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纳米牛人课题组.doc

上传人:dcjskn 文档编号:8244893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纳米牛人课题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纳米牛人课题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纳米牛人课题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纳米牛人课题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纳米牛人课题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Bawendi M http:/web.mit.edu/chemistry/nanocluster/ Brus LE http:/www.columbia.edu/cu/chemistry/fa.roup/index.html Cheon JW http:/chem.yonsei.ac.kr/cheon/index-e.htm Dai HJ http:/www.stanford.edu/dept/chemistry/faculty/dai/group/ El-Sayed MA http:/ldl.gatech.edu/ Lieber CM http:/cmliris.harvard.edu/

2、Peng XG http:/www.uark.edu/depts/cheminfo/uark.peng/index.html Smalley Group http:/smalley.rice.edu/index.cfm Wang ZL http:/www.nanoscience.gatech.edu/zlwang/ Whitesides GM http:/gmwgroup.harvard.edu Xia YN http:/faculty.washington.edu/yxia/ Yang PD http:/www.cchem.berkeley.edu/pdygrp/main.html -1.R

3、ichard E. Smalley(1996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ddress: Rice UniversityResearch interest: Nanotube Single Crystal Growth Nanotube Fibers Molecular Science of Nanotubes Fullerene Nanostructures Advanced Nanotechnology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Nanotubes at the Wet/Dry Interface E-mail: smalleyrice.eduhttp:/small

4、ey.rice.edu/index.cfm 2.Louis E. Brus(纳米领域的理论奠基人之一)Add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rest: Electrostatic Properties of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Single-molecule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Carbon NanotubesIron Oxide Nanocrystal Synthesis and ReactionsArene Liquid CrystalElectronic Pro

5、perties of Pentacene E-mail:leb26columbia.edu WORK : +1 212-854-4041http:/www.columbia.edu/cu/chemistry/fac-bios/brus/faculty.html3.A. Paul AlivisatosAddre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Research interest: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E-mail: alivisberkeley.edu.http:/www.cchem.berkeley.edu/

6、pagrp/ 4.Mostafa A. El-SayedAddress: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esearch interest: the Laser DynamicsNanoScience: Properties of Material Confined in Time and Space of Different ShapeNanoTechnology: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NanoparticlesE-mail: mostafa.el-sayedchemistry.gatech.eduhttp:/ldl.gate

7、ch.edu/ 5.Lieber CM (纳米线,纳米电路研究方面的水平炉火纯青)Address: Harvard Universityhttp:/cmliris.harvard.edu/ Research interest: the paradigm for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E-mail: cmlcmlirisHarvard.edu6.Moungi BawendiAddre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http:/web.mit.edu/chemistry/nanocluster/ E-

8、mail: mgbmit.edu7.Cheon, JinwooAddress: Yonsei University http:/www.stanford.edu/dept/chemistry/faculty/dai/group/ Research interest: Inorganic chemistry / Materials chemistry / Nano-medical SciencesE-mail : jcheonyonsei.ac.kr http:/chem.yonsei.ac.kr/cheon/index-e.htm 8.Xiaogang Peng Address: Univer

9、sity of Arkansas Research interest:1.Ligand design to stabilize colloidal nanoparticles for biological and electronic applications.2.Fabrication of low cost, high efficient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s) and solar cells based on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E-mail xpenguark.edu9.Zhonglin Wang Address: Ge

10、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search interest:1.Nanowires and nanobelts of semiconducting oxide: from materials, to properties and to devices 2.In-situ nanomeasurements on the mechanical, electrical and field emission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s3.Dynamics of shape controlled nanocrystals and nanoc

11、rystals self-assembly E-mail :zhong.wangmse.gatech.eduhttp:/www.nanoscience.gatech.edu/zlwang/ 10.George M. WhitesidesAddress: Harvard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rest: materials science, biophysics, complexity, surface science, microfluidics, self-assembly, micro- and nanotechnology, and cell-surface b

12、iochemistryE-mail :gwhitesidesgmwgroup.harvard.eduhttp:/gmwgroup.harvard.edu 11.Younan XiaAddres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Research interest: nanotechnology,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otonic devicesE-mail :xiachem.washington.eduhttp:/faculty.washington.edu/yxia/ 12.Peidong YangAddress: University o

