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史整合(十三),现代文明的拓展 二战后的世界,目 录contents,1,2,3,4,高考考什么聚焦“三层面”(政治、经济、文化),史况怎么样解构“一图文”,高考怎么考发掘“四个度”(宽度、深度、角度、长度),高考达标检测,01,史况怎么样解构“一图文”,图定史实,文解特征,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
2、趋势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02,高考考什么聚焦“三层面”(政治、经济、文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冷战”、北约、华约、欧共体、不结盟运动、苏联解体、“一超多强”,隐性时空,两极格局(19451991年),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1991年至今),显性时空,美苏两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长期对抗,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损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人为地把世界分裂成两部分,与整体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对峙影响,双方在欧洲地区的对峙主
3、要采取了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在亚洲的对峙则表现为从政治对峙上升到非直接性的武装 较量,在美洲地区更直接地发生武装对抗下的摩擦,对峙形式,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特别是处于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的包围圈上;美洲则直接触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对峙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
4、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两大阵营分化;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由美苏合作转向两大阵营对峙,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两极格局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新经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隐性时空,不同点,相同点,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
5、政治改革;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则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在不同国家,国家干预的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内容有:制订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实行企业国有化、国家采购、利用财政金融政策宏观调控经济、实行福利政策等。同时,各国政府也制定法律,对垄断加以限制,保证竞争,国家 干预,产业结构的改变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农业人口和传统的体力劳动者减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非体力劳动者人数在就业人口中占第一位,社会 结构,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
6、推动下,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为第一位,产业 结构,(1)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明显分离,管理人员专门从事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 调整,(2)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票的分散有利于现代企业所需大量资金的筹集,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发达国家高污染企业的转移和对发展中国家资源进行的掠夺性开采,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7、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 赖程度不断加深,某国发生经济危机,将迅速 蔓延,影响全球,传染性和破坏性大大增强,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成为获利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时代、现代主义、等待戈多、摇滚乐、有声电影、电视、高尔基,隐性时空,推动力,必要手段,先决条件,政治保障,社会需要(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济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加强各国经济联系,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国家间的经济差距
8、,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经济结构变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标志着“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促进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手法,表现内容,表现形式,20世纪世界文学可以说是全面繁荣,表现手法各异,反映的思想内容也体现出时代性和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有资本主义文学形式,而且无产阶级文学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文学也出现并且成就很高,20世纪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品都得到了发展,03,高考怎么考发掘“四个度”(宽度、深度、角度、长度),解选择题,要合“题”又合“理”,注重 以史为鉴,创设 情境转换,命题 重点依旧,吸取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高
9、速发展对今天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不是传统的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建设情境,而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情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计划经济。,链接 社会热点,依托 教材命题,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精准扶贫,实现脱贫并走向小康社会,值得借鉴。,1967年,欧共体成立,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均是创始国。,强调 能力提升,注重 时空观念,命题 材料直观,考查考生从四个时期饼状图的变化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解读。,材料跨越了1945年、1955年、1965年、1975年四个时间段。,以饼状图的形式展示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教材 关联密切,注重 探究能
10、力,世界银行的使命:与贫困做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探究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与贷款总额急剧增加的内在原因。,家国情怀,热点素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贡献。,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本题则以二十国集团的发展历程切入创设情境,体现了历史与热点的链接。,突出 能力培养,强调 时空观念,考查 主干知识,以“变化”为命题语言,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阐释问题的能力。,以1875年和1958年两个不同时期法国的政治体制为命题材料。,法国代议制的完善。,历史背景,历史本质,历史现象,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实力不断下降,急需重振美国国家实
11、力。,使联邦政府更有力地宏观领导美国经济,减轻联邦政府负担,增加联邦政府财政收入。,尼克松“还权于州和地方”,扩大地方和州政府的自主性。,注重知识联系,隐含历史背景,马歇尔计划对欧洲一体化的客观作用。,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国际格局。,链接 宏观背景,注重 时空限定,情境 创设新颖,近代以来西方工业国家殖民侵略的影响和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1955年至1970年,正是殖民体系瓦解时期。,以新兴独立国家成立原料生产组织创设历史情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打通 知识关联,命题 形式活泼,考查 重点依旧,把冷战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联系起来。,以漫画作为命题载体,信息含量丰富,阅读时一是要注意从文字中挖掘显
12、性信息,二是要从人物形象和携带物品中挖掘隐性信息。,仍然是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史料推论循其理,史料解读求其信,史料辨析知其短,推导过程必须有着清晰的内在推演思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任何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史料解读需剔除干扰信息和错误信息。,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秉树 家国情怀,贯通 知识关联,命题 材料新颖,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的发展,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文化艺术与政治、外交的关系。,以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赴非洲等地巡演创设情境。,答主观题,要析“材”又扣“本”,NO.2,ITEM,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13、与推广,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以上四条学生依据材料较容易得出答案,但考生容易忽略材料中这一条信息,即政府在大豆种植中所起的推动作用。因此不放过材料中的每一句话,充分挖掘其隐性信息,往往是取得高分的关键,大豆成为备荒物资,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各式各样的豆制品食物的开发,改变了人们的膳食结构,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日趋合理化。回答此问应联系生活实际,把题目材料信息适当转化,即可起到提分的效果,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