育智慧,促进“非预设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那么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将有机会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

15、掌握面积的解法后,让学生求解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上底是6 米,下底是 7 米,高是 2 米,求梯形的面积。学生一般列式为(6 7)?=13?=13(平方米),可有一学生却列式为 6 7=13(平方米)。很明显他的列式是错误的,我正想纠正他,可转变一想,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于是我即时放弃预设方案,让这个学生把解答过程抄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列式时的想法。他说:“我发现梯形的高度是 2 米,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 2,乘以 2和除以 2 可以互相抵消,实际上就是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 ”同学听听他这样一说都愣住了,觉得他说的有理,我抓住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各自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形成共识:如果这

16、样列式,求出的是梯形上下底的和,不符合题意,但列式后计算时可这位同学的方法做较简便。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解梯形面积的透彻注解,更培养了学生从小养成时时处处不忘求异创新的良好习惯。问题就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生成,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达成,从而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总之,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关注动态的生成,关注人性情怀。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全面分析学情,构建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用活预设、整合预设乃至放弃预设,从而收获生成,让智慧的光芒闪烁课堂,演绎精彩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