13、f California, BerkeleyResearch interest: chemical integration, self-organization, and physical property studiesE-mail :p_yangberkeley.edu http:/www.cchem.berkeley.edu/pdygrp/main.html国内纳米牛人一览本文来由:今日看到小木虫上一帖子国内纳米界牛人及其 group 简介 (网址附在本文最后),很多热心网友贴出了自己熟悉的牛人,但未见总汇型资料,因此努力了大半个晚上把这些介绍聚于本文。首先要声明的是:1) 本一览只是汇

14、总了帖子当中提及的牛人及自己熟知的几个人物,本人相信中国纳米界会有更多的牛人,更多的后起之秀,如果读者感兴趣,可以在本资料后面附上。2) 本文中所列人物并未按一定顺序,也没有按研究方向或所在单位进行分类,造成阅览上一些不便,请读者谅解。如果感兴趣,读者可以完善这些方面的工作。3) 本人编辑此文并无任何炫耀之心,只是把一些人物,及他们的一些简要介绍罗列出来。如果漏写哪位大牛,还请各位见谅。蔡津津 整理2010-5-2【姓名】:李亚栋【所在单位】: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方向】: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主要贡献】:最新主要贡献 提出了液体固体溶液 ”相转移、相分离(Liquid

15、-solid-solution phas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的机制,成功实现了贵金属、半导体、磁性、介电、荧光纳米晶与有机光电半导体、导电高分子及羟基磷灰石等生物医学材料等系列尺寸均一、单分散功能纳米晶的合成制备,突破了现有合成方法通常只能适用于某些单一或有限种类纳米材料的局限。【姓名】:齐利民【所在单位】:北京大学【研究方向】:1胶体化学法合成大小、形貌和结构可控的无机粒子2有机分子/生物分子/聚合物及其有序聚集体诱导下的仿生合成3新奇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与高级有序组装【主要贡献】:利用胶体化学方法和仿生合成原理来实现各种无机或有机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与高级有序组

16、装,探索具有特定大小、形貌与构造的新型功能材料的简单有效、环境友好的合成途径。 【姓名】:张立德【所在单位】:中科院固体物理所【研究方向】:纳米结构组装体系的设计合成【简要介绍】:中国首席纳米科学家,最早把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本土科学家。1994 年撰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纳米材料专著:纳米材料学 ,2001 年又出版专著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2002 年又出版了专著部,编著了纳米新星和纳米材料 ;主编了超微粉体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 。 曾受邀请以分会主席的资格参加了第一和第二届纳米材料国际会议。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在纳米材料结构研究以及光、电性能方面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纳米材料鼻祖Glei

17、ter 教授的赞扬。他和牟教授合著的纳米材料学和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中国仅有的两本综合性的纳米教材,指引了众多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走向纳米领域。近年来致力于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对推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居功至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纳米专家第一人。【姓名】:白春礼【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简要介绍】: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纳米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近年来,在从事纳米科技研究的同时,白春礼院士积极推动着我国纳米科技事业的发展,参与国家纳米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并积极推进国内外纳米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他作为纳米

18、科技领域有影响的代表人物,积极推动社会对纳米科技内涵的全面理解,促进纳米科技研究与产业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获国家专利 5 项。2002 年度评为中国十大科技前沿人物。由于其在纳米科技领域研究和推动国际合作方面的突出贡献,被英国 SCI 授予国际奖章;2003 年由国家主席胡锦涛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讲演奖。【姓名】:俞书宏【所在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江学者计划” 特聘教授【研究方向】:无机化学、材料化学、材料化学与物理、生物材料等。研究兴趣包括无机合成与制备、先进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科学与应用、生物模拟矿化与受生物启发合成科学, 光、电、磁微纳器件构筑,用于组织工程的特种生物材料等。【简要

19、介绍】:自 1998 年以来, 在无机纳米材料的化学制备及性能、模拟生物矿化与仿生合成科学等研究领域已有丰富的工作积累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 SCI 检索论文 85篇, 如 Nature Materials, Angew.Chem.Int.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Small, Nano Letters, Chem. Commun., Chem.Eur.J., Chem. Mater. J. Phys. Chem. B 等, 被 SCI 检索他人引用 700 余次。受邀在 MRS. Bull

