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质储量级别划分.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8274519 上传时间:2019-06-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储量级别划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质储量级别划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质储量级别划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质储量级别划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质储量级别划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附录 A (标准的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查明矿产资源 潜在矿产资源 分类 地质可靠程度类型经济意义 探明的 控制的 推断的 预测的可采储量(111)基础储量(111b)预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经济的基础储量(121b)基础储量(122b)基础储量(2M11) 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21)基础储量( 2M22)资源量(2S11) 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21)资源量(2S22)内蕴经济的 资源量(331) 资源量(332) 资源量(333) 资源量(334)?说明: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 经济的, 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

2、, 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 2=预可行性研究, 3=概略研究;第 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 2=控制的, 3=推断的, 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附录 B(标准的附录):指标的定义可供详查的矿产地:通过矿产资源普查(定义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的矿区,或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地段,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普查要求,矿床规模达到中型以上,具备开展详查工作的条件。验收标准:1 已经大致查明矿区地质、构造情况,矿点、矿化、各类异常的含矿性以及矿体分布和成矿远景。2 对已知主要矿体已

3、有稀疏地表工程控制,深部也有少量工程控制,大致查明了矿体(层)的形态、产状和分布情况,大致查明了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自然类型等地质特征。3 已知主要矿体已经过取样分析,取样方法及分析方法正确,质量可靠。4 已经通过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对比研究,对于组分复杂、颗粒较细、工业利用尚无成熟经验的矿产或新类型矿产,已经进行了可选(冶)性能试验。5 顺便了解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并通过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证实具有投资机会。6 已经实际估算了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 1) ,开采技术条件符合现行矿产工业评价要求,其规模达到现行

4、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规定的中型以上。7 附有相应普查报告或相应地段的地质勘查简报及图件,并经审查认可。规定提出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定主要编写人:严铁雄、邵振国、侯向东、王启友、薛迎喜、龙宝林规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编制说明中国地质调查局于 1999 年底下达了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编号:1199209020,项目名称:固体矿产预查、普查暂行规定,工作年限 19992000年。目的任务:以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对预查、普查的要求为依据,遵照中国地调局“关于暂行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要求,编制固体矿产预查、普查暂行规定 。预期成果:(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

5、定;(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送审提交时间:2000 年 12 月。依据地调局下达的任务,组成了以严铁雄为主编、邵振国、侯向东、龙宝林、薛迎喜、王启友为成员的暂行规定编制组,于 2000 年 1 月开展了工作。首先学习、讨论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及地调局 关于暂行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的几点意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原则通过了暂行规定提纲和主要内容、工作进度,并编制了设计。3 月 5 日地调局资源评价部组织专家审查了设计,强调暂行规定的格式参照标准化工作导则 ,预查、普查和勘查规范总则的格式要一致。3 月底向地调局主管部门提交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地调局资源评价部进行了认真的审查,并先后几

6、次组织专家就普查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尤其是与预查工作的衔接进行了讨论。编制组根据讨论的结果,对原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三次修改。编制组分工:严铁雄负责协调、技术把关,起草编制说明;邵振国、王启友起草“普查工作”部分;侯向东起草其余部分;薛迎喜、龙宝林参与汇总、讨论及调研。8 月初,中国地质调查局向有色、冶金、煤炭、核工业等地质总局的总工、原地矿系统 18 个省局的新、老总工以及有关专家共 34 位发出了 7 月 6 日的征求意见稿。到 9 月下旬共反馈了 17 份意见。此外,编制组还到云南、内蒙古两省区组织座谈会,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专家们肯定了“暂行规定” ,认为“基本可行” 、 “实用性强,适

7、当修改后尽快出版” 、 “尽快定稿发行”等。经汇总,归纳出 113 条意见,编制组对每条意见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遵循“不违背新分类的原则,尽可能地采纳专家意见”的精神,对“规定”再次进行了修改,作为送审稿,提供审查。一 编制的原则1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已经多元化,国家应起的作用是根据矿产资源的储备情况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要求及长远规划,对需要的矿产投入适量的资金进行预查、普查,为社会提供资源信息,引导矿产勘查工作。 2 充分吸取我国普查工作的成功经验。50 年来,我国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提高了我国国土的地质研究程度,并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此次编制暂行规定

8、,要充分吸取普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3 要将国际惯例的作法纳入暂行规定中。矿产勘查工作是要把资源效益转换为经济效益。我们将国际上惯用的可行性评价,作为一个主要部分列入其中,将经济效益的观点植于暂行规定的始终。普查阶段工作程度、预期目的也与联合国分类框架基本一致。二 两个重要概念的转变1 普查工作的新内涵: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规定: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 4 个阶段,比 1987 年三委暂行规定中划分为普查、详查、勘探 3 个阶段多了一个阶段。普查阶段的目的任务,也有了明显的不同。三委暂行规定中,普查阶段的任务是对已发现的矿点和地质、物化探等异常进行普查工作,强调的是点上

9、工作,还要求“一般探求 D+E 级储量,为是否进行详查阶段工作提供依据” 。新分类则明确普查是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数量有限的各项野外工作,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与原暂行规定在内涵上完全不同。结合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矿产勘查的投资已多元化、国家对地质勘查的投入仅限于公益性的预查、普查,为投资者(业主)提供资源信息,着重在普查区内含矿性的整体评价。对普查区内的矿(化)点,运用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进行稀疏控制是为了解剖麻雀,并据此评价面上整体的含矿性,不再像原来那样重在矿点异常的评价,探求D+E 级储量。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不可能花大量投资用在公益性的勘查

