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8267663 上传时间:2019-06-1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性质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2 )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2、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2)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教学准备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 2 个、塑料绳、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

2、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2、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3、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二、学习新课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1 )实验一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2 )实验二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3 )做了两个实

3、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4 )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2)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1)实验一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2)自我设计实验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4、空气与其它物体的性质对比。(1

4、)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过的固体和液体么?(2)谁来说说固体、液体和空气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3)书上的表格请你们讨论以后填写。(4)学生汇报与补充。三、巩固新课(1)今天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其中有一种在我们的生活重使用的非常多,就是压缩空气,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2)他们是怎样应用的?(3)想不想做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4)教师讲解三种玩具的做法,并简要介绍原理。四、作业(1)完成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板书设计:空气的性质占据一定的空间有质量压缩空气有弹性教后析:2、冷空气和热空气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学习借助物体研

5、究冷热空气的认识方法。知识与技能.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二、教学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三、教学难点:理解风的成因四、教学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大小相同的小纸袋两个、细线、水槽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

6、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二)、自主探究1.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上升原理。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实验 1: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学生实验。学生汇报。(热空气在蜡烛火焰的上方)提问: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学生回答。 提问:能设计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实验 2: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实验。学生汇报。(纸蛇转动)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呢?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通过这

7、2 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学生猜测,交流。实验 3:在木棍两端各挂一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个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学生回答。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1.你知道热空气有那些性质么?2.学生回答。二、自主探究(3)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提问:那冷空气又是

8、怎样流动的呢?学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推理。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学生讨论、回答。(如: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风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看看“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4)探究风的成因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风是什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看课本 P8 上插图开展分组讨论并汇报。(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小结: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2.热空气的用途(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

9、球的升空原理“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三)、回顾和解释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生活中的空调和取暖器各应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四)、评测活动1.你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吗?教后析:3、空气中有什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情感、态度

10、与价值观: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教学准备: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进入新课1、空气的成分(1)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2)教师演示书上实验。(建议改为大一些的集气瓶)(3)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4)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5)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6)教师演示实验。(

11、7)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8)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9)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2、认识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3)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4)教师演示实验。(5)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二氧化碳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6)教师继续演示实验。(7)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三、巩固1、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2、学生

12、做介绍。3、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四、作业了解氮气的作用。板书设计:空气中有什么氧气 支持燃烧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 重氮气教后记: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教学目标、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3、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4、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二、教学重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三、教学准备: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吗?提问: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讲述:其实空气也

13、是生命之源(二)学习新课1了解空气和生命的关系。(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2)观察 P12 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2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空气质量?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空气受污染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4)我们周围的空气现况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去调查一下。(5)室外的空气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6)室内的空气我们又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7)将我们调查到结果记录下来。(8)教师介绍表格记录方法。(三)巩固应用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

14、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2、学生介绍书上的 6 幅图。3、净化空气,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四)作业1、完成调查记录。2、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教后析:第二单元 冷和热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温度,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2、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3、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温度计、热水、钟表、纪录纸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杯水,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什么?同学们研究过水没有?你们观察一下,水有什么特点?2、(出示温度计)

15、这是什么?会用吗?二、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1、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2、学生测量冷热水的温度并记录。3、交流测量结果。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1、教师倒一杯热水,叫一学生到台前来测一测这杯水的温度。谁来看一看温度是多少?再请一位同学看一看温度是多少?2、讨论:为什么他们读的温度不一样,如果每隔 2 分钟测量一下它的温度,每隔相等的时间,温度下降的规律将是怎样的?3、学生填写记录表第一种可能,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1)先快后慢(2)先慢后快(3)均匀下降第二种可能:降温没有规律4、提问:我们该怎样研究这

16、个问题?5、小组讨论交流,制定研究计划。四、画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会分析数据1、讲述: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曲线图。2、讲解曲线图的画法。3、学生画曲线图。4、交流各自的发现。5、小结:(1)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2)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五、课后研究讲到现在,老师还要出个问题:如果这是一杯凉水,可以测出凉水的温度,如果给凉水加热,那么温度升高会有什么规律?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教后析:2热的传递教学目标:1、能够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认识固体的传热方式。2、能够做液体热对流实验,认识液体的传热方式。3、了解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4、能够对温度变

