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六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即人对世界的总的看法。 哲学的“世界”包括:自 然 主观世界社 会 思与在人自身 客观世界 人怎样看“世界”?怎样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 天人、名实、形神、理气(事物的条理或准则-极其细微的物质)、心物、有无等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中国化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 人:主体身心关系(灵魂与肉体)、自我与体 古代主客、思在不分 近代主体与客体二分 主体的重要性地位 培 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国):主体经验论归纳理性 “知识就是力量”,哲学基本问题,1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2、题或: 意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本体论、认识沦 第一方面:何者为第一性、世界的本原本体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思与在的同一性、可知性认识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性问题两个哲学派别哲学党性原则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直观性、片面性、僵化 思与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在先的问题:A 时间在先 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 如:先有地球,后有人的意识。B 逻辑在先事物之间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如:对人来说,图纸在先,建筑在后。,逻辑在先的情形:,在哲学上,“逻辑先在性”的两种情形,在哲学上,“逻辑先在性”的两种情形: 本质对现象在逻辑上的
3、优先地位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种瓜得瓜。 夸大这种逻辑先在性,走向唯心主义如: 柏拉图 (Platon前427-前347古希腊)理念是事物的“原型”,唯心主义 Idealism 的两种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绝对化或客观化的精神为世界本原。基督教的“上帝”; 创造柏拉图的“理念”; 摹本黑格尔(Hegel 1770-1831,德国柏林大学校长)“绝对精神” 的异化、外化 ; 主观唯心主义:感觉、经验、意志、情绪为世界的本原王阳明(王守仁1472-1560明):心外无 物、 无事、无理。“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贝克莱:物是观念的复合, 对象和感原是一种东西, 存在就是被感知。,二元论-哲学史上
4、,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平行的本原的观点:二元论, 它并不是真正独立于上述两大派别之外的第三派别。 二元论的主张不可能坚持到底,最后往往设想出一个凌驾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之上的更为根本性的本原(如上帝)为其结局,实际上仍然未能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kejiu老套子、现成格式)。这种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上两条路线、两个派别的划分,就是哲学的党派性原则。,六、 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表现为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把世界的物质性只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中国古代哲
5、学中的“五行说”、“元气说”,古希腊哲学以水、火、气、原子为世界本原等。是一种基本正确的世界观,但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经不起科学经验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经过法国启蒙时代的唯物主义到19世纪上半叶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唯物主义都属于这一类。这种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依据,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其严重的缺陷,即机械性和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的不彻底性。这是由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与剥削阶
6、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又称它为“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不彻底性,建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包括自然和社会领域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形态,从根本上驳倒了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 。,唯物主义 Materialism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M: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哲学史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Thales前 624-前547:水是本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前610-前546: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65-前470: 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里特
7、Demokritos约前460-前370: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王充(27-约97,东汉):气一元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古代唯物主义主要缺陷:朴素性、直观性,近代形而上学:将自然科学的“物质” 概念 等同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主要缺陷:机械性、不彻底性 17世纪英国(培根),18世纪法国(霍尔巴赫Holbach 1723-1798)否认偶然性,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Feuerbach 1804-1872)的唯物主义(历史领域)不彻底性是其主要表现。,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恩-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哲学基本问题,
8、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回答世界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还必须回答世界的存在状态“怎么样”的问题。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各自孤立的? 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还是静止不动的,或者只有机械的位置移动、简单的数量增减?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发展观的对立。,哲学基本问题,辩证法: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自身的矛盾性。 一般说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历史上存在过形
9、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存在过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努力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哲学基本问题,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世界存在状况:联系、发展、矛盾 辩证法 Dialectic:对话、论辩(苏格拉底)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物理之上(安德罗尼柯Andronious Rhodius,约前一世纪,古希腊逍遥派哲学家,编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著称, 据说首推“形而上学”一词。 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两种含义:玄学,抽象问题,如本原、本体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学说