10、工作上,只能是通过有限的投入,为矿业市场提供资源信息,供投资者(业主)投标。由于普查工作的内涵已不同于前,此次制定的普查暂行规定依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中普查工作的新内涵:重在找矿及面上的整体评价,不急于圈矿。2 推断的资源量的内涵: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是经过露头检查,地质填图、物化探工作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的控制等普查工作,依据实测的和假设的参数及一般工业指标或合同确定的指标,估算的矿产资源数量。由于取样工程点有限,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程度无代表性,开采技术条件资料很少,仅据经验数据作了概略研究,对投资机会进行了评价,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只能包容在内蕴经济中。由于受

11、普查阶段工作性质的制约和工程量的限制,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的精度范围较原来的 D+E 级要宽,其中包括了地表有稀疏工程控制、深部有坑、钻工程了解,精度较高、是实测的部分;也有地质背景、矿床成因类型、综合物、化探异常特征与已证实的矿体(点)可类比,而有依据推断的。由于普查阶段并无工程间距的要求,推断的距离可依据矿化强度、类型及异常规模确定,这部分的精度是较低的。因此,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绝不等同于原来的 D+E 级储量。三 修编的主要内容1 普查工作的指导思想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普查任务由重在已发现矿点和地质、物化探等异常的工作,改为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作

12、出评价。2 章节和内容较原标准作了调整,突出和充实了普查工作的地质研究程度、控制要求和技术方法及质量要求;新增了普查阶段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的具体要求及普查工作应提交的成果。3 调整了普查工作程度。普查以 1/5 万地质填图为基础,其成果达到了基本查明地质、构造、岩浆岩的特征,比原普查总则中要求的大致查明的程度要高,且符合实际情况。普查时通过 1/5 万填图只达到大致查明,则详查、勘探时的重点是解决矿床、矿体或矿山开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详查、勘探时再要求达到详细查明地区地质、构造、岩浆岩是不妥的。详查、勘探只能依据新资料,不断的充实、完善这部分内容。取消了“大致了解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其

13、它开采技术条件” ,改为顺便收集这方面资料。新分类中普查工作重点在找矿,对面上含矿性进行整体评价,不急于圈矿。因此,顺便收集即可,只有当局部矿化强度大,已能看到良好的前景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可适当作些水文地质工作。4 普查工作部署上有别于原总则,不是“筛选圈定出供评价的矿点和异常,对筛选、圈定出的矿点或异常,按普查工作程度要求进行评价” 。而是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最终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评价的价值,或圈出详查范围。原总则中重在点上工作,现在则重在面上评价。5 适当减少了野外勘查的工程量。普查工作属公益性,主要由国家投入为主,由于任务大、不可能有很多投入。新

14、总则中要求对矿点、矿化点用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进行稀疏控制以及有依据的合理推断,取消了“普查的钻探工程网度应以能控制矿体(层)远景为限的要求” 。可以说新总则中对矿点、矿化点的控制程度总体低于原总则的要求。6 充实了普查阶段的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的圈算要求。根据新分类给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的定义,普查区内经稀疏控制的矿点、矿化点,结合地质背景、矿床成因类型及综合物化探异常,可进行合理的推断,不受工程间距的限制,并提出了推断的资源量的圈算具体要求,这样便于验收推断的资源量。7 严格质量要求。对采样、加工、测试以及各项工作的质量,除按有关规范要求外,也可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在合同和协议

15、中注明,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应逐项详细说明,不得回避、简述或归纳。8 增加了普查工作应提交的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和附图、附表、附件的名称,图件及比例尺、具体要求等,从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在报告的格式、内容、侧重点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强调了探矿权人的资质、法律地位、矿权、调查历史,在地质方面,着重详述调查方法、精度及成果的质量,在矿床方面更应详述所获资料的可靠程度、取样、分析化验的详细情况及资源估计等。并应附有相应的附图、附表,附件等。四 几点说明1 关于将估算预测的资源量(334)作为任务的问题,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普查区内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在普查区内本应达到大致查

16、明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不应有预测的资源量(334) 。因此,不能在任务中专写估算预测的资源量,否则与分类原则不符。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部分地段达不到(333)的要求,则可灵活处置,在 6.3 中已有体现。2 关于“基本查明普查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与“分类”不一致的问题。普查阶段一般进行 1:5 万地质填图,这种中比例尺填图对地层、构造、岩浆岩的查明程度都比较高,地层都到了组、段,区内主要构造及分布特征也实际已达到基本查明程度,但在过去都用大致查明概括了。这次编制暂行规定中,只是反映实际情况而已。严格地说,普查达到大致查明,是针对矿体的形态、矿石质量及与其密切有关的特征。若要求勘探时才达到详细查明地层等,则不太现实,因为新分类中规定勘探时的工作都是针对矿体开采技术条件、选冶试验方面的,是要解决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3 关于选冶加工试验类比为什么强调“邻区”及“矿石物质组成、嵌布特征、有害组分”等,是因为虽是同类型,但差别有大有小,只有“邻区”尤其是与选冶密切相关的特征类比,才有实际意义。除此之外的特征再相近,也无实际意义。4 部分意见如“概略研究”改为“预可行性研究” 、 “内蕴经济的推断资源量” 、 “普查阶段资源量 333/333334,应有一定的比例要求 ”等等,与新分类要求不一致,未能采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