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必修2 第7章.ppt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8292845 上传时间:2019-06-18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8.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 第7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必修2 第7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必修2 第7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必修2 第7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必修2 第7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_和_是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历史意义 :,1、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进化理论的学者;,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1、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缺少科学证据的支持。,2、拉马克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不足 :,我们应怎样评价拉马克进化学说?,2.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事实1: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事实2:物种内的个体数能保持稳定,事实3:资源是有限的,推论1:个体间

2、存在着生存斗争,事实4: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变异),事实5:许多变异是可能遗传的,推论2: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推论3: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鳕鱼的年产卵量是500万粒。有人计算过,如果鳕鱼所产的卵全部能孵化长大成鱼,那么不出6年,整个大西洋就会被鳕鱼塞满。,各种生物都有极强大的生殖力。但是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都会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自然环境之间的斗争,赖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生物为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产生生存斗争的原因,生物大量死亡,少量存活。对

3、生物个体往往有害,但对生物物种是有利的。,生存斗争产生的结果,生存斗争范畴,(食物、水、空间、配偶、阳光等),种内斗争 种间斗争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斗争,生物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变异), 许多变异是可遗传的。,生物的变异有的比亲代更适应环境, 有的却更不适应环境, 即变异是不定向的。,遗传变异,结合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 )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 )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4、,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条件,+,导致,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生物新类型出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把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连线),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理解 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表示。,在远离大陆的印度洋南部的克格伦岛,岛上经常刮大风。达尔文发现这里的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翅非常发达,一类是无翅或翅小不能飞翔,并指出上述现象与岛上经常刮海风有关。请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来回答以下问题:1这些昆虫与海风是什么关系? 2这里刮的海风对岛上昆虫的翅起了什么作用? 3通过这种现

5、象说明变异是定向的还是不定向的?,1这些昆虫与海风的关系是生存斗争。 2这里刮的海风对岛上昆虫的翅起了选择作用。 3变异是不定向的。,大风大浪,淘汰,过度繁殖,变异遗传,生存斗争,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原始 昆虫,有翅 力大,有翅 力小,无翅,生存,生存,有翅 力大,无翅,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积极意义:,局限性:,1.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2.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3.解释生物适应性的形成 (拟态、保护色、警戒色),1.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无法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

6、学的轨道,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材料一: 1984年在我国云南澄江发现了闻名于世的澄江动物化石群。澄江动物化石群向人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在寒武纪里大爆发式的出现,动物的演化要比今天快得多,动物新的构造模式或许能在“一夜间”产生。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动物门类当时几乎都已经存在,只是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达尔文认为生物的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加强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但是此材料表明许多新物种的产生不是微小的变异漫长的积累,而是呈现为大爆发式地出现。,材料二: 生物群落中,个体之间不仅有激烈的生存斗争,也有和谐的合作。小鸟会帮助鳄鱼清除牙缝中的肉,母狮子会合作哺乳别的幼狮子,老斑马甚至

7、在群体被狮子追逼的时候迎上去,以自杀来保护群体。达尔文认为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但是本材料表明,生物群落中不仅有生存斗争,还有广泛的互助、全面合作,通过互助和合作使微弱小的个体得以生存,从而使“不适者也生存”。,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基本概念: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的全部个体。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_。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_ 数的比率。 (2)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_的改变。,同种生物,全部基因,等位基因,基因频率,种群的特点:,(1)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2

8、)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3)一个种群中应包括各年龄阶段的个体,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2)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 _。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_,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 基因重组,_ 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生存环境,原材料,某海岛上的昆虫出现残翅和无翅类型,有利与有害是 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 生存环境。,突变产生的变异有利或有害是绝对的吗?,基因 重组,突变,新的等位基因,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种群中出现大量可遗传的变

9、异,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形成了进化的原材料,突变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原因:不断淘汰_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2)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_改变。,不利变异,定向,4.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的一 群生物。 (2)隔离: 两种类型:常见的有_。 隔离实质:_不能自由交流。 (3)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_、自然选择及 _。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出现

