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海盐农业经济情况汇报海盐县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是沪、杭、苏、甬四大城市的区位中心,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之一。全县陆地面积 534.73 平方公里,海湾面积 537.90 平方公里,耕地 37.82 万亩,人口 36.59 万,下辖 8 镇 2 区,104 个行政村,2629 个承包组。全县农村人口 28.59万人。全县 20.05 万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 4.78 万人。2007 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 22.5 亿元,同比增长 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4.3%;农业增加值 14.1 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0309 元,同比
2、增长 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六年位列嘉兴市五县二区首位。一、农业产业概况通过多年来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快,逐步形成了“3+3”农业主导产业格局。即:粮油、畜禽、蚕桑等三大传统产业和水产、水果、蔬菜等三项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方面:一是粮油产业。2008 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3.64 万亩,总产量 19.53 万吨;油菜种植面积 8.96 万亩,总产量1.48 万吨。2007 年,全县粮油总产值 38412 万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 17.0%。二是畜牧产业。2008 年 12 月初,全县生猪存栏46.63 万头,其中母猪存栏 6.69 万头,
3、肉猪存栏 8.30 万头,仔猪存栏 31.57 万头。全县湖羊存栏 8.35 万只,长毛兔存栏 17.24 万只,全县家禽存栏 87.04 万羽。2007 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 86684 万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 38.5%。三是蚕桑产业。全县桑园总面积 4.8万亩。2008 年,全县共发蚕种 10.57 张,蚕茧总收入 7089.95 万元。2007 年,全县蚕茧总收入 9032 万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新兴产业方面:一是水产。全县水产养殖面积 2.8 万亩,其中罗氏沼虾、青虾、南美白对虾、河蟹、鳖等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占2 万亩左右。2007 年,全县渔业产值 22520 万
4、元,占全县农业总产2值的 10.0%。二是水果产业。我县是全国南方欧亚葡萄推广的实验基地,主要有柑桔、梨、葡萄、桃等,并拥有黄沙坞、黄泥坡、纯元、八字等一批知名品牌。目前,全县水果种植面积 2.6 万亩。2007 年,全县水果产值 21741 万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 9.7%。三是蔬菜产业。2008 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 11.3 万亩。2007 年,全县蔬菜产值 34240 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15.2%。另外,我县拥有山地 3 万余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 2565 亩。2007 年,产值 156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0.7%,列入浙江省优势产业规划区。芦荟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拥有
5、大棚芦荟近千亩,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设施芦荟栽培基地。二、主要工作进展近年来,我县研究提出并连续多年实施“两提高、一确保、一探索”工作思路,以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努力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1、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顺畅。目前,全县拥有农业龙头企业 28家,其中省级 2 家,市级 16 家。2008 年,全县 28 家农业龙头企业在相关优惠扶持政策的激励下,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发展速度,经营情况良好。2008 年,全县 19 家生产型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4.06 亿元,同
6、比增长 47%,带动农户 9.3 万户次。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青莲食品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最大的猪肉供沪基地,鲜猪肉供沪量占浙江省猪肉供沪总量的 80%。2008 年 6 月,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无公害肉类深加工项目竣工投产。2008年,该公司屠宰销售生猪达 97.0 万头,同比增长 67.2%;实现销售收入 6.04 亿元,是上年同期的 2.04 倍;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也产销两旺,收购蔬菜 20000 余吨,同比增长 40%左右;嘉兴芦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2500 万元,同比增长 25%;海盐金海湾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2100 万元,同比增长 30
7、%。目前,我县“膳博士”猪肉、 “味之源”芦荟饮品、 “南湖船菜”脱3水蔬菜、 “尼松”野鸭、 “富水龙”水产、 “绿里香”茶叶等品牌农产品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2、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鲜明。目前,全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2 家,社员 4808 个,注册资金达 816.8 万元。这些合作社纷纷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开展技术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年共帮助销售农产品 6.35 万吨,销售收入5.3 亿元,服务纯收入 356 万元,二次返利 189 万元,联结带动农户4.67 万户次,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全覆盖。海盐县久洋农机合作社、海盐县友邦植保合作社、海盐县友邦测土施
8、肥合作社,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全省率先尝试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专业服务模式,接受秦山镇庆丰村 600 亩土地托管,组建成立海盐县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实验区,为创新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积累有益的经验。与此同时,友邦测土施肥合作社利用畜禽粪便收集中心,牵头组建海盐县生物有机肥厂,运用先进生物技术,把畜禽粪便转化为酵素生物有机肥,实现了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2008 年,在水稻上示范推广了 5000 亩。3、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保障。多年来,我县以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为目标,突出“绿色”主题,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行政执法,
9、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注册商标” ,在合作社内部形成农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使面广量大的农产品从“三无( 无生产单位、无生产标准、无品牌) ”转变为“三有(有生产单位、有生产标准、有品牌)” ,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龙头企业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推动力量,如浙江青莲食品有限公司,在同行中率先通过了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以及 HACC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三大体系认证,开通了国内首家生猪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通过源头可控、加工监控和终端追溯,更好地保障了肉品质量安
10、全,被指定为中国第 24、25 次考察队的猪肉供应商,2008 年 10 月已完成第三次供货。4目前,全县已有生猪、芦荟、葡萄、柑桔等 28 个农产品制定了技术操作规程,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 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6 个、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7 个;全县已经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28 个,拥有横港蜜梨、纯元葡萄、黄沙坞柑桔、绿里香茶叶等一大批生产基地;全县拥有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23 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 23 只,生产规模达到 3307.6 公顷、51.5 万头(畜牧) 、95 万羽(畜禽) ;全县拥有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的农产品 1 只,省级名牌农产品
