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流管理 Logistics Management,课程内容,库存管理与控制 包装与搬运 运输管理 仓储与配送管理,国际物流与商务 三方物流 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战略规划,物流管理概述,案例分析,教材,1.课程教材 兰伯特,斯托克,埃拉姆(著),张文杰,叶龙,刘秉镰(译),2003,物流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2.参考教材 泰勒,2003,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中信出版社。 唐纳德 J.鲍尔索克斯(Donald J.Bowersox),2004,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McGraw-Hill(原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 3.阅读材料 哈里森
2、,范赫克(著),张杰(译),2006,物流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斯托克,兰伯特(著),邵晓峰(译),2002,战略物流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一讲 物流管理概述,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 物流系统 物流活动要素 中国物流行业概况,物流对社会、组织和个人影响重大,物流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 很少有商业领域能像物流一样对社会的生活水准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顾客,我们只在问题发生时才会注意到物流。,物流管理的别名,商业物流 渠道管理 配送 工业物流 物流管理,物流 物料管理 实物分销 快速反应系统 供应链管理,物流概念,物流在英语中最初为“Physical
3、Distribution”(传统意义上的物流),在美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学者克拉克就已运用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概念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要素加以研究,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中就开始用“Logistics Management”(现代物流管理)来指代物流, 战后其理论、方法也为企业和理论界认同,并广泛运用起来,他们将之称为商业物流或销售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以力求合理有效地组织商品的供应、保管、运输、配送,而且实践证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物流概念,物流这个名称在日本是于50、60年代引用的,当时日本的企业界和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劳
4、动率,组织了各种专业考察团到国外考察学习,公开发表了详细的考察报告,全面推动了日本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 在这些考察团中,有一个由12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从1956年10月下旬到11月末,在美国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首次接触到了物流这个新事物。 日本考察团在详细了解了物流这一新鲜事物后,于1958年撰写了“劳动生产率报告33号”刊登在(流通技术)杂志上,第一次提及到了Physical Distribution。该报告中所提到的PD概念马上被产业界接受,尽管PD这个外来语后来经历了若干年才正式译为“物的流通”(1964年),但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黎明期,物流革新思想不仅渗透到
5、了产业界,同时还渗透到了整个日本社会。,物流概念,物流在概念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变化,亦即广义(Logistics)与狭义(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区分。最初的物流概念主要侧重于商品物质移动的各项机能,即发生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在一定劳动组织条件下凭借载体从供应方向需求方的商品实体定向移动,是在流通的两个阶段(G-W,W-G)上发生的所有商品实体的实际流动。显然这种物流是一种商业物流或销售物流,它作为一种狭义的物流具有明显的“中介性”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手段,直接受商品交换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只有存在商品交换时才会出现,不会永恒存在。,物流概念,但是进入8
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物流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变化,这表现为: 第一,经济规制的缓和使经济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大,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竞争开始广泛展开,从而为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大的机会。 第二,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和革新,不仅使业务的效率化和作为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的构筑成为可能,同时也使部门间、企业间的结合或一体化成为可能。 第三,企业合并和市场集中化的发展使原来的经济构造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要求物流必须具备以最低的成本提供较高的顾客服务的能力。 第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商品向世界市场的提供,物流逐步跨越了国境,正因为如此,在要求物流能对生产和销售给予有效支援的同时,应该