20、., J. Mater. Chem., Adv. Funct. Mater.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综述论文和特征文章 5 篇; 受邀在美国科学出版社、Kluwer/Plenum、CRC Press 出版社等六部英文专著中各撰写一章。曾获 2001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0 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目前承担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德伙伴小组“纳米结构组件材料”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主要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姓名】:钱逸泰 【所在单位】:科技大学 【主要贡献】: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是溶剂相合成纳米材料的国际级

21、专家。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合成金刚石和立方氮化镓方面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 并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纳米院士【姓名】:卢柯 【所在单位】:沈阳金属所 【主要贡献】:今国际上公认的三种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之一的非晶晶化法的创造者,从出道以来一直工作在纳米研究的国际前沿,而且研究方向自始至终很专一,因而很有深度。近年来在Science 和 PRL 上发表的工作引起国际反响。【姓名】:王广厚【所在单位】:南京大学 【主要贡献】:早期中国团蔟物理研究的代表人之一,在团蔟和纳米颗粒结构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为中国团簇和纳米小颗粒结构方面实验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姓名】:赵东元【所在单位】:复旦大学

22、【研究方向】:新型有序多孔性材料的微观组装和宏观控制,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合成组装、生长及物化性质研究,新型微孔分子筛的结构和合成设计,新型有序排列的纳米材料的合成。 【主要贡献】:一直从事沸石分子筛、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致力于由分子自组装、模板导向化学、表面活性剂、超分子组装、溶胶凝胶化学控制多孔性、纳米材料的结构、排列、形貌,进而建立分子构筑与有序排列、功能组装之间的桥梁,实现功能材料的合成设计和宏观控制。 【简要介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140 余篇,其中包括 Science, Nature 4 篇,Nature Materials 1篇,J. Am. Chem. Soc. 8 篇,A

23、ngew. Chem. Int. Ed. 5 篇,有 130 余篇学术论文被 SCI 收录,被同行引用次数 2800 余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 800 余次;申请美国专利 5 项,中国发明专利 20 项;曾被邀为国际知名杂志撰写综评文章和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国内外许多著名学术单位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清华大学邀请讲学;1998 年荣获美国化学会(ACS)最佳博士后奖;1999 年入选国家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9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 年 9 月获批准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国家特聘教授称号;2000 年获得教育部陈香梅教育基金第二届

24、优秀教师奖;2001 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2 年获得上海青年“ 科技英才”奖;2002 年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 “牡丹”奖,2002 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正在主持包括“973”、 “863”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内的重大、重点、面上基金等 15 项科研课题。【姓名】:俞大鹏【所在单位】:北京大学【研究方向】:一、 功能纳米结构制备与纳米加工: 主要涉及各种功能准一维纳米结构(如纳米管、半导体纳米线)制备,可控制生长与掺杂研究;纳米结构的显微结构、生长机理与生长动力学研究;利用纳米加工技术(离子束、电子束)和扫描探针技术(SPM)制备纳米结构、纳米器件; 二、低维物理与

25、纳米器件研究: 探索与低维尺度相关联的基本物理问题:研究单根半导体纳米线(管)的量子输运性能;尺寸限制效应;场发射特性;发光谱特性;掺杂对纳米结构物理性能的影响;利用这些功能纳米管、纳米线制备纳米器件等。三、电子显微学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显微学在材料物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低维材料(薄膜、量子阱、纳米结构)研究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本实验室利用现代电子显微学的各种手段,如衍射术(高空间分辨,及各种分析方法,如EDS、PEELs)等,对低维材料,如纳米材料、半导体量子阱、超导薄膜、发光薄膜材料等进行解剖,研究其微观结构,揭示其生长机制,并探索材料显微结构与物理性能的关系。

26、【简要介绍】:主要从事功能准一维纳米结构与物理研究,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 课题等研究项目,对半导体纳米线制备与物性研究有原创性贡献,尤其是利用简单热蒸发方法制备硅纳米线、氧化物纳米线方面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形成较广泛的影响。在国际著名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 100 多篇论文,论文他人引用 2000余次,最高单篇他引超过 200 次,H 因子(H Factor)为 28。收到多个国际刊物关于撰写综述文章的邀请。张立德、解思深、范守善、江雷、卢柯、高廉、钱逸泰 、都有为、刘邦国,这九个人分别是国家 973 项目 01-09 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在纳米方面做出了

