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通六 实词12.ppt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8239301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六 实词1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通六 实词1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通六 实词1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通六 实词1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通六 实词1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论六 实词,实词包括两个方面重要内容: 词汇意义(本义、引申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确定的意义) 语法意义(语法作用),实词在古今汉语语法中的区别是我们要重点了解的,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词类活用。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我们所说的词类活用就是在这四个类别中进行的。,实词的词类在古代汉语语法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每个词的词类特征反应了它在语言中的语法功能,也反映了这个词和其他词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所以学习语法实词部分,就是要掌握各类实词的特征。,古代汉语文言中各个词类的语法功能语法特点跟现代汉语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如: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狐鸣呼曰”大楚

2、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关于词类活用注意三方面问题:1.本来是什么词类;2.如何活用;3.活用成了什么方式方法。,一、各类实词的语法作用,(一)名词表示人、事、物的名称的词。语法功能主要是作主语、宾语、定语。如:郑伯克段于鄢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1.名词作谓语 第一,名词作判断句的谓语 判断句(P244)就是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这样的一类句子。表主语是什么是肯定判断;表主语不是什么是否定判断。,古代汉语判断句名词(词组)直接放在主语的后面充当句子的谓语。有五种形式:甲,乙也。甲者,乙也。甲者,乙。甲,乙者也。甲,乙。,有时一些句子中出现的“是”,它的位置就在用来表示

3、判断的和被判断的对象之间。如: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是”复指”今急而求子“,作“寡人之过也”的主语,构成后半句的主谓关系。 最初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是”表示强调,这个主谓之间的“是”逐渐产生系动词判断词的性质。也就是说今天的系动词“是”是从代词“是”演变过来的。到了东汉特别是南北朝之后“是”作系动词的用法就相当普遍了。,注意: 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主谓之间不用系动词“是”。但在该位置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副词(P246),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梁父即楚将项燕。且相如素贱人。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以上都是肯定句,这些副词都是在修饰后边谓语部分,而不是起到系动词的作用。,表示否定的副词

4、“非”(对名词谓语的否定)和“不”(对形容词、动词谓语的否定) “不”和“非”在不同的谓语前面起到了相同的作用,两者都是副词,而不是系动词。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否定判断用“非”,肯定判断没有用“是”,可见这个位置上是不应出现判断词的,“非”不是判断词是副词,而只是修饰“士之怒也”,这些副词只是对后面的谓语起修饰作用。,第二,名词可以作说明描写句的谓语夫战,勇气也。,2.名词作状语 五种情况: 第一,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表“像那样”“跟似的”。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成语里还保留不少,如:“星罗棋布”,第二,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表“当那样来对待”“

5、像对待似的来对待”。吾得兄视之。 鸿门宴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史记 游侠列传,第三,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相当于“在地方”。 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赤壁之战 舜,勤民事而野死 。不能认为是省略了介词“于”,第四,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依据。表“根据来作”。如:秦惠王车裂之。 史记商君列传失期法当斩。 陈涉世家这种翻译也跟上面一样要加介词,但也不能认为是介词的省略。,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段太尉逸事状这样的五种类别实际又可划分为两大类。第一二类都是用作状语的名词的性质来进行比喻,后面三类都是实际所指来修饰后面的动词:地点、依据、方式。所

6、以前者是比喻的,后者是实际的。,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主语在句子的形式上是相同的(名词+动词),所以我们必须从文意上来分辨。 判断的依据:一个名词在意念上不能作动词的主语,且在其前面还能找到作主语的名词,那么它就是状语。,思考:是否是词类活用(名词用如副词)?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名词区别于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名词词性并没改变,只是起到修饰动词的作用。 我们所说的词类活用是实词内部的,副词属于虚词范畴。词类活用是不会发生在实词和虚词之间的。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古代汉语名词本身的一种语法功能,常规的而非临时的。因此不应把它当作词类活用。,(二)动词表示人的动作、行为、存在、变化、心理活动等,动词