11、3 只,市级名牌农产品 12 只。4、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县先后筛选确定了2007 年度 12 个、2008 年度 8 个、2009 年度 20 个经济薄弱村重点扶持项目,按照一个经济薄弱村安排一个规模型投资项目,一举摘掉薄弱村帽子的重点扶持要求开展扶持。目前,2007 年度的 12 个重点扶持项目,除百步镇万胜村因行政区划调整正在办理相关手续,已有 11 个项目建成。秦山镇秦兴村仓储物流项目年增收 44 万元;通元镇通元村综合楼项目年增收 17.66 万元;武原镇红益村标准厂房项目年增收 18 万元;于城镇何家村标准厂房也已与企业主签订了租赁协议。2008 年度的 8 个重点扶持
12、项目,2 个项目已建成,风景区南山村停车场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 18 万元左右,通元镇张桥村标准厂房项目也已基本竣工;2 个项目将在 10 月开工建设;3 个项目正在办理有关建设审批手续;西塘桥镇黄家埝村因行政区划调整而暂缓。2009 年度的 20 个重点扶持项目,已于今年提前启动,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13 个项目已开始办理有关建设手续,6 个项目正在做建设前的准备工作。总的来看,我县农业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大,农业家庭经营规模小。由于农民恋土情结一时难以解开,加上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扶农惠农政策,土地上承载的税费负担已降低至零,全县农村
1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难度很大,农业生产也就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二是我县农产品加工业还不够发达,不少农产品集中上市季节供求关系失衡。由于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还是偏少,带动能力较弱,难以5承担起把农产品加工成为农商品,变农产品的季节性销售为全年性销售,或通过保鲜、贮藏拉长农产品销售季节,从而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任。三是我县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程度还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县从事农事操作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创业意识不强,加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三、今后工作重点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关键在于
14、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即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生产和经营,并实施全过程标准化运营。而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大力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产品供给弹性,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可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民进入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领域,使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等销售网络,或直接卖到国际市场,让农民分享到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
15、的利润。1、鼓励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要从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出发,促进农民转变观念,拓宽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思路。应当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台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有偿流转的相关配套政策,发挥优惠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要积极探索“两分两换”的不同实现途径,培育土地流转市场,研究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要在保障农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开展土地评等定级,收集和发布土地流转市场价格,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指导土地流转价格。对于成片土地,可以引入竞价承包、招标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要6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和
16、信息网络体系,提供土地流转中介服务,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协调各方经济利益,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处,推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促进农业规模经营。2、培育发展龙头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农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农业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它的兴衰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牢固树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制定出台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外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农业,鼓励支持多种形式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可以是农产品生产
17、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流通公司、专业(综合)批发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和各类合作、协作经济组织。只要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强,能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能够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增收致富的,都应当鼓励支持其当好“龙头” 。要通过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工作,重点扶持一批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完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逐步确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18、的思想理念,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考虑到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起步阶段,体质较弱,实力不足,缺乏后劲,各级领导要站在“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用地用电扶持、信贷支持、工商登记和注册认定、人员培训、劳动人事等优惠扶持政策,并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额度;另一方面,改变扶持方式,重点扶持贡献较大、作用发挥7较好的合作社,鼓励做大做强。要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考核机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广泛推行规范化建设。通过规范设立条件、规范
19、审批程序、规范股权设置、规范规章制度、规范内部运作、规范经营决策、规范盈余分配,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和水平。要积极培育发展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4、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运用水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有关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活力。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充分发挥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设施农业、农业资源开发等资金的作用,增加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加大对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采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