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 大约起源于周代, 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 独有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 : 节气兼节日。 最初, 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 后来逐渐与寒食节和上巳节融为一体, 在唐宋时期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 囊括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诸多内容的传统节日, 并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综合性重大民俗节日。 随着时代的前行, 清明节不断地演化发展, 不仅衍生出一些新习俗、 新风尚, 而且具有了更加丰富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现实意义。 2006 年 5 月, “清明节”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 年 12 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2、了 国务院关于修改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的决定 (草案), 把清明节同端午节、 中秋节一起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各放假 1 天,使清明节真正成为全民的节日。一、 节日源流 感物思亲清明本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即公历每年的月日前后。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一大发明, 是根据气温、降雨、 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而制定的一种历法,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淮南子 天文训 记 : “春分后十五日, 北斗星柄指向乙位, 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 云 : “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草木萌茂、 桃红柳绿、 天朗气清、 生机
3、勃发的景象。 此时, 气温升高, 雨量增多,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 “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 “清明下种, 谷雨栽秧”, “清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一切设计都是为了人们的生活, 因此, 各国、 各民族、 各地方的历史、 民俗、 伦理、 信仰, 都与设计息息相关, 也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知识, 是开拓设计空间的资源。 本期刊发的谈清明节、 谈传统伦理、 谈舟山民间信仰的三篇论文, 即为此意。文 / 李荣启明谷雨紧相连, 浸种春耕莫迟延” 等农谚。 足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这种标志物候变化、 敦促春耕的节气, 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寒
4、食节, 又称禁烟节、 冷节。 节日时间为冬至后 105 天, 也就是在清明前两天。 节日持续 3 天, 期间禁火冷食, 故而得名。 寒食节起源甚早, 大约始于周代。 后来,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 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 逐渐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 只吃冷食。寒食节的起源与习俗, 与春秋时期一段动人的故事相关。 传说, 在春秋战国时代, 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 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 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 为了躲避祸害, 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 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随他
5、逃亡的臣子, 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前程去了, 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 重耳饿晕了,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 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 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 19 年后, 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 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 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 心中有愧, 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但介子推坚辞不就。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当时介子推因看不惯众臣的争功邀赏, 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今山西介休县东清明节即将来临, 它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6、至今仍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 是因为它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力。 它承载着神州华夏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 记录着中华民族共祖同宗上百代的文明信息, 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性情怀, 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 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 对家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民俗与设计26南), 隐居起来。 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 没能找到。于是, 放火烧山, 只留下一条路。 大火接连烧了三天三夜, 一座青山变成了焦土一片, 仍没见介子推出来。 大火熄灭后, 人们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一起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