7、具备在不同环境国家间充分发挥其业务优势的能力。,物流概念,在这种背景下,原来狭义的物流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批判: 一是传统的狭义物流观念只重视商品的供应过程,而忽视了与生产有关的原材科和部件的调达物流,而后者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原材料以及部件的调达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效率、成本和创新,诸如日本丰田公司的生产管理就首先从原材料和部件生产、调达上入手; 二是传统的物流是一种单向的物质流通过程,即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而没有考虑商品消费之后包装物或包装材料等废弃物品的回收以及退货所产生的物流活动; 三是传统物流只是生产销售活动的附属行为,并主要着重在物质商品的传递
8、,从而忽视了物流对生产和销售在战略上的能动作用,特别是在以日本为主的Just-in-time生产管理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使得以时间为中心的竞争愈益重要,并且物流行为直接决定了生产决策。,物流概念,与上述环境的变化和对传统物流的批判相对应,1984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物流这个概念从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并将现代物流定义为: “为了符合顾客的需求,将原材料、半成品、完成品以及相关的信息从发生地向消费地流动的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 这个定义的特征是强调顾客满意度、物流活动的效率性,以及将物流从原来的销
9、售物流扩展到了调达、企业内和销售物流。,物流概念,此后物流的概念又不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91年11月荷兰乌德勒支市举办了第九届物流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人们对物流的内涵进行了更多的拓展,不仅接受了欧美的现代物流概念(Logistics),认为物流应包括生产前和生产过程中的物质、信息流通过程,而且还向生产之后的市场营销活动、售后服务、市场组织等领域发展, 如有些报告中指出“现代物流应该是指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整个过程,所有实物、信息的流通和相关的服务活动,它涉及企业经营的每一个领域”。 显然,物流概念的扩展使物流不仅包括了与销售预测、生产计划的决策、在库管理、顾客订货的处理等相关的生产物流,还
10、延伸到了与顾客满意相关的各种营销物流活动。,物流概念,最近,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又扩展了原有的物流领域,将之修正为“物流是指为了符合顾客的必要条件,所发生的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物质、服务以及信息的流动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对物质和服务的修正业已表明物流活动是从商品使用、废弃到回收整个循环过程。,物流概念,综上所述,现代物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收益(销售额的提高和利益的扩大),亦即通过经营重要资源的时间(快速送达)、物流质量(优良的运送、无差错运送)、备货(所需要的商品和数量)、信息(在库、断货信息、运送中信息、送达信息)等物流服务品质的提高,从原材料的调
11、达开始到商品的生产以及最终顾客的让渡整个过程的物流成本的降低,来实现企业的高收益。 基于此,我们认为所谓现代物流(Logistics)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商品、服务流动经济活动过程。,现代物流作为新兴的产业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目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由完善的物流基地设施、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和比较发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的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因此,国际上普遍把现代物流称作“第三利润源泉”和现代经济的“加速器”。,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潜力和前景,流通速度、特别是物流速度,是目