17、化作出预测,对实验现象作出大胆猜想。5、要有敢于大胆想象的精神,并且意识到用实践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传导和对流两种热的传递方式。教学难点:理解水是通过流动来进行传热的。教学准备:演示实验:圆底烧瓶、金鱼。研究固体热传导实验:(以小组为单位)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蜡烛、铜片。研究液体热对流实验:(以小组为单位)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木屑、茶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件,铜板在火上加热,热在这个铜板上会怎么样呢?如果我们加热这块铜片,大家猜一猜热在这块铜片上的传递路线是怎么样的呢?把它画在研究报告上。二、研究铜片的传热方式:1、交流学生的猜想。2、刚才我们只是

18、在猜想,毕竟还不是事实,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热在铜片中的传递呢?教师演示,这样烧一烧,你看得到吗?那怎么办呢?3、学生讨论实验方法,确定方案,提出实验注意点。4、实验:学生加热铜片,用图表示腊融化方向。5、交流发现,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种传热方式。归纳:像铜片这样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样的传热方式叫传导。三、研究水的传热方式:1、演示实验:烧金鱼。我们用酒精灯在烧瓶的下面加热,瓶里的金鱼会怎样呢?那移到瓶口加热呢?我们试一试吧。2、金鱼为什么没有死呢?显然水的传热方式与铜片是不一样的,那么热在水里是怎样传递的呢?3、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看到热在水里的传递吗?4、选择材料验证自己的想

19、法。(教师提出一些注意点)5、交流讨论。(1)、说说自己观察和记录的现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2)、水中的物体自己会动吗?那是谁在动?6、小结:水受热以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做“对流”。四、课后延伸:1、出示图片,小猫晒太阳。2、小猫在干什么呢?3、太阳的热是怎样传到我们地球上的呢?大家课后去研究一下,行吗?教后析:3、加热和冷却教学目标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4、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5、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6、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

20、体做许多事;7、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体积的影响2、难点: 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教学准备:砂糖、易拉罐底、蜡烛、火柴、玻璃片、固体体胀演示器、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气球、水槽、冷热水。 课时安排:2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过程一、话题“聚集”讨论: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你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敢于猜想,并能用实验加以验证自己的猜想。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创设情景:一块糖,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1、提出实验的要求: 先将蜡烛点着。将装有糖的锅放在蜡烛上。在觉得可以作画的时候画出你们小组心中

21、的画。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2、教师巡视学生做实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3、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请各小组说出是在糖什么状态下开始作画的。4、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相似的变化。请每人写在活动记录本上,并猜想描述出这个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整个状态的变化,并回家做实验加以验证。 5、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与描述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的观察,了解糖变化的过程。第 2 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提问: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如小铁圈,在受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吗?看书上 22 页实验进行讨论。师演示固体体胀演示器。小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导

22、学生利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提问: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类似的变化吗?指导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可以仔细看书上的方法)。师生讨论方法:1、借助什么可以观察到液体或气体体积的变化?2、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够证明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3、实验中可能要注意什么?(气密性)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尝试。小结: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三、了解加热和冷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讨论和教学 VCD 相结合。 教后析:4、吸热和散热一、教学目标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2

23、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快。3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二、教学准备:杯子、温度表、水、沙、记录表、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课,我们研究了热传递的几种方式。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二)自主学习:1研究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1)师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A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很快?B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很慢?C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D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2)你知道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吗?(3)学生预测水和沙这两种物体

24、的吸热和散热情况。(4)分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A需要控制哪些相同条件?需要哪些材料?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怎样去做实验?(5)学生分组实验:A水和沙要一样多,杯子要一样。B要阳光下观测 10 分钟,测量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再到阴凉处观测 10 分钟记录下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C将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实验册的表格中。(6)汇报交流。(7)得出结论。A沙吸热快,散热也快。水吸热慢,散热也慢。B对比实验:像这样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照比较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2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1)学生讨论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2)学生汇报研究的方法。建议从以下几

25、个方面去研究:A预测;B设计实验;C进行实验;D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三、巩固应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教后析: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1、声音的产生(一)教学引入1、谈话:我们知道,我们人体接受外界信息除了用眼睛看之外就是用,确实声音能够传递很多信息,老师这儿有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看看声音到底能传递哪些信息呢?2、学生观看视频。3、刚刚我们听到了各种奇妙的声音。(板书:声音)那么声音到底能传递哪些信息呢?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声音的问题?4、看来大家对声音这一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很浓,要想知道首先得搞清楚“声音这种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学会了这个知识,掌握了研究办法