7、的尸体哭拜一阵, 准备安葬, 突然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 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 原来是一片衣襟, 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据考证, 此诗并非介子推之作, 显为后人所托。 传说中,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 “介山”, 在山上建立祠堂, 并把介子推蒙难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 每年此日禁忌烟火, 只吃寒食, 以示纪念。第二年, 晋文公领着群臣, 素服徒
8、步登山祭奠, 表示哀悼。行至坟前, 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 绿枝千条, 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 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 珍爱地掐了一个枝条, 编了个帽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 “清明柳”,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之后, 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 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 他勤政清明, 励精图治,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从此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人们对有功不居、 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的祭日, 大家皆以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 捏成燕子的形状, 用杨柳条串起来, 插在门上, 召唤他的灵魂, 称之为 “子推燕
9、”。 此后, 寒食、 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重大节日。 每逢此节, 人们不生火做饭, 只吃冷食。 在北方, 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 麦糕等 ; 在南方, 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 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 以示怀念。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它形成于春秋末期, 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魏晋以后固定在三月初三。 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 : 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 并到水中洗浴, 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 称为 “祓” 或 “禊” ; 二是招魂续魄, 在野外或水边召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 回归。 先人认
10、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的变化经历发芽、 成长到凋零的过程, 故在初春要招魂 ; 三是春嬉, 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 自汉代以后,上巳节逐渐变为了带有一定社交性质的春游活动 : 到野外踏青郊游, 欣赏大自然风光。 文人墨客则常在此日登游名山胜迹或濒水饮宴。 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羲之 : 东晋永和九年上巳, 王羲之等四十余人欢聚绍兴兰亭, 曲水流觞。 王羲之由此写下了书山西介休绵山介子推母子塑像子推燕壮族 “三月三” 歌墟节千人竹杠阵表演畲族 “三月三” 山歌会民俗与设计27文俱佳的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时至唐代, 上巳节成了一个上至君王、 下至百姓的全国性统一节日, 这一天人
11、们常到水边嬉戏。 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逐渐合而为一, 上巳节重郊游踏青的特点随之被整合到了清明节习俗之中。 时至今日, 农历三月三仍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 苗族、 土家族、 黎族、 壮族等都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活动。 例如在广西境内, 不少壮族同胞聚居的农村, 以三月初三为歌节。 届时, 四面八方的壮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约定的地点, 畅怀对歌。 海南黎族苗族每年都载歌载舞欢度盛大节日 “三月三”。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 北宋孟元老的 东京梦华录 载 : “寒食第三日, 即清明节矣, 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 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 罗列杯盘, 互相劝
12、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 遍满园亭, 抵暮而归。” 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 寓嬉乐于哀痛之中,使清明成为一个非常盛大的综合节日。 北宋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 清明上河图 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 此图以朴厚细腻的笔触, 生动准确地为我们再现了清明时节汴梁城内外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各种活动。 画面自右至左分为三段 :首段为郊野乡村, 几间茅屋掩映在疏林薄雾中, 纵横阡陌, 柳绿草茂, 行人往来, 踏青赏春。 中段绘以水势轻缓的汴河, 漕船散布其间, 两岸屋宇连绵, 人头攒动。 尤为夺目的是汴河上那座宛若飞虹的木拱桥, 桥上及左右, 车水马龙, 熙熙攘攘, 人物众多,
13、各具神情。 末段为鳞次栉比的房舍, 交错的街市, 百肆杂陈, 招牌幡幌, 目不暇接。 人流如潮, 川流不息, 活动多样, 各尽其妙。 这些祥和繁华的场景, 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 以后, 清明节不仅为汉族世代所传承, 而且还传到许多少数民族中, 成为不少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二、 祭祖寻根 迎春健身清明节的习俗是非常丰富有趣的。 在古代, 清明节有禁火寒食、 上坟扫墓、 踏青赏春、 插柳戴柳、 荡秋千、 放风筝、 斗鸡等习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的习俗已被淘汰, 有些习俗传承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清明节的主要礼仪习俗有以下几种。(一) 祭祖扫墓祭奠祖先、 尽孝寻根、 缅怀英烈、 敬贤感恩是清明
