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农村学校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尤其是农村小学,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倡导乐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目标尤为重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他大半生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其思想学说的精华集中地体现在论语中。翻开论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仁厚的长者与学生情同父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其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曾说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可见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他的教学充满着以学生为本的特点,处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2、,对学生很少讽刺和挖苦,有的只是善意的提醒,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 教 育 实 践 中 注 意 根 据 每 个 人 的 不 同 特 点 进 行 有 针 对 性 的 教育 。 朱 熹 在 论 语 集 注 中 说 : “夫 子 教 人 , 各 因 其 材 ”,“圣 贤 施 教 , 各 因 才 , 小 以 小 成 , 大 以 大 成 , 无 人 弃 也 。 ” 可 见 , 因 材 施 教 是 指 面 向 全 体 学 生 , 教 师 依 据 学 生 的 实 际 情 况实 行 相 应 的 教 育 , 教 师 始 终 处 于 主 导 地 位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先由 教 师 去
3、 认 识 学 生 、 了 解 学 生 , 进 而 根 据 学 生 的 不 同 特 点 , 施行 不 同 的 教 育 , 使 学 生 各 得 其 所 , 迅 速 发 展 , 它 体 现 了 古 代 教育 家 对 学 生 个 别 差 异 以 及 这 种 差 异 与 教 授 行 为 间 相 互 影 响 的 深刻 认 识 。我国当今忽视民族文化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对于知识与能力,还存在没有处理好正确关系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素质都得到提高。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好多师资
4、薄弱、规模小及生源差等原因,不少学生在老师心目当中只是一个名字或一张相片,至于学生的个性则茫然不知所云,在此基础上,再说以生为本也只是妄谈,而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是痴人说梦。有的学校只注重知识,认为只要把知识单一地传给学生即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把知识看作是僵死的东西,学生死记硬背,学习知识视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生最终成为“书呆子” 。好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当前仍以带着新课程的帽子,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采取“填鸭式” 、 “题海术”教学,学生课业负担比原来更重。特别是学困生,受不了这种教学方法,最终在知识上成为残缺不全的废人,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怎么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材呢?这是与孔子
5、的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相违背的。我想,什么时候学生在老师头脑中活起来,变成生动活泼的人了,什么时候教育也就成功了。 基 础 教 育 面 对 的 是 祖 国 的 未 来 全 体 儿 童 和 青 少 年 , 为他 们 在 思 想 品 德 、 科 学 文 化 、 劳 动 技 能 和 身 体 心 理 等 方 面 全 面打 好 基 础 , 这 对 他 们 的 健 康 成 长 , 乃 至 今 后 的 学 习 、 工 作 和 生活 都 是 极 为 重 要 的 。 这 就 决 定 了 我 们 的 教 育 必 须 要 面 向 全 体 学生 ; 而 为 了 使 全 体 学 生 在 各 自 的 基 础 上 得 到 最
6、大 限 度 的 相 应 提高 , 就 必 须 在 教 育 的 过 程 中 遵 循 因 材 施 教 的 规 律 。 课 程 是 对 学生 进 行 教 育 的 载 体 , 是 学 校 落 实 教 育 任 务 , 全 面 贯 彻 教 育 方 针 ,实 现 培 养 目 标 ,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保 证 和 主 要 手 段 。 课 程 要有 统 一 性 , 才 能 实 现 教 育 目 标 ; 课 程 要 有 多 样 性 , 才 能 适 应 社会 和 人 发 展 的 不 同 需 要 。 只 有 两 者 有 机 地 结 合 , 才 能 达 到 面 向全 体 的 要 求 。因 材 施 教 ,
7、 就 是 根 据 学 习 者 资 质 等 具 体 情 况 施 行 不 同 的 教 育 。只 有 准 确 地 掌 握 学 生 各 方 面 的 特 点 , 才 能 有 针 对 性 地 进 行 教 育 。我 们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 实 施 新 课 程 改 革 , 就 应 从 学 生 实 际 出 发 ,因 材 施 教 , 从 而 实 现 学 生 共 同 进 步 、 共 同 发 展 、 培 养 发 展 学 生的 个 性 特 长 的 目 标 。 在 对 他 们 实 施 教 育 的 过 程 中 , 既 要 有 基 本的 统 一 要 求 , 也 要 因 人 而 异 , 因 势 利 导 , 只 有 这
8、样 , 才 能 有 的放 矢 地 进 行 教 学 , 使 每 个 学 生 都 能 扬 长 避 短 , 获 得 各 自 的 最 佳发 展 。 可 见 , 因 材 施 教 是 实 现 教 育 面 向 全 体 , 培 养 出 不 同 层 次人 才 的 保 证 。学 生 是 活 生 生 的 人 , 而 不 是 可 以 任 意 处 置 的 机 器 , 故 为 师 者要 做 到 因 材 施 教 , 就 必 须 心 中 有 学 生 , 清 楚 地 了 解 学 生 的 个 性特 点 , 在 此 基 础 之 上 , 才 能 对 学 生 进 行 有 针 对 性 的 教 育 , 才 能达 到 以 生 为 本 的 教
9、 育 境 界 。 因 此 , 教 师 要 深 入 调 查 研 究 , 全 面了 解 学 生 情 况 , 既 要 了 解 学 生 的 一 般 特 点 ( 知 识 基 础 、 学 习 态度 等 ) , 又 要 了 解 学 生 的 个 性 差 异 ( 兴 趣 、 爱 好 、 特 长 等 ) ,还 要 分 析 研 究 造 成 差 异 的 家 庭 、 社 会 、 历 史 的 各 种 原 因 。 学 生的 全 面 情 况 犹 如 毛 坯 , 这 就 是 学 生 的 材 , 它 是 雕 琢 的 基 储 施 教的 对 象 。 以 便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针 对 不 同 基 础 的 学 生 采 取 不 同