10、 :孤立、静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取第二种含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多取第一义,有点讽刺意味。,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 辩证法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Marx: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Hegel:唯心辩证法,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对立,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具体物质形态:水、气 王充:“气一元论” 天下一气,天人一气泰勒斯:“万物来源于水,又复归于水”。留基伯Leukippos前500-前440(原子说奠基人)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前460-前370原子说atomos(不可分割):微小物 质粒子,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伽桑狄Ga
11、ssendi1529-1655法国,恢复了伊壁鸠鲁Epikouros古希腊,前365-前275的原子说:大小、形状、重量上有差别,直线、偏斜、偶然。进步性:以自然科学为根据 局限性:机械性: 混淆个别与一般 不彻底性:不理解社会的物质性,3.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 “物、物质 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
12、形成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称入人的头脑并在人有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范畴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实践活动 统一的基础:客观性 人的意识的内容,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
13、深刻的理论意义 :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列宁对特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
14、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未知世界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二元论(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法国)、怀疑论皮浪Pyrrhon前365-前275古希腊感性、理性都不可靠,对事物不下任何判断。,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 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 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15、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二、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形式:时间与空间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否认这
16、一点唯心主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否认这一点形而上学;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运动的绝对性 附页2,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二、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形式:时间与空间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Kratylos前五世纪,赫的学生 辩证法与相对主义静止的相对性:某种具体情形(内动与外静、河动与线静、人动班静) 某个参考系(地与人)逐渐的量变、显著的质变中的(内在)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量的扬弃)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事物发展的间断性(质量的静止) 运动与静止相辅相成,运动中的静止静止中的运动,静止的意义: 1.只有承认相对
17、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2.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条件。 3.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二、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形式:时间与空间,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国际上采用铯元素的原子震动周期作为时间的标准,规定它的震动9192631770作为1秒。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以氪86的气体在真空中发出的光中的1650763.73倍为1米。,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间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空间的特点:三维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时空以物质运动为内容,物质运动以时空为形式。
18、相对论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世界:世为迁流,过去、现在、未来为世;界为方位,东西、南北、上下为界。 柏拉图:时间是运动着的永恒影像; 洛克Locke1632-1704:1652年入牛津大学,后留校任教。 时间是一切存在的公共尺度; 牛顿: 时间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 康德: 时间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眼镜 (感知世界的直觉形式 ); 爱因斯坦:时间是钟的读数。,时间、空间的不同维度: 物理时间 、 物理空间(物体) 生理时间、 生理空间(生存) 心理时间、 心理空间(动机) 社会时间、 社会空间(交往 .com e体化) 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方式,它不仅是人的生
19、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人的差异在于闲暇时间爱因斯坦 返 回,时间的两个向度: 自然主义时间意识:过去现在未来 价值主义时间意识:未来现在过去,合理的时间意识:在自然主义与价值主义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方面,人是一个有限的、历史的存在曾在,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有限; 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超越的、面向未来的精神的存在能在、将在。人只能在有限中创造、追求永恒和无限,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辉煌。 合理的时间意识: 正视过去,直面现在,创造未来。,想象空间想象时间爱因斯坦: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哲学思维空间与
20、时间与知识进步,附页4-1,爱因斯坦相对论 1905年狭义相对论:相对性原理:任何参考系中,自然规律都相同;光速不变原理:任何参考系中,真空中的光速都相同。 同时性的相对性: 光速火箭30万km/s:尺缩钟慢 运动使质量变大 光子沿运动方向缩短,用的时间少 广义相对论日全食:空间弯曲 平 时,光子,太阳,地球,月,广义相对论,静止列车: 子弹光速列车:,附页4-2,1916年广义相对论:物质质量的分布、运动速度的大小以及引力场的作用决定着时空的结构,引起时空的弯曲。 光线在引力场中发生弯曲,充分显示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 三种宇宙模型:无限线开放的宇宙模型:三维中的平面;有限而无界的封闭
21、模型:三维中的球面; 无限伸展的开放模型:霍金三维中的双曲面;,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弗兰克(Philpp Frank 18841966美籍荷兰人 )所举的例子: “让我们假定在三角形里三内角的和是160,这样,角ACB等于40。作一条到AB的中线,把这三角形分成两个相等部分。由此我们看到,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只等于170。如果我们继续这样进行下去,我们会看到,三角形愈小,它的角和愈接近180。”(菲利普弗兰克科学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4页。)弗兰克在运用非联系方法进行思考时,才使我们看到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联系与差别。,B,19世纪30年代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 ( 179
22、21856年)揭示广大宇宙空间特性: 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小于两直角。后来,于19世纪50年代,德国数学家 伯恩哈德,黎曼 (Bernhard Riemann l8261866年) 揭示微观空间的特性: 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大于两直角。,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1940S美国伽莫夫 1909-1968:大爆炸宇宙说: 我们观察到的宇宙起源于150200亿年以前的一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原始原子”。 宇宙演化出生命、思维和智慧,确实充满了神秘与奇迹。康德说:“在晴朗之夜,仰望星空,就会获得一种愉快,这种愉快只有高尚的心灵才能体会出来”。,“天高地炯,觉宇宙之无穷”(诗人王勃650-676初唐诗人