7、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谓语。,1.动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方法,可直接放在被修饰的动词前面。如:徧国中无与立谈者。 孟子离娄下作状语的动词也可以通过“而”“以”等连词来连接所修饰的动词。如: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2.动词作谓语 第一,为动用法,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隐公元年,第二,使动用法以无忧客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乃我困汝。段太尉逸事状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都带宾语,但有时宾语不出现,这时可以看作是宾语的省略。如: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用“使宾动”这样一种格式来翻译,这是一个兼语式。我们

8、可以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是用动宾式表达了一个兼语式的内容。这是相当简练的,但存在一个问题,如“朝秦楚”是使秦楚来朝拜还是朝拜秦国楚国,不容易判断,必须结合上下文。所以使动用法有简练的优点,但它易产生误解的缺点超过了它简练的优点,因而逐渐淘汰,被后代兼语式所替代。,3.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动句是指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而是承受这个动作的受事者。 被动句的表达有两大类:一类是有结构标志的,如:门被(风)吹开了一类是没有结构标志的,如:门开了 古代汉语里,特别是先秦时期使用没有标志的被动句比较普遍。如:屈原放逐著离骚。,古代汉语无标志被动句: 1)在动词的后面用介词“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来

9、表示被动,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战国策序动词+于+主动者 被+主动者+动词“于”并不表被动,只是用来引进主动者,从而使动词被动的性质更加明确。,2)在动词前面用“为”、“见”、“被”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说难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贾宜论,3)前两种格式的相加:“见于”动词前用“见”表被动,后面用“于”引入动作的主动者。如: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为”、“见”、“被”都可以在动词前表被动,但“见”与“为”不同,它不可以在动词前引

10、进动作的主动者。比较:为大方之家笑*见大方之家笑“见”字句如果需要引进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用“于”来引进。因此“见于”这个用法本是属于“见”的,但由于“为”“被”也同“见”一样表被动,所以逐渐也类化出这种形式。 如:彼伍胥父兄为戮於楚。伍子胥列传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赵策三,4)在动词前用“为”、“被” 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多多益善,何以为我擒?史记淮阴侯列传臣被尚书召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5)“为所”结构,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在动词前加“为”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再加上“所”强调被动。因此是前一种基础上的强调,突出被动意义。“为所”的主动者也可以不出现,同样具有被动意义。如:若属皆且

11、为所掳。史记项羽本纪,(三)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主要的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定语、状语。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出于幽谷,迁于乔木横看成岭侧成峰淡妆浓抹总相宜,形容词也可以作主语和宾语,有时还可以作补语。1)有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被说话人当作一种事物来看待红销香断有谁怜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2)另外一种情况是中心词省略,也就是“以偏盖全”,用修饰语指代整个词组。 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利在故新相反。定法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赤壁之战,(四)数量词表示事物或者动作行为的数目或次序的叫数词,计算事物或行动的数量单位的叫量词,合起来叫数量词。数量词的语法功能和形容词

12、的语法功能基本相同。,1.可以放在名词动词前作定语、状语。如: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红楼梦 古代汉语中的数词数目是正常的,但量词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是不发达的,所以常常只用数词表示数量。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2.数量词用在名词后面作谓语,在数量上对前面的名词主语作陈述,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如: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战国策书录叙 3.用在动词(动宾词组)后可作补语,如:固致大绫三百匹。 段太尉逸事状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段太尉逸事状,4.也可以作主语、宾语,也是“以偏盖全”的用法。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曩

13、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四年者,今其室十无五四焉。捕蛇者说,5.特殊数词1) “一”,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的数量,作状语,如“一鼓作气”;也可以用在动词前表示假设的条件,如: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贾宜论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信陵君窃符救赵,2)“二”和“再”都表示“两个”这个数量,但对象不一样。物(名词)量用“二”,如:早丧二亲,年踰三十,鬢髮二色。与人书动量用“再”,表示动作的数量。如:再拜稽首。公羊传宣公六年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战国策燕策 古今汉语“再”的用法有所不同。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重复的词是“复”,如:冯谖不复歌。冯谖客孟尝君古