10、_。,可育后代,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生殖隔离,种群与物种的比较,1.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比较常见的方式,2.一般情况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3.渐变式:生物进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骤变式:也可快速产生,如多倍体),4.一个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总结:,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生物进化,基本单位,原材料,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种群,突变、基因重

11、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方向,物种形成,隔离,三个基本环节,核心:自然选择学说,发展,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中性突变理论: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结果,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 (1)内容:基因多样性、_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生物与无机环境,物种多样性,资料:,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进行研究时发现,东岸的羚羊群的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每秒钟竟快3

12、米。为何差距如此之大?,经过观察和科学实验,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有一个狼群,生存时时处于危险之中。,、共同进化:,捕食者的存在是不是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呢?,捕食,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在自然界,一种植物专门由一种昆虫传粉的情形很常见

13、,昆虫传粉的专门化对植物繁衍后代有什么意义?,第一、跟风媒传粉相比,能提高传粉成功率。第二,促进共同进化。,共同进化的含义1: 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地球形成时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但是随着光合细菌的出现,使得大气中有了氧气,共同进化的含义2:生物和无机环境间也存在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 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综上所述:,基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 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描述的物种约175万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态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4、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小结:,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进化历程,化石,了解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 :,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 由原始异养厌氧到自养厌氧到自养需氧,1.(2010全国卷T4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 适应环境。( ) 【分析】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优胜劣汰,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 性状更适应环境。 2.(2011江苏T6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

15、 【分析】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 向,而不是生物变异的方向。,3.(2010山东T2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 【分析】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经过生殖隔 离。 4.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种群,使种群发生进化。( ) 【分析】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个体,现代生物进化理 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5.某种抗生素被长期使用药效下降,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 后,产生对药物有抗性变异。( ) 【分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药物对病原体的变异进行选 择,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类型得以保留下来。 6.隔离产生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 用

16、是有差别的。( ) 【分析】隔离产生后,不同种群的生存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 方向也不同,通过选择保留、淘汰的变异类型不同,即自然选 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7.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 )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改 变,生物一定进化。 8.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分析】共同进化包括两个方面: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 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之间可以通过生存斗争实现共同进化, 也可以通过互助实现。,考点 一 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高考警示】 (1)突变不等同于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

17、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环境选择变异: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了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典例1】(2012海南高考)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解析】选D。基因自发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提供生物进化

18、的原材料,A项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B项正确。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基因频率也可能不变,C项正确。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项错误。,【变式训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某基因的频率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解析】选C

19、。A项,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项,种群基因频率受遗传和环境影响,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导致生物不断进化;D项,基因频率是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所以虽然种群数量下降,但基因频率也可能增大。,考点二 物种的形成 1.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三者关系如图所示:,2.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高考警示】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易错点 (1)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 生

20、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典例2】下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解析】选C。蜥蜴产生不同性状,原因可能是突变或基因重组,不同的性状中有利的保存而不利的被淘汰,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新物种

21、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A正确;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种群即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故B正确;由于地理隔离,不同环境内的生物进化方向可能有差异,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也就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故C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该种群的基因库,该小岛上全部的蜥蜴新种即为一个种群,故D正确。,【互动探究】 (1)X、Y、Z三个环节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各是什么? 提示:X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Y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Z的出现标志物种的形成。 (2)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在一起,是否能进行基因交流? 提示:不能。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属于两个物种。,【变式训练】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22、 ) 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可以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物种形成多数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多倍体的形成往往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差较大,从而在性状上出现明显的差异,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也可能出现亚种。,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典例】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A、a基因频率分别是( )

23、 A.55%、45%、45%、55% B.42.5%、32.5%、45%、55% C.55%、45%、55%、45% D.42.5%、32.5%、55%、45%,【解析】选D。由 Aa:50%自交A的基因频率为 100%=55%,a的基因频率为45%。,【方法归纳】以一对等位基因为例计算种群中基因频率,主要 分析四种类型的题目: (1)已知基因型个体数,求基因频率: 某基因频率=(纯合子个数2+杂合子个数)(总个数2)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 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3)计算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基因频率: 用NAA、 分别表

