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奖励不是理想的教育方法作者:贾容韬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喜欢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努力学习或做好某一件事。家长的初衷是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做事的主动性,但实际效果怎么样呢?一位妈妈曾经向我倾诉,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她想方设法激励孩子。比如考试提高一名去吃麦当劳;提高五名买品牌衣服或名牌运动鞋;进入前二十名到香港游迪斯尼乐园;进入前十名到国外旅游等。这种方法刚开始还有一定效果,后来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在中下游徘徊,让她简直愁坏了。这位妈妈确实用了不少方法,但解析她的一招一式,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物质刺激,只是奖品不同而已。物质奖励为什么不能解决孩子的根本问题呢?我们不妨来分析
2、一下。人对奖品的热爱程度取决于他的需求程度。现在的孩子,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物质奖励已不大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即使极具诱惑力的物质刺激,带给孩子的心理冲击也是表面的、阶段性的,而不是深层次、持久的。而稳步提高学习成绩,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这些正是物质刺激难以达到的效果。实践证明,物质奖励非但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还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物质奖励给孩子的是消极心理暗示。比如:“今天妈妈不在家,你跟着姥姥,一定要乖乖的,表现好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本来是个不乖的孩子,如果今天不惹姥姥烦,我就奖励你。
3、”再如:“妈妈今天加班,你在家好好写作业,不要出去乱跑,不许看电视,做好了妈妈带你吃肯德基。”这句话背后的话是:“你从来不认真写作业,光想着往外跑,就知道看电视,今天如果破格表现好了,妈妈给你点甜头。”以上两位妈妈的话最少有两大弊端: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给了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孩子会这样认为:我就是不乖,我本来就不懂事,我一直自控力差,我压根儿离不开电视。第二, 物质奖励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不少家长把奖励当做诱饵,目的是让孩子以优异成绩、良好行为来回报自己,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在培养孩子患得患失、虚荣浮躁的功利思想。一个孩子为了一顿西餐、为了一次旅游去学习,你想让他有多努力,那是不切合实际的。因
4、为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庸俗奖励带不来高尚动机。一个孩子为了功利而学习,他会爆发出多大的热情?他会有多持久的毅力?物质刺激可能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内付出一定努力,一旦达到目的,奖励兑现了,他的学习热情就会骤然下降,学习成绩也会跟着下滑。因为物质奖励是一种权宜之计,不会产生持久的激励效果。再者,在功利思想支配下,孩子把心思都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孩子把奖品当成了目的,却把学习当成了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学习的崇高意义,求知的丰富内涵被扔到了九霄云外,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能提高呢?滥用奖励还会造成孩子对奖励产生依赖,无论父母要求自己做什么,都必须提供奖励,没有奖励就没有动力。长此以往,孩子
5、还会把这种功利思想带到学校,带入社会。不管是什么人,对自己有任何要求,不给点甜头,统统不干。第三,物质奖励让孩子把学习和奖励对立起来。为了得到某种奖励,孩子也会付出一定的心血。经过努力,达到了父母的期许,比如提高了多少名次。父母兑现了承诺,孩子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可悲的是,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永远不会满足。随着父母对孩子学习期望的不断加码,孩子往往够不到那个高度。这时孩子心里矛盾重重,即希望获得奖励,又不能取得理想成绩,孩子自然会把学习和奖励对立起来。对立情绪让他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成绩自然不会理想。随着一次次考试失利,孩子的挫败感越来越严重。慢慢地,孩子就会讨厌学习,甚至憎恨
6、考试了。有一位父亲,为了让上高一的孩子卖力学习,向孩子许愿:如果考进 35 名,给孩子买李宁牌运动服。期中考试后,孩子在班上排名第 32。父母在履行承诺的同时,又向孩子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末考试,进入前 25 名,给孩子买三星原装手机。为了得到这件礼物,孩子确实尽了力。期末考试下来,孩子考了第 26 名。为了照顾孩子情绪,父母商量后决定给孩子买个国产手机。父母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孩子,只是仍不大情愿,所以拖了很久也没有买。降低了奖品标准,孩子已经不大高兴,加上迟迟不肯兑现,孩子心中怨恨在增长。终于有一天,孩子向父母摊了牌:“你们合起来骗我,我竟然没有识破。我不会上你们的当了,谁要再学习谁是龟孙!”父
7、亲刚要解释。孩子态度强硬地说:“我不想再听你们说什么。你们本来就应该给我买。这次只差了一名,上次我还超过三名呢?我现在才知道,你们就没打算买手机,哄我学习才是真正的目的。我不上这个破高中了!”虽然父母随即买了手机,可是孩子像泻了气的皮球,再也鼓不起劲来了。从此,孩子在手机上玩起了网络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滑,接下来的考试,学习成绩落到了第 49 名。滥用物质奖励孩子是非常糟糕的行为。孩子做了好事,取得了好成绩,或者表现出自律、负责任、诚实等美好品质时,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自我满足感,这对于他来说就是最好的奖励,父母没有必要再给予物质奖励。一个心智健康的孩子,会更