23、,初唐四杰之一。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据传六岁就会作文章,有“神童”之誉)。,我们生存的世界,从“夸克幽禁”到总星系,其物质存在形态从10-16厘米到1028厘米,横跨44个数量级。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展现出物质世界的丰富性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这种千差万别表现在同一时间条件下的横向事物的比较上,也表现在事物纵向发展中的不可还原和不可逆上。 客观世界的多领域、多层次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正是人们进行科学认识的不同客体,成为众多科学群研究的对象。,宇宙中多样性的物质存在形态,总是一定质和一定量的
24、统一体,表现为一定层次的存在。依据目前科学所达到的水平,可以对物质结构的层次性作出这样的总体划分: 物质世界的非生物界中:夸克、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地球上的物质、行星、恒星、星系、总星系等层次; 在生物界中:有分子、胶体粒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生物群落等层次; 在人类社会中:有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有机体以及民族、国家、文化区域等不同层次。,现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歪曲这些新的科学发现,断言基本粒子的“客观实在性”以一种“颇为离奇的方式消失了”,基本粒子的运动已不再是它自身的活动,而是人们“对这种活动的描述”。 他们把矛头指向到列宁的物质定义,宣称列宁把“一切实在都限定
25、为物质的实在”是“极其严重的缺点”。这些唯心主义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列宁早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 判主义一书中写道:“辩证唯物主义坚决认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界上的这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自然界是无限的,而且它无限地存在着。正是绝对地无条件地承认自然界存在于人的意识和感觉之外这一点,才把辩证唯物主义同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身
26、体和头脑仍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的客观性与自然物的客观性完全一样,即社
27、会存在的物质性与自然存在的物质性完全一样。 而且,对人们的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恰恰是人们的社会存在。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一、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 二、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一、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问题上存在重大缺陷。 马克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
28、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一、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的整个旧唯物主义,都是依照时间顺序,把整个世界还原为自然物质,人只是自然物质的一种表现形态。 他们虽然正确地确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但他们的“世界”只是宇宙自然,全然没有给人以切实的立足之地,否认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一、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费尔巴哈,路德维希(Feuerbach, Ludwig 18041872)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唯物主义,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人是思维和自然相统一
29、的基础,力图以“现实的人”为基本原则来理解世界, 却不理解只有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因而也“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挑战,维特根斯坦,罗素,穆勒,孔德,科学主义思潮哲学的根本任务是研究科学观、科学理论结构、科学发展模式和科学方法论等问题,拒斥形而上学,不应研究基本问题和历史、社会、人生的问题。,萨特,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挑战,雅斯贝尔斯,尼采,叔本华,人本主义思潮哲学的根本任务是研究人的意志、情感、欲望等非理性意识以及个人的存在,否认哲学的科学性质和认识功能,否认哲
30、学应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离开实践去理解的人,只能是抽象的人; 而离开实践着的人,离开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去理解的世界, 也不是我们生活于其间、并由实践不断创造和改造着的现实世界。,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
31、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的”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
32、,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类说才是存在的”。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
33、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1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34、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生产力实践 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观念关系:即: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生产 方式,统 一,实践:,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现实性、客观性、物质性,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一、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1.实践: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A.实践是一种人所特有的对象性、创造性活动; 区别于生物适应性活动B.实践是人的自
35、觉的、有目的的活动 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C.实践具有感性的、改造客观对象的性质和形式 区别于人类主观活动B.实践是人的有计划的、社会化活动 区别于动物本能的社会活动,实践特点: 客观现实性(物质性):实践中虽然包括人的精神的、理性的因素,但实践与仅仅停留在人脑中的意识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的基本特点在于它走出了意识活动的范围,指向了主观领域之外的客观世界,成为一种能够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客观现实性表现在: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外在世界)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后果: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实践的广度、深度和
36、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自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 1)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使环境按照人的需要发生变化; 2)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的。 能动性是实践的特征,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社会历史性(社会制约性) 与实践的社会性相联系, 实践又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的手段、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命活动形式,在实践过程中: 人成为1.“社会存在物”,2.“能动的自然存在物”,3.“有意识的类存在物”,4.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人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实
37、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费尔巴哈所理解的“生活”本质上是 市民社会的生活, 是利己行为以及日常生活, 是对快乐与幸福的追求本身,是享受“爱”。而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社会形态的生活,尤其不是“人类社会”的生活,“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活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费尔巴哈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第57、46页),2.实践形式:三大实践生产实践: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人与社会的