10、的 方法 达 到 不 同 的 目 的 。 还 要 针 对 学 生 的 不 同 情 况 采 取 不 同 措 施 进行 个 别 辅 导 , 使 基 础 不 同 的 学 生 都 能 得 到 相 应 的 发 展 和 提 高 。面对全民族的少年儿童,就是着眼于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就要求它的参与者须具有与之适应的高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载体,是学校落实教育任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和主要手段。课程要有统一性,才能实现教育目标;课程要有多样性,才能适应社会和人发展的不同需要。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面向全体的要求。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习
11、者资质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学仍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当今,受教育的少年儿童,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目标。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各自的最佳发展。可见,因材施教是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培养出不同层次人才的保证。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
12、可以任意处置的机器,故为师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心中有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以生为本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 ,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特长等) ,还要分析研究造成差异的家庭、社会、历史的各种原因。因材施教,就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倡导乐学,从而实现使学生多才多艺、有特色地发展。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之。
13、 ”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以“知之” 、 “好之” 、“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育,这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爱屋及乌”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这就是“亲其师而近其道” 。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
14、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我们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一句老话:你能管住他的身,可你管不住他的心。只要他感兴趣,他愿意做,他爱,你就阻止不了他去关心,他去投入。反过来,如果他没有兴趣,你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他都会“身在曹营心在汉” ,让你干瞪眼没办法,这就启示我们,兴趣是教育成败的重要条件,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顺着兴趣发展,远比逼着学生死读效果要好得多。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 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
15、表扬共有 17 处,批评只有 6 处,说明孔子是提倡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我们今天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加强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让人肯定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从而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投入。我们应像孔子那样,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善于
16、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提问时,当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不要急躁,而要抓住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并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对那些答错的同学,也应在充分肯定其进步的同时,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学生因自己终于答出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一些学生提出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压制学生、堵塞学生的思路。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思路是正确的、积极的,哪怕是错误的,教师也应予以恰当的支持和鼓励,这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产生莫大的作用。教师切不可指责讽刺,这将遏止、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7、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个使个体社会化的漫长的、终生进行的过程。 “教”和“育”都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所以说,真正的“教育”实质上就是“终生教育”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时代要求我们要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而对差生却爱莫能助,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根据学生各个教育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才,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孔子的教学艺术正如他的学生颜渊盛赞的那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欲置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绰乐,虽欲从之,末田也已。”我们要不断吸取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利用宝贵的民族教育资源,使之能够在自己的教育土壤中生根、开花和结果,从而促进我们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局面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