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搞好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通过对高职声乐年教学的研究我发现:目前艺术类高职院校中使用的声乐教材大部分还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 年 12 月第 1 次出版发行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 ( 中国 作品和外国作品共八册)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胡钟刚和张友刚编著的声乐实用基础教程 ,还有中国音乐学院郭祥义编写的民族声乐教材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俞子正总主编的声乐教学曲选 (21 世纪高师音乐教材) ,另外还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温恒泰主编的男中音教学曲选 ,这些教材在艺术类本科院校也被广泛使用, 内容属于普遍意义上的覆盖,通用性较强。但并非针对高职类艺术院校声乐方向“
2、量体裁衣”而编写的声乐教材。为此,我在教学中,大胆的对教材做了删减、增加,以满足高职声乐教学的需要。我的具体做法是:一、全面考查高职院校学制的特点。目前高职艺术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学生在校的时间一般为两年到两年半,因而声乐教材的内容首先在量上就不能过于繁杂,教材不能盲目的追求“概而全” ,在内容安排上面面俱到,使得学生每个学期都无法按照教材顺利完成,教师赶进度,学生也无法将所学内容巩固、深入。因此有必要按照已有的学时,合理的增减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心理上没有重负感、学得扎实稳固。我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学年时,选取一些简短而有代表性的技能训练曲目,如花非花 、 在那遥远的地方 、 跑马溜溜的山上等,
3、循序渐进的进行系统的声乐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发声方法和技巧,掌握呼吸方法和声音位置的安放;第二学年时在巩固声乐技能的同时加入一些跟学生就业相匹配的训练项目,有重点的进行专项训练;第三学年时适当拔高部分学生,做到因材施教,重点培养,使学生学有所长。二、全面分析高职学生的就业渠道特点。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既注意内容的广泛性,又有一定的侧重性;既有西洋古典歌剧和艺术歌曲又加强民族声乐的比例,尤其是补充我校所在区域的民间歌曲内容,对其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我全面考虑了本区域学生的就业市场特点,学生毕业的流向岗位特点,无论是教育岗位还是群众文化市场,教学内容都要因班而变,考虑周详。具体做法是:幼儿师范班
4、重视儿童类歌曲的弹唱,在一年级打好声乐演唱基础后,将重点放在儿童歌曲演唱上 ,增加教材中缺少的儿童歌曲的数量,教唱大量题材新颖的儿歌,使学生乐学,且学以致用;钢琴调律班重在声乐技能的培养,多学些艺术歌曲、多欣赏些名曲,会对学生以后的工作有更好的帮助,此外,增加一些流行歌曲,会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对以后钢琴市场营销有帮助;表演艺术班重在演唱各个地方的有代表性的民歌,在唱法上采用民族声乐演唱的技巧 ,选曲上多用民歌,使学生巩固技巧的同时掌握大量地方民歌,丰富以后的群艺生活,更好地融入工作。此外,还在幼儿师范及表演艺术班二年级时适当增加合唱曲目、合唱指挥技巧的训练,方便学生更好的开展工作,服务社会。
5、三、科学安排艺术实践教学活动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达到毕业即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真正符合“应用型” “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职声乐学生也不例外,通过三年在校声乐教学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时既要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又要具备在社会各类文艺活动中登台演唱的能力,真正达到社会就业市场对高职音乐毕业生的多方面需求。那么仅靠课堂上教师的精彩讲解、学生的被动练习,显然达不到以上要求,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地安排艺术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实施教学目标,我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是:1.实行教学实践“一体化”高职声乐课除了在琴房里进行教学外,还把部分教学内容直接移
6、至舞台或讲台,将理论课与艺术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实施“一体化”教学,使二者相互补充、密切配合,最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我除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外,还尽量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歌唱的创造性,如让幼师专业学生收集整理儿歌,老师编写、选取并制定教材;让表演艺术专业学生收集本地民歌,老师修订后,让学生有选择的教唱部分曲目;让调律班学生准备流行音乐欣赏内容,课上大胆尝试,让学生指导、欣赏等。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实践场地施展自身的技能。在实习后总结归纳,提出意见和建议,暴露教学中的不足,更好地回馈课堂。2.增加艺术实践的多样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实训项目中我尽量在原有形式上拓宽思路,增加新的形式,同时改变传统模式中教师一味教、学生一味练的单一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并让学生自己参与节目的策划、排练、演唱等训练方案,让学生学会如何配合、协作、指导别的同学,每次活动后及时写心得体会并归纳总结,在交流经验,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总之,我通过对高职声乐教学的实践和反思,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方式,在实训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灵活性、独创性,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注入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习惯,使学生积极思索创造,学会自演或互练互评,以社会市场的需要为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多元、合格人才,更好与社会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