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学,参考书目: 1.宗白华:美学散步 2.李泽厚:美的历程 3.高尔泰:论美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5.钱锺书:谈艺录 4.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述评,美是难的 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就是美。 苏格拉底:美的事物是合目的性的,但合目的性的事物不一定是美的。 柏拉图:美是理式。 亚里斯多德: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 1.蔡仪: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事物。) 2.吕荧、高尔泰:美是主观的(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3.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4.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
2、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美学研究对象 有关美学研究对象主要有下列四种观点: 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凭理性认识的完善,例如一个数学演算式的完善,是科学研究的真,凭感性认识的完善,例如一首诗或一朵花的完善,是美学研究的美。) 感性认识的完善: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2.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 3.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可以把美学看作是关于艺术的科学,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是生活”,”“任何事物,
3、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4.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 立普斯的“移情说”:产生美感的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把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心理距离”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也就是一种审美原则”。“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能成立。,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4、从而确证自己的存在。,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现实中的一切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2.康德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1.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5、。 2.判断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2.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 3.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4.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5.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 。 6.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7.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3.黑格尔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
6、显现”,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1.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2.理念的内容只有在感性形式上显现出来才能成为美。 3.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人的精神力量的外化。,1.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 3.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4.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5.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6.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7.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1.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
7、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2.达芬奇(14521519)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3.博克(17291797),英国18世纪美学家,他承认美是客观的,肯定美是物体的某些属性。,4.狄德罗( 1713 1784),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美在关系”就意味着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8、、生活的本质的关系 1.人类活动的性质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动物的活动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对自然的被动的适应过程,是一种生命活动,而人的活动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活活动。它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一方面要使得人适应环境和自然的要求,另一方面又通过改造环境和自然以适应人的要求。“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不是生物学上的人,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属于一定社会形式,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二 美的根源在于
9、社会实践人的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这是因为: 1.社会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2.社会实践中的创造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3.创造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灵巧、力量等品质。,三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 1.生产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在生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 3.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由此来看,美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的生动表现,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产生的。它的内容是自由创造活动,形式是感性的形象。同时,美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恒绝对的美是不存在的。,动物只生
10、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和真善 一美学史上关于真善美的几种看法 1.美与真善无关 康德认为,美是完全不涉及利害计较,完全不涉及概念的一种快感,一种纯形式。 2.美与真善不分 法国古典主义者布瓦洛认为真善美必须统一,“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3.美和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狄德罗认为:“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两种品质之上
11、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儒家的伦理美学思想孔子开创的儒家美学,以“仁”为核心,提出了自觉服从社会规范的理想人格模式,表现出追求功利的入世精神与调和矛盾的中庸品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兴于诗言志的诗篇足以使人感发兴起,是成为一个仁人君子的起点。 立于礼-人格的基础要靠认同社会道德规范来奠定。 成于乐-懂得音乐才标志人格培养的最终完成。,里仁为美。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谓韶,尽美矣,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孔子 充实之谓美。孟子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荀子,美与真善 美是什
12、么?美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的生动表现,而自由创造又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合目的性是善。真有了生动的形象就显得美,善有了生动的形象也显得美。自由创造虽然以真善为前提,但并不等于真善。 A美与善的关系 (1)美以善为前提 2)美与善有区别,体现在功利关系上,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在内容和形式关系上,善强调内容,美偏重形式;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美是观赏的对象。,美与真的关系 (1)美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2)真并不一定美 a.真是客观规律本身,美是规律的生动形象。 b.真是求知的对象,美是情感观照的对象。,美和丑 一、美学史上有关丑的几种看法 1.
13、荷迦兹认为丑是自然的一种属性, 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则会产生丑。 2.鲍姆嘉通认为:“完善的外形就是美,相应不完善就是丑。” 3.谷鲁斯认为“丑这个范畴是在审美的外观上肯定会使高级感官感到不快的东西。”,4.克罗齐认为丑是一种不成功的表现。5.马克思、恩格斯把丑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并从历史的发展中说明丑的根源,指出生活中的丑和卑鄙、虚伪、腐朽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丑的几个特征 1.丑是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2.丑和恶密切相关,但丑并不等同于恶。 3.形式丑(畸形、毁损、芜杂),这些丑的特征和形式美的均衡、对称、完整、和谐等相对应。 美与丑的关系
14、1.美和丑相互依存 2.美丑的转化,艺术丑 1.艺术丑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 2.艺术作品中反映的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 4.园林艺术中的山石以丑为美。 (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刘熙载),第三章 美的产生 一、从石器的造型看美的产生人类最初进行生产并不是为了创造美,也没有专门创造出美的对象,美和实用是结合的,有用的有益的,往往就是美的。因为只有在有用的对象中,才能直观到人类创造活动的内容,才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人类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工具的制造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工具造型的的演变上充分体现了人类自由创
15、造的特性,并具体地说明了美的产生是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所处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当时使用的打制石器很粗糙,没有定型,往往一器多用,在外形上和天然的石块的差别不明显,但从材料的选择,加工的方法到外型的特征,都体现了人类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标志着人类脱离了动物。但原始人类制造这种石器的目的并不是追求美,而是为了实用。,2.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期的器物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钻孔和磨制技术的发现;一是装饰品的出现。这些器物反映了原始人类在解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有了审美的需要。 3.西安半坡村和山东大汶口,均属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有特征性的东
16、西,这些器物由于采用磨制的方法,不但提高了实用效能,而且在造型上美的特征也更加明显,也说明了人们的审美需要越来越发展。,二 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1.从字源学看,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肥大就“美”。 2.另一种看法是羊人为美。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的材料看,人戴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与“舞”字与“巫”字最早是同一个字。 如果把“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统一起来,就可看出: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三、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彩陶不仅为了实用,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与石器相比有更明显的审美特征。 1.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 2.比较自觉地娴熟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四、美的产生的特征 1.美产生于劳动,因为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聚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使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这中间人类的观念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是,离开了对象就无法说明主体思维、感觉的发展,同样离开了主体也无法说明产品的变化。,