26、,你才有可能研究刚才提到的那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产生?”。(板书)(二)学习新课1、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1)谈话: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塑料袋,你有办法让它发出声音吗?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观察得细致。注意在塑料袋发声的时候,请重点观察一下,塑料袋还伴有什么现象出现?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交流小结:塑料袋动起来才会发出声音。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动起来才能发声呢?我们再用小鼓来验证一下吧!(2)用它(手拿鼓褪)让鼓发声都会吧!敲鼓时声音只限小组听到就行了,为更清楚地观察到鼓面的情况,可以把桌上的几粒豆子放在鼓面上。学生分组实

27、验。教师随时把握实验的进度,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学生记录并汇报观察到的现象。2、归纳概括“物体发声时都振动”学生通过讨论,应该认识到物体发声时都振动,所以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3、迸一步演绎验证结论学生分组实验。要求:把空瓶竖放在手中,然后向瓶口吹气,观察现象。学生汇报并讨论,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空气是物体,发声时也振动。谈话:有没有不振动也能发声的物体?咱们直尺、音叉在发声时突然停止振动,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提问,这样的结果说明什么?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谈话:知道了声音的产生,你看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在音

28、乐演奏过程中,经常听到有些打击乐器发出短促的声音,演奏者运用什么样的演奏方法?为什么?学生可以讨论,也可以演奏说明。( 0 0 0 0)(2)总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三)巩固、扩展1、学了这堂课,你了解了什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学了这堂课,你还能提出哪些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好吗?教后析:2、声音的传播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物体传声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声音传播的三种途径)。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

29、、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2、演示实验材料大鼓、鼓槌、纸屏(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个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3、挂图或投影片:水波与声波。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提问:上节课后,同学们在家里用自行车、硬纸片做了振动发声实验。通过实验,你发现纸片发声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与纸片振动快慢有关系,纸片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2、讲述: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课题)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1)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讲述:上

30、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如果学生答不好,可把这个问题化难为易。问:在你们和电铃之间隔着什么物体?这说明声音可以通过什么物体进行传播?向哪个方向传播)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2)认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讨论: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把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能听到声吗?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

31、(3)认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讨论:声音在液体(例如水)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水槽的外壁,另一个同学在水中把一块石头相碰,在水槽外壁处能听到石头相碰的声音吗?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递同时再次说明声音在固体(玻璃)中也能传播。(4)综合认识声音的传播提问:通过以上研究,你知道声音能在哪些物体里传播?讲解: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物体和我们的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耳朵中来的。假如在发声物体与我

32、们耳朵中间什么物体也没有,那么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放进一个电铃,人们在罩外可以听见铃声;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只能看到铃在动。却听不到铃声了。这个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物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声音就不能向外传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演示这个实验。)2、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方式(1)讲述:那么声音是怎佯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2)演示实验:把拴有小球的纸屏立在桌上,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鼓,使鼓声有一定节奏。(3)提问:当敲鼓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贴着纸屏的小球随着鼓声在不断地振动。)(4)讨论:你怎样解

33、释这种现象?(或问:小球为什么会振动)(5)讲解: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以下内容,需用手的左右振动辅助说明。)发声体振动得快,周围空气振动得就快;发声体振动得慢,周围空气振动得就慢;发声体振动的辐度大,周围空气振动的辐度就大;发声体振动的辐度小,周围空气振动的辐度就小。这样。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出示水波、声波图。)就像石子投在水中形成的水波可以一圈一圈地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所不同的是: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传播。声波实际上是一种

34、由于声音引起的物体的振动。当敲鼓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纸屏时,就会引起纸屏跟着振动,并且引起贴在纸屏上的小球也跟着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了鼓声。如果发声物体周围没有空气,也没有其他的物体,那么就不会形成声波,声音也就不会向外传播,我们也就听不到声音。讲述: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提问:(1)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3)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4)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用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从这些例子你还能推想出什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快,还是在钢轨、大地中传播

