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10论语六则习题训练5 分钟训练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1)人不知而不愠( )_ (2)不亦说乎( )(3)学而不思则罔( )_ (4)思而不学则殆( )(5)默而识之( )_ (6)敏而好学( )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1)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2)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 ?(3)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 。(4)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4、填空:论语是记录_的一部书。是_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_,字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10 分钟训练1、 “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2 / 10、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 ”
3、课文中哪句话说可以有它对应?、 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30 分钟训练 、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3 / 10A、温故而知新。译: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B、不耻下问。译:对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C、学而不厌。译:学习却感觉不到讨厌。D、诲人不倦。译:指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对各章内容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 “学而”章:对学习要认真,要按时复习;对人要热忱,要大度。、 “温故”章:既要温习
4、旧知识,又要有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章:读书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 “子贡问”章: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特别是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而对不如自己的人就没有必要去学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有一项是( )、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 “ 新”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属宾语前置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高兴,愉快。、 “默而识之”中的“识” ,古义是“认识、了解” ,今义是“记住” 。(二)阅读全文,完成各题。、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1)学而时习之( ) (2)温故而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 ) (4)学而不厌( )(5)是以谓之“文”也( ) (6)有朋自远方来(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 / 10、下边一句话的意思与课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请将课文中的那句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担心) 。课文中的句子:_ 。启示:_ 。、写出课文中的成语(至少三个) 。、第一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二)阅读论语八则,回答文后习题。(一)子曰:“由,诲女(女,同“汝” ,你)知之乎?知之
6、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斯,这)夫,不舍昼夜。 ”(四)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八)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 / 10(2)逝者如斯夫( )(3)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这八则
7、论语中,有些思想课文里也谈过。由第四则你联想到了课文中“_”这句话,由第五则你联想到课文中“_”这句话。、这八则论语也分别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其中谈学习态度的是_等几则,谈学习方法的是_等几则,谈个人修养的是_等几则。、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关于“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你怎么看?请联系学习实际,把你的理由写在后面横线上。第一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你的看法是:你的理由是:
8、_。三、探究请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的体会,谈谈年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的理解6 / 10参考答案:5 分钟训练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1)yn;怨恨 (2)yu;高兴 (3)w ng;迷惑不解(4)di;危险 (5)zh;记住 (6)ho;爱好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1)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通“悦” ,愉快 怨恨,心里不满 这里指新的理
9、解与体会 迷惑;危险或疑惑 凭什么 记住 采纳,听从 4、填空: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春秋、思想家、教育家10 分钟训练1、思路解析:文言文中的“而”主要作连词用。有时表示顺接,指“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通常可不译或译为“并” “并且” ;有时表示转接,指“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可译为“却” “但是”等;有时表示修饰,指“而”连接的两个部分中,前一部分修饰后一部分,可译为“地” 。答案: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表顺接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读一论语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了解。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维护贵族统
10、治的基础7 / 10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思路解析: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温故而知新”中的“而”表顺承,所以“温故”是前提与条件, “知新”是结果。答案: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思路解析:这道题目先要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出自老子二十七章。这句话是说: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资财。实际上讲向
11、别人学习之意。答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思路解析: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其次,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 )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
12、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答案: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学而时习之、思路解析:谈体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说到位,要道理。如第一则讲的是学习,却不限于书本。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学习是自求长进,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这样的,所以称“不亦君子乎?”这样,孔子讲的8 / 10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
13、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答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30 分钟训练 、思路解析:C 句中对“厌”解释有错,是“满足”之意。正确翻译是:学而不厌。译:学习总感到不满足。答案:C、思路解析:从“不耻下问”一句可以看出句是错误的。答案:、思路解析:“默而识之”中的“识” ,古义是“记住” ,今义是
14、“认识、了解” 。答案:。(二)阅读全文,完成各题。、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思路解析:本题目考查解释容易出错的字。如“时” ,本来是名词,在这里修饰动词“习”而活用为状语,作“安时、经常”讲。答案:(1)时常 (2)旧知识 (3)认为可耻 (4)满足(5)这样 (6)同门师兄弟 (7)因为、翻译下面的句子。思路解析:句子翻译,一定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之意。如一句中“识、厌、悔”等。答案:(1)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2)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加以改正。9 /
15、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担心) 。思路解析:我们必须先把所提供的语句的意思弄清楚。这句话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显然与“人不知而不愠”有一句近似。答案:课文中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启示:做人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默默无闻地做自己的事,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写出课文中的成语(至少三个) 。思路解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许多语句都已形成固定句式而保存下来。答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思路解析:“不乎?”相同句式重复三次,是排比,是反问。 “学而时
16、习之,不亦说乎?”讲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交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讲修养。答案:排比,反问。学习、交友、修养三方面的内容。(二)阅读论语八则,回答文后习题。、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思路解析:此题目帮助掌握容易混淆的实词之义。如“是”在这里是代词“这”的意思。要多积累。(1)这样(是) (2)流逝 (3)反省 (4)诚信、思路解析:我们先弄明白第四则的意思。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思索,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呢。 ”显然这句话讲学与思的关系。第五则亦然。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路解析:要想做准
17、此道题,必须明白这八则分别讲的是什么,然后就一目了然。答案:(一) (二) (三) (八) ;(四) ;(五) (六) (七). 思路解析:此题目是道开放题,旨在引导我们学会用辨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两种看法都对。重要你说得有道理即可。10 / 10答案:提示:两说均可成立,也可综合两种说法折中出一种看法,言之成理即可。三、探究思路解析:孔子讲学,又是学和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