14、代汉语中的“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两次”。,3)“三”、“九”、“十”、“百”,这些词放在名词前表示物量,放在动词前表示动量,往往不是实数而是虚数,表示众多。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报任少卿书商君虽十饰其法 定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二、词类活用(P343) (一)定义1.定义:在实词中,一个词按照一定的习惯在某个句子中丧失了本来的词性,临时起着其他词类的语法作用,这样的一种语法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2.两个特点:1)临时的,必然是某个语言环境中才能活用;离开了这个环境,就失去了这种语法功能2)活用前的词跟活用后的词在词

15、汇意义上有密切的关联。,例: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欲能愿动词(接动词)我代词(为动词所支配)动词可以受能愿动词的修饰,能够带宾语,这都是动词能够作的事情,现在由“吴王”来作了,所以活用了。离开了这个环境“吴王”仍然是名词,不具有上述语法功能。,(二)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所谓兼类就是说一个词兼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类的性质,这是一种固定的兼职。这种兼类是由于词义的引申所造成的一词多义一词多性。它不是临时的,而是本身所具有的。如: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史记游侠列传车轮之间的距离 法律、规则 遵循、合乎,疾:疾在腠理。韩非子喻老天下之欲疾其

16、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孟子梁惠王上而疾讨陈。左传襄公五年本义是病,人们对病痛恨引申为痛恨,病来得快引申为迅速。,词的兼类和词类活用的主要区别: 1.造成的原因不同。词类活用是由一定的语言环境造成的,也就是说由外因造成的,一旦离开了它的语言环境,它就会恢复到原来的词性。而词的兼类是词义的引申造成的,它是永久性的,任何时候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性,它不受环境的影响。 2.翻译不同。兼类是由引申造成的,翻译时词的本义是不出现的,如“轨”。而词类活用一般是用一个跟原来的词有关的动宾词组来翻译,原来的词还出现,如“吴王”。,(三)词类活用的内容 1.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用法、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从左右皆肘之

17、,使立于后。鞍之战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生死而肉骨。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天子不得而臣也。新序节士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名词活用为动词都不简单地表示动词的意义,它们含有跟原来名词相关的更复杂的内容。所以我们要用一个跟原来名词有关的动词或者动词词组来翻译 。,对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 1.从意义上看,一个名词在某个句子中用本来的意义说不通,必须换用跟这个名词有关的动词(动宾词组)来理解,这时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2.从形式上看:第一,名词作谓语,但不是判断句或说明描写句的谓语;第二,一个名词前后有跟它搭配的特殊词语。,名词前有能愿动词:尔欲吴王我乎?副词:晋灵公不君所:完客所馆而:渡江

18、而西 名词后有代词:孟尝君客我方位处所词:何不城壶丘名词: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介宾词组(焉):晋侯围曹,门焉而: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注意不要把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混在一起。如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其行虽不轨于正义”,“轨”前虽有副词“不”,但“轨”本身已经引申出“遵循”的意思,本身有动词词性,所以这不是活用。关键是要搞清楚词本身的性质是什么。,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可以作一般动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形容词活用成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宾语表示的人、事、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性质活用状态。如: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老子 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为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

19、为宾语所代表的人、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两类: 根据某种情况,产生某种认识。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纯粹是一种主观感受,跟客观实际没关系。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对形容词活用成动词也有些形式上的判断:形容词前有 “所”,后有代词(老之,美我) ,通常是活用。 如果形容词后面是名词或名词词组,就需要具体分析。要看形容词是修饰后面的名词还是支配后面的名词,这要根据上下文来分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是意动还是使动没有形式上的标志,但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意义来判定。如:民各甘其食,美其服

20、。老子,3.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后带有宾语,通常为活用。如: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定法,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可表示为把几个事物合在一起,如: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記秦始皇本紀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军政 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可表示把一个事物分成几个事物,如: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郑伯克段于鄢 数词活用为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事物具有数词所代表的数目。如: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韩非子,(四)词类活用要注意的事项 1.词类活用要分析为哪一类应该看怎样解释更符合文意。如:君子远庖厨。春风又绿江南岸 2.词类活用的原则:不要滥用 3.时代性:历史地来看,先秦时期活用较多,魏晋减少,唐宋以后活用通常都是为了修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