27、好多成就,张立德在 SCI 发表了 300 多篇,解思深在 SCI 发表了 200 多篇文献,都是中国的牛人。 【姓名】 :范守善 【所在单位】:清华大学 【主要贡献】:碳纳米管实用化的本土发起人之一;涉足纳米材料领域较晚,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和碳纳米 管相关的项目上。在 Science 和 Nature 上发表的工作有一定影响。突出贡献是近期对推动纳米材料的实用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工作研究的比较系统。【姓名】: 解思深【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 近十年主要从事一维纳米材料 (碳纳米管)和其它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及力学、热学、光学和输运性能等物理性质的研究。【简要介

28、绍】: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纳米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主任。1999 年桥口隆基基金会材料奖,2000 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2 年周培源基金会物理奖。在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合成、相关系、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的研究方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2 次,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碳纳米管的系列研究工作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贡献】1992 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碳纳米管的研究,发明了定向生长碳纳米管列阵的方法,在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理性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近几年也开展了相关纳米材料的研究。先后在 Scie

29、nce、Nature 上发表三篇文章,并在Phys.Rev.Lett.,Phys.Rev.B ,Appl.Phys.Lett.,Advanced Materials 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共发表 SCI 论文 200 余篇,论文被引用 1500 余次。发表于 Science 的论文在 2000 年获ISI Citation Classic Award,至今已被引用 630 余次。【姓名】:彭练矛 【所在单位】:北大 【主要贡献】:把电镜和纳米结合得最好的国内的科学家发展:有实验和理论双重背景,在电镜表征纳米材料方面的工作可与王中林相媲美。【姓名】:江雷 【研究方向】:亲双疏界面材料微观机制 【主

30、要贡献】:亲双疏界面材料研究较早的科学家之一,首次从微观上澄清了亲双疏的本质。【姓名】:车顺爱【所在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方向】: 1)利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成新型介孔氧化硅材料;2)不同结构和管状纳米孔碳材料的合成;3)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导向机理的研究; 4)具有多维手性结构的无机材料的合成及其表征;5)二维手性介孔材料的方向性控制及其应用;6)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成非氧化硅介孔材料;7)介孔材料在药物上应用基础研究;8)有序晶体骨架结构介孔材料的合成【简要介绍】: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位在世界高水平学术刊物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学者,2003 年 8 月回国后到化学化工学院工作。在国际

31、著名的 Nature; Nature Materials; Angew.Chem.Int.Ed.;J.Am.Chem.Soc.; J.Chem.Phys.;Chem. Mater.等化学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2004 年获得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姓名】:侯建国【所在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方向】:近期目标:局域模振动与选键化学基础; 单分子化学物理;分子和自由基的光解及其反应动力学;电子碰撞谱学;复杂环境中的分子静态和动态行为。中长期目标:继续保持在分子局域模振动态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单原子、单分子选控与探

32、测技术,完善选键化学方法和技术。【主要贡献】:利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电子碰撞谱学技术和激光技术在原子和分子层次研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的一些重要基本问题,如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实验验证与新效应,化学反应本质和化学键的选控。【姓名】:胡钧【所在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单分子纳米生物学(A)链状生物大分子的物理操纵与探测及其在蛋白分子与 DNA 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 (B)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 SPM 探测研究 (C)纳米水平 DNA 分子的物理加工及其 DNA 分子器件研究 (D)水的纳米特性及其生物学功能【简要介绍】上海交通大学第二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33、 ”特聘教授。1986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获理学学土;1989 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获理学硕士; 1999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系,获理学博士。1993 年 5 月 1995 年 10 月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L)做访问学者。从事生物物理、纳米科技研究。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中科院“九五” 基础研究等重大研究项目 14 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二项。发表论文37 篇。获得国际发明专利 2 项,国内专利 2 项。 1987 年起开始从事物理和生物的交叉研究,研制并利用扫描探针显微镜

34、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作为主要参加者获 1990 年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1994 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要贡献】赴美访问期间,发明了扫描介电力显微镜(SPFM) ,开展了水的纳米特性研究并发现了“ 室温下的冰 “这一新的自然现象,相关工作发表在 Science 等杂志。 Physics Today 作了相关报道。目前关于水的纳米特性研究已形成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目前致力于在国内开展物理和生物的交叉研究,包括单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水的纳米特性及其生物学效应。获 1997 年度国家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于 1999 年 12 月获教育部

