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态学2.ppt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8294036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6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生态学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生态学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生态学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生态学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篇 个 体 生 态 学 (环 境 分 析) 第一章 生态因子的分类及其作用的一般特征 一、环境和生态因子(一)环境:在生态学中,一般是指生物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 间 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李博等)因为,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如:在环境科学中 ,一般以人类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生物科学中,一般以生物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生物有

2、机体之间互为环境。,3,(二) 生态因子组成环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或叫环境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O2、CO2和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叫生存条件。生态因子可以认为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4,二、生态因子的分类1、通常的分类 湿度、降水量、雪被、海流非生物因子 温度、光、大气、水、盐分压力、土壤、火等等生态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因子 同种生物:构成种内关系异种生物:构成种间关系,5,2、 依其性质归纳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3、生物因子:人为因子:,6,3、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a.密度制约因子: 强调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如:食物、天敌和流行病等各种生物因子。b.非密度制约因子:强调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7,4、前苏联学者蒙卡斯基则依据生态因子的稳定程度将其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指终年稳定的因子稳定因子 如地磁、地心引力和太阳辐射生态因子 周期性变动的因子:一年四季变化、潮汐涨落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刮风降雨、捕食、寄生等,决定生物分布,影响生物数量,8,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1、综合

4、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度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2、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常会引起许多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明显变化。,9,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可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个因子的加强得到调剂和补偿。如:锶大量存在时可减少钙不足对动物造成的有害影响。4、限定性:生物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

5、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 ,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如:很多昆虫的幼虫和成虫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生境中,因此,它们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差异极大。,10,四、几个常见的生态学定律(一)阈和律1、阈:任何一种环境因子 对生物产生可见作用的最低量。如:一种动物能活动的最低温度、最低湿度、最弱的光照度等等。2、率:生物功能速率。阈和率的关系:环境因子作用超过阈之上,生物功能的速率就加快,直至最大速率。但超过最大范围速率就会降低下来。,11,(二)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一个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从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和扩散的因素。如:陆地环境中的氧很

6、丰富,氧对陆生动物来说不起任何限制作用。但如净水水体高密度养鱼,溶氧就经常是一个限制因子。只有靠水泵不断地使水流动,如果水泵一停,水的更新一停止,往往只要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视鱼的密度高低)鱼就纷纷“浮头”,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就会造成大量死亡。,12,(三)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最低因子法则)其基本思想是: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极微,植物生长就最少。这个定律如果用于指导实践,必须加上两个补充原理:第一,利比希定律只有 在严格的稳定的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状态下才能使用。第二,因子的替代作用,

7、即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时,其它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下的物质,可能会有替代作用。至少是化学性质上接近的元素能替代一部分。如锶就能部分地替代软体动物的壳需要的钙。,13,(四)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4,五、生态因子的其它作用限制因子是生态学中有用的原理,但生态因子对生物不只是消极的限制:(一)因子的补偿作用生物能适应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生物还能改变自然环境,减少温度、光照、水等生态因子限制作用。(二)生态因子的信号作用生物对自然界的适应,不仅表现在能否耐受环境因子的变化这种消极

8、方面,生物还能积极地利用一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作为调节其生理节律和生活史中的各种节律的线索。如:光照周期可以作为外界线索,对生物体内的生物钟起到“扳机”作用,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动物的换毛、换羽、繁殖、滞育、休眠、迁徙等。,15,第二章 主要自然因子的生态作用第一节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一、温度的生态意义温度是一种无时无处不在起作用的生态因子,任何生物都是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首先,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完成。其次,温度对生物的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环境中其它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刮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

9、它生命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间接影响);也可引起动物的体温、繁殖、发育、生长、分布范围等(直接影响)。,16,二、地球上温度的基本情况1、温度的表示方法(1)温度以“度”来表示。如100C,它是指“热”能的强度。(2)热能的另一种指标是热容量,一般是用克卡表示,一克卡是指把一克150C的水温上升10C所需要的热量。(3)国际单位制用(J)为单位,1焦耳=0.24克卡。2、决定地球上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地球上温度变化主要决定于两个基本变量:入射的太阳辐射角度;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17,3、环境温度的变化幅(1)水环境水环境的温度一般不会升得太高,也不会降得太低。淡水水温不会低于00C;海水也不会低

