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叶 桂.ppt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8336228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     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叶     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叶     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叶     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叶     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叶 桂,一、生平和著作,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生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 温热论治阐述温病邪入卫、气、营、血的证候表现及治疗原则。 临证指南医案记述叶氏临证思想。,二、学术理论,(一)理虚大法(辨治虚损) 1、辨证经纬以上、中、下损为经,伤阴伤阳为纬。具体以难经的五损为经,以金匮的“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为纬。,五损: 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 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 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 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 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脉大指脉浮大无力,有余于外,不足于内,阴精不足,虚阳外浮。 极虚脉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元阳不足,脉气不充。 “要之,大者之劳是

2、烦劳伤气,脉虚之劳为情欲致损。”,2、扶正理虚(重视存体)叶氏在虚损的治疗上,十分重视正气,强调通过扶养正气,调整阴阳,来蠲除疾病。 “只要精气复得一分,便减一分病象”;“夫精生于谷,中土运纳则二气长存,久病以寝食为要,不必汲汲论病。”,治疗以复脉汤引申,作为甘寒、甘凉育养胃阴的基本方。治疗疾病着眼于寝食与精气的恢复,而把除病邪放在第二位。 以甘药培中,兼摄精气。,3、甘药培中“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宗内经凡元气有伤,当与甘药之例,阴虚者用复脉汤。” “久虚重损,用甘缓方法,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凡元气受伤,当与甘药。” “培生生初阳,是劳损主治法则。” 甘药具体治疗上

3、分甘寒、甘温。 “理阳气,首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调以甘药复脉汤、麦门冬汤 建中汤、甘温法育养胃阴 甘温理阳气,4、血肉填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后世医家大多指血肉为味,叶氏亦竭力主张,其医案中使用血肉有情之品比例较多。,辨证用药 反对培养下焦,单纯投草木无情之品,力主取质重味厚,填补滋养的血肉有情之品。“血肉有情,皆充养身中形质,即治病法程矣。”,益精滋肾 阴衰于下,阳亢于上。 温通任督 神气无以拥护,阳微畏寒。 培元益胃 真阴不旺,先后天皆亏。 固本纳肾 肾虚气不收摄。 壮骨填髓 阴精未充早泄,阳失潜藏。 滋阴潜阳 水亏不能涵木,厥阳化风。 养血扶羸 产后腰痛。

4、,5、中下兼顾,脾肾同治叶氏理虚核心思想,关键在“安谷生精”,治中损贵在“安谷”,扶养胃气,用药以甘药为主;治下损重在“精生”,精血充复,真元自沛,用药以血肉之类为要。,(二)阳化内风1、概念:“身中阳气之变动,”导致“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也称“肝阳化风”。叶氏将中风的病机归入“阳化内风”认识。,2、范围: 阳化内风,并非局限于中风一证,一般医家多将其与中风、肝风等病证联系起来。,3、阳化内风与五脏的关系“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化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4、“阳化

5、内风”的病机和证治 (1)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或热病劫伤阴液,导致木失滋养,潜阳化火,内风大震。治宜滋液熄风,补阴潜阳。药用:生地、元参、阿胶、牡蛎、白芍、杞子、首乌、天麻、菊花等。,(2)阴阳并损,肝失所养阴阳俱损,气血衰惫,肝失濡养,则阳浮风动。治以温柔濡润,补虚熄风。常用熟地、山萸肉、杞子、苁蓉、天冬、远志、巴戟天、天麻等。,(3)阳明脉虚,土衰木横中土虚亏,肝木乘侮,“气愈伤,阳愈动”,阳气变动,内风侵扰。治疗以培养中宫为主,所谓“木横土衰,培中可敛”。治疗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天麻、甘草等。,(4)嗔怒动阳,木火化风情志骤变,肝阳僭逆,挟素蕴之痰,上扰

6、清空,堵塞灵巧。治以清肝熄风,育阴泄热。药用:羚羊角、连翘、生地、元参、丹皮、桑叶等。,(三)重视奇经辨证1、奇经概念 内经奇经八脉即:冲、任、督、带、阳蹻、阴蹻、阳维、阴维脉。叶氏发展了奇经辨证法则,生理:收摄精气,调节正经气血,维续、护卫、包举形体的作用。 病理:凡肝肾脾胃等脏腑之病,久虚不复,精血亏损都必然影响奇经。 辨治:奇经致病,须分虚实。 治疗:无论补虚泄实,常兼“通补”一法。,2、奇经与肝肾 “八脉隶乎肝肾”; “奇经八脉皆丽于下”; “下元之损,必累八脉”;,3、奇经与脾胃“冲脉隶于阳明,阳明久虚,脉不固摄,有开无阖矣,遂造成久泻、久痢、脱肛、便血等证。”,4、奇经病证须分虚实