35、上海交通大学“长江教授“。 2002 年与德国科学家合作在 NanoLetters (Vol. 2, No. 1)上发表封面文章 Artificial DNA Patterns by Mechanical Nanomanipulation,实现了用 AFM 切割和移动 DNA 分子,形成“DNA“字样。 2005 年作为通讯作者之一在 Angew Chem Inter Ed(Vol.44,Issue32)发表封面文章,Nanoparticle PCR: Nanogold-assisted PCR with enhanced specificity,通过引入纳米金粒子,有效抑止了 PCR 中易出

36、现的非特异性反应,从而显著提高了 PCR 这一经典生化反应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PCR 应用的一个主要瓶颈问题。【姓名】:刘忠范【所在单位】: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方向】:纳米化学与纳米器件,单壁碳纳米管、胶体纳米粒子的化学自组装;基于扫描探针技术的纳米加工与操纵;纳米压印刻蚀技术;SPM 信息存储技术;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输运性质;纳米材料的 CVD 可控生长;基于针尖化学方法的物性测量等。【简要介绍】: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80 余篇,包括 Nature、JAC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PL.、 Anal. Chem.、

37、 ChemComm、J. Phys. Chem.、 Langmuir、Nanotechnology、Chem. Mater.等,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6 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 50 余次。主要学术著作:“ 纳米材料分析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合著) 、 “纳米电子学基础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参与编著) 。曾主办中日双边光电智能材料与分子电子学研讨会(1994) 、第二届亚洲有序膜会议( 1998) 、第十届 LB 膜国际会议( 2003) 、第二届亚洲纳米科技会议(2004) 、亚洲电化学会议(2005 )等。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1)单壁碳纳米管的组装、可控

38、生长与能带工程;2)STM 热化学烧孔存储技术;3)纳米压印与光功能结构仿生器件等。1992 年获日中科技交流协会 “有山兼孝”研究奖,1993 年首批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4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首批资助,1996 年入选国家人事部“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 1997 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和北京大学大众电脑奖教金,1999 年首批受聘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5 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 奖)一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姓名】:王策 【所在单位】:吉林大学【研究方向】:1.多相纳米复合材料 2.一维有机纳米功能材

39、料【主要贡献】:在中国较早开始采用电纺丝法制备一维纳米纤维,在国际上第一次利用电纺丝法成功制备出了超低介电常数的纳米纤维膜。【姓名】:高明远【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方向】: 1. 无机纳米晶体的液相合成 2. 无机纳米晶体的光学性质、磁学性质 3.无机纳米晶体材料的生物应用【主要贡献】:荧光纳米微粒的制备、荧光性质研究及应用;无机纳米微粒及金属富勒烯在癌症检测和治疗中的应用;基于无机纳米微粒功能化组装的光电信息材料;用分子刷诱导无机纳米线的形成及其特异性;中科院仪器研制项目 微区扫描稳态/ 瞬态光谱及光电检测近场光学显微镜(与江雷合作)【姓名】:施剑林 【所在单位】: 上海硅酸盐研

40、究所【研究方向】:介孔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新型纳米功能材料控制合成与性能【简要介绍】:1996 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科院首批“ 百人计划”。 从事先进陶瓷材料制备科学,烧结理论,无机纳米材料,介孔材料与主客体材料等研究。 承担国家“纳米材料”攀登计划;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重大研究课题。 在被 SCI 收录的国外著名杂志(如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dt Chemie, J.Am.Chem.Soc., Nanoletter 等著

41、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60 余篇,被引用 1000 余次。 出版专著两本。 曾获中国材料研究会首届材料科学科技奖二等奖(2006 )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 、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 (均列第一),以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奖励。 现任中国科学院高性能陶瓷与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姓名】:李述汤【所在单位】:香港城市大学【研究方向】:长期从事有机发光材料,金刚石及纳米材料、薄膜材料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简要介绍】:1969 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71 年在美国