35、快?(5)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话?布置作业在收音机(或录音机)的喇叭处挂一根细绸条,把收音机开关打开(或用录音机放音乐),把声音开大,观察绸条会怎样?(随着音乐声飘动起来。)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教后析: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2、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科学知识1、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2、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地应对噪音的办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教学准备1演示实验:纸屏、塑料泡沫小球、小鼓、鼓槌

36、;耳朵的模型。2分组实验:学生自备一大张纸和透明胶带、剪刀。3多媒体课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人工耳的制作;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新课(一)展现声波被阻碍时发生的现象1演示实验:用鼓和吊有小球的纸屏做实验。2学生观察:敲小鼓,看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3汇报观察结果。4小结: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1耳朵的构造(1)谈话: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呢?(2)(出示耳朵的模型)介绍人耳的内部构造: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等组成。2怎样听到声音(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

37、的构造,耳朵的各个部分都有些什么作用呢?声音在耳朵里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前两节所学的知识来猜测一下。(2)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把假定的声音传播路径画出来)(3)小组汇报:声音的传递路径是“声源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大脑”。(板书)(4)讲述: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鼓膜的振动与敲击鼓面振动不同,鼓膜振动是空气振动引起的,属于声波引发的振动;而鼓面振动是由被敲击产生,是产生声波的振动。(5)教师提醒学生:儿童谨慎用药,有些药物会损伤听神经,造成耳聋。(6)小组讨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7)汇报交流结果。(8)师生共同总结:耳廓将声音收集起来,通

38、过外耳道送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被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充满了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后传入大脑。(9)播放光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三)认识耳廓的作用1学生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教师巡视。方法: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再用胶带把末端贴好以固定形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2学生猜测: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不同?3讲述: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4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么样呢?5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6教师演示课件人工耳的制作。7学生分组制作“人工耳

39、”,并对着“人工耳”说话。8展示各组制作的“人工耳”,并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当对着“人工耳”的耳廓说话时,发现吸管在振动,乒乓球也在振动,水面出现道道波纹。9谈话:刚才你们假设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递路径,又动手制作了“人工耳”并进行验证。耳朵怎样听到声音的秘密终于被同学们揭开了,耳朵真是一个奇妙的声音接受器。 (四)引导学生认识噪音,了解减少噪音的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声音听起来舒服吗?2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噪音污染。3提醒:长时间地用耳塞听音乐也会损伤听力。4讨论:(从三个角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噪音研究) 身处嘈杂的环境中,

40、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为减少噪音污染,政府和社会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三、拓展活动 1游戏:猜口型。游戏规则:每组选一个同学塞住耳朵,到前面去,老师轻轻地说一个词,要求选出来的同学看口型说说老师说的是什么。2提问:如果我们的耳朵有一天突然听不到声音了,想像一下会怎样?3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源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大脑教后析:4 不同的声音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1、 同学们,今天啊,有几位明星前来捧场呢!现在,我们进入“听力大比拼”:仔细听一听,谁来了?(播放课件)学生很轻松地猜出了几位明星。2、 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呢?(因

41、为他们的声音各不相同)3、 是啊,同样是声音却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同的声音”。(板书课题)二、声音的强弱1、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说话时两次的音量不同)问:这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2、(1)声音的大小不同。(2)声音的强弱不同。(师板书强弱(大小)3、你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生有的拍桌子,有的拍手,有的敲文具盒)4、 那么,声音的强弱会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想一想、猜一猜。(板书:猜想)5、 (1)和发出声音时用力的大小有关。(2)和距离声音的远近有关。6、你能用实际行动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板书:验证)(生制造声音) 其他学生也动手实验验证。7、 由此,我们得出结

42、论:声音的强弱的确和发出声音时用力的大小以及距离声音的远近有关。(板书:结论)8、 在科学中,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9、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音量是可以控制的。那么,在生活中,那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自己的音量呢?(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进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三、声音的高低1、声音除了有强弱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呢?(师弹奏古筝,两组音高低不同)2、有的音高,有的音低。3、那么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师边说边敲击大小不同的碗、粗细长短不同的金属管给学生暗示)4、(1)和材料的大小有关。(2)和材料的长短有关。(3)和材料的粗细有关。6、 同学们觉得声音的高低和材料的大小、