8、注重精神层面的奖励而不是物质奖励。孩子学习进步了,成绩单就是对他努力的最好认可,也是对他付出的最直接回报,好成绩本身就是对他的最高奖励。我女儿贾蕾从学前班到初三一直是学习尖子生,考百分是常事。初一至初二的八次考试中,女儿七次是全年级第一。初二一次考试, 7 门课满分700 分,女儿考了 686 分。儿子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也相当不错,高二以后进步的速度惊人。两个孩子在学习上取得那么多骄人的成绩,我们从来没给过他们任何物质奖励。孩子每次拿回成绩单,我们总是淡淡的一句“非常好!”“太好了!”加上写在我们脸上的喜悦和满足,就是对孩子最好的肯定,就足以鼓舞孩子们再接再厉,勇往直前了。讲一个故事:一个名叫玛
9、莉班尼的美国小女孩曾写信给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道捣蛋的弟弟戴维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他想问一问报纸儿童版“你说我说”栏目主持人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呢西勒库斯特也非常困惑。十多年来,他收到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上千封。每当拆阅这类信件,心情就非常沉重,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在一次朋友的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因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西勒 库斯特是这样回忆那场婚礼的。牧师主持
10、完订婚仪式,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由于过于激动,一对新人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到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情景,幽默地说:“右手已经够完美了,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西勒库斯特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没有必要再戴饰物了。同样的道理,那些有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上帝让恶人成为恶人,也是对恶人的最大惩罚。请问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大的奖赏吗?还有比这更严厉的惩罚吗?西勒 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当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题目是上帝让你成为一个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这封信在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刊登之后,不长时
11、间内,被美国及欧洲 1000 多家报纸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这一观念之所以能广泛传播,是由于被人们普遍认可。我之所以用较大的篇幅来转述这个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质奖励,绝不是对孩子的最好的奖励,而那些没有受到物质奖励的孩子,也绝不会因此而失去自己拥有的品德和精神。当然,一个孩子的成长丰富多彩,适当的奖励也是需要的。在奖励孩子的时候,要把握好几个原则:首先,不要把孩子的正常需求和学习挂钩。比如,给孩子买衣服是他生活所需,而不是他的学习进步了多少;带孩子出去旅游是让他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而不是他当上了物理课代表的缘故;给孩子买篮球是为了增强他的体质,和他的学习没有
12、任何关系。一句话,不要在孩子的合理需求上附加任何和学习有关的条件。其次,少用物质奖励,但也不要滥用精神奖励。多给孩子精神奖励,是针对物质奖励而言的,家长朋友要把握好这个度。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最需要精神鼓励呢?答案是:孩子对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不确信、持怀疑态度、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此种情况下,父母如能给孩子热情洋溢的鼓励,发自内心的赞美,孩子就会消除对自己能力的疑惑,从而提高自信心,增强对自己的认可度。孩子某方面的能力一经稳定,父母就要节约精神奖励了。精神奖励一旦被滥用,孩子会认为父母嘴贫、虚伪。在孩子眼里,这样的鼓励、赞美是廉价的。这种教育方法,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令孩子反感。第三,淡然、
13、坦然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面这些话读者朋友一定耳熟能详:“中考没有多少天了,你要一天当三天用!”“下次考试,你一定要提高多少名!”“咱家没背景,又没有钱,你只有发奋努力,不然你就等着出苦力了。”这样做无形中给孩子施了压,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大家想一想,学校、社会、媒体早已把学习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考试已经被推向了重之又重的位置。孩子的精神像一张拉满弦的弓,绷得紧紧的。家长再在家里制造紧张气氛,孩子怎么受得了?不少孩子的厌学情绪、心理异常都是学校、家庭、社会高压态势下的产物。智慧的家长应表现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淡然。不强化分数、不渲染考试。面对睿智、开明的家长,孩子会在学习活动中心情坦然,学习时能集中精力,考试时能正常发挥。对成绩的淡然,并不是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负责任的家长会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一些具体帮助。这比那些脱离实际、瞎指挥、只知道喊空话、说套话的家长不知要强多少倍。孩子是需要赞赏和鼓励的,但过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都只能养成孩子的功利心和虚荣心。只有让孩子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体会到成功感和喜悦感,才能激发孩子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形成持久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作为家长,与其费尽心机地奖励孩子,不如脚踏实地的走近孩子,帮助孩子,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