12、前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瓶颈。 一是成本高。据世界银行的推测,我国的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约为16.7%,业内人士估算可能在20%或以上,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左右。 二是周转慢。有关专家分析,在商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用于加工和制造的时间,还不到10%,而90%以上的时间被物流过程所占用。2000年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年周转速度为1.62次。而日本制造业的年均周转速度为15至18次,一些知名的跨国连锁企业,沃尔玛、家乐福等已达到20-30次。,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潜力和前景,三是库存大。据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库存商品沉淀的资金高达4万亿元,占当年GDP近50%。目前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GDP的
13、比例,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也不过5%。 四是效率低。传统物流各自为阵的组织形式,分散、低效、高耗的运行方式,损失浪费十分惊人。一件商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十几次的搬运、装卸,长时间的储存、保管,因此造成的全国物资损耗约在3000亿元以上。 五是传统流通方式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资料显示,美国、日本等国家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比例已达30%以上。而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中,把原材料物流交给第三方物流的占18%,把销售物流交给第三方的仅占16%。这些方面的明显差距,正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我国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基本条件,一是物流需求量大。经过20多年改革开
14、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4位,粮食等农产品和煤、钢等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全国货物周转量4万亿吨公里,进出境集装箱超过2500万标箱。在向“经济大国”迈进的过程中,我国正在成为“物流大国”。,我国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基本条件,二是基础设施发展快。按照2000年的统计,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5.87万公里,公路里程140.27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1.93万公里,民航里程150.29万公里,管道运输里程2.47万公里; 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 仅商业、粮食、物资、供销和外贸等流通领域的仓库面积就达3亿多平方米; 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各种包装设备和搬运机械设
15、备分别多达数百种,仅搬运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年产值就达400亿至500亿元。 虽然这些基础设施还需要提升改造,整合集成,但完全可以作为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基本条件。,我国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基本条件,三是我国物流市场的主体正在形成。 一方面国内优势企业集团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对企业物流实施流程再造,出现了“海尔物流”“青啤物流”和“宝钢物流”等具备一定规模和效益的企业物流,并且逐步从企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长为专业化的物流部门。 另一方面,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较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国际物流企业,如马士基、总统轮船、宅急送等; 第二部分是由国内运输、仓储、物资
16、流通及货代等传统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如中远、中储、中外运等; 第三部分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如宝供集团、中海物流、快步易捷等。 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将以每年16%-25%的速度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基本条件,四是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软环境“逐步完善。 包括各级地方政府以至于中央高层的领导的重视,一些政策法规的酝酿和出台,全国性社团组织的出现,物流理论、教学、新闻以及标准化工作的推动,物流知识的普及和社会的认同等。,物流系统,1、什么是系统 让我们在考虑物流系统化问题之前,首先谈谈什么是系统? 所谓系统是指“为达成某种共同的目的、若干构成要素相互有
17、机地结合成的复合体“。它具以下特点: (1)各个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目的。 (2)在系统中通常有多种要素存在。 (3)各要素之间,互相关联。,物流系统,系统是“为有效地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机制“,也就是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把人力、物力、金钱、信息等资源作为指令输入(Input)使它产生某种结果(output)的功能。 因此,物流系统可以认为是“有效达成物流目的的机制“。物流的目的是“追求以低物流成本向顾客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的机制。,物流系统的目的,物流系统的目的在于以Speed(速度)、Safety(可靠)、Low Cost(低费用)的2S1L原则,即以最少的费用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 (1)按交货期将