10、于-2.50C。大洋水温最高记录360C,潮间带或小型淡水湖水温可达400C-450C。因此,水环境温度的变化幅只有400C-450C。,18,(2)大陆上的气温大陆最地气温记录-88.30C(南极),但沙漠 夏季中午气温可达600C而沙漠土壤表面温度可高达800C(野外工作甚至能用沙煮熟鸡蛋)。由此可见,大陆温度变化幅可达到130-1500C,比水体大2-3倍。,19,4、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1)昼夜变化海洋水温不超过40C,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幅度更小。15米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大陆气温一般在170C左右;沙漠地带有时可达400C;高海拔比同纬度低海拔日较差大。土壤:土壤表面温度变化

11、远较气温剧烈,随着土壤深度的加大,变幅减少;35100厘米以下,土壤温度无昼夜变化。,20,(2)季节变化海洋:赤道和极地海洋水温年较差不超过50C;温带海洋年较差100C-150C,有时可达230C;140米深度以下,水温无季节变化。陆地:比海洋剧烈。温带、寒带较热带变化大。如:西藏冬夏温差可达770C(-37400C)。土壤:变化比气温大。随深度加大变幅减少。30米深度以下,土壤温度无季节变化。,21,5、环境温度的空间变化(1)水平变化从赤道到北极,根据年平均温的不同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 热带:赤道南北平均温为200C的等温线之间的地区; 温带:年平均温200C等温线和最热月100C

12、等温线之间的地区; 寒带:最热月100C等温线与极地之间。随纬度北移(北半球),大约每增加一度纬度,平均温降低0.50C.,22,(2)垂直变化气温的垂直变化: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降低0.510C山坡不同的坡向热量的分配也是不均匀的。同样海拔的山地,南坡生长喜暖耐旱植物;北坡多生长耐阴喜湿的植物。水温的垂直变化:水温也随深度的不同而有变化,但冬季与夏季的垂直变化明显不同。,23,三、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一)对低温的耐受极限和抗寒性 1、生命的温度下限和低温致死的原因临界温度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温度数值被称为临界温度。动物对温度的耐受极限变化极大,某些动物能忍

13、受一定程度的体温冻结。如:某些动物能在-1960C的液氮中存活;而另一些动物对低温却异常敏感。 如:魟鱂,通常被饲养在230C的室温中,如水温下降到100C,它们就会死亡。,24,部分动物忍受低温的能力:草原龟 -130C 豚 鼠 -150C 大白鼠 -250C 家 兔 -450C 狗 -1600C,25,动物低温致死的原因:(1)冰结晶使原生质破坏,损坏了细胞内和细胞间的细微结构;(2)当溶剂水结冰时,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的变化,造成蛋白质变性;(3)脱水使蛋白质沉淀;(4)代谢失调乃至停止。,26,2、动物耐寒性的一些规律(1)变温动物忍受体温(内环境)下降的能力较高。而常温动物

14、的体温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忍受体温下降的能力较弱。(2)处于活动期的动物可耐受的极限温度较狭小。(3)耐寒性有季节变化。(4)不同生态类群的耐寒性区别显著。(5)耐寒性有地理变异。(6)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动物的耐寒性也不同。(7)动物耐寒性也可以进行驯化,27,3、低温生物学(cryobiology)动物有机体超冷现象的发现,为有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生命力这一理论问题,以及许多有关的实践问题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低温生物学是当前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属于边缘学科,是生理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进化论等学科的交叉。对低温生物学的研究,主要在于谋求以低温来最大限度地抑制代谢活动。就是说,使细

15、胞、组织、有机体的整体的代谢活动有效地“终止”,在这种状态下,有机体的“老化”和“退化”过程停止,并得以保持持久地恢复活力的能力。,28,低温生物学目前的主要成果:1、成功地通过冷冻保存精子,尤其在人工受精繁殖牲畜和改良品种方面效果更加明显。2、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保存(从单细胞到囊胚期),当需要时,经溶冻并移植到“养母”的子宫中继续发育。3、冷冻保存器官、组织(小块皮肤、角膜),迄今还没有哺乳动物器官在经完全冷冻后机能完全恢复的报导。4、哺乳动物的整体冷冻尚未获得成功。5、低温手术。如心脏外科,利用低温,结合机械方法把充氧的血液灌注全身(心-肺机 ),可以使心脏停止跳动,排出血液而进行手术。,

16、29,(二)生物对高温的耐受极限1、生物对高温的耐受极限研究远不及对低温的研究多。2、大多数动物最高耐受温度不高。 如:多数昆虫 高于45500C就死亡;爬行动物能耐受 450C;鸟类可耐受 46480C;哺乳类 420C就死亡;活动的原生动物 能忍受500C;海产无脊椎动物 只能忍受300C 海葵到380C;淡水无脊椎动物 能忍受到41440C;斑鳉 能在500C温泉中生活;蓝绿藻可在高达73750C的温水中生活(在美国黄石公园850C的温泉中还生活着一种蓝绿藻)。,30,3、某些在休眠期的动物有可能耐受很高温度 如:在尼日利亚和乌干达有一种摇蚊,在脱水的状态下能在1020C中存活1分钟。4

