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题一、古诗词积累 (12)1、沁园春 雪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 。” 2、毛泽东的沁园春 . 雪的诗歌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是:_3、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_,背灼炎天光。鸡声茅店月,_。_,只有香如故。_,_,日长飞絮轻。_,_,欲与天公试比高。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二、语言运用(5 分) 那时,我们是快乐的。每一个清晨或旁晚,我们亲进大自然,倾听万物的声音,与身边的鸟儿、花儿、小溪交流。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笑声。多年以后,使我们还在怀念这段快乐的时光。 4、第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 分) _改
2、为_,_改为_ 。 5、第句有语病,请修改:_ 。(2 分) 6、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1 分) A、防止疫情流行,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B、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能为我们提供巧夺天工的作为素材。 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D、为了备战空前绝后的北京奥运会,全国上下都在同心协力争创佳绩。 三、文言文阅读(28 分)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
3、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4、” ,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 或( )以为死 (2)今亡( )亦死 (3)又间( )令吴广 (4)吴广之( )次所旁丛祠中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 分) 失期,法皆斩。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9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 分)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10. 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2 分)(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
5、)粮而景( 景:同“影” ,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 )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 ?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 (二)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
6、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1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4 分)(1)秦王怫然怒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秦王色挠 (4)长跪而谢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 分)(三)文言文阅读(8 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 10-13 题:读书佐酒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
7、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 ,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注释】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外舅:岳父。 率 (l):标准。 子弟:家中的晚辈。 觇(ch)偷看。 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始臣起下邳(p),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 分) 遽抚掌曰 此天以授陛下_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8、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以一斗为率(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D与上会于留(在)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 分)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_ 17、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 _ 四、现代文阅读(25 分) (1)阅读你抓住我的手了吗?,完成 1822 题。(13 分) “有个女孩在桥上,要跳河” “这与我有关吗?”诗人冷冷地说,他要挂机了。 “女孩手里拿着本书,你的诗集命运的手扼住了我” 诗人扔下电话,摸了本书冲出家门。 诗人知道现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提跳桥,这座城市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哪儿。为了方便跨航标灯的维修,桥梁设计
9、者在主桥墩所在的位置伸出了一个小飘台,大桥通车 10 年来已有 20 多人从这里跳进了湍急的汉江,无一生还。 当诗人赶到桥头时,大桥已被观众堵死。十多个电视摄像镜头焦渴地守望着,更多的人则举着相机。去年全市摄影大赛的一等奖就是一个青年从这儿跳入汉江的镜头。 当警察领着诗人挤进飘台时,女孩越过栏杆坐在飘台外沿上,两脚悬空,双手紧攥着一本诗集,胳臂上指甲抠出的伤口蜿蜒出数条殷红的血道。 诗人两袖插在裤袋里,望着江心的波涛,冷冷的说:“把我的诗集还我。” 女孩惊惶的抬起头:“别过来,别过来!”那是个纤瘦的女孩,面色苍白,神情迷离。 诗人眼里弥漫着深深的忧郁,说:“我是这本诗集的作者,你可以看书上的照
10、片你跳不跳我不管,但不能带着我的诗集跳下去,不然,你会把我的灵魂带走的。那本诗集我已经没有了,全烧了。你能帮我,但我不想求你。在我的口袋里还有一本诗集,是刚出的,我想用这本诗集和你交换。”诗人的声音像梦一样遥远、灰暗、冷峻、低缓。 诗人往女孩身边挪了挪,左臂缓缓地从裤兜里抽出,轻轻地抖抖袖子,一本新书露出大半截。女孩望着书的封面,上面是一只非常有力的手,书名叫 。诗人说:“我只是把两个词的顺序颠倒了一下,但不一样,你现在就可以读一首,要不了多少时间,读了再跳也不迟。” 女孩从栏杆间伸手接住了书。刹那间,女孩愣住了,她看见诗人持书的左臂光秃秃的,没有手掌,臂上劈开一条口子,书就夹在口子里。女孩惊
11、异的眼神移向诗人仍插在裤兜里的右臂。 诗人一动不动地望着女孩。女孩使劲的欠起身子伸手摸了摸他的袖筒,然后一把抓住,从裤兜里抽出来。整个袖筒都是空的,诗人没有右臂。 诗人说:“写第一本诗集的时候,事故还没有发生,我四肢齐全,可我曾三次站在你现在的位置后来,左手、右臂都没了,我写出了第二本诗集,再也没往这儿来了现在你抓住我的手了吗?” 女孩紧紧抓住诗人空空的衣袖,缓缓站起身。 诗人说:“我们离开这儿,人太多了!” 女孩在诗人牵引下跨过栏杆,离开了飘台。 诗人说:“有首诗,你肯定读过,可是我背不全了,你能帮我一起背吗?” 几天后,人们发现飘台上赫然刻着一首诗,题目是你抓住我的手了吗,诗文却是普希金的
12、那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是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 18.默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高潮”部分的情节。(2 分) 答:_ 19结合语境,品味、揣摩下面句中加线词语传达出的丰富的心理活动。(4 分) (1)“这与我有关吗?”诗人冷冷的说。 答:_ (2)诗人两手插在裤兜里,望着江心的波涛,冷冷的说:“把我的诗集还给我。” 答:_ 20结合语境想想,画线句子中诗人第二本诗集的名字是什么?(2 分) 答:_ 21你认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谈谈你的理由。(2 分) 答:_ _ 。 22小说的结尾巧妙引用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点名了文章的中心。在理解的基础上,试以“假如生活欺
13、骗了你”为开头,用自己的话为这篇文章设计一个结尾。(3 分) 答:_ _(2)阅读我长大了,完成 2327 题。(12 分)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 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
14、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
15、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23联系上下文,用原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
16、思。(2 分) 小的时候想长大_ 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_ 2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 分) _25在叙述中,详写了哪一件事?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3 分) _ 26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从中反映出“我”具有哪些好的品质?(3 分) 27“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请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加以说明。(2 分) _五、作文(50 分) 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常常会有误解和被误解的时候。误解别人,你的内心会恼怒和愤恨;被别人误解,你的内心会委屈和无奈。请以“理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自拟题目,字数不少于 600,字迹工整。2、要充分运用细节描写,写出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