18、所订货物适时而准确地交给用户。 (2)尽可能地减少用户所需的订货断档。 (3)适当配置物流据点,提高配送效率,维持适当的库存量。 (4)提高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效率,实现省力化、合理化。 (5)保证订货、出货、配送的信息畅通无阻。 (6)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物流系统的目的,密西根大学的斯麦基教授倡导的物流系统的目的。 Right Quality(优良的质量) Right Quantity(合适的数量) Right Time(适当的时间) Right Place(恰当的场所) Right Impression(良好的印象) Right Price (适宜的价格) Right
19、Commodity(适宜的商品),物流活动的构成要素,原材料,包装,商品进入商店,REWE,商品进入商业仓库,标准件,辅料,通用件,废弃,回收,第一节 物流系统工程概述,“效益背反“问题,物流的各项活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之间存在“效益背反”(Tradeoff)。 减少库存据点并尽量减少库存,势必使库存补充变得频繁,必然增加运输次数。 简化包装,则包装强度降低,仓库里的货物就不能堆放过高,这就降低了保管效率。而且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破损,以致搬运效率下降,破损率增多。 将铁路运输改为航空运输,虽然运费增加了,而运输速度却大幅度提高了。不但减少了各地物流据点的库存,还大量减
20、少了仓储费用。,“效益背反“问题,由于各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因而就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化。前面我们已经指出,物流系统是为达成物流目的的有效机制。物流的各项活动如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都各自具有提高自身效率的机制,也就是具有运输系统、保管系统、搬运系统、包装系统、流通加工系统等分系统。因此,我们必须使各个系统以实现其最佳效益为目的。,运输,运输在物流系统中是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货物从甲地运到乙地可以产生地点或场所功效,产生这种功效的是运输。运输就是通过运输手段使货物在物流据点之间流动。 运输具有扩大市场、稳定价格、促进社会分工、扩大流通范围等社会经济功能。因此,运
21、输对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现代的生产和消费,就是靠运输事业的发展来实现的。 运输和配送,运输手段,运输指物品在物流据点之间的移动。而用来作为物品在物流据点间移动手段的,有公路、铁路、内航海运、飞机等等,选用何种运输手段,对提高物流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结论来说,运输手段必须综合考虑。要权衡运输系统所要求的运输服务和运输成本。可以使用单一运输手段,也可以将两种以上不同的运输手段组合起来使用。在决定运输手段时,应以运输机具的服务特性作为判断的基准。,选择运输手段要考虑的因素,(1)运费-高低 (2)运输时间-到货时间长短 (3)频度-可以运配送的次数 (4)运输能
22、力-运量大小 (5)货物的安全性-运输途中的破损及污染。 (6)时间的准确性-到货时间的准确性。 (7)适用性-是否适合大型货物运输。 (8)伸缩性-是否适合多种运输需要。 (9)网络性-和其它运输机具的衔接。 (10)信息-货物所在位置的信息。,仓储,仓储产生时间功效 在物流系统中,仓储和运输是同等重要的构成要素。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时间间隔,产生时间功效的是仓储。 例如我们吃的稻米是在秋天收获的,但要在全年食用,为均衡地消费就把集中生产的东西,保存在仓库里进行时间上的调整,这种仓库保管就是为集中生产、平均消费进行着时间上的调整。 这种仓库保管也是对平均生产集中消费进行的时间调整。,仓储,仓储已
23、由从储存着眼的被动观点变为从流通着眼的主动观点。 经济高度增长的大批量生产、大批量销售的时代,进入稳定增长时代之后,由于需求方式出现了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改变,生产方式也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方式。物流也由少品种大批量物流进入多品种、少批量或多批次、小批量时代,仓库功能从重视保管效率逐渐变为重视如何才能更顺利地进行发货和配送作业。 流通仓库作为物流服务的据点,在流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将不再以储存保管为其主要目的。流通仓库包括拣选、配货、检验、分类等作业并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小批量等收货配送功能以及附加标签、重新包装等流通加工功能 。,仓储的目的,(1)发挥物流服务中据点
24、和前线的作用。 (2)发挥生产(购入)与销售的综合功能。 (3)发挥生产(购入)与销售的缓冲功能。 (4)发挥运输与配送顺利衔接的润滑功能。 (5)发挥集货、分类、检验、理货的处所功能。 综上所述,仓库可分为以配送为重点的配送中心(流通中心)型仓库,以存放为重点的存储仓库,以及两个目的兼而有之的物流中心。,库存管理,持有库存的目的 库存的类型 库存水平与客户服务水平之间的权衡。 库存管理的基本问题 什么时间订 订多少,装卸搬运,搬运是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为运输和保管的需要而进行的作业。然而运输具有地点功效,保管具有时间功效,而搬运却并不创造价值。 物品由生产到消费的流动过程中,搬运作业是