17、、现知能忍受最高温度的生物美国科学家巴罗斯和德明取自2500米深海中的某些细菌,在高达2500C和265个大气压的钛容器中,这些细菌还能生长和增殖。5、水生动物一般对高温的耐受性比陆生动物低。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低。沙漠中的动物往往能忍受较高温度。6、高温实验驯化同样可以提高动物耐受高温的能力。,31,7、动物高温致死的原因(1)蛋白质凝固变性;(2)酶活性破坏;(3)氧供应不足,排泄器官功能失调;(4)神经系统麻痹。,32,四、温度对动物生长、发育、繁殖、形态、死亡和行为的影响(一)温度与生长发育的关系1、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低于这一温度,动物就停止发育,高于

18、这一温度动物才开始发育,这一温度阈值就叫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度区:在发育起点温度与发育的温度上限之间的温度称有效温度区。2、有效积温法则有效积温:动物在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总热量。称有效积温(或叫总积温;也可称为热常数)。,33,描述有效积温法则的双曲线公式为:K=N(T-C)K:热常数(用日度表示) N:发育历期(所需天数)T:发育期的平均温度 C: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按照上述定义:(T-C) 就是有效温度 以0C表示。而N(T-C) 就是发育与有效积温的乘积,以日度表示。该公式的生物学含义:热常数是发育历期中每日的有效温度的积累数。如果在两种温度(T1, T2)的实验中,分别观察记

19、录两个相应的发育历期(N1,N2),就可以求出热常数K和发育起点温度 C 。,34,地中海果蝇在260C下发育需20天,在19.50C下需41.7天,根据K是一个常数的原理:N1(T 1 C)=N2(T 2 C)代入公式: 20(26 C)=41.7(19.5 C),N2T2 -N1 T1 813-520 N2-N1 41.7-20,=,=,13.5oC,而K=N(T-C)=20(26-13.5)=250日度,35,这就是说,地中海果蝇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50C,完成发育需要的有效积温共250日度。得到C和K后,就可根据下列公式求得每一个温度下的发育历程。N,T-C,K,=,36, 有效积温

20、法则的应用:A.预测某个地区某种病虫可能发生的世代数如:小地老虎完成一个世代所需要的积温K1=504.7日度。南京地区 对该昆虫发育的年总积温进行统计。结果K=2220.9日度.预 测小地老虎可能发生的世代数为:,K1 504.7,K,2220.9,4.54(代),=,=,即:小地老虎在南京地区每年发生4-5代.,37,B.描绘世代分布图如果对于广大地区都用积温法则,并按各地总的有效积温,估计出各地的某种害虫的发生世代数,然后把各个发生的点互相连接起来,就可以描述出广大地区某种害虫的世代分布图。C.益虫的保护和利用如:为了进行害虫防治,要计算出释放益虫的合适释放时间。,38,3、温度对动物生长

21、的影响(1)胚胎:如、罗非鱼卵发育适宜温度为0.5160C,在低温下要4050天完成发育,但较高温度只需68天。从以上可以看出,动物胚胎再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低,发育缓慢,温度高发育速度增快。(2)个体:工厂化饲养罗非鱼,其最适温度,夏季30320C,冬季则为28300C,同时,摄食量和同化量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高,但到32360C之间,二者都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外界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引起鱼类随季节性生长的快慢,也出现象树干木质段面上的那种“年轮”,测定年轮是鉴定鱼类年龄和研究鱼类生长的重要手段。,39,(3)对常温动物的影响温度不仅影响生长速度,而且影响身体的大小和各个器官的比例。贝格曼规律:

22、低温:延缓动物的生长;性成熟也随之延缓;动物最终长的更大一些,寿命也可能更长一些。如:东北虎华南虎北方野猪华南野猪东北野兔华南野兔冷库中的老鼠田间老鼠,40,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外耳等,在寒冷地区都有变短的趋势。北极狐 赤狐 大耳狐 人们利用温度对动物生长的影响来增加畜产品,提高动物抵抗力取得一些成效。其具体做法是:把较低温度下的饲养和保证充足饲料结合起来,可使家畜个体长得大一些,同时对疾病和低温的抵抗力也强些。,41,北极狐,赤 狐,大耳狐,42,(4)温度波动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度的适当波动可以加快动物的发育速度。如:加拿大蝗:卵在350C恒温下5天完成发育;