38、关系 (阶级斗争、管理)科学实践: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知识生产与知识创新,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一、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特有的生命活动形式)动物的生命活动形式:本能、生理结构,身体器官功能特定化蝙蝠(超声波)、蚊子;狗、猪的嗅觉。 人的生命活动形式: 文化创造;东西文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儒释道;制造并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改造自然,身体器官功能 非特定化 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的存在物,把自己从动物中提升出来,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故,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实践性的存在。,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二、实践的世界观意义1.自在世界与人
39、类世界:自在世界天然自然:时间上,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空间上,尚未人化的自然界(可燃冰)人类世界属人世界(人化自然)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但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美国地质调查局经过多年调查研究认为,天然气水合物将可能成为本世纪的一种主要能源,是能源的“一个新领域”。 按保守估计,“全世界的天然气水合物形式存在的碳的总量是地球上已知化石燃料(包括煤)中碳含量的2倍”,“谁掌握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技术,谁就可以执21世纪世界能源之牛耳”。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中国政府和学术科研机构高度重视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的研究。日前,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
40、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王瑞和教授,请教有关天然气水合物的若干问题。,记者:对于天然气水合物,大家相对比较陌生,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王瑞和: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gashydrate), 是由天然气与水分子在一定压力和较低温度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固态结晶物质。因天然气中8090的成分是甲烷,故也有人称天然气水合物为甲烷水合物(Methanehydrate)。 纯天然气水合物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类似冰雪,可以像酒精块一样被点燃,所以又俗称为“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亦称甲烷水合物),早在1811年就已被人描述。 然而,发现它并对其进行研究却是1970年以后的事。
41、天然气水合物类似于冰,它是由 46个水分子将8个甲烷分子紧紧 包裹而形成的有孔球状物质, 其颜色有白、红、桔黄、蓝、灰等多种。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和北极永久冻土层内。,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需要最先进的技术来解决一系列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不稳定性: 在几十帕压强即几百米深的海水压强和冰点低温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很稳定,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水分子包裹圈就会解体,甲烷分子就被释放出来。 水合物 立方笼型 结构图,二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1.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人类世界是实践基础上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体;人类世界的独特性在于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整体,
42、是人的对象世界。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对立、分化的基础。“原生世界”与“次原生世界”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本质)只有一个 一元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整个世界存在统一性); 物质一元论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辩证法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马哲的本体论 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爱因斯坦 (说明宇宙的复杂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依据,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依据哲学上的“世界”包括: 自在世界 自然界世 人类世界 界 人类社会 (属人世界) 人的实践活动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 人的意识或精神,要坚持物质统一性原理,必须说
43、明上述各个方面的客观性。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均在于未认清物质统一性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及依据,4.自然界的客观现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尊重外部自然界的优先性或先在性,是一切 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首要前提。 现代自然科学证明:自然界是一个按其固有规律 运动着的客观的物质世界:物质的基本形态:实物和场(强力、弱力(静电)、引力、电磁力)微观领域运动:核物理和量子化学规律;宏观领域运动:经典物理学和化学规律;宇观领域运动:广义相对论规律;生命现象的基础: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依据,自然界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一是时间先在性:自然界先于人、人
44、类社会而存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高级物质形态;二是逻辑先在性:物质统一性,共同性(共同的本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为基础和前提。“人化自然”只是赋予自然界以人化的形式,但未改变它的客观性。无视这一点,即遭自然惩罚。,5.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联系: 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后反过来又制约自在世界,不断改变着自在世界的界限。自在世界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使自在世界在人类世界中得以延续。人化自然又影响自在世界,产生性质不同的结果。,二、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二、实践的世界观意义,综上: 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使世界二重化(自在世
45、界与属人世界)、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对立与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人与世界相互联系的中介。 对于人来说,世界既是本原性原生性存在,又是对象性对立性存在。因此 马克思说,既要从客体的方面,又要从主体的方面,从感性的、直接现实的人的活动即实践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世界”。这正体现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二、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恩格斯: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这两方 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应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必然王国。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生态观。,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作用的结果: 自在世界以其力量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 成果淡化或消失;一亿年就有一次大的造山运动。 人化自然改变自然规律作用的范围和结果,导致生态失衡; 生态失衡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祸”人与世界关系的严重失衡(生态)。人与人关系的严重失衡(资源战争)。人与自然的平 一是原生自然系统的平衡;衡有两种类型: 二是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党的十七大: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