7、 奇经虚证,多由脾胃、肝肾的损伤、使精血不能敷布造成的。 奇经实证,由奇经气血阻痹所造成。,5、奇经病证的治疗不论补虚、泻实,采用“通因一法”,“通因一法,为古圣贤之定例。”“通因”法:“奇经之结实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疏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1)奇经实证的治疗:须用苦辛和芳香以缓通脉络,常用“交加散”治轻症;重症以活血化瘀“回生丹”治疗。,(2)奇经虚证的治疗:“医人不晓八脉之理,但指其虚,刚为桂附,柔为地味,皆非奇经治法。”主张血肉有情之品。“任脉为病用龟板静摄,督脉为病以鹿角温煦。”,(3)虚中挟实的病证:使用通补兼施的方法,为奇经空乏

8、而瘀血阻滞者,“若徒固补,不以通调,恐滋胀肿。”主张既取血肉之补,又投芳香之通,达到“包举形骸”、“和养脉络”的目的,认为此乃“正治之法”。,(四)阐发脾升胃降,创立胃阴学说 1、与东垣脾胃论述的关系 (1)继承脾胃论叶氏视脾胃为人身之“砥柱”,治疗各种慢性疾病注意护养胃气。“历举益气法,无出东垣范围,俾清阳旋转,脾胃自强。”,(2)发展脾胃论继承东垣脾胃是元气之本精神外,重视脾胃本身具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既重视脾升,又重视胃降。提出以甘寒之法通降胃气。,脾阳不足,胃有寒湿,皆宜于温燥升运。 脾阳不亏,胃有燥火,遵叶氏养胃阴之法。,2、叶氏脾升胃降理论的具体内容 (1)“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9、” (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3)“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4)“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 (5)“治脾宜升,甘温扶脾,芪术参柴;治胃宜降,甘凉通降,沙麦扁竹。”,3、甘凉育养胃阴的方药叶氏创论通降法,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 “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 适用于“脾阳不亏,胃有燥火”的病证,及“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的“九窍不和”。,评价胃阴理论,1)发展了脾胃理论,充实了脾胃论治,特别是用药甘平。 2)不足:脾胃各有阴阳,叶氏“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等说忽略了脾胃本身各自阴阳属性。 脾阴不足当甘寒,胃阳不足当温通。,(五)久病

10、入络说 “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 1、络病的渊源。 金匮血痹虚劳病:“五劳虚极羸瘦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叶氏指出“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后汉张仲景,推广圣经蕴奥,谓疟邪经月不解,势必邪结血中,有癥瘕、疟母之累瘁,制方鳖甲煎丸。” 癥瘕门中,叶氏颇多取方旋复花汤。,2、络病的形成 “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叶氏提出: (1)络病即指癥瘕、积聚、疟母等病,即久病血伤之患。,(2)形成络病的病因a. 骑射驰骤,劳力伤阳;b.外感寒暑,湿热之邪,混入血络;c. 七情

11、郁结,木失调达,亦可互合致病。 (3)络病之前,必有气结在经的过程,然后入络,致病历时较长。,3、络病的病理 “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但气钝血滞,日渐成痹,怒劳努力,气血交乱,病必旋发。”,4、络病的证状 (1)疼痛; (2)癥瘕; (3)涩脉; (4)血色紫黯; (5)腹胀; (6)发黄。,5、络病的治疗络病是邪居于深邃隐伏之处,所以通络法是络病的主要治法。“络以辛为泄。”, 辛咸通络: “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后人称:“虫蚁搜剔法”, 辛润通络: 主治络病而阴不足者,用青葱、新绛、当归、桃仁、柏子仁等。 辛温通络 主治络病而阳虚阴盛者,用桂枝、肉桂、茴香、香附、青葱等。 均取辛动流通开发隐邪之意。,(六)立方遣药的特点和规律 治疗外感热病,用药趋向轻灵流通。对于内伤杂病,非一味“清淡”,特别是治疗虚损,善用血肉之品,填补下焦。擅用甘药,理虚复损。用甘寒之品育养胃阴,结合酸甘化阴,辛甘化阳。,具体用药方面,主张慎用刚燥之剂,又较少投用苦寒“苦寒沉降”,“胃口得苦伤残”。 具体用药灵活,相反相成,分上下、通补、寒热、升降、燥润、滑涩、开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