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科特长宜城市板桥店镇荩忱中学 张夫贵 陈波生物教学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的特点,如何在教学中把握这一特点,我认为应在教学体现对生物教学中的一种“度”的把握。所谓“度”就是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尺度,讲究的是适中,追求的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把握教学,调控教学。教学中“度” 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度” 的把握:1、基础知识的铺垫应具有“ 高效度”: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是每次实验之前的铺垫,为顺利进行实验创造有利的条件。而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应平中见奇、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 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求。如初中生物学中
2、“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实验,可在课始复习提问一下有关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结构特点和相应的功能情况,让学生对所要研究、观察的对象(植物细胞)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课堂实验教学顺利进行。2、导入应具有“ 磁力度”:巧设导语,可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欲,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氛围。如初中生物学中的“练习使用显微镜 ”的实验,在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巧设提问:、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物体而用显微镜能观察到,为什么?、显微镜有哪些结构组成和应用?、你使用和操作显微镜吗?短短几个问题可引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致使其做起实验来就格外认真,操作起来就格外认真、仔细。3、教学过程
3、应注重学生的“ 参与度”:教是主导、学是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如初中生物学中“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的实验,在实验教学安排上,从叶片的暗处理到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液的观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或协作完成,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在实验完成后,可就一些现象及操作步骤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分析及设问应具有“ 多角度”: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探索,实验结论的归纳与总结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 导“疑” 。“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又要有“量”的要求。并且“ 疑”的设置应多元化地切入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去分析、讨论和操作,以获得较多的技能。如初中生物学中“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在完成实验后,让学生再进一步探索:步骤 实验对象 温度 滴加碘液 现象1 唾液淀粉 100 变蓝2 唾液淀粉 0 变蓝3 唾液淀粉 37 无色4 清水淀粉 37碘液变蓝在以上几种对比情况下让学生知道唾液淀粉酶在 37时活性最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破坏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对淀粉的消化分解。5、课后小结应具有“ 高浓度”:实验教学的成败
5、关键是课后小结,因为小结是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其作用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如“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样。如,初中生物学 中“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实验, 其步骤可概括为:擦(擦拭玻片);滴(滴加生理盐水);取(取口腔上皮细胞);抹(涂抹均匀);观(观察细胞);绘(绘出细胞图)。二、“导” 的把握:古曰:“施教之法,贵在启导。 ”而“导” 是控制整个实验教学的 “遥控器”。因此,实验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应在教师“导” 的操作下进行 ,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 导”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厌学”-“诱导”大多数的实验内容枯燥乏味
6、,过程复杂多变,目的及要求又有一定难度,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适时诱导。如初中生物中“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的实验,由于煅烧骨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同时在浸泡骨的操作过程中需用到稀盐酸,而稀盐酸也会挥发出难闻且刺激性的气味和具有腐蚀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和恐惧感。因此,教师应随时从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明确引导学生操作要点,同时帮助排除其恐惧心理,使其大胆的、专心的去探索实验。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满足感,从而就会变“ 厌学” 为“ 乐学”,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难学”-“疏导”在做实验时,许多学生会遇到思维受阻
7、或偏差,此时教师应就疑解答,指点迷津, 化难为易,使学生产生顿悟、顿解,以获取成功的喜悦。如“显微镜使用”中物像的寻找,“玻片制作 ”中气泡的产生,“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中水浴温度的控制等难点时,教师应着力做好“疏导” 工作,抓住要点变 “难学”为“ 易学”,促进整个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3、“死学”-“引导”许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往往机械地“照方抓药”,甚至盲目,忙得不亦乐乎;但由于对现象的观察不详细,对结果的分析和总结不透彻,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或结论。对此,教师应避虚就实,根据实验特点和学生实际, 适当地把实验步骤化繁为简,化出若干小问题,层层递进,从而引导学生
8、去发现问题和新知,总结规律,从而获得真知,变“死学” 为“活学”。如“观察小肠绒毛”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的问题 :、小肠的内壁是否光滑?( 有皱襞和绒毛) 。、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扩大消化吸收面积) 。、食物必须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完成消化,小肠内有哪些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进入小肠的食糜如何与这些消化液混匀?( 小肠的蠕动 )。、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有哪些方面有利于吸收?(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薄)。4、“学会”-“ 指导”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的实验技巧,或学会了一些有关操作技能后,应指导学生不要满足现有的知识和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设想、探索,搞小发明、小创造。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活动中,教师还可在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上给予指导,让学生真正从“学会” 的乐园中步向 “会学”的王国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