14、节的核心礼俗。 中国人自古就非常崇拜祖先、 尊敬长者。 祭祀扫墓的习俗自秦汉相沿承袭, 普及民间, 历两千年而不衰, 成为清明节不可缺少的礼俗活动。 正如民谣所云 : “三月清明雨纷纷, 家家户户上祖坟。” 据南宋吴自牧的 梦粱录 记载, 清明 “官员士庶, 俱出郊省坟, 以尽思时之敬”。 明代 帝京景物略 载 :“三月清明日, 男女扫墓, 担提樽 , 轿马后挂楮锭, 粲粲然满道也。” 清明祭祀扫墓往往倾家出动, 上至君王大臣, 下至庶民百姓, 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 从唐朝开始, 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 清明前后数日, 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 规模极盛。 早已家喻户晓的唐代杜牧
15、的诗 :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传神地写出了雨中孤身行路的扫墓人触景伤怀的复杂心境, 并将清明扫墓的悲凉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传统社会上坟扫墓, 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 一是挂纸烧钱 ; 二是培修坟墓。 古代科学不发达, 人们相信人死后有一个 “阴间”世界, 想借扫墓之机给阴间的先人提供生活费用和各种器物, 因此, 出现了焚烧纸钱和纸制祭品的迷信习俗。 近年来, 个别人的迷信举动愈演愈烈, 连纸制的家电、 轿车、 别墅、 银行存折、信用卡甚至三陪小姐都烧给祖先享用。 然而, 大多数人已经不相信 “阴间” 之说, 更不相信焚烧成灰的纸钱冥器可以为先
16、人所用, 因此多用鲜花代替纸钱和祭品, 体现出现代文明祭扫的新风。 修整坟墓、 培添新土、 清除杂草, 是清明扫墓的又一项内容。 在人们精心修整坟墓的一举一动里, 倾注着浓浓的亲情和无尽的哀思。 现代社会以火葬逐渐代替了土葬, 使死人不再与生人争地, 也有利于人类生态环境的改善。 逝者的骨灰盒存放在 “公墓”, 清明时节人们到公墓祭奠, 擦拭护理先人的骨灰盒,敬献鲜花, 以示怀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扫墓祭奠。 时下出现了 “网上墓园”, 数以百万计的人已在网上为逝去的亲友筑起了一座座网上灵台。 人们可以在这个网上专页中献花、 上香、 擎烛、 祭酒、 留文, 表达
17、怀念和敬慕。 网上祭奠既可免去车马拥堵, 又避免了焚烧纸钱污染环境、 引发火患等问题。 同时还可以跨越时空, 让被祭奠者的生命故事永远流传、精神融入永恒。 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方兴未艾, 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 新颖文明的网祭方式, 必将大大减少传统清明祭祖给环境、 交通、 安全带来的压力。(二) 踏青赏春清明节正当农历三月,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满目葱翠, 一派生机, 是人们外出郊游的大好时光。 踏青郊游原为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的主要活动项目, 后来由于上巳节并入清明, 而扫墓又要到郊外去, 因此清明节踏青便流行开来。清明踏青赏春的习俗自古有之。 魏晋时, 每到上巳节, 人们便到风景区或溪
18、水之畔嬉乐, 带着春食、 春酒, 或席地野餐,或在河边 “曲水流觞” 相与为乐。 唐宋时, 踏青活动更为盛行。古代礼教森严, 大家闺秀多深居闺阁, 平时不能随便外出, 而在清明踏青时, 她们才可以盛服靓妆结伴踏青, 尽情地赏春嬉戏, 故民间有句俗语说 : “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 杜甫在 丽人行 中也说 :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宋人对踏青更为热衷。 周密在 武林旧事 中, 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一幅宋人清明踏青图 : “清明前后十日, 城中仕女艳妆饰, 金翠琛璃,接踵联肩, 翩翩游赏, 画船箫鼓, 终日不绝。” 生动地反映了宋民俗与设计28代踏青活动的盛况。 在祭奠哀悼祖先之余
19、, 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饱览秀色、 愉悦身心, 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对待生命特有的豁达态度。踏青在今天更多地被称为春游, 而且在时间上也不仅仅限于清明节, 凡春季风和日丽之日, 哪一天都可以去春游踏青。 如今, 每到清明前后, 全国各地众多的机关团体、 厂矿企业、 大中小学都会纷纷组织春游, 参观名胜古迹、 观赏奇山秀水、 开展健身活动。(三) 娱乐健身顺应阳气上升、 万物萌动之理, 清明也是人们走出家门, 舒展身体、 愉悦精神, 开展各种户外体育活动的好时候。 自古清明时节的娱乐健身活动就丰富多样, 主要有蹴鞠、 荡秋千、 放风筝、 拔河、 斗鸡等。 丰富的娱乐健身活动和繁荣的节日景象,构成了清
20、明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下面略述一下清明节几种主要健身活动的源流。(四) 蹴鞠蹴鞠是古时清明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蹴鞠的意思是踢球。 蹴鞠运动产生于战国时期, 汉代时发展较快, 当时, 上自帝王, 下至普通百姓, 爱好蹴鞠的人极多。 据 汉书 记载, 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位蹴鞠爱好者, 他曾在宫中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蹴鞠场, 四周围以高墙, 并把它命名为 “鞠城”。 到了宋代, 蹴鞠运动进入黄金时期。 据史书记载, 在宋太祖时期, 每年的清明节, 王公大臣、 宰相宾客, 都要在皇宫里举行蹴鞠比赛, 有时候皇帝亲自下场, 与臣同乐。 元代钱选所绘的 蹴鞠图, 便是对这一事实的生动写照。 画中宋太祖赵匡胤与
21、五位臣子围成一圈, 正在聚精会神地踢球。 由于朝廷对蹴鞠的推崇, 蹴鞠运动在社会上极为普及, 不仅男子蹴鞠, 还有女子蹴鞠。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 在清明时节, 人们都会选择高岗的空地举行蹴鞠活动。 当时还出现了类似当今足球协会的专门组织齐云社, 它对于促进宋代蹴鞠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 蹴鞠运动渐渐衰落。 然而, 到了 19 世纪下半叶, “蹴鞠家族” 中的足球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 足球运动迅速普及开来。蹴鞠比赛与今天的足球比赛有不同之处。 蹴鞠时, 人们在球场的中央竖起高高的竹竿, 并在上面悬挂布网, 以此作为球门。 球门上的洞, 名曰 “风流眼”。 比赛时, 双方球员互