24、示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用PAA、 表示该基 因型的频率。用p、q表示A、a的基因频率,常染色体遗传方式: p= q= 伴X染色体遗传方式: p= q=,(4)遗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 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基因型AA的频率=p2,Aa的频率=2pq,aa的频率=q2。如果一个种群达到遗传平衡,其基因频率应保持不变。,1、假设的昆虫群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 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 没有迁入与迁出, 自然选择对A、a控制的翅型性状没有作用 也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思考与讨论,用数学方法讨论基

25、因频率的变化,60%,40%,36%,48%,16%,60%,40%,如果F1个体再自由交配,产生F2呢?,36%,48%,16%,60%,40%,36%,16%,48%,60%,60%,40%,40%,36%,48%,16%,一个遗传上的平衡的群体,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遵循哈代-温伯格定律 !,假设的昆虫群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 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 没有迁入与迁出, 自然选择对A、a控制的翅型性状没有作用 也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在上述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保持平衡,叫做哈代温伯格定律,也叫遗传平衡定律。

26、设A的基因频率=p,a的基因频率=q ,p+q= 1( p+q ) 2 = p2 + 2pq + q2 = 1,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例: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某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纯合子)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16,则杂合子Aa的频率是( )A 0.1 B 0.6 C 0.9 D 0.48,D,【易错提醒】(1)根据公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就不必考虑性别问题,特别是在理想条件下,符合哈代温伯格定律,可以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2)只要群体不发生变化,不论自由交配或自交,基因频率都不发生改变;但自由交配的基因型频率不变,自交基因型

27、频率会发生变化。 (3)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变式训练】据调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小学 XB 和 Xb 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94% B.92%、8% C.78%、22% D.69%、6% 【解析】选B。若按 100 人计算,XB=42.322+7.36+46 =138,Xb=7.36+0.322+4=12,XB和Xb两种基因中,XB的频率为138/2(42.32+7.36+0.32)+46+4=0.92即92%,X

28、b的频率为1-0.92=0.08即8%。,1.(2013徽州模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它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修定、补充与完善而形成的科学理论 B.种群共用一个基因库,它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大小对其基因频率的改变无影响作用 D.“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解析】选C。种群太小,基因频率会飘忽不定,随机增减,甚至导致某些基因丢失;相反,种群大时,基因频率稳定。C选项错误。,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 B.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隔离决定了

29、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改变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3.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B.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表明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同一环境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选D。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均会互相选择,共同进化;自然环境在生物进化中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使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但后代不可育,它们之间

30、存在生殖隔离;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共同进化的结果。,4.下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2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解析】选C。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种群1和种群2都发生了进化;种群基因频率

31、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5.(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解析】选D。A正确,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正确,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C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因此会影响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错

32、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因而有利于生物进化。,6.(2011海南高考)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选B。A项,甲、乙为捕食关系,甲的食物来源不一定惟一,因此乙物种的灭绝不一定会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同理乙物种也不会灭绝;B项,生物的进化是同步的,甲对乙进行选择,乙同样对

33、甲进行选择;C项,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频率很低,甲对乙的突变没有影响;D项,生物的进化是随时在进行着的,基因频率是在不断变化的。,7.(2010天津高考)某地区从 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 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 右图是5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 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 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 据图回答: (1)R基因的出现是_的结果。 (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

34、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原因是_ _。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以下两点: (1)R基因与S基因之间的关系,即相当于等位基因。 (2)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环境对变异具有选择作用。,【解析】(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R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是4%和1%,则RR的基因型频率为95%,R的基因频率为R/(R+S)=(4+295)/200100%=97%。 (3)1967年中期停用了杀虫剂,到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幼虫几近消失,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适应能力差。 (4)由于RR基因型的幼虫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中适应能力较差,当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SS。,答案:(1)基因突变 (2)97% (3)不使用杀虫剂 差 (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 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