23、而每天16小时120C,8小时320C交替温度只需3天完成发育。鸟卵:如在不变气温条件下,死胚增加。而在波动条件下,雏鸟的孵出率就增加。这是由于大自然中大部分生物栖居地方的温度具有昼夜和季节性变化,所以动物经受的温度是有波动的;另外,自然界中,亲鸟孵化幼鸟时也经常离巢,周期性降低了孵化温度。目前,关于温度波动对动物影响规律性的研究工作还开展得很不够,这项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3,4、温度对动物繁殖的影响(1)对昆虫繁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影响性产物的成熟和交配活动;影响产卵数目;影响虫卵孵化率;短期暴露低温中可提高产卵数。(2)对鱼类繁殖的影响决定产卵期(产卵洄游)。如:鳊鱼性成熟

24、芬兰 德国 伏尔加南部10年 6年 三年我国鲤、鲫:每年产卵时间和孵化时间从南到北逐渐后移。(3)温度对常温动物繁殖的影响如鸟、兽繁殖具有季节性。,44,5、温度与动物的行为(1)躲避不利环境,选择合适的空间;(2)选择适宜的活动时间;(3)动物的迁移与温度 如: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徙有蹄类的迁移 小家鼠也有类似情况。(4)动物建立小气候的隐蔽所 如:蚁冢 、白蚁冢蜂巢昆虫、蠕虫、爬行类、哺育类的洞穴(鼢鼠巢)在隐蔽和敞开的鸟巢中其温度和湿度变化都比环境小,并能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45,(5)动物的集群关系某些集群能建立一定的小气候条件,从而有利于越冬。如:比目鱼的越冬场所蛇、蛙、龟在冬季休眠

25、时常集成大群皇企鹅的集群是对热能代谢最有趣的例子:这种动物栖居于最寒冷的地区于冬季繁殖。每当冬季来临时,它们就离开海洋,在冰上步行50100KM。到达冰洲上的群栖繁殖地。在那里,雌鸟把卵(只一个)置于雄鸟的脚上,然后回到海洋中继续摄食肥育,而雄鸟则留在繁殖地孵卵,雌鸟由于长期(100天左右)停食,靠消耗体内脂肪来维持生命。其体重减少40%。在繁殖地,皇企鹅的集群可达数千只,身体彼此紧靠,冷暴露面积减少,紧贴部位体温相同没有热流发生。由此可见,集群生活是皇企鹅存活和顺利繁殖的先决条件。,46,五、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数量变动与热污染 (一)温度与生物的分布 1、对变温动物的分布有时温度可能起直

26、接的限制作用 a.在气温150C以上的日子少于70天以上的地区玉米螟就不能持久地生活; b.苹果蚜向北分布的界限是1月等温线为340C的地区 c.东亚飞蝗最北能分布到年中温暖期13.60C等温 但是,某些昆虫在大发生期,往往会向外扩散,其活动范围常超出能生存的区域以外形成暂时性的分布区 如粘虫 :虽然不能在暂时性分布区内完成其全部生活阶段,但能在温暖季节造成危害 许多北半球的动物在接近其分布区的北限时,主要局限在低海拔或山区阳坡。,47,2、温度作为动物分布的限制因子,一般不是各地的平均温度,更重要的是极端温度。就北半球而言:分布北限往往受最低温度限制;而分布南限往往受最高温度限制。3、温度对

27、常温动物分布往往是间接影响如:a.一般来说,高纬度地区蝙蝠种类就少。这是因为温度影响昆虫的分布,从而影响到蝙蝠的分布。b.许多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鸟兽,它们之所以不能分布在更高纬度的原因是低温条件下要求增加体温调节的能量消耗,超过了环境能提供的食物量。如人工提供冬季食物以后,其分布范围明显向北扩展,成为全年性的留鸟。,48,(二)温度与生物的数量变动如:水稻害虫稻姬潜叶蝇(Hydrellia griceola) 大发生的年份,是冬季温暖和夏季气温低相结合的时候。越冬虫生 成虫密 在水稻流叶 生存率大发生存率上升 度上升 上集中产卵 上 升 暖冬 冻害.种植延迟,49,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对于温

28、度影响害虫种群数量的一些规律人所皆知。 如:秋冬寒潮或骤冷,常导致多种害虫来不及进入休眠而大量死亡,从而第二年虫害不容易大发生,反之。又如:晚春的寒冷对害虫有巨大的杀伤作用,原因是此时,它们脱离休眠状态,抗寒能力低下。,50,(三)热污染热污染(thermal pollution)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新课题。热污染虽然只是一个温度因子,但它却影响着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和生物成员。1、热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发电厂的冷却水,可使水温提高10150C;其它工业也会有余热,但比例不大。2、热污染对水生生物有直接影响3、热污染的间接影响水温升高溶氧量降低; 水温升高,耗氧量上升,导致有机体体质衰弱,抵抗力下降。4、