22、相不能过界, 要依靠高超的球技把球踢过风流眼, 以此分出高下。 这种比赛很有观赏性。(五) 荡秋千荡秋千源于远古藤秋千, 春秋时已有。 秋千最初叫做千秋,据说是齐桓公北伐山戎族后传入中原。 开始时只有一根绳子, 双手抓绳而荡,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踏板的秋千。 到了汉武帝时, 因千秋含有人虽死却永垂不朽的意思, 为了避讳, 故把千秋改为秋千。 荡秋千在汉武帝时主要是后宫女子参与的一项活动, 魏晋南北朝以后, 此项活动由宫中向民间普及。 到了唐代, 荡秋千则成了最受女子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 据 开元天宝遗事 记载, 每至寒食清明时节, 唐玄宗必会组织宫女们举行荡秋千比赛, 眼看着彩娥飘舞,
23、 耳闻着娇声婉转, 唐玄宗心醉神迷, 情不自禁地把女子荡秋千称为 “半仙之戏”。历代文人墨客对女子荡秋千的歌咏之词不胜枚举。 白居易在 和春深 中写道 : “秋千细腰女, 摇曳逐风斜。”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点绛唇 词云 :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在歌咏荡秋千的诗词中, 最为精妙生动的要数唐代王建的 秋千词, 词中写道 : “长长丝绳紫复碧, 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 盘中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动, 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定重系衣, 复畏斜风高不得。” 把少女荡秋千时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人们在荡秋千时发明了多种玩法。 一种是比赛谁荡得高。
24、人们常在高处系上花、 铃等物, 看谁在荡秋千时能碰到这些花或铃 ; 或在秋千横板下系上一根用来衡量高度的绳子, 看谁在秋千荡起时能把这根绳子彻底带离地面。 另一种是比赛谁荡得花十美放风筝 杨柳青年画民俗与设计29样多。 一些秋千高手, 能在秋千远离地面时, 做出金鸡独立、 翻身转体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由于荡秋千有益于身心健康, 能培养勇敢无畏的精神, 因此, 荡秋千早已成为中国传统体育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项运动。(六) 放风筝清明前后, 春风正盛, 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自古以来放风筝成为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 风筝原名纸鸢、 纸鹞, 意即一种用纸扎成的能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的东西。 风筝之名
25、始于唐代, 因为当时有人在纸鸢上绑上一个竹制的哨子, 当纸鸢飞上天空时, 风进入哨子, 发出了像弹筝一样的声音, 故称之为风筝。 风筝源于春秋时期, 起初主要用于军事。 自唐代后, 放风筝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 每逢清明节, 人们趁扫墓之际, 进行风筝比赛。 不仅白天放, 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像闪烁的明星, 被誉为“神灯”。 过去有放风筝就是为了放晦气的说法。 为此, 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便剪断牵线, 任凭清风把断线的风筝吹到远方,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是一项能给人带来诸多好处的娱乐活动。 传统中医认为, 放风筝者沐浴
26、和煦的阳光和春风, 有 “疏泄内热, 增强体质之益”。 阳春三月放风筝, 清新的空气, 轻快的奔跑, 不断反复地抬头观望, 无疑会促进身体健康。 风筝被扎制成各种优美的造型, 绘上五彩缤纷的图画, 寄寓着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既能彰显出民族风格又有浓郁的文化蕴含, 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如今, 风筝早已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 是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七) 拔河拔河早期叫 “牵钩”、 “钩强”, 唐代始有拔河之名。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盛行军旅, 主要是用于军事训练, 后来逐渐成为民间广泛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 唐代尤盛清明拔河, 当时拔河是用一根四五十丈的粗
27、麻绳, 两端各有许多根小麻绳供人牵拉。 比赛时画线为界, 立旗为标, 两队人数相等, 看哪一方能把对方拉过中线就算是胜利。 唐代帝王将相、 后宫妃娥都醉心于拔河。 唐玄宗曾在清明时组织过一次上千人参加的拔河比赛, 并邀请各国使节前来观看, 以此显示国威和国力。 从那时起, 清明拔河遂成习俗。由于拔河运动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且有益于弘扬团队精神,因此, 这项运动在历史上一直长盛不衰。 而且, 直到今天, 一些单位在春光明媚、 风和日丽之际, 亦常常会组织拔河比赛。(八) 插柳植树民间有清明节插戴柳枝的习俗。 在扫墓踏青时, 人们要在乘坐的轿子和马车上插挂柳枝, 妇女儿童还把用柳条编制的柳圈戴在头
28、上。 扫墓归来, 人们总要折几枝柳条, 插在门楣房檐下, 以避瘟驱邪。 谚语说 “清明不戴柳, 红颜成皓首”, “清明不戴柳, 死后变黄狗”。 这说明古代民间热衷于插柳戴柳的习俗。关于插柳戴柳的由来, 有许多不同的传说。 一是说为了纪念 “教民稼穑” 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二是说由于寒食断火, 清明后, 由宫廷用杨柳点火赐近臣, 受赐者以此为荣。 点火后, 将柳插于门楣, 以示炫耀, 后相沿成习。 三是说清明为冥三节之一, 是百鬼出没之时。 柳树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灵性, 可以驱邪避鬼、 护佑生灵。 四是说插柳是为了纪念在柳树下烧死的介子推。 诸种说法虽然不同, 却说
29、明随着历史的演变, 清明柳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蕴含, 人们借柳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杨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俗话说 : “有心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 插到哪里, 活到哪里, 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古人在清明插柳、 栽柳的习俗, 后来发展为植树造林。 清明时节, 春阳普照, 春雨润物, 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生长快, 故农谚有 :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生前特别重视植树造林事业, 并将之视作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 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建议下, 1915 年, 北洋政府把清明节定为植树节, 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植树节。 1925 年
