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七章 第三节.ppt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8269150 上传时间:2019-06-17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七章 第三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七章 第三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七章 第三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七章 第三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七章 第三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节 强大效果的再论证,1、适度效果论 2、使用满足理论 3、议题设置理论,一、强大效果理论,大众传播的的强大效果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效果模式,该模式认为,如果媒介的运作或各种节目能够按照传播理论的原则仔细设计,大众传播就会有很强的效果,二、“沉默的螺旋”理论与传播强效果分析,(一)提出背景: “沉默的螺旋”理论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二)主要内容 三个命题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表达和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优势的意见更加强大)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她

2、认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害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中国人们的对日情绪,家乐福事件),1985年对中曾根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的调查是,赞成615,反对283,读卖新闻调查结果是赞成者52,反对25。到了2001年,朝日新闻的调查表明,赞成者上升到71,反对者维持在24。中间声音的消失,这是日本在此问题上社会观念急剧两极化的直接显示。无疑,这种支持内阁官员参拜靖国神社正常化的意见,同时也在日本开始产生“沉默的螺旋”效应。,主要观点: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

3、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成“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杨武事件) 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 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产生,大众传播的三个特性 1、一致性:大众传播媒介长期呈现同质性很高的内容 2、累积性:媒介的强大效果,并不是一天就形成的,而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呈螺旋上升的 3、普遍性:在意见自由的环境里,优势意见对个人会有很大的压力,使他不敢说出和优势意见不同的意见,(三)评价 意义: 不足: 忽视了参考团体的重

4、要性 过分强调受众惧怕害怕孤独的社会心理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 惧怕孤独对不同性格的人存在差异,媒介对人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受众中“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量根据不同的问题性质、类型应有程度上的差异 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单一民族语多民族国家),二、长期效果理论,一)、长期效果理论: 和短期效果理论相对应,短期效果理论主要研究具体传播行为的影响,而长期效果理论则将对大众传播的研究转移到对群体效果的影响上,多涉及到对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这些效果往往是长期的、缓慢的、非控制的,二)文化行为模式: 文化行为模式是由美国传播学研究者德弗勒提出的,他认为大众媒介透过选择性报道及演出,强调某些主题,在受众之间建立了相关的印象。被强调的内容所体现的文化行为模式往往具有引导性,媒介因而就间接的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二)心理图像理论 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美国著名专栏评论家李普曼,他认为媒介所发出的信息足以影响人们脑海中世界的固有图像,当受众接受或处理新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参考和核对由以前的信息所建构出的意向,他将这一理论称为“塑型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