42、 Rochester 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74 年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74 1976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做博士后研究。 1976 年1994 年在美国柯达公司任研究员。 1994 年到香港城市大学工作,任物理与材料科学系讲座教授及“超金刚石及先进薄膜研究中心”主任至今。 2001 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教授及“纳米有机光电子实验室” 主任。200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有机发光材料,金刚石及纳米材料、薄膜材料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成果“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 , “氧化物辅助合成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

43、及应用” 先后荣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成就奖”、香港求是基金奖、连续两次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国内外著名的化学及物理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专著二部、美国专利 10 余项。其中有 5 篇研究论文发表在著名的美国 科学期刊及英国的自然期刊。现任著名国际期刊应用物理快报 (APL)和金刚石及相关材料 副主编, 固态物理亚太区主编,德国先进材料编委,其学术水平在国际材料科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为推动我国材料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课题组主页】:http:/www.cityu.edu.hk/cosdaf/index.html【姓名】:谢毅【所在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方向】:

44、主要研究方向为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结构、性能及理论研究。【主要贡献】: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现为科大“无机合成与纳米化学” 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姓名】:朱 静【所在单位】:清华大学【研究方向】: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材料的界面和表面,材料科学中的电子显微学【简要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1938 年 10 月生于上海市,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后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从事科研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主要贡献】:60 年代未至 80 年代末,从

45、事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的合金化原理、强韧化本质等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据此提出的合金化及热处理制度已在铀分离机用钢中实施。 80 年代初开始电子微衍射研究,运用相干电子波微衍射实验及原理,发现和确定了单个畴界的性质;提出了测定纳米区域有序度的方法和发展了电荷密度分布实验确定的研究,界面应变分布实验与数值模拟等,近年在高温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技术、固体表面与界面、应力诱导相交、微量元素偏析特征等研究中。发展了实验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近年来,在一维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及纳米器件等方面有很多研究。 “ZnO 纳米线杨氏模量尺寸效应研究”被科技部提名 “2006 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评

46、选。发表了诸多一维纳米结构方面的研究论文,出版的专著有:纳米材料和器件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 高空间分辨分析电子显微术 (科学出版社 1987)等,参著的专著有Nanowires and Nanobelts - Materials, Properties and Devices, Volume II:Nanowires and Nanobelts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 材料界面的结构与特性 (科学出版社 1999)等【姓名】:高 濂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方向】

47、:1)结构陶瓷用各种纳米超细粉体的合成、团聚控制和性能研究2)纳米粉体的湿化学成型研究 3)单相、复相纳米陶瓷的制备、力学性能研究 4)纳米氧化钛粉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5)有序介孔材料的制备、表面组装及性能研究 6)不同介质中纳米粉体的分散技术 7) 生物材料、功能材料等的纳米粉体的合成、性能研究 【主要贡献】:1992 年至 1997 年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纳米材料科学” 项目一个主要的二级课题项目,在国家组织的专家验收时被一致评为 A 级课题。1999 年起承担多项国家和地区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 973 项目“ 纳米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用” ;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纳米

48、陶瓷和纳米复合材料”;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纳米氧化物及其金属复合材料的研究 ”等。多项研究成果被专家鉴定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25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近年来共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近 20 名,获“ 王永龄奖学金 ”、 “伟华奖学金” 、 “严东生奖学金” 、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7 人次。【姓名】:田昭武【所在单位】:厦门大学【研究方向】:1.纳米工艺学 . 2.光谱电化学与光电化学. 3.电化学分析新技术. 4.量子电化学. 5.应用电化学(化学电源、金属腐蚀等)【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威尔士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固体表面

49、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刊副主编, 电化学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常务委员。1949 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历任厦门大学校长, 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福建省科协主席,国家教委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电化学学会理事及第 46 届年会主席,国际太阳能光化学转化与储存会议组织委员及第九届会议主席。曾获:1986 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 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0 年国家发明三等奖等。【主要贡献】:在多孔电极极化理论方面,提出“特征传输电流” 概念和气体扩散多孔电极的“ 不平整液膜”模型;对半导体电极光电转换提出数学模型和“ 可移动掺杂物” 高聚物半导体光电转换理论; 对电极交流阻抗绝对等效电路提出微分新解法;得到自催化电极暂态过程理论解。专著电化学研究方法 ,主编PHOTOCHEMICAL AND PHOTOELECT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