43、长短、粗细有关。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想,那么我们该怎么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做实验)7、 是啊,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先来看一下实验要求:实验要求:(1)小组讨论,明确要验证的猜想和所需要的材料,并填好实验报告单一、二项。(2)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并填写分工表组 长 材料领取员记录员 材料整理员汇报员(3)动手实验,填好实验报告单。8、生实验,师巡视指导。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请各小组想办法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观察音调变高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生实验,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2、播放编钟、竖琴等乐器的奏乐视频。师介绍乐器,生总结这些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3、通过学习,我们发

44、现声音有强弱的不同(音量),还有高低的不同(音调),把这些不同的声音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就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曲子。其实,声音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呢!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研究,把你们的发现、想法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及时地和老师、同学交流。教后析: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1、我们吃什么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心发慌。吃同我们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今天我们谈谈有关吃的问题,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为什么吃?我们吃什么?(板书)我们怎么吃?二、模拟家庭按照小组分成八个小家庭,由小组组长任家长主持每个家庭。每个家庭讨论设计一套家常菜谱(四菜一汤),由小组长写到幻灯片上。教

45、师选择两三套具有代表性的,请该家庭的学生代表说明他们设计的构思。他们的设计合理吗?教师又不做评价,而进入讨论教学。三、讨论教学选择小明与小莉的两种饮食习惯,(小明营养过剩,肥胖;小莉偏食,瘦弱)。请学生评价小明与小莉的饮食习惯。继续讨论:解决为什么他俩的饮食习惯不好,即应该吃什么的问题4。自主学习: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营养素的主要来源:糖主食脂肪肉类、各种油类等动物性:肉类、奶类等维生素分散于各种食物中5噢!我们明白了“吃什么”即要吃含人体所需营养素的食物,不过象小明那样多吃不好,象小莉那样少吃也不行,究竟“怎么吃”呢?(仍不作答)里面的学问是很有讲究的,

46、我们先看看历史的变迁(时空媒体)。四、时空媒体我国不同时代的饮食特点时代 背景 饮食特点 营养状况五、六十年代吃不饱 能填饱肚皮就不错了 很差八十年代是生活丰实了 鳖、鳗等高蛋白食物 较好九十年代是吃腻了,没什么好吃的了 天然、野味 好二十一世纪要科学地进饮食搭配 很好投影: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它们的制品。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食物,清洁卫生(怎么吃的参考标准)。联系至家庭买菜往往凭爱好,各类营养物质搭配不合理,学生要用所学知识,对家庭食物采购进行指导。五、师生小结营养学是一门很精深的

47、学科,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如怎么吃才能及时、准确满足人的运动和学习的营养需要,如何消除食物中人体多余的或无益的成份等,这都有待于同学们今后努力去探索。现在需要大家认真学习,打好基础。教后析:2 怎样搭配食物一、教学目标1、 通过搭配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2、 通过介绍食物配餐,学习用语言表述自己研究实践的结果。3、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初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从中增进同学之间的协作、团结、友谊。4、 增进对自己健康负有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教学准备1、 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别准备一份食物配餐。2、 教师准备

48、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的挂图。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问:在一天的食物中,哪一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一些是提供我们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一些是保持我们健康的食物?蛋白质类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粮食类是提供我们活动能量的食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类是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民以食为天,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这是为什么呢?2、学生汇报:3、教师讲述:这是因为有的人每天吃各类食物的比例合理,有的人每天吃各类食物的比例不合理而造成的。4、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二)各组代表到前面分别介绍自己组食物配餐的过程。讲述:刚才各组代表都分别详细的介绍了自己组食

49、物配餐的过程,同学们表述得非常好。说明同学们把上节课我们吃什么的内容掌握的很好,在食物配餐中就证明了这一点。(三)用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的挂图,来对照自己组食物配餐的比例是否合理。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探讨。2、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研究、探讨的结果。(各组代表都说,我们的食物配餐中的各类营养都有,就是搭配的比例不对。)教师讲述:各组代表汇报得非常好,同学找到了食物配餐的比例不对。教 师 问: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呢?同学讨论:同学汇报:粮、豆类;蔬菜水果类;奶及奶制品;鱼、肉、蛋类;油、盐、糖类。(四)总结: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搭配食物的过程和食物结构“金字塔”图的对照学习掌握了怎样搭配食物。只有每日膳食搭配合理,才能保证得到所需的营养。(五)作业:各组按食物结构“金字塔”图的比例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