25、不可缺少的,搬运的好坏影响着物流成本,搬运不好会把物品弄脏或造成破损进而影响包装成本。因此,合理搬运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物流中心的出现,与保管功能相比,发货和配送功能更加受到重视,因而搬运在物流系统中有日益成为主角之势。 。,装卸搬运的特点,其一,装卸搬运是附属性、伴生性的活动。装卸搬运是物流每一项活动开始及结束时必然发生的活动,因而有时常被人们忽视,有时被看作其他操作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其二,装卸搬运是支持、保障性活动。装卸搬运的附属性不能理解成是被动的,实际上,装卸搬运对其他物流活动有一定决定性。装卸搬运会影响其他物流活动的质量和速度。许多物流活动在有效的
26、装卸搬运支持下,才能实现高水平。 其三,装卸搬运是衔接性的活动。在任何其他物流活动互相过渡时,一般是以装卸搬运来衔接,因而,装卸搬运往往成为整个物流“瓶颈”,是物流各功能之间能否形成有机联系和紧密衔接的关键。建立一个有效的物流系统,关键看这一衔接是否有效。比较先进的系统物流方式联合运输方式就是着力解决这种衔接而实现的。,物料搬运的目标,在任何可能的地方消除搬运 使移动距离最短 使在制品最少 提供无瓶颈的均衡流动 尽量减少由于浪费、破损、变质和偷盗所造成的损失,包装,包装的两个基本功能 营销 促销和广告 传递产品信息 物流 防止损坏 减少搬运成本 企业涉及国际物流时,包装变得更加重要。,逆向物流
27、,退货 废品回收 废料处理为何关注逆向物流和环境问题? 吸引那些想要绿色购物的顾客 降低成本,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是通过对系统内外物流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处理,获得物流管理中有用的信息,并以表格、文件、报告、图形等形式输出,以便管理人员和领导者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组织物流活动,协调和控制各作业子系统的正常运行,来实现对物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物流管理人员及其他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战略及运作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基本功能,集中控制功能 运输流程管理功能 车、货调度管理功能 仓储管理功能 统计报表管理功能 财务管理功能 客户查询
28、功能 客户管理功能,物流信息技术,识别技术 条形码 RFID 追踪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定位系统(GPS),物流活动与市场营销,1. 市场营销对物流的影响 1)产品线政策的影响 2)产品线的扩大,会影响物流效率; 3)市场营销顾客服务的要求对物流的影响; 4)销售策略的影响; 5)市场预测的影响; 6)市场营销渠道的影响;,物流活动与市场营销,2. 物流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1)物流系统分析的效果 2)作为市场营销手段的物流 3. 市场活动模式与物流管理 1)地理市场分析 2)产品品种的需求分析 3)顾客需求分布 4)订货分布类型 5)变动性的统计特征,2004年全国物流业运行情况,2
29、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29114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6%。 物流总费用相当于GDP的21.3%,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结构特点,1.运输费用增长最快,比重有所上升。2004年,运输费用为16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56.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在运输费用中,道路运输费用为7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占运输费用的45.9%,比上年下降2.79个百分点;铁路运输费用为1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占运输费用的10.6%,比上年下降0.68个百分点;水上运输费用为2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占运输费用的
30、12.8%,比上年提高0.73个百分点;航空运输费用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占运输费用的0.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管道运输费用为5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运输费用的0.3%,与上年基本持平;装卸搬运及其它运输费用为4891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运输费用的29.5%,比上年提高2.72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结构特点,2.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增长相对较慢,比重有所下降。2004年,保管费用为8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29.1%,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管理费用为4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14%,比上年下降0.