30、3 月 12 日, 孙中山先生不幸病逝, 为了纪念他, 1928年 4 月 17 日, 国民政府发布通告, 以孙中山先生逝世的 3 月 12日为植树节, 全称为 “总理逝世纪念植树节”。 1979 年 2 月 23 日,全国人大通过决议, 确定每年 3 月 12 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如今,植树造林、 造福人类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每逢清明时节, 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 都加入到了植树造林的行列, 全民义务植树, 为改善和美化环境增添着一片又一片的新绿。内画工艺品 笔筒 清明上河图民俗与设计30三、 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 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存
31、在于一个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的国度和民族之中, 经历千百年世变沧桑而历久弥新, 至今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 它为何具有经久不衰的无穷魅力呢?因为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力。 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 记录着中华民族共祖同宗上百代的文明信息, 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 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 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 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可以说,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一个杰出的文化创造, 也是中国历史文明的一种标志。清明节祭祖扫墓、 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 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 忠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 而
32、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长期以来, 清明节祭奠的主要对象是离世的亲人和祖宗, 通过扫墓、 祭祖, 寄托祭祀者对逝去亲人的亲情、 哀思和对祖宗的敬畏。 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饮水不忘掘井人, 祭奠的对象扩展到先烈英杰、 先贤名士。 清明节时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或墓地扫墓, 到英杰纪念碑、 纪念馆、 故居、 遗迹瞻仰献花, 举行入队、 入团、 成年礼等仪式。站在墓碑前, 就是在接受先烈们的鞭策, 接受着革命的洗礼, 从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 这是非常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 对祖宗的家
33、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 炎帝的群体性公祭, 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 薪火相传的精神。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祭轩辕黄帝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活动, 每年清明, 在黄帝陵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 海内外华人到此汇聚, 在庄严神圣的祭典中, 找到了灵魂的故园, 找到了我们的根, 同时传达出了炎黄子孙寻根问祖, 企盼民族复兴、 祖国富强的共同心愿。 无论是国家公祭, 还是民间的扫墓上坟, 都在庄重地对先人、 先祖送上一份思念和敬意。 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 年年轮回, 代代传承, 构成了人们珍惜现世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 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
34、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 在祭奠与追思中, 孕育我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 这便是清明节的文化精髓。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了悲伤与欢娱双重元素的节日, 既有缅怀逝人的悲痛泪水, 又有踏青嬉戏的欢颜。 由于清明上坟要到郊外去, 人们在悼念祖先之余, 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赏春, 正是节哀自重、 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能更充分地享受到了节日的心灵滋养和别样的情趣, 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的豁达心态, 并达到了提升精神层次和生活质量的美好愿望。 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 此时天清地明, 到处生机勃勃, 人们远足踏青, 亲近自然, 可谓顺应天时, 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 驱散积郁的寒气
35、和抑郁的心情, 有益于身心健康。 所以, 扫墓与踏青融为一体, 使清明节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 如今, 人们又把传统的清明踏青郊游和插柳, 发展为包括植树造林、 环境保护在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节日活动。 从插柳留春到植树留春, 越发向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迈进, 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 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 今天, 我们过清明节, 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 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 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 对血脉责任的认同, 确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 万载永续。竹帘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圆笔筒作者简介 : 李荣启,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民俗与设计编辑 : 王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