29、热污染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种类减少,降低群落物种多样性。如喜冷硅藻减少,耐热的绿藻、蓝藻替代。5、热污染的其它影响热污染可使水生动物行为发生变化。如:鱼在冬季产卵;水生昆虫提前羽化,羽化后又遇到陆地气温低而难以交配产卵。这样就破坏了许多动物的季节节律。,51,六、动物对高低温环境的适应(一)对低温环境的适应1、减少体壁的热传导 增加隔热性(1)内温动物身体的大小与热传导个体增大 相对体表面积缩小 单位体重上的相对散热变小。个体大的动物,在低温环境下对保厂对保持恒定体温是有利的。贝格曼规律(Bergman s rule)内温动物在寒冷的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52

30、,阿伦规律(Allen s rule)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外耳等,在气候寒冷地区有变短的趋势。这与在寒冷条件下减少散热有关。乔丹规律(Jordan s rule)鱼类的脊椎骨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高温水域中多。这是因为低温使鱼的生长和繁殖变慢,因而延长了其性成熟时间,从而产生更大的个体,其脊椎骨数目也较多。,53,(2)增加羽和毛的量(密度、长度)和质(隔热性能)(3)水生兽类的隔热性及其调节海豹的皮下脂肪厚达60毫米,在躯干的横切面上,58%的面积为脂肪所占据。其体内温度380C,其体表温度与水温几乎相同。因此,通过传导、辐射、对流所散失的热量是很少的。2、增加产热即增加代谢率

31、。3、逆流热交换机制逆流热交换机制是通过合理安排冷热水流的几何布局达到保温节能的一种设计思想,它在工程学和锅炉设计上得到广泛应用。动物利用逆流热交换的例子,已在解剖学中得到证实。,54,逆流热交换模型,55,4、局部异温性我们知道:散热率取决于体表温度与环温之差。兽类的四肢、尾、外耳和吻部,鸟类的后肢、翅、喙、眼等部位都不可能象胸部等部位一样生长着隔热性能良好的毛和羽。倘若要使这些部位不致大量散失体热,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使这些局部结构的温度下降,使其低于体核温度。如:银鸥(Larus argentatus) 在-1060C环温下,其体核温度为38410C;带羽的胫部为33410C;而无羽的跗跖部

32、则为6130C。,56,5、冬眠(hibernation)和适应性低体温(adaptative hypothermia)(1)冬眠的适应意义和冬眠动物的分布在自然界中,冬季的低温往往与食物资源的减少同时出现。因此,不少内温动物在冬季也不活动,不吃食,而进入睡眠状态,体温能降到零度左右。、冬眠是动物对冬季寒冷和食物资源减少的适应。哺乳动物中有三个目(啮齿目、食虫目、翼手目)的种类常有冬眠习性。大型哺乳动物仅熊、獾、狸等在冬季有不深的冬眠。冬眠主要出现在高纬度的温带,尤其是荒漠、草原、森林。向北往高纬度地区(寒带)动物的冬眠种类也少,这是因为该地区冬季太长,热的时间太短,能储存脂肪的期限短,无法积

33、累脂肪供漫长的冬季消耗。,57,(2)冬眠的状态动物的代谢率下降(比活动状态下低几十近百倍);体核温度下降(与环温相差120C);心率可降到56次/分;呼吸率可降到1次/分。(3)入眠和醒觉有的动物入眠只需几小时。如:旱獭黄鼠要几天才逐渐入眠。动物入眠的触发因素与环温、光照周期、洞穴空气中的CO2 、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和含水量有关。醒觉也是个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热和耗氧量都迅速增加,它可依赖于颤抖性产热和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和心脏的活动。,58,(4)适应性低体温现已证明:内温动物的冬眠不是丢失体温调节的控制能力,而是一种受良好调节的周期性生理现象。适应性低体温的定义: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到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水平,心率、代谢率和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降低。但在冬眠期内的任何时候,动物都可能自发地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外温动物在冬季的蛰眠与内温动物真正的冬眠不同:蛰眠的外温动物,如果无被动的加温,它是不会自发地醒觉的;它们没有内温动物那种“保险”机制,威胁死亡的低体温会导致冬眠状态下的内温动物醒觉,而在此条件下,蛰眠的外温动物就被冰结了。,59,(二)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