31、3个百分点。 在保管费用中,利息费用为4337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保管费用的51.2%,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仓储费用1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保管费用的21%,比上年上升0.56个百分点;货物损耗费用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占保管费用的6.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配送、包装、流通加工费用为1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占保管费用的20%,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保险费用为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保管费用的1.1%,比上年提高0.09百分点。另据核算,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8.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9.9%。,我国
32、社会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1.物流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现象突出 2004年,测算的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率如剔除价格因素,需要运输的实物量增长20%左右。而实际完成的货运总量只增长了10.6%,与需求增幅之间至少存在9个百分点的差距。 而这又集中体现在铁路运力偏紧和沿海水路运力偏紧与港口疏运能力不足两个方面。 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完成工作量居世界第二,每公里完成的货运量居世界第一,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物流需求。全国各地每天向铁路部门申请车皮15万至16万辆,实际只能满足9万多辆的要求。2004年,煤炭、石油、焦炭、金属矿石、钢铁及有色金属、水泥等大宗基础原材料资源总量高达52亿吨,增幅高达44
33、.5%,这些产品通过铁路运输不到16亿吨,只增长10.1%。其他部分只能通过公路、水路运输解决,既增大了物流费用,也由于运输批量小,速度慢,加剧了运力紧张的局面。同时也造成产品滞压,库存增长的现象。 2004年港口接卸进口铁矿时2亿吨,同比增长38%,由于疏运能力不配套形成了压库压港,7月份全国主要港口铁矿石港存达到3400万吨,同比增长了146%,年末仍高达2400万吨。,我国社会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2.社会物流依然粗放,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一方面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物流企业规模
34、小,实力弱,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这几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很快,但真正能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企业还不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造成物流效率低下,现有资源利用不足,社会物流依然粗放。2004年,我国货运总量为161亿吨,货物价值总额为38.4万亿元,货运平均价值为2384元人民币/吨,只有美国的40%。说明目前物流的对象主要是附加值低的产品,导致物流费用居高不下,也使得物流活动还处在低水平、粗放的阶段,很难适应目前多品种,多批次,少批量的流通方式的变化。 我国物流粗放也明显地表现在物流市场不成熟。我国物流外包业务绝大多数还只是集中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一
35、些新兴的物流业务外包比重很低。物流企业一哄而上,而且绝大多数都涌向运输领域,造成我国运输能力,特别公路运输能力极为分散,恶性竞争,导致运价过低,超载超限现象严重。,我国社会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3.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存在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软约束” 当前,我国物流总体水平落后,既存在物流技术与装备水平落后的“硬约束”,更有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的“软约束”。 一是体制性约束。一方面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相对综合的协调管理机制,来充分发挥物流组织协调的功能,另一方面现有的传统体制又造成条块分割,难以协调,形成了对现代物流发展的约束。 二是市场发育不成熟。存在地方保护、暗箱操作、恶性竞争等问题,行业诚信体
36、制不健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还较低,造成物流效率低下。三是物流基础工作依然薄弱,标准化、信息化跟不上物流发展的需要。,我国社会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4.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从物流费用构成的差距,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在于物流的组织管理水平。 我国物流管理费用占总费用的14%,远远高于美国的3.8%。反映出我国无论社会物流专业水平、还是社会物流组织能力和物流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2007年中国物流行业展望,初步预计, 2007年社会物流需求规模增长15以上, 物流总费用规模预计增长11以上, 物流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0以上。,2007年中国物流行业展望,物流业发展较快,对经济
37、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 首先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2006年物流业增加值为1.41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5,增幅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10.3的增速快2.2个百分点。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1。 其次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2006年24的物流总额增长,无论现价还是可比价增长率都明显高出同期GDP增长,尤其是对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三大需求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 三是成为推动我国流通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46次,比20
38、05年提高了0.15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6.5个百分点。另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全国50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统计,2006年这些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2005年的2.84次提高到3.4次,提高了0.56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19.7;商品库存周转次数由2005年的12.5次提高到13.4次,商品库存周转速度加快了7.2。,2007年中国物流行业展望,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继续降低,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由于物流规模的上升,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3.8万亿元,同比增加0.4万亿元,增长13.5, 同时,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近年来呈下降之势。 2004年为1
39、8.8,比2003年下降0.1个百分点; 2005年为18.5,比2004年下降0.3个百分点; 2006年为18.3,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7年中国物流行业展望,物流外包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第三方物流进一步发展。 根据2006年全国物流统计调查资料,2005年物流业务收入比2004年增长29.2,制造业物流外包特别是销售物流外包明显加大,增长速度在510左右,运输与仓储外包的增长速度在1015左右。 由于专业化分工加快,第三方物流市场逐步细分,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细分,形成专业化物流市场,专门化物流公司。如超市物流、家电物流、服装物流、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烟草物流、医药品物流、粮食物流、冷链物流、图书物流等等。,2007年中国物流行业展望,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物流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2006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169亿元,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物流业基础条件继续得到改善,车船运力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